“澳洲食人小猎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醉花荫知音原文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花荫知音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醉花荫知音原文赏析
莫道春花空对月,娇蕊轻如雪。
琴箫韵声叠,高山流水,绵绵共此夜。
零落方知秋风冽,红尘谁人解?
春酒赠金钩,赌书泼茶,恁他相知切。
[现代汉语赏析]
不用叹惜春花空对明月,月光下娇嫩的粉蕊才会净白似雪。今宵,琴与箫完美搭档,一曲高山流水,相知的两个人,漫漫长夜怎会虚度?
黄叶被秋风吹到空中时,才领教了秋风的凛冽,淹没红尘中,化为来年的'春泥,这份情意又有谁能理解?想起了李商隐和其妻王氏在官宴上一见钟情,借斟酒和递送九连环(金钩)时眉目传情,又想起了易安夫妻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闺中趣事,心里想,这世上的有情人啊,就由他们去相知相爱吧!
注:《醉花阴》是一种词牌名,又名《九日》,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一般以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正格。
篇2:重阳古诗《醉花荫》欣赏
重阳古诗《醉花荫》欣赏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是一种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一般以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正格。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篇3:李清照醉花荫教学反思
李清照醉花荫教学反思
已经讲了两个星期的诗词教学了,从柳永到辛弃疾再到苏轼,最后一站是李清照,可以说一路寻着婉约——豪放——更豪放——更婉约的路子走来,突然有了一点审美疲劳了,才发现,教材这样编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将词人个人的价值在文学史中突显出来了,每一位词人都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可是整个单元只围绕两种词展开又未免有单一之嫌,即使再美的文章也有疲劳的时候,就像现在此时当我们已经在宋词中摸爬滚打近两周后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我想我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更应如此,其实在我看来婉约也好豪放也好,都少不了愤激之气,感伤之情,正所谓“忧愤方能出诗人”嘛,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不是非说不可的感情是不会成为诗歌的,纵观诗歌,大都言不平之气,只是抒写的方式各有不同。我必须要改变自己对诗词惯用的`“吟咏品读加背诵”的模式了。
于是,今天教李清照的《醉花阴》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因为这篇文章学生在初三学过,我以此为由头,问同学们,初三学过,高一再学,有没有区别?学生说有,高一学的要求应该更高了,在高中应该会背诵,还要会鉴赏.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说法,然后问同学们会不会鉴赏,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想到同学们经常把鉴赏当成翻译来看的普遍看法,我首先从学法上作一指导。
所谓鉴赏,有鉴还有赏,说得通俗点,一来能鉴别好坏,二来还得能品出点自己的味道来,这才叫赏。鉴别主要是看个人的语感积累,语感强的同学很敏锐地抓住诗词的重点字词,这个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老师每天持之以恒加强学生晨读吟咏并注意在课堂上强化才能逐步提高。关于赏,应该就是一种将诗歌文字还原到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之中的一个过程,学生感悟到了就能品出滋味来,生活经验达不到,当然也就赏不到位了。这个“赏”的过程需要同学们通过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诗词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泡出东西来,生发出生活中情感。
学法指导完毕,要求同学们对《醉花阴》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两个任务,一个小组集体背诵,二是写出《醉花阴》的散文写意。
在快下课时我让每个小组进行了背诵,效果很好,两个班的同学全部背出,小组中有的同学没有背出来,也在整个小组学习的压力场中快速地背会了这首词。
关于散文写意,我没有刻意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写成散文,只要写完就可交给我,只要写了就加1 分,如果质量上乘,加10分,并且我将电脑打开,只要同学们在课堂上写好交给我,我就快速打出来,让这位同学自己说说写作的心得,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将这首词把握得很到位,完全不用我再去分析讲解了。记得九班一同学对“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中的“透”字进行分析时,说透可以这样理解,下一场大雨将我们的身上会淋个透湿,全身每个地方都会被淋得湿透,作者在这用“透”字更好地表现了自己对在夜晚孤独寂寞时分对丈夫的思念浸入了身心的每一个部分,思念之深之透想见得出好,多好的一段评述啊!
本课再一次证明:不要低估学生的学力水平,他们身上潜在着巨大的学习创造力!
