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白石夫子千古》

时间:2022-03-28 11:15:39 作者:法老之鹰嘴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法老之鹰嘴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老舍散文《白石夫子千古》,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老舍散文《白石夫子千古》,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白石夫子千古散文

齐白石夫子在国内与国际所获得的极高的荣誉,是他生平热爱劳动、勤学苦练,及富于创造精神的结果。中年以前,他是工人,文化程度不很高。中年以后,凭着坚定不拔的毅力,日夜不辍的艰苦学习,他成为能画、能诗、能写和治印的大艺术家。在没有成名的时候,他好学不倦,克服一切困难;成名之后,他并不自满,仍力求精进,要求自己不断地创造。

结果,他的画、诗、书法与刻印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的。是的,他年将九十时,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精心观察,以便绘画和平鸽。已到九十五的高龄,他还辛勤作画,时得前所未有的精品。只在最近二年,他才不能坚持日课,因为时常生病。

在学习时期,白石夫子并不专师一家,而广为临摹,吸收各家的长处。及至掌握了各种基本技巧,他便力求创造,不再摹拟。以他五十岁的和七十岁的作品比较,简直不象出于一人之手;直到九十岁之后,他还不断有所创造。我们应当学习夫子的下苦工夫把基础打好,然后放胆创造的精神。

近些年来,学习国画的往往偏于因袭古法,不多自振拔。假若这样继续下去,则国画有走入绝径的危险。白石夫子的功绩即在不甘保守,承袭古法而推陈出新,使国画不失其为国画,可是独创了一种新的风格,给国画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量。所以他成为大师,在绘画史中有他自己的特殊地位。

在他以前,也曾有人尝试改革国画,另辟途径。可是,他们多偏重笔墨趣味,潇洒出尘,不斤斤于形似。这样,他们的作品便只能得到文人雅士的欣赏,不一定为群众所喜。白石夫子非常讲究笔墨,可是笔墨所至,又能形色鲜明,状物传神,雅俗共赏。夫子出身工人,感情与群众一致,所以他的作品变而不幻,新而不怪。他的改革与创辟是健康的。

有一次,我以《芭蕉叶卷抱秋花》为题,求夫子作画。夫子年高,已记不得蕉叶新拔,是向左还是向右卷着。北京又没有多少芭蕉可供观察,于是老人含着笑说:“只好不要卷叶了,不能随便画呀!”是的,夫子作画永远这样严肃,永远要看见真东西,而后独出心裁,设计画稿。他笔下的鱼、虾、草虫,没有一足一须不正确的,不合适的`。市上假画甚多,假若我们发现虫或鸟有什么画得不妥当的地方,十之八九就是伪造的。夫子的山水也是先看了名山大川,而后落笔的。

白石夫子是一代大师,可是向来不随便说别人的作品不好。对于学生们,夫子也时时给予热诚的鼓舞。学生们拿来作品,夫子总要题上些字,给以鼓励。白石夫子与我们长辞了,我切盼国画界今后在党的领导下,亲密地团结,使人民所喜爱的传统绘画的确作到百花齐放,日新月异!让我们继承白石夫子的热爱劳动、勤学苦练,与努力创造的精神,把毕生精力献给人民的美术事业吧!

篇2:老舍散文《梅兰芳同志千古》

老舍散文《梅兰芳同志千古》

我们正在大兴安岭上游览访问,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者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心中悲痛,无法安排好我的话语。我只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心酸意乱的时刻中,我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无法有条有理的讲话!

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工结实,仍矫健如青年人。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是呀,噩耗乍来,我许久不能信以为真!

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在行旅中,正如在舞台上,都一丝不苟地处理一切。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开辟个生活纪律发着光彩的境地。

在闲谈的时候,他知道的便源源本本地告诉我;他不知道的就又追问到底。他诲人不倦,又肯广问求知。他不叫已有的成就限制住明日的发展。这就难怪,他在中年已名播全世,而在晚年还有新的贡献。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每逢他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好几小时就去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躲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醉酒》,也许是《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有所改进。艺术的锤炼是没有休止的!

他很早就到后台去,检查一切。记得:有一次,他演《醉酒》,几个宫娥是现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一切,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他马上代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图画,一首诗,必须一笔不苟!

在我这次离京以前,他告诉我:将到西北去演戏,十分高兴。他热爱祖国,要走遍各省,叫全国人民看见他,听到他,并向各种地方戏学习。他总是这样热情地愿献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吸收别人的长处。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他给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东西啊!这些创造正是他随时随地学习,力除偏见与自满的结果。

他不仅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继往开来,风格独创,他的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爱国爱党,为民族争光的热情,也是我们一般人都应学习的!

