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脑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木叶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木叶散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 木叶散文
木叶散文
1.
有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寸草不生,树为枯木,叶为黄叶。
守护这儿的女灵,叫木叶。树丝为发,连叶成衣。
这里是没有脉搏之地,所以,即使心脏的跳动、呼吸的声音,已是喧嚣。
她看到他青衫长立,是好看的男子。他慢慢走近,居然不害怕她。她从他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容貌,皮肤几乎透明,唇却红润。她爱上了这双眼睛,以睛为镜。她牵起他的.手,看到他愿意留下。
2.
时过一季。
她的叶子竟吐出新绿,叶脉清晰,叶络延展。
然而同时,他的生命也在一寸一寸流走。
她知道,应该远离他。
他并不反对,她要赶他离开,他便离开。他总有办法再找回来,她赶他多少次,他便回来多少次,不厌其烦。
只是,他回来用的时间一次比一次更长。
不知道过了多久,似乎是最后一次,如果她再赶他走,他虚弱的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他依然笑着,不知道,她已长出一颗心,为他疼。
3.
叶子变绿,汲取生命作滋养。
他用一生护她绿叶展颜。
她却需要在余下的永恒的时间里,想念。
但愿忘记。
篇2: 木叶声声散文
木叶声声散文
按说,每天放眼所见,总离不开各种树木,池塘边的苦楝和垂柳,老井旁的苍柏,锦川两岸钻天入云的高杨和阔叶的梧桐,再远处,是山山岭岭的油茶树杉树松树和山苍子树,这种种树木,都已是司空见惯。可是,当看到村里有的人家空坪里长着一棵大桑树,有的屋旁长一棵大鸡爪树,或者棕叶树,或者香樟树,或者桂花树,而这些树却是我的同伴们家里所独有,也就常常勾起我的羡慕来。尤其是初春,同伴们拿着刀子爬到杨树上砍来枝条,或者从野地里挖来柏树和苦楝的小苗,在自己宅旁或插或栽,我顿时也有栽树的冲动。在村里,有三处地方是属于我家的:两间老瓦房,一个猪栏,一个茅厕。然而,瓦房四周是石板巷子,猪栏和茅厕也是夹在别人家的中间,硬是找不出一寸能种树的土地来。
我的栽树的梦想,直到我十二岁那年才得以实现。那一年,我家在村子南端建了半栋新瓦房,房子的东面临小溪,北面临池塘,因此这里的溪岸和塘岸,就成了我栽树的地方。搬进新瓦房的第一个春天,我砍来杨树枝密密地插满了这段溪岸和塘岸。
杨树是很容易成活又生长迅速的树木,况且这里水源丰富,不多久,这些杨树上密密的芽粒就变成了一片片嫩叶,叶片由小变大,颜色由浅转深,在春风的吹拂下,如千万把小扇一齐扇动,哗哗有声。
数年间,杨树就高过了屋檐,枝繁叶茂。那时我正上中学,学校里有粉红色的月季花,一树树繁花十分漂亮,也是我平时第一次所见,有一次周末回家,我顺带摘了几根枝条,插在溪岸杨树之间。记忆中,暑假夏日的早晨,灿烂的阳光无遮拦地越过广阔的'稻田,照着屋前高大的杨树,仿佛一位高明的画师,在我家门前的小溪和阶沿以及前墙上,画出参差斑驳的树影,影随树动,沙沙有声,月季花开,流水潺潺,少年的心情十分欢愉。夜间又是另一番趣味,当太阳西沉,月亮东上,在屋旁禾场上摆上方桌条凳,母亲端上蔬菜茶饭,父亲把酒小饮,我和姐姐们围桌而坐,边吃边说。此时,池塘映月,溪流银波,旷野蛙鸣,百虫应和,而杨树摇曳,哗哗有声。常有村人晚饭后特来我家禾场歇凉,聊坐半宿,夜深方归。
在与村人的闲聊中,母亲听信了这样的建议:屋前的杨树太高太密,遮挡了正大门的朝向,终归不是太好,若能换栽矮一些的常绿树,就更好了。我心里觉得砍去这些杨树十分可惜,但溪岸上终究还是换栽上了一排橘子树。后来,我舅舅又从他村子里剪了一些插柏的枝条来,插在塘岸的杨树之间,他说等到插柏长高长大之后,就能挡下首,挡北风,有利于瓦房的牢固。
橘子树也是一种生长较快的树,一般三年就能挂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开花的日子,这段溪岸,繁花如雪,清香四溢。待到花谢,小小的橘子挂满枝头,宛如无数绿珠。当绿珠长成拇指大小的时候,整天有村童来采摘玩耍,驱之即去,片刻又来,防不胜防。因此,多年以来,橘子树越长越大越长越高,年年花果纷繁,却几乎没有一个橘子能长到成熟。而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从不奢望能吃到橘子,每天看着这碧绿如洗的橘子树一派生机,也是心意盎然。
