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mtm9海选十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关山月原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山月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景,戍卒的遭受,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苦楚。最初的描绘都是为后边作烘托和烘托,而侧重写望月导致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分开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承继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进步。
最初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要素在内的宽广的边塞图景。咱们在通常文学著作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绘,而天山在中国西部,好像应该是月落的当地,何故说“明月出天山”呢?本来这是就征人视点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忆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现象。天山尽管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好像是在大家印象中只需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莽的现象,与雄壮澎湃的天山组合到一同,显得新鲜而壮丽。这样的境地,在通常才力单薄的诗人面前,或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规模比前两句更为宽广。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只怕“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幻想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间隔来解说“几万里”,看起来好像保险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间隔。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视点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远地方,月光下站立眺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华夏疆土,横度玉门关而来。若是联络李白《半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了解,诗的意蕴就更明白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绘,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好像仅仅写了天然现象,但只需设身处地领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思念乡土的心情就很简单感受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宽广的边塞天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现象。下,指 出动军队。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爬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比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役,使得历来出征的兵士,简直见不到有人生还故土。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效果,描绘的目标由边塞过渡到战役,由战役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楼房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兵士们望着边地的现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闷的色彩,他们推想自家楼房上的老婆,在此苍莽月夜,叹气之声当是不会中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好像仅仅掉以轻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现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现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宽广而渺远。兵士们幻想中的楼房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气,在那样一个宽广布景的烘托下,也就显得分外深重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抵触,提醒了战役所形成的无穷献身和给很多征人及其家族所带来的苦楚,但对战役并没有作单纯的斥责或讴歌,诗人象是深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付出的沉重的价值!在这样的对立面前,诗人,征人,甚至读者,很简单激起一种巴望。这种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相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主意,是读者在读这篇著作时很简单发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通常诗人笔下,往往写得柔弱和过于愁闷,与之相应,境地也往往狭隘。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莽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豪情。这只需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着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娴雅。”若是把“娴雅”了解为不短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寂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宽广的空间和时间做布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分开之情交融进入,然后打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篇2:《关山月》原文赏析
《关山月》原文赏析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赏析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篇3:《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译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
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
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战气:战争气氛。
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篇4: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原文: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译文:
(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2)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3)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
(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2)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3)星旗映疏勒(lè),云阵上祁(qí)连。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战气:战争气氛。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篇5: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古诗简介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翻译/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注释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
5、厩(jiù):马棚。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赏析/鉴赏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陆游5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篇6: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翻译/译文
早上还站在岸边,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净的水道,晚上就弃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巅的白登台上了。
夜登高山上的高台,举头望月,月中桂树看得更为清楚;低头徘徊,只见如银月光洒满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动的影子。
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
如此夜长不能入睡,羁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谁能与自己会面解闷;衣衫单薄难以御寒,又有谁为自己赶裁锦衣?
注释
①《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乐府诗集》所收歌词系南北朝以来文人作品,内容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
②清波道:似当为“清溪道”。清溪道,古道名,系自四川盆地通往云南之路。
③白登台: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东,山上有白登台,可以远望幽燕、冀、豫之大地。
④“月中”句: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
⑤流影:移动不定的月影。
⑥寒沙:寒冷季节的黄沙。
⑦犯雪:冒着大雪。
⑧晤(wù):会面。
⑨谁为:谁人替我缝制。
赏析/鉴赏
《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诗既以《关山月》之曲谱词,它的主旨必然紧紧围绕着“伤离别”之意展开。
首联“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点明了诗中主人公别家远去,奔向异地他乡:早上还站在岸边,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净的水道,晚上就弃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巅的白登台上了。白登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东,山上有白登台,可以远望幽燕、冀、豫之大地。这两句带出的气氛是绿波生凉、夜幕迷蒙,流露出别家远游人惘然若失的感受。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是在描绘夜景。夜登高山上的高台,举头望月,月中桂树看得更为清楚;低头徘徊,只见如银月光洒满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动的影子。这景色多么迷人,但未免过于清幽;因为由月中桂树近而联想到的,定是孤寂的吴刚正在砍伐桂树,而随着流影触发的必是对自己只身在外的自伤;于是,这迷人的夜景带来的是倍觉凄凉。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写自然景象的清冷氛围: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这联景物描写着重于动态,对仗工巧,又十分生动。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是说:如此夜长不能入睡,羁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谁能与自己会面解闷;衣衫单薄难以御寒,又有谁为自己赶裁锦衣!此处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极度孤寂的感情。
全篇四联,首三联通过自然景色渲染的是悲凉凄清的环境,尾联则是直接写处身人间世俗后。产生的孤独感情;前景后情,呼应融合,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此外,该诗十分注意语言技巧,如首联上下句间,“朝望”对着“夜上”、“清波道”对着“白登台”,十分工巧自然;第三联上下句间也是这样,“寒沙”对“春花”、“逐风起”对着“犯雪开”,极为严整。
【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篇7:古诗关山月原文赏析
古诗关山月原文赏析
【原文】: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
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翻译】:
在遥远的边塞,正是三五之月,我这个客居在外的征人想起了我的家乡。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 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星辰映照在遥远的西域,云阵积聚在高高的祁连山上。目前的战争气氛还是很浓厚,不知道我还要从军多久?
【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题,本篇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
【阅读训练】: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3、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①思念家乡亲人。(3分)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
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手法3分,说明3分。
3、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4、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篇8:《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徐陵关山月古诗带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关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2 关山月古诗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3 关山月古诗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篇9: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品简介
《关山月》是南北朝时期诗人徐陵用汉代乐府古题吟咏故事的一首抒情五言诗。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作品原文
关山月①
关山三五月②,客子忆秦川③。
思妇高楼上④,当窗应未眠⑤。
星旗映疏勒⑥,云阵上祁连⑦。
战气今如此⑧,从军复几年⑨。
作品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
②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③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④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⑤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⑥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时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
⑦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⑧战气:战争气氛。
⑨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作品译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其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作品鉴赏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作者简介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郡郯城(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陈时期著名宫体诗人。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当时军书、诏策,多出自徐陵之手,历史上称他为“一代文宗”。
徐陵早期与其父徐摛(chī)都以写宫体诗闻名。后经侯景之乱,又经改朝换代,阅历既多,感慨亦深,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写出了一些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有辑本《徐孝穆集》,又编有《玉台新咏》。后人编辑有《徐陵集》。
篇10: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2]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篇11:关山月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徐陵关山月古诗带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关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2 关山月古诗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 关山月唐诗赏析
★ 《关山月》注释
★ 关山月 李白
★ 关山月的诗意
★ 孤雁原文赏析
★ 田家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原文及赏析(通用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