在朝鲜时,我们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有琴声与笑语,我们便走了进去。一位志愿军的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他就烦炊事员同志操琴,唱了一段。唱罢,我向大家介绍他,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口中连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这位同志想不起别的话来!

今天我在兴安岭中,大草原上,也只能南望悲呼: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了,梅兰芳同志永垂不朽!

篇3:日本白石,别来无恙乎散文

日本白石,别来无恙乎散文

今天CCTV新闻频道报道,因风雪太大,有5名游客被困河北张家口明长城烽火台,其中包括4名日本人。

这段时间,关于日本的话题比较敏感,但是两国的民间往来仍在继续,旅游者仍在互访。我自信是爱国者,但也支持民间的友好往来。看了央视的新闻,让我回想起曾经与日本游客“打交道”的故事。

那是的11月中旬,我与一位年轻的同事从成都乘火车去乌鲁木齐。

我们坐的是硬卧,我和同事分别是中铺和上铺。没到睡觉的时候,我们用不着到“铺”上去,而是坐在过道旁的小凳子上聊天,也注意到我们的下铺是个看上去像是从偏僻之乡来的农家大妞——衣着朴素的她,坐在这越往北走越冷的火车上,竟然穿着一双凉鞋。

大妞不言不语,总在看书。

偶然间我的同事发现,她看的是英语——我这位同事因受益于“疯狂英语”当时正为英语疯狂。同是咿呀学语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他主动与那位大妞搭话。谁知一语惊醒异域人——那大妞汉语极其生硬、英语亦很生涩、日语倒很生动——她竟是日本人。

一番交流,得知该女名叫白石(在她的书和笔记本上也写着这与咱们的国画大师相同的名字)。她说曾在媒体工作过两年,工资交给父母一半,攒下另一半要作环球旅行。

一个刚过20岁的女孩子,孤身一人独闯天涯,这在我碌碌无为的生命史上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只能用周星驰的一句名言来形容当时的感受,那就是“I服了You”!

她带着一本日本出版的世界旅游地图,上面标注着她要去的那些国家的一些名胜古迹。

第一站,她选择的是中国的上海,然后昆明,然后重庆,然后敦煌(这也是我们得以同路的原因),然后乌鲁木齐,然后哈萨克斯坦,然后……

我的同事在向她介绍我时用了“主任”一词,但她听不懂。我顺手写了“课长”两个字,她立刻笑逐颜开。

“课长”送给她的见面礼是一张介绍中国某个旅游胜地的VCD光盘,她笑纳之后给“课长”的回赠是她的联系方式——住址、宅电、电子信箱。

“课长”不仅在物质上赠之以礼,在精神上也晓之以理——我通过同事告诉她,如果有别的鞋子就拿出来换上,要不然火车越往前走温度越低。她顺从地找了一双皮鞋换上,那由于不合时宜的装束所带来的别扭劲儿也立马不见。

白石只会简单的汉语会话,但平仄不分,比如问“厕所在哪里”时的语调竟跟我们唱的那首《春天在哪里》的第一句歌词时的声调是一样的,让我和我的同事笑得肚子疼(至今想起都会忍俊不禁)。

在通往荒凉的大西北的那几十个小时车程的旅途中是容易疲惫的,我的那位同事打熬不住上床昏昏睡去。白石和我还精神着呢,总得交流交流吧?可汉语她不行,日语我不懂,而我的英语也就是“Hello啊,饭已OK啦”的水平。我想起写“课长”的情节,估计笔谈是个路子。

日本的著名城市、著名企业、著名品牌、著名演员我一气都可以写出很多,对东山魁夷、芥川龙之介、黑泽明等也略知一二,历届日本首相更是一写一大串。这些内容每写出一个,她都要“啊”地一声并面露笑颜。在写到前几年执政的一位日本首相的名字时,她在他的名字下写上了“民间吁为‘平民首相’”的.字样(这“吁为”我猜测是“称为”的意思)。

在一次次的感叹和惊讶声中,她写出的是“你学日本”?