相比而言,插柏的生长则缓慢得多。而况村人不知什么时候起,逐渐知道了我家这种剪枝条就能插活的柏树品种,不管你是否愿意,在冬春两季,常有大人孩子或明或暗剪去大量枝条,让我们常常为这些柏树担忧。尽管一些插柏在恶意剪枝和攀折中先后死去了,但有几棵还是长得高过了成人,插柏树形优美,上尖下圆,典型的修长椎体。以后,为了给插柏更多生长空间,我们把池塘边的杨树渐次砍伐了,又补栽了几棵苦楝树。苦楝也是速生树木,仅仅几年光景,就长得树干粗壮,远远高过了插柏树,初夏开一树紫色繁花,煞是可爱。
这些围绕瓦房的树木在一年年长高长大,月亏月圆,岁月变换,风来风去,沙沙有声。宁静的时光也恰如门前的溪水,又如和风吹过的木叶声声,在不经意间就流向了远方,消散在无边的虚空里。
武广高速铁路修建的时候,我家的这栋瓦房连同溪岸和塘岸的树木全部被征收,此时,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瓦房已多年没有居住过了,禾场上杂草丛生,一派荒芜景象。那天挖土机推挖这些树木的时候,我来到了家乡,看着一棵棵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被连根挖倒,在挖土机的辗压下,枝断叶落,接着又被泥土掩埋,心里异常难过。
之后,安置新村的宅基地分配,我有幸选到了村前第一排的北首。一百多户的新村,是由一座小山推平而成,县里统一进行规划,全部单家独户,前后左右由道路和巷子隔开,每户净用地面积差不多180平方米。建房的时候,我自己特地进行了平面图设计,前半部分建住房,后半部分由一间小杂房和围墙建了一个小庭院,院内砌了一口圆形水池,载了两棵石榴树、两棵枇杷树,以及一些玫瑰花。我又在房前和房北的空地先后载上了香樟、松树、苦楝、白杨、梧桐。
今年,新村被列为铁路沿线绿化美化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国家又进行了投入,每家每户装饰一新,村子四周又载了不少树木,村前贴了草皮,建了花园、广场和村部楼,道路全部硬化,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电话电视电脑自来水,已经进了山村的寻常百姓家。
国庆节长假,我特地来村里走了一趟,看着这个有如别墅群的家乡新村,看着村人脸上荡漾的笑容,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而我家庭院里的两石榴树也枝繁叶茂,高过了一层楼;两棵枇杷已亭亭玉立。
天高云淡,木叶声声。我想,等我的儿女都念完大学甚至研究生了,等我老了,我要携着老伴来村里长居,做一个老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时,晒扫庭院,在树下看看书,写点随意的文章,或者炒三两样小菜,饮点自酿的红薯土酒,弄弄花草,听听风声叶声,给孙辈们讲讲从前的故事。
篇3: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一
盼望已久的朗读群友聚友,定在北镇的龙岗子村。
大家做足了功课,通过互联网和微信群里分享的资料,我对龙岗子山有了更多的了解。
医巫闾山的龙岗山以其独特的灵性俊美,吸引了古代几十位皇帝数十次到此游览,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那样,就连叱咤风云的萧太后也选择在这里长眠,可见此山的魅力。
此次聚会既能满足我这个喜欢旅游之人的兴致,又能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以至于我不到四点半就起床,兴奋地用微波炉热完包子、才发现冰箱冷冻室的门还敞开着,原定6:30分在双兴宾馆门前集合,6:05我就已经赶到了,可见我心之急切之热烈。
在车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很快与周边的朋友相识,在欣喜之余听说辽墓已经作为省级文物全部被保护起来,不能参观了。到了龙岗子却看不到辽墓,看不到契丹族的墓葬规制,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二
下车后,原定上午参观龙岗墓群,也只能改为自由活动了。
一位姐姐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主动的给我们介绍起刘春烺。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造福一方,当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名字。
通过她的介绍,使我对刘春烺有了一些了解。
刘春烺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幼刻苦读书,博学多才。
公元18,百日维新失败后,刘春烺感到国事日非,无意作官,迁居广宁,栖隐在城西龙岗村,建别墅为木叶山庄。
