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teOor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关于皇帝的故事-历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皇帝的故事-历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 目录
篇1:关于皇帝的故事-历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
历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
宋钦宗赵桓,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他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昏君,其父亲和他也是一路货色,同样昏庸无道。
公元1125年,金朝分兵两路大举南侵,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太原、燕京两城。十二月,当金兵入侵汴京(今河南开封)之际,毫无准备的宋徽宗在不得已之下,依照大臣李纲的建议宣布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儿子赵桓,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并立刻贬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纲抗金。而他的父亲徽宗则做上太上皇,南逃躲避战乱去了。
新即位的宋钦宗也是个不中用的皇帝,优柔寡断,几次想南逃,被李纲极力劝阻才被迫留下。宋钦宗封李纲为“亲征御营使”,率兵痛击攻城的金兵。由于钦宗没有抗击金兵的决心,加之战乱频繁,使得他越来越胆战心惊,懦弱无能的他便找金人议和,被金人索以黄金白银数千两。后来钦宗又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
钦宗与金人议和成功后,金兵退去,此时南逃的宋徽宗又回到了京城,继续他享乐无度的生活。公元1126年,金人再次向北宋发起进攻,十一月金兵围困汴京开封,宋钦宗还想和第一次一样求和,不做积极军事准备,结果更便利了金兵的进攻。
公元1127年春天,金人南下渡黄河破宋京东京(今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关押至金营,金太宗下令废掉徽宗、钦宗二帝。随后,徽宗、钦宗、太后、皇后、妃子、公主、驸马、亲王大臣等共3000多人被装上囚车,运送回金国当奴隶。
经历了100多年的北宋王朝终被金国灭掉了,这个事件发生在北宋靖康年间,因而史称“靖康之变”,或亦称“靖康之耻”。
靖康之变”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不但使北宋王朝彻底地灭亡了,而且也给宋徽宗、钦宗二帝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八月,金人抵达都城上京,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又将徽、钦二帝发配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北,亦说吉林梨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往北国边陲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囚禁起来,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四月,宋徽宗赵佶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病死于五国城的一囚牢中,钦宗悲伤不已,失 声痛哭。此时的宋徽宗已被囚禁了9年,死时年仅54岁。
宋微宗死后,钦宗仍一直被囚禁着,那么后来宋钦宗又是怎么死的呢?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公元1156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下令把分别囚禁的宋钦宗赵桓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暂放出来,让他们去比赛马球,以作娱乐。耶律延禧善于骑术,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完颜亮下令把赛马球场地里的马群放开赶到赛球场,结果钦宗被乱马踩死,终年57岁。
桓的死讯直到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才传到南宋,其弟高宗赵构为其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赵桓身为堂堂一国之君,贵为九五之尊,居然被金人俘虏囚禁,当作取乐的玩物,被乱马踩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在中国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真可谓是空前绝后。
石鼓敲出来的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官商勾结横征暴敛,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适逢荒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各地好汉纷纷揭竿而起,继而引发天下大乱。西汉宗亲刘玄、刘秀,为光复汉室江山,共同加入了绿林军,占据在河南南阳一带,拥立刘玄为皇帝,公开与王莽朝廷对抗。
王莽得信大怒,下令调集四十余万大兵,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赶赴河南,意在将刘玄、刘秀一举歼灭,铲除后患。
当时,刘玄、刘秀率领的绿林军只有九千人马,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刘玄主张弃城而逃。时任偏将军的刘秀闻讯后,急忙上前献计,一方面主张刘玄坚守昆阳,一方面自告奋勇外出去搬救兵。
却说刘秀独自一人离开河南后,将自己化妆成一个游山玩水的官家书生模样,骑上一匹快马,沿古道向湖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天中午,刘秀跑到一个小镇上,抬头看见路边悬挂着一个醒目的招牌,上书有“骡马店”三个大字。此时刘秀正是人困马乏之际,见状后当即翻身下马,牵马来到客栈,叫人先将坐骑牵到后院处喂料饮水,自己在客栈前厅饭店的一靠窗处落座了。
刘秀叫了酒肉,尚未下箸,忽听门口处一片哗然。有人高声说道:“视而不见见天意,福兮祸兮吾先知。”
刘秀正感惊诧,从门口处走进了一个长发披肩,疯疯癫癫的道士。那道士进屋后,径直走向刘秀桌前,一把抓起酒壶,先是仰天长饮,后又用手去抓盘子里的牛肉吃。
店中的酒保看见了,连忙过来轰他:“疯道士,你又犯病了不成?赶快出去,再不走,小心我拿开水烫你!”