我学日本?No,只不过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让我关注的多了一点而已。

……

记得车到敦煌时好像是下半夜,被乘务员叫醒的白石有点蒙蒙然。在嘈杂声中醒来的我下床后忙喊:“Hurryup!Goaway!”她这才明白就里,急忙整理行李。我帮她提包并送至车下,挥手而别。

到乌市的第二天,白石从一家宾馆打来电话,一连串的日式英语把我搞得也蒙蒙然——除了宾馆名称外我是一概听不懂。而我那位“疯狂英语”的同事又不在,我于是决定去那家宾馆看她,尽尽地主之谊。

到了那家宾馆,在大堂一问,得知她已结完账走了,去向不明(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了解一下由乌市开往哈萨克斯坦的火车的开车时间,或许会在火车站找到她,但当时没想到)。

白石在火车上说,她预计环球旅行所用的时间为一年半左右。如果一切顺利,她结束旅行到现在已有多了。春夏秋冬,寒暑易节,这一路上,她观赏了哪些名胜古迹?遇到了哪些奇人怪事?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收获了哪些思想火花?结束旅行后她的工作和生活又怎样?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把心悬起——想着她并非因为她是个日本人,也并非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而是因为佩服她独闯天涯的勇气。在佩服她的勇气的同时,我也很为她的安全担心。

白石虽然给我留了住址、电话和邮箱,但因语言障碍,我从没联系过她。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讯录的字迹已渐渐模糊,不能全看清了。我只能向天遥祝:白石,别来无恙乎?

篇4:千古峄山话奇石散文欣赏

千古峄山话奇石散文欣赏

泰山雄,黄山秀,赶不上峄山的大石头。

虽然只是一句顺口溜,却道出了峄山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峄山上星罗棋布的奇石。

千百年来,峄山一直享有着“光风霁月”、“邹鲁秀灵”、“灵通泰岱”、“天地钟灵”、“怪石万垒”等等众多美誉。而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教创始人孔子更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让峄山名满华夏。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东南12公里,距济南150公里,海拔582.8米,周长10公里许。五华峰为极顶。自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终至距今约三千万年前而基本形成。

相传,人类始祖女娲补天时将剩下的滚滚乱石尽数倾倒在了邹鲁大地上,于是有了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峄山就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峄山本身是座由怪石堆垒而成的奇山,多处玲珑孔窍,每年深秋季节,细雨霏霏如烟,飘逸疏放,这时丝丝云雾穿岫而出,山根有雾,先是一抹,转眼间弥漫成一个带状,继而便成了一团团,绿树红叶青峰朦朦胧胧,似隐似现,幻如仙境。

“岱岳雄天下,东山亦自奇”。峄山石头奇,奇在“山如垒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奇在“其洞府岩窦崎峭,千态万状,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奇在丸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叮咚;奇在题壁石刻,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之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为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名列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且不说那香火鼎盛的子孙石,也不说惟妙惟肖的`宝瓶石、八卦石、马嘴石、鱼石、船石,就单单一块五巧石,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竟然会有五种不同的动物形态,像乌龟翘首,像金鱼遨游,像玉兔酣睡,像骆驼跋涉,像甲鱼爬行。真的让人慨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和神奇造化。

从峄山的东南方向攀援而上,有一条被当地驴友称之为乱石沟的险道。曲曲折折,回环往返。从这里,一直到峄山的东宫,全部都是乱石,奇石、险石随处可见。快到达东宫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奇石,远看,像一个元宝,近看,好似颠簸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的一条航船。此刻,若置身于这条大船之上,向南远眺,真的有一种勇立潮头唱大风的豪迈情怀。

峄山的奇石数不胜数,到底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是亿万年前海底动物的化石吗?那如龟如豚或翘首远眺,或低头沉思的奇石,是不是依然在怀念那惊涛骇浪的远古时代呢?正是这些满山遍峪如珍如宝、静动有之的怪石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山以石而美,石以山而秀。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像人,像鱼,像兽,像禽,给这座千古名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更有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传奇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相传峄山脚下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豆腐店。乾隆皇帝来峄山游览的时候,听说这家豆腐做得很好,就下旨中午吃这一家的豆腐。但不巧的是,这家豆腐店的女主人走娘家去了,孩子技术不精,做了一锅很难吃的豆腐。乾隆十分气愤,责令罚款千金,并取消店号。主人回来以后赶快重做,并受张果老点化把豆腐摆在山道上。结果,不但豆腐奇香满山,皇上的马队从豆腐上踩过竟然完好所损。皇上大悦,不禁赞道“峄山神豆腐”。后来,这块豆腐就变成了奇异的豆腐石。据说,每逢阴雨天气,这块神奇的豆腐石还会冒出丝丝缕缕的白气呢。

从五华峰往东里许,因峰顶有一高五丈、粗八围、往东南倾斜、形状如丹似丸的一块巨石,故取名丹丸峰。丹丸石凌空突兀,远观岌岌可危,悬系半天,摇摇欲坠,朵朵白云萦绕其间,天成奇绝,妙不可言。

每一处景点都有数不清的奇石,每一块奇石都有一个名字,每一块奇石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一次的攀登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就是峄山。