可以说,刘春烺的一生都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的。他不但学习儒家学说,还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诸如《天工开物》、《农政全科》、《本草纲目》,他更主张“重经世致用”的原则。
光绪20—22年间,新民柳河、辽河先后泛滥,乡野变成一片泽国。他尽管隐居乡野,但仍心系救国救民的大事,拯救百姓于水火不懈余力。他亲临现场勘察后,提出以挑河治水的倡议,得到了奉天督抚和朝廷的批准。他仿元郭太史之法,以勾股测地绘图,河心取土,抛岸成堤,使台安、辽中、海城、盘山、镇安(黑山)等县潢潦之区变为沃壤,解除了辽河水患,变害为利,百姓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又应聘赴沈阳绘制沿河图,昼夜劳瘁,疾发而逝,临终他又提出将其安葬与自己深深热爱的医巫闾山龙岗山,守候祖先发祥之地。
今天,辽河一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我们盘锦大米名扬海外,“一目惚”大米在日本买到“天价”,更是与刘春烺当年付出的心血不可分割的。
听姐姐介绍在木叶山庄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刘春烺将石洞改建为读书堂,藏书百卷,并取名为“看云听涛”。我们更加急迫的寻觅仙人的遗迹,翻山越岭我们如愿以偿。
在“看云听涛”学堂里,在这深山幽谷中,望着天上的云霞、仿佛听到林间的松涛在诉说昔日的蛟龙是如何被刘春烺驯服并为民造福的业绩、讲述他用其人格和全家性命作保招安绿林豪客冯麟阁、张作霖、散尽家财消除匪患的、诉说在读书堂里如何宣讲“重经世致用”的;仿佛在叙述刘春烺学以致用,大胆的提出用同样原料酿造却可以多出二成酒的酿酒方法,气走师傅,最后大获成功的;又在为人们讲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教育家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从被风化的石壁上、从石床上我们依稀捕捉昔日的影子,我仿佛看到孩子们读书的画面。对这个契丹后裔、这位辽东才子、这位书法家更多一份敬仰。
三
不知是谁,提议我们应该走访他的后人,进行一次“考古”。他的提议很快的`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一路打听,我们来到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院内劳作,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在这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刘春烺的书法、还看到了他作文官朝服的补子的照片等遗物,通过“探秘”仿佛我们对刘春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他的后人,过着清苦的生活,要是刘春烺在天之灵,将会是何等的心痛和不舍。大家都想办法,帮助他的家人。尽可能的带走,他家的农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释怀,这也是我们表达对先人敬仰的方式。时令小菜、鸡蛋、小鸡很快就被大家“抢劫一空”。
不知什么时候,天下起雨来。我想这或许是木叶山庄、看云听涛的主人刘春烺,被我们唤醒、他驱使着昔日被他降服的蛟龙为久旱的大地送来甘霖。
篇4:木叶与山歌散文
木叶与山歌散文
那年月,风,很轻很轻,天,很蓝很蓝。偶尔,有几朵白云如烟地飘过。在这座碧绿的山坡上,牛儿惬意地摇着尾巴,鼻孔喷着潮湿的热气。年少的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
这时,从对面的山坡上传来清亮的木叶声,木叶声声声扣入我的心扉。惹得我双颊发烫,心儿狂跳。 我慌忙捂着胸口,害怕心儿飞了。
那年月,我们都很年轻,年轻得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得不知未来。那颗年少的心注满了木叶与山歌、山歌与木叶。山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柔情,那份柔情似海般深远,慢慢地、慢慢地湮没了无知的`你和我。
也许,如今的你已不再沉迷与木叶的往事,正如现在的我已不再迷恋山歌一样。尽管,山间的木叶与山歌依然能震撼心灵,但已找不回从前那种感觉。
当两鬓斑白的我们,在村口咋然相遇,一切都还那么熟悉,那副能在生命中永存的神态依旧不变。恍若时光倒流了很远、很远。在相遇时的彼此一笑中,淡化了几十年的幽怨。
你好吗?
你可好?
望着你离去的背影,我才恍然:原来你只是对面山坡上那吹木叶的人,我也只是这座山坡上唱山歌的人……
篇5:说 木叶
说 “木叶”