附部分同学写意作品:
刘超凡:氤氲淡雅的雾霭弥漫眼前,浓密悲忧的愁云难以散去,漫长的白天何时熬到黄昏,嗅见那缕缕冉冉的熏香,望见了又一个登高佳节,茱萸也显得孤寂难奈,随风而起的青纱摇摇漫漫,唤起了阵阵孤独的凉意。
倚望篱墙,手捧盛满黄昏凄凉的淡酒,轻泯之后,是袅袅的香气充满衣袖,一阵思念顿生心头,不要说这难以牵人心魂,翠幔曲卷带来了西风阵阵,摇曳着一个比黄花心蕊还要消瘦的可怜人儿,独在这里留守一份盼念与归思。
郝乐彬:月下人独醉,琉璃瓦上杯。孤寞凄清两憔悴,奈何未老鬓先白,何愁上心头,何状何苦何春秋?归去落雁双飞两相悲。
曹雪琪:《颂易安居士》东篱醉花花不语,西风逸香香不浓。一曲销魂静静吟,三杯薄酒夜夜思。
黄文捷:如纱青雾拢心头,千斤浓云撩烦愁。白昼似短却漫长,深夜绕香泪沾裳。佳节重阳虽又至,玉枕纱橱凉心透。残日饮酒醉东篱,消损神魂暗香袖。阴风卷帘凄凉处,风急只愁身清瘦。
朱睿:《易安辞》雨落梨花湿,风飘绿柳扬,行人默默情愁畅,窗台梳妆。云过苍穹碧,雾散人断肠,泪眼看尽世凄凉,红颜为谁唱?
高雯:《离愁绪》:斜风冷月落红泪,那得不悲伤。易安幽情抚悲情,难遮憔悴人。相思望断痴寄情,奈何本无缘,只恐幽闺自怜,悲故人。
篇4:重阳古诗《醉花荫》欣赏
重阳古诗《醉花荫》欣赏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是一种词牌名,又名《九日》,双调小令,仄韵格,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一般以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正格。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个人简评
醉花荫……醉花荫……又是一大奇境!奇人、奇事、奇景都是那么地令人陶醉在这鸟语花香中那一棵棵凤凰花枝的树荫下。从进入的那一刻起,那粉红便刺入了眼帘,从巍峨昆仑到醉人迷境,仅仅是那一个小小的箭头就能够指向的吗?我想,这一定是省掉了从矗立在昆仑山巅的那条大道直至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醉花仙境。满眼的粉红直接给玩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沉醉不知归路”:是啊,山谷中的醉花荫几乎就没有多少岔路,怎么会不知归路呢?原来是那条条艳丽的一串红伸出温柔细腻的香肩触摸着我们的根根发丝。眼前飞舞在花丛中的蝴蝶们难道真的是仙侣的化身?花荫下的仙女们、仙蟾们,不正是在这里嬉戏玩耍?看来那所谓的战斗,只不过是她们与天河等人的小小的玩耍罢了。
“误入藕花深处”:走着走着,才发现地势渐渐低了下来……原来是一个山洞!真是佩服上软的工作人员,居然有这样的奇思秒想,为醉花荫画龙点睛!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洞,就像在江南园林的假山中玩的捉迷藏,使整个旅途多了那么一点点的闲趣!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但就在这样美丽繁华的地方,有三个同样凄美哀惋的人,有两个同样柔弱相思的女人,只叹命运轮回、时间飞梭,一个心狂成魔……一个思念成仙……一个叹离红尘,踏入轮回。还记得那凤凰花枝,还记得那红花仙女;还记得那翩翩的蝴蝶,还记得那温馨的世界;还记得那低头哭诉的瞬间,还记得那搂肩赏花的一刻;还记得那一声“我陪你”,还记得那一声……“再见……若有缘”……
篇5:李清照醉花阴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及赏析
醉花阴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销 一作:消)
醉花阴译文及注释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
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篇6:一缕幽香,醉在花荫诗歌
一缕幽香,醉在花荫诗歌
隐隐约约,
拂过,
生,如夏花之美。
洋溢中明媚的斑斓,
婉转时多了几分黯然幽香;
青涩的时光,
莞尔怡好好少年,
思绪纷飞,
寻纸影,
那远方如泣如澈,
留下了,
是,一片花语之海,
寄,一份情丝呢喃。
沉浸着,
阳光下弥漫的气息,
愀然,
忆,前缘如梦,
古道愁伤琴影屏;
小榭来时,
妆浓抹。
太匆匆,
寻花暗问人却尽;
断垣望归雁,
落花有意,
怎知香?