看着这满山遍野的石头,你就大胆地去想吧。结缘峄山,结缘奇石。也许,有些奇石怪石正等着你去发现,去命名,去拥抱。

篇5:让白石村重放异彩散文

让白石村重放异彩散文

早就耳闻张溪镇白石村系张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曾出士夹砂红陶片,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之一,因属卡斯特地貌,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故名“白石村”。在宋建炎4年(1130)岳飞部将杨白为抵御金兵,曾在白石村西的山中驻守很长时间,至今仍遗有兵营旧址,后人称此为杨白寨。这里整体以“喝形”为依据,沿湖山脉而建,以张姓宗祠分上、中、下村,所以又叫白石张。从地形图上看,恰像凤凰展翅,有民谣说:“左虎山右龙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 据记载:白石张是长江中下游皖南山区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村庄“地下有密如蜘蛛网式的下水道(又称阴沟),相互贯通。砖砌石嵌,宽2尺许,深4―5尺,宛如地道,不管下多大的雨,村子里都不会有积水。这下水道设有多处进出口机关,如遇兵匪偷袭,村人可进入下水道躲避,也可由下水道出口向后山逃脱。这些精巧的布局和设防,与先祖当年为避战乱来此建邑有关”。这有历史文化、有地形地貌特点、又坐落在升金湖畔的地方,谁不想一睹为快!所以今天节假日活动群里朋友一邀我立马如约而至。

白石张,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走在古老光溜的石板路上,两边到处都散落着明显是古老建筑物上用的上好的石头,好多门前都有唯旧时大户人家才有的'圆弧状梯形石栏。虽有的已无房屋,但那整块的石栏仍如哨兵固执地坚守在两旁,述说着曾经的辉煌。虽县志上记载的八字朝门及门上的“御选文魁”横匾和“宗宪笫”竖匾没了,门前的石凳和十六面旗夹没了;但那门楼下的城门基石仍在,门前当地人为之骄傲的七井塘(因塘内有七口深井得名) 和四周的旗鼓仍在,虽塘南的两座古牌坊和上下村头的砖石雕堡没了,但工整的以老祠堂弄为中轴东西各4弄横向13巷前低后高层层叠叠如阶梯的9弄13巷布局仍可见一斑。尤其是那两个雕有青龙的旗鼓,足以让这一切登上历史的舞台;使立于七井塘的纪念碑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我们来到老祠堂,这里已是废墟一片,古老的石块不少,但要找到刻有文字的那是徒劳,我很沮丧,心想一定有的,只是不知散落到哪去了。来到他们后建的祠堂,里面竟然是一小店的仓库,啥也没有。我看到村口废弃的双井,看到村头他们的世祖古墓及字迹依稀可辨的碑文,想到了他们挂在嘴边的话:“天上张玉泉,地上张天师; 文张良,武张飞; 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望着村里人为白石张第五世祖立的墓碑对联:“传扬先贤精神,守护古村灵魂”,顿觉得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发扬,不能为后世起作用,为保护而保护,甚至影响现代人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而这里,人们又太没有保护意思了,仿佛守着金山银山却受着贫穷的苦。

茅冈咀,是白石村东面延伸到升金湖中央恰似船形的一个半岛,是升金湖南岸的一道天然港湾。今人张永乐作《茅冈嘴》云:“春绿滩头白鹭飞,夏涨夜水漫湖圩。秋采菱角鱼虾跃,冬现湿地鹤雁归”。在这我看了到一排楼房整齐划一,与那边大相径庭,同是一村咋不一样?一问才知这里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放贷政策,使他们结束了漂浮的水上生活。我们筏舟升金湖茅冈咀水域,听到瓢泼排上狗用力摇着尾巴的叫声,见到吊在船头下的养鸡舍,感受到了渔民坚韧的秉性。我也终于远远见识了著名的笔架山,真的似一尊笔架卧于湖边,据说站在笔架山可遥望安庆迎江寺,村周围的山间还有起凤阁、观音洞、岳飞洞、敞口洞及庙宇等,只是这一切不是没有了就是已没路难以找到。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登上笔架山,探访杨白寨兵营旧址,玩遍周边的楼阁洞宇。但这一切都需要他们努力把这美好乡村建设恢复好。据说白石张美好乡村建设上面已有专项拨款,只是要恢复好还任重道远,尤其是当地村民的恢复保护意识,唯有齐心协力才能让白石村重放“异彩”。我们期待着……

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春风》

中小学生老舍散文读书笔记

老舍散文四世同堂读后感

随缘石散文

高二散文诗歌:千古豪情

白石渡游记作文1000字

千古名句

海南之旅-游白石岭作文

石趣优秀散文

老舍散文《白石夫子千古》(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老舍散文《白石夫子千古》,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