林庚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篇6:说“木叶”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篇7:说“木叶”
说“木叶”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篇8:木叶萧萧而下优美散文
木叶萧萧而下优美散文
“往事越千年”。秋天总是如期而至。
夕阳西下,一零六线的夹道杨在狂风中摇摆,落叶萧萧而下。我骑着单车赶往城南的老家,颇有一种“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那一片片黄绿相间的树叶在我的眼帘中无助地跌落下去,又一层一层积聚在路边。空气里弥散着杨树独有的香涩味道-----秋天的味道。那飞舞的叶子宛如晚秋的独白,一行一行成诗成词,长句短句参差,却有着独到的韵脚,压抑的内心忽然迸发出想要诉说的热情。那声音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表达着诗人才能读懂的私语。数以万计的叶子落下来又被风吹动开去,成群成群的金色蝴蝶扑棱着翅膀聚集着,又一时翻作金色的波涛,拍打着大地坚实的胸膛,北方的坦荡与豁达从视野里向四面八方平铺开去。田地里已经没有了庄稼,四野平畴空旷宽广,处处被秋风添满。
如果说春天是感伤的少女,为落花而流下泪滴,那么秋天必是个坚强的少年,用他顽强的生命力与自然抗衡。不是么,这秋天不正像个倔强的少年么,胸中溢满壮志,风吹不动,雨打不摇,执着地望向地平线,跋涉着如金子般珍贵的季节之路,在将接力交到冬天手中之前,绝不会有丝毫懈怠与掉以轻心。春有落花翻彩凤,秋有落叶叠长龙。这少年多么像传说中蛟龙的化身,渐凉渐冷的秋风如那驯龙的神鞭挥舞着,神采威严,片片金鳞飘落而下。正值桀骜不驯的年纪,他坚强地咬紧牙关,奔腾豪放,积极向上,勇武不羁,任何枷锁也不能束缚他通天入海的气概,任何刀枪也不能刺穿他钢铁一般的意志!狂风肆虐,落叶飞舞,“翻江倒海卷巨澜”,对那向往自由的'挑战,毫无畏惧可言。片片鳞甲零落,丝毫不减凛凛威风,你可听见那一声声长啸龙吟?那一树一树失去了叶子的虬枝,是永远不屈的傲骨----龙的傲骨,昂然挺立于愈来愈寒冷的西风之中。任由几个回合下来,依然不分高下。将军自是百战不殆,猛士当然骁勇善战。当风势偃旗息鼓,缓兵之计,你看他又化作英俊少年,长剑在手,目光如电,定力十足,毅然决然。我深深知道,他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迎接更加艰难冷酷的寒冬。
木叶萧萧,随风飞舞,是北方秋天独有的景观,身临其境中,感受秋天的适时取舍,赏秋叶之静美,看他大义凛然地去赴一场未有归途的约定。没有悲恸与感伤,冥冥之中却有一种形而向上的巨大力量,让你的心无比动容,动容之际,没有怜悯,没有哀怨,没有缠绵,有的只是情意,“绿叶对根的情意”。落叶归根,叶落归根,何等至纯至真!游子的心与故乡的魂紧密联结,漂泊的洋话,沉淀在母语善美淳朴的大河,远航的船儿在此时靠岸,无依无靠的流浪旅魂,今夕,终于可以回家。
秋,收获果实累累,亦收货似箭归心。“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枯黄的祖先的坟茔、飞逝的时光面前,揽一怀岁月的旧梦,你的双膝,下跪,在曾经生你养你的土地。风,依然不歇,梳理那如水的思念,再不要“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再不要“碧云天,黄叶地”,再不要“珠离线,叶离枝”,人难聚。说好了不伤悲,怎么愈发感慨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主席的诗词还响在耳畔,物是人非已百年,秋色仍然妖娆不变,你看那“万木霜天红烂漫”,仍然是我最喜爱的景色、是我最喜爱的秋天。为秋歌,为秋叹,为秋景所折服,口服,心服。心底里的秋天,便是飘零的秋叶在残阳暮风里翻飞的壮美画面——木叶萧萧而下。
我被深深吸引,驻足于这秋光里。俯下身,捡起一枚叶子,向着西风,向着日光,望去。那如阡陌一般纵横的叶脉中,仿佛蕴含着极为不寻常的秘密,透着红,透着黄,不是萧索,不是枯竭,竟是无边的大气,从遥远的朝代里砺炼出来,积聚着冬的豪迈、春的蓬勃、夏的绚烂,幻化如画江山层林尽染的大意境。从一片叶子里汹涌而来的历史气息,弥漫在我的指尖,它如一面铜镜,照鉴昨天的成败得失,千军万马,战火硝烟,世事沧桑。
风停下来时,一切都已归于平静。
一片叶子,一片小小的秋叶,折射着多少人生的哲理与生活的喻意。不经意间,他从我的手上滑落,与他的同伴们跃进季节的深渊,毅然去殉他的国、秋之国。我无意阻止,也阻止不了,就像阻止不了时间的骏马,阻止不了历史的波涛,阻止不了季节的脚步。也许,彼此就只是过客,在相逢的一瞬间,我欣赏到他的美,由眼入心:木叶萧萧而下。
篇9:木叶摇风动秋声优美散文
木叶摇风动秋声优美散文
