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媚西子词鉴赏

时间:2022-08-07 11:42:45 作者:橙色武器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橙色武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薄媚西子词鉴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薄媚西子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薄媚西子词鉴赏

薄媚西子词鉴赏

西子词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那知此际,熊虎途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怜之。

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薄媚》是大曲的一种。所谓“大曲”,就是指唐宋时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袞遍、歇拍、杀袞,始成一曲,谓之大遍(按即大曲)。”这是指一般大曲的结构而言。董颖的《薄媚》大曲,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虚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袞等共十曲组成,题为《西子词》,歌咏的是我国春秋晚期吴越战争中越王勾践利用美人西施复仇灭吴的历史故事。《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写越王勾践由臣事吴王夫差到返国的全过程,表现了勾践在穷途末路之际的痛苦挣扎与悲愤心情。

公元前4,吴王阖庐(庐或作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大败吴师,射伤阖庐。不久,阖庐死去。由是,勾践威震遐迩。前492年,阖庐子夫差伐越,勾践大败,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种向吴求和,“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不许。于是,“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被文种劝止,并接受了文种的建议,以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擅权贪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践入事吴王,为夫差“驾车养马”,在吴首尾三年,至前490年获释返国《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历史内容。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

勾践战败以至复国的过程,无疑是悲壮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基本点,所以在词中,叙事抒情无不抑郁悲摧,壮怀激烈,从而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笔法,将词中主人公平生高可凌云的理想抱负与眼前穷愁卑下的处境构成强烈对比,从而表达其悲愤情怀。起调三句,气势雄阔,有睥睨万里之概。平生英气凌云,且曾万里宣威,何其壮也!但此意却以“自笑”出之,“自笑”实为自叹,如“长歌当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势。接着以“那知”一句转折,反跌出与平生志气有云泥之别的悲惨现实,主人公的悲愤感情从中迸发而出。值得注意的是,词中写眼前现实的悲惨,但气概不衰。写主人公“途穷”,而以“熊虎”比拟,虽是“途穷”而不减其威;是“熊虎”,却“来伴麋鹿卑栖”,其拗怒之气亦隐然可见。这样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并使全词的旋律由起调的高昂转入沉雄悲壮。“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三句,节奏短促有力,句句紧逼,不容喘息。其前两句已写出了形势的严重,“何为计”一句,提出问题,尖锐有力,如惊雷骤至,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迅速抉择国计。在句间结构上,“何为计”一句又具有转出下文的作用。“争若”四句,承上而来,回答问题。这几句,辞锋犀利,沉着痛快,声情悲壮,是血泪语,也是决绝语,表现了主人公决心死战的'英雄气概。“天意恐怜之”,则词婉而意坚,流露了对于决战必胜的期望。词至歇拍,尤觉声情悲怆,“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是这首词中唯一的写景处。“月”是“残月”,而且“朦胧”;“雨”是“寒雨”,而且“萧萧”。“残月”与寒雨“非同时之景,而是勾践事吴三年,“备尝险厄返邦畿”过程中诸般景物的择要概括,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国风雨飘摇之意。显然,这里的写景,是为了进一步抒情,为“有血都成泪”作烘托。“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皆是刻肌入骨、深沁肝脾的悲愤语,是本词叙事抒情的最高点,成为全词基调中最沉重最强烈的音符。

这首词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与作者所处的南宋的现实却极其相似;词中的主人公勾践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中间倾注着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词人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叙勾践,显然是借古讽今,指陈时事,抒发政见,锋芒直指南宋的最高统治集团。做敌国的“臣妾”,在勾践来说,只是其反攻以至灭吴的一个准备,勾践的屈节事吴,正是为了灭吴;而南宋王朝对金国的纳币称臣,则是为了乞求苟安。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难展、报国无路的忠愤。

这首词是大曲的一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说:“此种大曲,遍数既多,自于叙事为便。”并举此董颖《薄媚》为例。这一首将叙事抒情浑为一体(上片抒情兼叙事,下片叙事又抒情,互为作用,相辅而行),而以抒情为主体。抒情又是代作品中人物抒情,则仍是叙事诗作法。所抒发的人物感情如万斛涌泉,随地而出,汩汩滔滔,蔚为大观。《薄媚》全组十首,用韵皆同部平上去声通押,平仄间杂,或厉而举,或清而远,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扬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达,付之歌喉,一定是谐美动人的。

篇2:关于寒食节的诗词《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鉴赏

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宋代: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注释

①醅:一本作“酷”,一本作“酤”。

②乍:一本无此字,一本此处缺字。

鉴赏

《西子妆慢》,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此词据张炎词序说:“(系)吴梦窗自制此曲。”“湖上”,指杭城西湖。西湖又称西子湖,此系词人即景自度曲。