刘秀见那疯道士目光犀利,知他是假痴不癫,绝非等闲俗人,便拦住酒保说道:“算了,算了,那一份就送给这位道士吃吧,你再去给我另拿一份过来吧!”说完,又拿出一些钱币递给了酒保。那酒保看了看手中的钱币,不好再说什么,转身进厨房去给刘秀端酒肉去了。
眼前的那个疯道士显然是饿极了,他一手拿酒壶,一手抓牛肉,如风扫残云般,片刻将桌上的酒肉打扫了个一干二净,最后,他拍拍自己的肚皮唱道:“饱了,饱了!”言毕,盯住刘秀看了看,突然从自己的衣衫上撕下了巴掌大小的一块破布,依旧唱着对刘秀说道:“主公赏酒肉,暖我大肚皮,吃了不白吃,送你二寸衣!”说完,将那破布往刘秀手中一塞,继而转过身去,晃晃荡荡地走了。
刘秀往手中一看,见布条上竟写着一首小诗:主公画像此店有,暗藏杀机不可留,逃生还需向东走,峡谷卧马仰天吼。
刘秀看完,大吃一惊。隔窗再看疯道士,那疯道士却早已不见了人影。此时,那酒保已经重新端上了一份热气腾腾的酒肉上来,送到了刘秀的桌前。刘秀得知此店有陷阱,哪里还敢再食用,他灵机一动,大声呼喊道:“那疯道士好生可恶,我好心送他酒肉,他却趁机偷走了我的钱!”边说边快步冲向后院,牵出了自己的白龙马,翻身上马,一路向东而去。
刘秀刚刚离开,忽听客栈背后有人高喊:“刘秀逃跑了,快追!”
刘秀不敢回头,一路上快马加鞭,只想尽快摆脱对方的追赶,怎奈胯下的白龙马已经急行了一上午,在骡马店的客栈中,刚刚才饮了两口水,嚼了两嘴料,此时又被刘秀紧催着一阵猛跑,腿蹄渐渐发软,哪里还能跑得快!
眼看追兵越来越近了,不时还有飞箭擦着刘秀的耳边射来,情况危急,刘秀决定撇开大路走小路,掉转马头,向旁边一个峡谷口冲去。
白龙马拐进大峡谷后,弓箭够不着了,想着追兵不远,刘秀继续打马快跑。谁知,这峡谷内全是鹅卵石,净绊马腿,白龙马没走出多远,脚下失蹄,一声嘶鸣,轰然卧倒在谷底河滩上不动了。
刘秀见状,悲从心起。慌乱中,突然想起疯道士布块中写下的那句诗“峡谷卧马仰天吼”,此时不吼更待何时,他随即仰天长吼:“苍天哪,快帮帮我刘秀吧!”
话音刚落,忽听身后传来了一声轰隆隆的巨响。待刘秀看时,身后的峡谷口处自天而降落下一块万斤重的巨石,不偏不倚,正好卡在峡谷的路口处,阻断了追兵的通行道路。
刘秀暗说一声“天助我也!”弃马沿峡谷往前急走。正走着,忽闻耳边有人喊话:“主公请上马,跟我走吧!”,抬头一看,见前边有人牵了两匹马向自己走过来,正是在客栈中给他通风报信的“疯道士”。疯道士不但牵有两匹马,另一匹马背上还挂着两把长柄小铜锤。刘秀顾不得多想,从疯道士手中接过了马缰绳,那疯道士骑马在前边带路,刘秀紧跟在疯道士的身后边。
天黑时分,两人来到一个村子处,刘秀又饥又累,叫道士停下,说:“多谢道长搭救,追兵不见了,咱们在这里休息一夜,明天再走吧。”
道士下马后,递给刘秀一个小布袋,袋子中装两把黄豆,还有一块巴掌大小的布条,刘秀打开布条,见上面照例写着四句话:天黑留宿村东头,鸡鸣起身望月走,马槽遇险撒黄豆,敲击石鼓有神助。
见刘秀不解,那道士对刘秀解释说:“此锦囊妙计是家师预知未来的脱险办法,我奉师父之命,下山营救主公,请主公收好此锦囊,并依计行事,方可脱离险境矣!”