一提到“立秋”,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三十而立”这个词。我还注意到,立秋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居中稍后,第十三位。不是犹大的十三。而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冠以“立”字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否有点不破不立的味道。譬如“立春”,那是天气由冷转暖的标志;立秋,那是天气由热变凉爽的标示。
在我看来,如果把一年看作是一个人一生的话,那么,立秋就是人生的转折点,是步入人生的黄金季节、收获的季节。
“立秋”的“立”字,雄壮、挺拔、威武,大气磅礴。立秋是承前启后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如此一说,立秋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浸在酷暑中的人们,在某一天的早上,一觉醒来,就会发现,呼吸顺畅了,身上不再汗津津的、粘糊糊的,天高了、云淡了,空气中飘荡着成熟的滋味,有收获的喜悦,还有沉甸甸的承诺。不用说,这一天一定是立秋。这一“立”,成熟、收获、喜悦、阳光等等就接踵而来,换用一句时髦的话讲,那是“挡都挡不住”的。
立秋好啊,水清了、草肥了、鱼美了、蟹黄满了、果子熟了、人也长大了、成熟了。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白居易有诗咏立秋: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
在白老夫子的笔下,这立秋是新蝉稀稀的叫声,是千万里故人的呼唤,读来,总令人生出丝丝的凉情与悲意。
在对待立秋这个节气的问题上,杜甫就洒脱、从容和宽广多了:“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画饼不能充饥,镜中花、水中月虽美,毕竟有隔山打牛之嫌。农人们对待立秋就现实得多。他们会说“立秋要打草”。立秋后的.草有了筋骨,可以晒干当柴烧了,可以青储草料了。祈盼丰收的人眼睛盯着天上的云,看哪块云会变成雨,因为他们知道“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丰收”。
立秋了,天高云淡了,自然气候转凉了,我们还是实际一点吧,早上喝点稀粥,滋补一下。就像人生,也需要缓和一下,别硬挺着,硬挺伤身、伤元气。据说,立秋的日子,山西人要祭祖、扬州人要吃西瓜、山东人要吃饺子。立秋原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个被人们赋予了太多内容的日子或节气。
关于立秋,我更倾向于一位文友的心声与观点―――云天施雨收夏色,木叶摇风动秋声。
但愿人们不要多事,说他这两句话是抄袭杜甫大人的。有那么多精力,不如准备收获。如果没有期许的收获,不妨在来年的冬藏中憋一股劲,在春日里努力生发,在夏日里硬着头皮顶着风雨雷电成长。
只有做到了这些,你就会发现立秋是很美好的。
包括整个的秋天和四季。
篇10:《说木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从现实生活引发联想,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文本探究,重点突破。通过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得出文章的主旨是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环节3: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结构,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环节4: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5:课后作业,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搜集有关含“梅”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篇小作文,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略)
篇11:语文 -说“木叶”
语文 -说“木叶”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篇12:7 说“木叶”①
7 说“木叶”① 林庚 作者是学者,又是诗人。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熟读课文,把各部分内容贯通起来作全面的理解,从而抓住文章的精髓。 积累下列词语: 袅袅 萧萧 翩翩 冉冉 绵密 缠绵 课文 注释 练习 | |