“流水”三句,词人醉眼中湖景。“曲”,即酒曲也。这儿喻水面浮物。“酷”,热也。此喻太阳如被酒热所逼的醉汉的红脸庞。此三句言词人乘舟醉游西湖,醉眼朦胧中见到水面浮物,就当作酒曲,将红彤彤的太阳当作酒友发热的红脸庞,游船周围的景色从醉眼中望去已是成了一片模糊影子。此处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酒徒大醉时的模样。“笑拈”两句,承前述醉态。此言词人已经大醉,在不知不觉中到了断桥西边。停船上岸,随手拔来一些花草,却傻笑着说不出它们究竟叫什么“芳名”。“拈芳草”,即春日斗草游戏。古时妇女习惯在寒食、清明时进行的一种游戏,大致是以采集之草品种多少、优劣或其他方式定胜负。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触除毒气,故也有斗草之戏。”“垂杨”两句,触景生情。言清明时节,湖堤柳枝遇风飘舞,煞是好看。但他却认为杨柳枝终究是不懂得人的惜春之情,将这无限春光系住不放它去。“柳”有留之意,因此古人常折柳赠别。“燕归来”三句,借物设问,感慨系之。词人假手归来旧地的燕子,似乎它们的呢喃声像在询问眼前秋千架上的彩绳:如今还有多少双纤手前来游玩过?此非燕问,实是词人自问也。

过片“欢盟误”三句,感叹岁月蹉跎。此言年青时的山盟海誓如今都已泯灭,日月如梭,光阴如箭,一转眼又度过了一个寒食节。“寒食”扫墓,词人在杭曾有一位恩爱十年的亡妾墓在,所以他自然地想起两人的“欢盟”空误。“不堪”两句。言自己现在已是两鬓斑白苍老不堪,然而湖岸却依旧是绿荫浓浓烟笼寒水,景物如旧。“玄都”两句,借用唐刘禹锡两游苏州玄都观即景赋诗的典故。此处是说:西湖山水也曾有我从前记游吟唱的诗词在,其中也不乏“秀句”佳作。“前度刘郎”,又点出了西湖是词人的重游之地。“最伤心”句,言己驻足断桥岸边已久,面对着眼前孤山,只见天气已转成毛毛细雨,心情也随景转为凄凉,所谓孤独人寂寞对孤山,理应伤心不已耳。

篇3:阮阅词作《眼儿媚》鉴赏

阮阅词作《眼儿媚》鉴赏

【作品介绍】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为北宋阮阅所作。这首词运用白描与想象,上片写景,暗写人的情思;下片写人,有形有神,有心理刻划,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涂抹,却更显深情。

【原文】

眼儿媚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①。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②声残。

绮窗③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

①阑干:即栏杆。

②画角:有彩绘的号角。

③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④“盈盈”二句:谓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如春山之秀。澹澹,水波动貌。

【白话译文】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创作背景】

宋代地方官妓隶属于“乐营”,也称“营妓”。长官每有宴会,辄召官妓歌舞侑酒,应客与她们接触多了,往往会产生感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一录此词,谓阮阅“尝为钱唐幕官,眷一营技,罢官去,后作此词寄之”。胡与阮时代相及而稍后,其《丛话》即因际问《诗总》(后改称《诗话总龟》)而继作,于《前集》序中明言之。所云阮作此词情事,当可信。

【赏析】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

名家点评

李攀龙《草堂诗馀隽》云:对景兴思,一唱三叹,画出秋千春山图。又云:写景欲鸣,写情如见,语意两到。

明·徐渭《淮海集》云:字字清丽,集中不多得。

清·黄苏《蓼园词选》云:此久别忆内词耳。语语是意中摹想而得,意致缠绵中绘出,尽是镜花水月,与杜少陵“今夜郎州夜”一律同看。

【作者介绍】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一字美成,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知晋陵县。宣和中,知郴州。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阅著有松菊集,巳佚,著有词有今辑本《巢令君阮户部词》、《总龟先生松菊集》、《诗话总龟》九十八卷、《郴江百咏》一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篇4:《词》鉴赏

《词五首》鉴赏

1、《望江南》温婉细腻的情思美:

作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词风浓艳、精巧。这首词虽仍不脱写闺情窠臼,但清新、明快,以不足30字的篇幅,就描叙了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思。由清晨梳洗、凭栏眺望,写出了女子孤寂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过尽千帆皆不是”,让人不禁为女人的一次次由希望到失望的痛苦而扼腕,“斜晖脉脉水悠悠”,日夜的思念,时刻的盼望,千般的愁,万般的爱在这夕阳西下之时,江水东流之中尽显无疑。

2、《渔家傲·秋思》壮阔悲凉的意境美:

本词开篇点明地域、季节,塞下、秋天,背景雄浑。人都说“胡天八月即飞雪”,连大雁都毫无稍事逗留之意,极现天气奇寒,读罢,悲凉之意顿生。“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汇成塞下特有的交响曲,壮阔、苍劲。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后,只见那紧闭的城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真个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壮阔悲凉尽溢于字里行间。

3、《江城子》充满豪情的雄壮美:

苏轼的《江城子》一词,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上阕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紧扣一个“狂”字展开: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猎必射虎,其狂三;自比孙郎,其狂四。下阕则凸显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持节云中,此豪二;会挽雕弓,此豪三;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武陵春》出人意表的创意美:

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故等不幸遭遇的女词人──李清照,53岁时寓居金华,写了这首反映凄惨处境、悲痛心情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确,“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词人此时对一切丧失了兴趣,未语泪先流,这种“愁”令人压抑难熬。“也拟泛轻舟”,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当在情理之中。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自己的愁具象化,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不但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而且其起伏的思绪、独特的想像更“出人意表”,令人称道。

5、《破阵子》余韵绕梁的构思美:

无论是上片描述的军旅生活,还是下片描述的战斗场面;也不论是酒醉后挑灯看剑,醒后的连营号角,还是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都是作者想像的生活和抹不去的记忆,渴望从军杀敌,建立勋业之心溢于字里行间。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只是年轻时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过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酬。于九句叙事之后,戛然而止的结句,内涵丰富,感情复杂,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篇5:洪咨夔词作《眼儿媚》鉴赏

洪咨夔词作《眼儿媚》鉴赏

【作品介绍】

《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是南宋词人洪咨夔的作品。这首词构思了一位黄昏日暮伫立渡津跷首企盼意中人归来的闺中痴情少妇形象。

【原文】

眼儿媚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上下[1],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2],金鸭水沉温[3]。海棠影下,子规声里[4],立尽黄昏。

【注释】

[1]游丝:春日里,一些虫子所吐的细丝飘拂在空中。

[2]绮窗:雕刻有花纹的窗户。

[3]金鸭:金属制鸭形香炉。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古代用以熏衣和去秽气。

[4]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叫声凄切,昼夜悲鸣。

【白话译文】

平坦的沙滩下,小河的`渡口旁,有一个芳草鲜美的村庄,春天的绿色早已覆盖了冬季曾经带来的荒凉。游丝在微风中上下飘拂,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一派大好风光,却让人无限惆怅。雕花窗外已是深深的夜晚,可心上的人儿还不见归还。鸭形铜香炉上袅袅青烟,炉中的沉香已快燃完,你可知道,在斜阳拉长的海棠树的影子里,耳听着杜鹃声声悲啼,整个黄昏我都站在那里等你。

【赏析】

这首词构思了一位黄昏日暮伫立渡津跷首企盼意中人归来的闺中痴情少妇形象。

词首二句“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交待了这位女主人公所处的地点和时令。她住在一个靠近沙滩渡口的小村子上,时间已是芳草萋萋的盛春。“去年”二字,表明时序的更替,那村边渡口,芳草再绿,暗示意中人分手离去已是去年之事。此二句写主人公移步来到村外所见渡头春景“依然去年时”。入笔即已情在景中,宛曲流露闺中人的思怨之情。三四句“游丝上下,流莺来往”仍是景语。游丝,指蜘蛛类昆虫结的网。这里是说蜘蛛儿正在林间上下结网,黄莺儿往来穿梭于树梢之间。这一切皆昭示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昆虫、小鸟皆自由自在地活动于大自然中,到处一派勃勃生机。然而,独有这位思妇触景伤情,感到“无限销魂”。这魂离魄散的无限惘怅,正来自对意中人一别经年的刻骨相思。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怨,看来洪氏亦深明此道。过片“绮窗深静人归晚”直写思妇企盼归人的情感。绮窗,表明所居之华,侧面交待思妇显贵的身份。“深静”二字渲染了闺中独处的孤寂氛围。“人归晚”表明对意中人的思念。接着“金鸭水沉温”再次交待这位思妇显非普通人家。鸭形香炉中水沉香带着温和的香气冉冉上升。这句回应上句“深静”二句所设置的空寂和无聊的氛围。煞尾三句“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为闺中思妇安排了特定的环境:一是婆娑摇曳的海棠树影之下;二是哀啭啼血的杜鹃声里;三是晚霞落照的黄昏暮色。“立尽”二字表明思妇渡头盼归人伫立之久,从早至晚,直至黄昏逝去,夜幕降临。可见思妇期盼归人心情之切。全词至此,一个独立黄昏渡头翘首企盼的闺中少妇形象已十分丰满地再现出来。

【作者介绍】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篇6:薄媚,薄媚董颖,薄媚的意思,薄媚赏析

薄媚,薄媚董颖,薄媚的意思,薄媚赏析 -诗词大全

薄媚

作者:董颖  朝代:宋  体裁:词   耳盈丝竹,眼摇珠翠。迷乐事。宫闱门。争知。渐国势凌夷。奸臣献佞,转恣奢淫,天谴岁屡饥。从此万姓离心解体。越遣使。阴窥虚实,蚤夜营边备。兵未动,子胥存,虽堪伐、尚畏忠义。斯人既戮,又且严兵卷土,赴黄池观衅,种蠡方云可矣。

凉州词原文鉴赏

唐诗《新嫁娘词》鉴赏

落泪的西子美文

张祜《宫词》鉴赏

《沁园春》苏轼词作鉴赏

元稹《织妇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敦煌曲子词

媚秋作文

秋波媚陆游

庆宫春词作鉴赏

薄媚西子词鉴赏(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薄媚西子词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