刘秀接着又问:“恩公你是谁?尊师又是何方高人呢?”道士这才介绍说,他叫李简,本是先楚老子后代,因修道不得要领被赶出宗门,后在盘龙山巧遇了修道高人盘龙仙人,被仙人收为弟子。这盘龙仙人乃世间少有的奇人,道法无边,武功深厚,虽久居深山,对世间万物却了如指掌,对未来更有未卜先知之能。他算定,主公在此当有大劫,日后方有大成,故在三天前派弟子下山在骡马店客栈等候,让弟子一路护送主公,渡过难关,成就大业!
刘秀听罢,忙向盘龙仙人隐居的方向拜了三拜,然后对道士李简说道:“既然尊师指点,我们就按照仙人的意思,留宿到这个村的最东头吧!”
当晚,刘秀又困又累,一倒下就睡熟了。正睡得香时,忽听见有两声洪亮的鸡鸣声传来,刘秀一激灵,连忙翻身起床,叫醒道士李简起来赶路。
两人骑马走了很远,见天上依然是月色朦胧,许久也不见有太阳出来。再看远处的村落,到处一片寂静,并未见有一家乡民起来掌灯生火,早起造饭。刘秀担心是走错了方向,便叫醒路边的一个看瓜人,声称自己要买瓜,谁知,那村夫被叫醒之后,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气呼呼地嚷道:“搞什么鬼呀,鸡还没有叫呢,半夜三更你们买什么瓜呀!”
听说这里鸡还没有叫,刘秀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听见鸡叫,或者是仙人给自己托梦了,他一边向看瓜人道歉,一边打听往东去的道路,那看瓜人听说后,告诉两人,他们离开昨晚留宿的那个村庄,至少前进有六十里地了。
再说那些追杀刘秀的官兵,被峡谷口巨石挡道后耽误了些时间,等沿途追到刘秀留宿的村庄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带兵的官员,只好命令士兵就地安营扎寨,待鸡叫天明时进村搜查。虽然他们一个东头一个西头,但双方却皆不知情,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个村东头的公鸡,比村西头的公鸡整整提前一个时辰打鸣,刘秀由此多跑出了六十里路。追兵查实刘秀已经远逃的消息后,连忙在山顶上点燃烽火,各驿站接连用烽火传书,将刘秀逃跑的方向往远方的驻军通报。
刘秀二人甩掉了追兵,以为前方没有危险了,放弃小路直奔大道。正走着,突见前方有一队战车战马一字排开,横拦在大路中间,疯道士李简见官兵不多,便摘下长柄铜锤,冲锋在前,瞬间砸开了栅栏、战车,强行冲过了关口。
见朝廷要犯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设卡官兵担心自己会被杀头问罪,连忙组织人员,跨上战马、驾驭战车,一路向前穷追不舍。眼看就快要追上了,刘秀往旁边一瞅,见大路边摆放有一溜排的大马槽,马槽旁边还有一个大水坑,看样子,这里曾经是通行客商饮马歇脚的地方。疯道士李简连忙提醒刘秀:“‘马槽遇险撒黄豆’,主公快快撒豆借兵啊!”刘秀闻言,依计从口袋中摸出了一把黄豆,向那大马槽处撒了过来。
篇2:中国历史上559位皇帝名字
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周: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
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春秋、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战国、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
秦朝:秦始皇、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
西汉: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前少皇帝(刘恭)、后少皇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平帝(刘衎)、孺子(刘婴)。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灵帝(刘宏)、献帝(刘协)。
西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
东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蜀(成汉):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寿)、末主(李势)。
前赵:高祖(刘渊)、昭武帝(刘聪)、隐帝(刘桀)、刘曜、后赵:明帝(石勒)、海阳王(石弘)、武帝(石虎)、谯王(石世)、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赵王(石祗)。
前燕:文明帝(慕容煌)、景昭帝(慕容儁)、幽帝(慕容暐)。
前秦:景明帝(苻健)、厉王(苻生)、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高帝(苻登)、苻崇。
前凉:昭王(张寔)、成王(张茂)、文王(张骏桓)、王(张重华)、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公(张天锡)。