臆无缘,
淡淡清香任遨游,
最是自然,
那年落红遍人间,
问心问故是归心;
醉在花荫,
留一抹淡妆。
晴天一去春风扶,
自然到处我随意;
香尽醇美忆,
淡淡人生似流水,
一缕幽香,
花前月下忆如影,
剪纸忆。
篇7: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醉花阴是一首非常哀怨的词,写出一种无奈,一种特别的感情,下面是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翻译及相关赏析
原文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1]“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比较出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景。这一句表明,先前的重阳节,夫妻团聚,携手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两情依依。今又重阳,恩爱夫妻却天各一方,两相侯望,怎么不叫人感伤?“佳节又重阳”,此句从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化来,毫无斧凿之痕。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1]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此处引自《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句。在原诗中“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在李清照这首诗里运用这个典故也用来表达深切的思念与美好的爱情。但是因为丈夫不在,所以这份思念便变成了孤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通过环境和时令的烘托,表现了一番凄清的景象,并暗喻作者自己愁苦的心情。
篇8:《醉花阴》赏析
边城浪子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此词在古代选本中,或附有“重阳”、“九日”副题,是词人与
赵明诚婚后两年,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所作。它抒写了一位
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
思之情。薄雾浓云是天上由早晨到白天的景象,对应着室内龙脑香料
在兽形铜香炉中渐渐消熔为烟的时间流逝。彷徨室内,仰望天际,一
副寂寞无主的神情可见。心理感觉化的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它可以
把自然时间伸长或缩短。重阳已是白天渐短的时节,但耐不住似雾如
云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总算把漫长的白天熬过去了,又一次
辜负了重阳佳节。面对着冷清清的磁枕和纱帐(厨形的蚊帐,古称为
),半夜难眠,直感到一股凉气把浑身浸透。词的上片从早上写到
半夜,词的下片写的是半夜难眠时对黄昏一幕的幻觉。词人在幻觉中
看到另一个孤独的“我”,这个“我”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而是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
而不知回屋,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苦于离别的人,感到魂魄离散,魂不守舍。
那个黄昏把酒的“我”无奈而突然地叹息一声:不要说不会丧魂落魄
啊,你看西风卷起窗帘之处,人就像菊花一样面黄肌瘦!关于结尾三
句,元朝伊世珍《琅记》传说,李清照把这首《醉花阴》寄给丈夫
赵明诚,赵明诚自愧不如,叹赏之余想与她比个高低。就废寝忘食地
用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词,混杂着交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反复琢
磨后,说:“只三句绝佳。”结果是李清照写的最后三句。所谓绝佳,
就佳在它以“人、花比瘦”的奇喻,使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
天地灵气相通了。
篇9:《醉花阴》赏析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画,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我只在清晨时刻绽放……
--------------------------------------------------------------------------------
回应人: 网络白痴 发表日期: -07-16 09:52:58
注释: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篇10:既醉原文及赏析
既醉原文及赏析
原文: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
译文
甘醇美酒喝个醉,你的恩德我饱受。祝你主人万年寿,天赐洪福永享有。
甘醇美酒喝个醉,你的佳肴我细品。祝你主人寿不尽,天赐成功大光明。
幸福光明乐融融,德高望重得善终。善终自然当善始,神主良言愿赠送。
神主良言什么样?祭品丰美放盘里。宾朋纷纷来助祭,增光添彩重礼仪。
隆重礼仪很合适,主人尽孝得孝子。孝子永远不会少,上天赐你好后嗣。
赐你后嗣什么样?善理家业有良方。祝你主人寿绵长,天赐福分后代享。
传到后代什么样?上天给你添厚禄。祝你主人长生福,自有天命多奴仆。
奴仆众多什么样?天赐男女更美满。天赐男女更美满,子孙不绝代代传。
注释
⑴介:借为“丐”,施予。景福:大福。
⑵将:美。
⑶昭明:光明。