课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②《月赋》说: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③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④《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⑤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⑥《折杨柳》) | 注释: 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XML:NAMESPACE PREFIX =O /> ②[谢庄(421-466)]南朝诗人。字希逸。祖籍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 ③[陆厥(427-499)]南朝诗人。字韩卿。吴郡吴(现在苏州)人。 ④[王褒(约513-576)]北朝诗人。字子渊。祖籍琅邪临沂(现在山东)。 ⑤[淮南小山]汉代诗人。淮安王刘安门客。 ⑥[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 |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 ①[柳恽(465--517)]南朝诗人。字文畅。河东解(现在山西解县)人。 ②[沈佺期(约656—约714)]初唐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现在属河南)人。 ③[庾信(513--581)]南北朝诗人,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现在属河南)。 |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①”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②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③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④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⑤《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 ①[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 ②[吴均(469--520)]南朝诗人。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③[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语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④[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⑤[周邦彦(1057—1121)]宋朝词人。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土。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①《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几乎是一字千里。 | ①[司空曙(7207—7907)]唐代诗人。字文明,一说字文初。广平(现在河北永年)人。 |
练习: 一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认真阅读本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二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边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试做一点辩析。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
★ 散文是什么
★ 经典散文
★ 精选散文
★ 散文格式范文
★ 美不美散文
★ 那些花儿散文
★ 双抢散文
木叶散文(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