后秦:武昭帝(姚萇)、文桓帝(姚兴)、姚泓。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惠愍帝(慕容宝)、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太上帝(慕容超)、北燕:冯跋、冯弘。
后凉:懿武帝(吕光)、灵帝(吕纂)、建康公(吕隆)、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康王(秃发利鹿孤)、景王(秃发辱檀)、西凉:武昭(王李嵩)、后主(李歆)、永建(王李恂)。
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楗)、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文昭王(乞伏炽磐)、末王(乞伏暮末)、夏:武烈帝(赫连勃勃)、昌秦王(赫连昌)、平原王(赫连定)。
南北朝:
宋: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废帝(刘予业)、明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
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
陈:武帝(陈霸先)、文帝(武帝侄)、废帝(陈伯宗)、宣帝(文帝弟)、后主(陈叔宝)、北朝—魏:道武帝(拓拔珪)、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焘)、南安王(拓拔余)、文成帝(拓拔浚)、献文帝(拓拔弘)、孝文帝(拓拔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后废帝(元朗)、出帝(元修)。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帝(拓拔廓)。
北朝—齐: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
北朝—周: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恭帝(杨侑)。
唐: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武曌)、温王(李重茂)、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五代:
后梁:太祖朱温、郢王朱友珪、末帝朱友贞、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帝李嗣源、愍皇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
后汉: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
后周:太祖郭威、世宗郭荣、恭帝郭宗训、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后主(王衍)、后蜀: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吴: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祖(杨隆演)、睿帝(杨溥)。
南唐:烈祖(李昪)、元宗(李景)、楚: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留王(马希崇)。
闽:闽太祖(王审知)、闽太宗(王延均)、闽康宗(王继鹏)、闽景宗(王延义)、和帝(王延政)。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海)、贞懿王(高保融)、贞安王(高保勗)、德仁王(高继冲)。
南汉:襄帝(刘隐)、天皇大帝(刘岩)、殇帝(刘玢)、明孝皇帝(刘晟)、惠帝(刘鋹)、吴越:武孝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
北汉:汉世祖(刘崇)、孝和皇帝(刘钧)、少平皇帝(刘继恩)、英武皇帝(刘继元)。
宋—北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南宋: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度宗(赵禥)、恭帝(赵显)、端宗(赵昰)、端宗(赵昺)。
元: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刺吉八)、文宗(图帖木尔)、明宗(和世)、宁宗(懿磷质班)、顺帝(妥欢帖睦尔)。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骢)、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祯)、乾隆帝(弘历)、嘉庆帝(喁琰)、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宁)、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篇3:中国历代皇帝故事精选