⑷有融:融融,盛长之貌。
⑸令终:好的结果。
⑹俶(chù):始。
⑺公尸:古代祭祀时以人装扮成祖先接受祭祀,这人就称“尸”,祖先为君主诸侯,则称“公尸”。嘉告:好话,指祭祀时祝官代表尸为主祭者致嘏辞(赐福之辞)。
⑻笾(biān)豆:两种古代食器、礼器,笾竹制,豆陶制或青铜制。静:善。
⑼攸摄:所助,所辅。摄,辅助。
⑽孔时:很好。
⑾匮(kuì):亏,竭。
⑿锡(cì):同“赐”。类:属类。
⒀壶(kǔn):宫中之道,引申为齐家。
⒁祚(zuò):福。胤(yìn):后嗣。
⒂被:加。
⒃景命:大命,天命。仆:附。
⒄釐(lí):赐。女士:女男。又郑笺释为“女而有士行者”。
⒅从以:随之以。孙子:“子孙”的倒文。
赏析:
鉴赏
《毛诗序》云:“《既醉》,大(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三家诗无异义。宋严粲《诗缉》云:“此诗成王祭毕而燕(宴)臣也。太平无事,而后君臣可以燕饮相乐,故曰太平也。讲师言醉酒饱德,止章首二语;又言人有士君子之行,非诗意矣。”对《毛诗序》之说认同前半部分而否定后半部分。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系“父兄所以答《行苇》之诗,言享其饮食恩意之厚,而愿其受福如此也”,但其说实臆测之辞,不可信。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谓“这是周王祭祀祖先,祝官代表神主对主祭者周王的祝辞”,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当是祝官致嘏辞后所唱的歌,可以称为嘏歌”,嘏歌是一种特定的祝辞,故程、高二说实际上相同,兹从之。
诗以“既”字领起,用的虽是赋法,但并不平直,相反,其突兀的笔致深堪咀嚼,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起得飘忽”,颇为中肯。而“既醉以酒”,表明神主已享受了祭品;“既饱以德”,表明神主已感受到主祭者周王的'一片诚心,更为下文祝官代表神主致辞祝福作了充分的铺垫。享受了主祭者献上的丰盛的美酒佳肴,对他的拳拳之意不能无动于衷。因此,神主代表神愿意赐给献祭人各种福分,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诗的前两章,讲的都是享受了酒食祭品的神主的心满意足之情,他深感主祭者礼数周到,便预祝他万年长寿,能永远获得神所赐的幸福光明。而第三章末二句“令终有俶,公尸嘉告”,直接点出公尸,说明下文均为神主具体的祝福之辞,诚如陈子展所云,“为一篇承上启下之关键”。如果把此诗比为一篇小说,则前两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法,而后五章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法,第三章则是两者的过渡。“其告维何”、“其类维何”、“其胤维何”、“其仆维何”云云,等于现代汉语“他的……是什么?他的……是……”这样的结构。这五章中,除第三章是答谢献祭人的隆重礼节外,其余四章都是祝福的具体内容。从尽孝、治家、多仆几个方面娓娓道来,显出神意之确凿。诗的中心词不外“德”、“福”二字,主祭者周王有德行,他的献祭充分体现了他的德行,因此神就必然要降福于他。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首二章福德双题,三章单承德字,四章以下皆言福,盖借嘏词以传神意耳。然非有是德何以膺是福?”其说不为无据。而神主所宣布的将赐之福,在诗中主要是属于家庭方面而不是属于军国方面的,颇显示出此诗颂祷的倾向性,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似乎也更有亲切感。
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善于运用半顶针修辞格是此篇的一个特色。《诗经》中运用顶针修辞手法屡见不鲜,但像此篇这样上文尾句与下文起句相互绾结,而重复只在上句的末一字与下句的第二字那样的修辞方法(姑称之为半顶针修辞),却是并不多见的。其实,接第三章“公尸嘉告”句的第四章“其告维何”句、接第五章“永锡尔类”句的第六章“其类维何”句、接第六章“永锡祚胤”句的第七章“其胤维何”句、接第七章“景命有仆”句的第八章“其仆维何”句,若改为“嘉告维何”、“尔类维何”、“祚胤维何”、“有仆维何”,也完全可以,这样各章之间便以纯粹的顶针格相贯连。但此篇的作者却蹊径别出,不取上下章衔接文字完全重复的纯顶针格,而仍收“蝉联而下,次序分明”(方玉润《诗经原始》)之效,并别具曲折灵动之势,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章与章的半顶针衔接又与各章章内的纯顶针修辞(如“高朗令终”与“令终有俶”、“朋友攸摄”与“摄以威仪”、“君子有孝子”与“孝子不匮”)连成一片,令人读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由此可见,《颂》诗的表现力也相当强。
篇11:花下醉原文及赏析
花下醉原文及赏析
原文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翻译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注释
⑴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⑵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
⑶日已斜(xiá):指夕阳西下。
⑷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花。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 醉花阴原文及翻译
★ 醉花阴李清照赏析
★ 醉花阴 李清照
★ 李清照 醉花阴
★ 醉太平·寒食原文
醉花荫知音原文赏析(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