帝是天下之主,大宴群臣是恩,说请客吃饭未免有些大不敬,也许改称“赐饭”或者“赏吃”更确切。明代官方的正式称谓把这叫做“大宴仪”,是嘉仪的一种,中国不是叫作礼仪之邦吗?
既然皇帝宴臣下乃是国家礼仪,当然规矩不可不定,按明制,可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一般只有节日,像立春、元宵、四月初八、端午、重阳,腊八日,或者在郊祀或宗庙及宫殿建成之际才有机会行“大宴仪”。
行大宴仪的准备工作由尚宝司负责,先在殿上摆好御座,镝上黄麾,金吾卫设护卫官24人侍立。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舞杂队候在殿外。光禄寺设酒亭于御座西,设膳亭于御座东,设珍馐美味亭(原文是古字,难写,大意如此)于酒膳亭东西侧。御筵摆在御座的东西一方,皇太子座位于御座东,西向,诸王依次由南而东西相向设座。群臣四品以上在殿内,五品以下在殿外招待,另安排司壶、尚酒、尚食等一班人等伺候。
开宴时,由仪礼司奏请皇帝升座。皇帝走出,大乐立即奏响,待皇帝升座之后,乐止。随后鞭炮鸣响,皇太子、亲王等依次上殿。再下来四品以上文武官由东西入,立殿中,五品以下则只能立于殿下。百官行赞拜大礼。礼罢,光禄寺鱼贯而入,大乐再度奏响。行至御前时,乐止。然后光禄寺开爵注酒,首先向皇帝敬酒。敬第一轮酒时,教坊司奏《炎精之曲》。乐起,全体皆跪,教坊司当然也得跪奏。皇帝举杯饮毕,乐止。众官俯伏。再行赞拜礼,然后各就位坐。第二轮敬酒时,乐队奏《皇风之曲》,乐起,光禄寺为皇帝酌酒,序班酌群臣酒。待皇帝举酒后,群臣亦举酒,乐止。接下来进汤,鼓吹乐前导,光禄寺行至殿外,鼓吹止,殿上乐起,群臣起立,由光禄寺官向皇帝进汤,进罢,群臣复坐,然后序班供群臣汤。这时皇帝举暑,群臣亦举箸,这也有个讲究,叫赞馔。
接下来舞蹈登场,第一个一般是武舞,按现代说法就是劲舞。叫作《平定天下之舞》。再往下,第三轮,乐队奏《眷皇明之曲》,跳《抚安四夷之舞》。第四轮,奏《天道传之曲》,跳《车书会同之舞》。第五轮,奏《振皇纲之曲》,跳《百戏承应舞》。第六轮,奏《金陵之曲》,跳《八蛮献宝舞》。第七轮,奏《长杨之曲》,跳《采莲队子舞》。第八轮,奏《芳醴之曲》,跳《鱼跃于渊舞》。第九轮,奏《驾六龙之曲》。每一轮敬酒,仪式同初轮相同,依样画瓢做一遍。九轮之后,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到这个时候,估计所有的人都被折腾得饥肠辘辘,胃口大开,终于轮到了进大膳,大乐奏响,群臣起立,谢恩之后复坐,序班开始上菜。
宴饮食物原料均是四方珍异,从全国各地水陆运送到京。有的时鲜食物用驿马加急快递。经由御膳房名厨精心烹制,当然都是绝佳上品。
宴罢乐止。撤膳,最后来个舞蹈《百花队舞》。轻歌曼舞之中,光禄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舞罢,群臣分东西北向而立。最后一次行赞拜大礼谢恩,仪礼司向皇帝奏告大宴仪结束,圣驾请回,群臣匍匐恭送,待皇帝起身离去后,乐止,大宴仪正式结束。
这一顿饭下来,靡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实难计算,明代的宫廷宴会,总体而言规模上不及宋,下不及清,尚且如此。皇帝请客吃饭的气势排场可想而知,套一句古人的切身感受,就是“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
篇4:中国历代皇帝故事精选
公元168年,汉桓帝去世,刘宏继位,为汉灵帝。他不虚心学习治国之道,十七岁亲政时,对政事一窍不通。他把大权委任给亲信宦官和母亲董太后,自己专心变着花样玩乐,贪图享受,生活很是荒淫奢侈。
宦官们为了讨好汉灵帝,就变着花样逗他玩。一次,宦官给一条狗戴上顶戴花翎,身披朝服,刘宏瞧见了,大笑不止。说:好一个狗官啊!狗官不错!朝臣们跟随着见到此景,只得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拍手称好的自然是宦官,一时间朝廷上乌烟瘴气的。宦官们还找来了四头很老实的驴,拴成一辆小驴车,拉着刘宏满皇宫乱跑,刘宏亲自驾车,左突右撞,宫中到处响起“驴车老板”的吆喝声。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为拍马屁,自然争相效仿,一时间“洛阳驴贵”。
不久,刘宏对狗对驴又没了兴趣,宦官们也想不出什么更刺激的点子了。一日,刘宏猛然说:我想看女人光着身子玩!于是,在西苑就建起了“裸泳馆”。汉灵帝看着众多妙龄少女们裸奔于其间,也加入裸奔的行列,嬉笑淫荡,深感无比欢畅。宦官们则一心只顾聚敛钱财,奢侈挥霍。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给了腐朽的东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公元189年,年方三十四岁的汉灵帝刘宏一命呜呼,结束了他贪婪奢侈荒淫无度的一生。
篇5:历史皇帝故事精选
光绪皇帝驾崩,山都易了色,河都含了悲,乌鸦从头预飞过,呜哇,呜哇,恨别鸟惊心。这奕勖水都没一滴。当然这也怪天,光绪奉安崇陵,十里长街送别。阳光一片明媚,没下雨,没雨水可充泪水,很多人都是带了辣椒水的,一抹眼眶,泪水哗哗掉,“奕劻独后至,亦无戚容。”又是至亲亲戚,又是至高首长,送葬已上路,黯然当伤魂。各位知道,这事真让各级干部痛断肝肠,那是不可能的,但也应如丧考妣,假如假如嘛,最少干号两声也好嘛,奕劻同志却对首长逝世麻木不仁。一副嬉皮士样子,激起公怒、梁鼎芬泪飞顿作倾盆雨,跑到奕助同志面前,将他臭骂一顿,“数其误国殃民、不忠不敬之罪。”急是急得该死,却是哭不出来:“奕劻羞惭不敢仰视。”他不会哭。
干部不会哭,说明欠培训。很多领导哭技都不高,都是欠培训。赵匡胤没当皇帝前。与慕容延钊是哥们,关系铁,后来老赵当了最高领导,保持了江湖兄弟本色,称慕容不称延钊同志,而是延钊哥延钊兄,亲民亲得亲甜,“帝雅与延钊善,常兄事之,及即位,犹呼为兄。”那日延钊兄死了,赵匡胤哭啊哭,哭得一塌糊涂,没章法。“闻其卒,哭之恸。”
赵匡胤哭得有无水平。动不动人。没甚紧要,他职务已冲了顶,哭啥个劲?各位前程锦绣。得考虑如何歌声高处哭声高,才能不失去升迁机会。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二奶殷贵妃死了,这事,是不是你歌声高之机遇,关键看你哭声高不高,若不会哭,那你升官机遇到了眼皮下,也是白白给失了。刘首长说了,我老婆死了,考验干部时候到了,谁哭得最努力,我就将这次换届空缺给谁,指标不限:“卿哭贵妃,悲者当厚赏。”干部都欠哭丧培训啊,刘德愿抓住了机会,将别人老婆当自己老婆哭,哭得伤心哪,眼泪鼻涕,四只水龙头一齐开放,关闸不住,又是拍腿巴子。又是拍棺材板:“德愿应声恸哭,抚膺擗踊,涕泗交流。”哭得那般起劲,领导高兴地笑了,“上甚悦,故用豫州刺史以赏之。”刺史级别不低啊,省部级了。刘刺史哭丧训练有素,眼泪说来就来,效益不差吧。若是刘骏所管干部先前经过哭丧培训,那都可升一两级的。
若您觉得单拿刘德愿来做哭丧广告语,觉得例子单薄,那再来一例说服力大的。道光皇帝快要翘辫子了,推选革命接班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道光打算搞差额选举,在奕诉与奕苛间二选一。竞争白热化了,哭丧师杜受田老师对奕詝说,你啊,常规火拼,大劣势,论经天论纬地,论国策论智力,都比不上六阿哥的,但有而且只有一策:皇上若自言病老,你只管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道光皇帝到了遗言时节,道光将两位选手喊来问治国安邦策,奕诉逞才,万字治国策,背书一般背,而四阿哥奕詝,不发一言,一个劲抹眼泪,高声部响遏行云,低音区江河呜咽,音响效果特好。“皇四子仁孝,可堪大任。”呜呼,呜呼,经过了特别培训的奕詝哭了几声呜呼,哭来了任命书矣:“着皇四子奕苛继位。”会哭就好。刘备会哭,哭来了江山;奕詝会哭,哭来了高住。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是不是?如何化领导丧考妣的悲痛为自己升官位的力量。这就需要哭丧培训的。阁下如要开辟新产业,请人培训哭爹喊娘,定是朝阳产业。
篇6:历史皇帝故事精选
在我手上,有一份明朝万历年间御膳房的食料清单。皇上一天要享用如下食物:126斤猪肉,5只鹅,33只鸡,60个鹌鹑,10只鸽子,20斤香油,22斤面。此外,还有杂七杂八的各色物品:从16斤核桃到8斤白糖等等,皇帝都要一天之内消受掉。
折算下来,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是16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几千块钱的样子。钱数虽然听着不大,但落实到猪肉、香油上面,那数目听了就让人倒胃口。这些钱要是买成双头鲍之类的东西,列成菜单就会让人看着舒服得多。
这个情况到了清朝,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清朝的宣统皇帝在回忆录中也记录了自己的食物清单,按他的说法,他在5岁的时候,一年就已经要对付大约一万斤猪肉、将近三千只鸡鸭。
之所以这么做,也许是因为御膳房有自己的考虑。
除了列在清单里的常规食物外,皇帝想吃什么新鲜东西,当然也可以自己张嘴要。但是皇帝一张嘴要个什么东西,就会带来无穷的麻烦。
比如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特别喜欢吃驴肠,张嘴要了几次。虽说皇帝也不是天天吃驴肠,但御膳房还是每天要杀掉一只驴准备着,怕万一皇帝张嘴吃不着热乎的,谁能担此责任?所以,从此北京的驴子一年要少掉三百多头。
这还是驴子,要是皇帝哪天吃中了一块鲸里脊,又该如何应对?所以最深谋远虑的办法,就是不让皇帝吃到鲸里脊,最好让他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吃一些寻常的肉类,比如猪肉。
鉴于皇上的伙食标准又不能定得太低,所以合理的结果就是:万历皇帝一年要对付掉四万多斤猪肉。御膳房的最佳生存策略,就是让皇帝、皇后陷入猪肉的海洋而不能自拔。
在小说《鹿鼎记》里,御膳房的太监就给韦小宝传授过这个心得,“太后和皇上的菜肴,一切时鲜果菜,都是不能供奉的”,至少呢,“有些一年之中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咱们就不能供奉”,否则的话,“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笋,冬天要新鲜蚕豆”,大家何以自处?
韦小宝摆出一副马屁精的嘴脸教训了这个太监:“皇太后、皇上都是万分圣明的,哪有这等事?”其实即便太后、皇帝再圣明,终究还是安心吃猪肉比较妥当一些。
御膳房的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五代十国期间,在长沙有一个叫做楚国的小朝廷。马希声是这个小朝廷的最高领导。这位地区性的小领导人有自己的一位偶像,就是国家级别的大领导人——后梁皇帝朱温。
马希声不知从哪里得知,朱温很喜欢吃鸡。似乎以前马希声并不特别爱吃鸡,但这个信息使马希声的饮食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坚信,吃鸡就像开劳斯莱斯一样,是成功人士的不二象征。他作为成功人士,也有义务追随朱偶像,努力吃鸡。
于是他下令,宫廷食堂一天要给他准备50只鸡以供享用。马希声这位鸡肉的狂热爱好者,基本上做到了非鸡不欢,参加老爸葬礼之前都不忘抓紧时间吃掉几盘鸡。
我很怀疑这是楚国御膳房搞的一个阴谋。他们和现在的广告公司一样,用文化时尚的名义推销商品,以达到他们偷工减料、搜刮钱财的目的。
马王爷天天盯着鸡猛吃,他们倒是省事了,但是长此以往,马王爷营养不平衡,身体健康谁来保证?果然,马王爷执政没几年就溘然辞世。他的英年早逝,我总觉得跟每天吃那50只鸡有关。
篇7:古代皇帝故事精选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国为肃清蒙古故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滞留在近塞地区,并多次举兵南犯,以图复辟,均被明军击败。元朝残余势力虽由此日渐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盘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遂遣军北征。明洪武三年正月初三,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将军率军往征沙漠。对于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根据元主滞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今属甘肃),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兵分为二路: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篇8:古代皇帝故事精选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
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我拿崇祯和咸丰做个比较。
崇祯皇帝:用一个杀一个最后全盘玩完
先谈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
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的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明末义军攻占了老朱家的老窝凤阳,烧了他家的祖坟,崇祯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居然杀了远在淮阴的漕运总督。淮阴离凤阳有好几百公里,走水路得好几天呢,凤阳丢了,关他什么事呢?
正部级以上领导被“咔嚓”的,还有“军务”熊文灿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熊文灿收降了张献忠,过了年吧,张献忠又“造反”了,熊文灿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没就地正法已经算他幸运了。邵捷春在四川抵挡不住张献忠,丢了一大片土地之后,也被抓回北京斩首了。
杨嗣昌和洪承畴应该是崇祯非常信任的。在丢了开封、襄阳,李自成杀了福王、张献忠杀了襄王、贵王之后,杨嗣昌自杀了。洪承畴则是在辽东被清军俘获之后,投降了。他们是否也怕被崇祯“问责”呢?难说。
篇9:古代皇帝故事精选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
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配享资格。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绝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孔时,可以分得一盘冷猪头享用。
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当时没有人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20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 古代皇帝故事精选
★ 《诗歌皇帝》赏析
★ 皇帝的新装教案
★ 皇帝的新装 教案
关于皇帝的故事-历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