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别丢鱼刺不卡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篇1:《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最早读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清玄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清玄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我通过林清玄的散文,知道了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的文章?
篇2:《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一本好书,阅读上百遍,每一次读的感受都不一样,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本书中,也有许多精彩的文章,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生启发,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近日,我读了《林清玄散文》,它好像是无声的“老师”告诉了我们面对挫折时该如何,面对无策时该如何……就是这一件件事情,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都在触碰着我们心灵深处。
人人都有最喜欢的文章,我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很喜爱,还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启发。是哪篇文章呢?就是《活珍珠》。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夏威夷的小贩在卖珍珠,谁也无法辨别珍珠的好与坏。有的人拿到的珍珠又圆又亮,有的人拿到的珍珠又小又扁。作者看到珍珠贝里的砂石会长出不同的珍珠。想到了人生:总有些人可以长出最大最美的珍珠。
作者简洁的语言中藏着深刻的道理,不禁想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在同一个教室里有不一样的学生。有的学生光彩熠熠,是又大又圆的珍珠;有的学生黯淡无光,是又小又扁的珍珠。为什么有些同学可以变成美丽的珍珠呢?那是他们面对坎坷、困难时,能勇往直前,持之以恒,把“拦路虎”都一一解决了,一一包容了,成为了完好、圆润的珍珠。正像作者所说:人生的伤痛就是活着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焕发出晶莹的光彩;不能转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脚步。
遇到一些事情,要学会去包容、克服,即使不是最美丽的,也能散发出属于你自己的光彩。如果你不去包容、克服,反而让你那颗珍珠没有光彩,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
我们把人生比作一幅画,那幅画不是完美的,但你只要克服、包容、填补那个缺陷,就会让这幅画变得完美……
读书让生命充满活力!
篇3:《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当我走进这一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美妙从天真的心到纯善的心,再从美好的心到高雅的心,这整一本书倒是围绕新展开的。林清玄它也如同一个孩子一样,在当今这一个混浊的世界里还能有一颗透明的心,保持清明。
而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清欢》了,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繁华了?没有了清欢的存在。
虽然生出繁华,可是还是有有清欢的感觉。你是否注意过我们仰望星空的次数越来越少,看到星空会惊讶的大叫?你是否注意过我们路边的野花不再那么娇艳?你更注意过那身边清欢的事吗?我想答案一定是没有。
而在我的记忆中轻缓的事莫非就是读一两首优美的小诗,小令;这已经称得上高雅了。
林清玄说:“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竹林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这也就是清欢
你是否想过岁寒三友的崇高?你是否想过他们的高洁?
竹子他在瑟瑟的寒风中挺立,他不被寒风屈服,他是那样的坚毅、高雅。
梅花,它凌寒独自开,在寒风中尽显他的风姿,让人们不禁被它的傲霜枝所屈服。
松柏,它在逆境中成长,不畏环境的恶劣与否,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岁寒三友是高雅的象征,也是坚毅的象征,更是清欢的象征。清欢就是如此,它不是李白的豪放、洒脱;它也不是文天祥的 壮怀激烈,更不是欧阳修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无奈的哀伤。清欢是值得我们在心底好好回味的,是一种说不出的静、雅。
篇4: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在未读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师的缘故买了一本林清玄写的书,好似乎《茶,非常道》。封面竹绿色与白字结合,颇有清雅之风。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是我后来在买来后才发现的——有关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对此我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憎恶。
而此次高中老师又叫我读,我只好去网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欢的。由此我读了几篇,如《浴着光辉的母亲》等等。起初我是带着一点无奈和走马观花般的“过眼儿”,不过读完《浴着光辉的母亲》后,略略有些改观。首先,因为他有敏锐的“眼睛”,见极细微之处;其二是,他的文笔洒脱,非常朴素,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说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丝丝缕缕光辉。
《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必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是为了我们。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疑惑。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带着另一种复杂的心情,读了另几篇。这几篇也是讲父母与子的,《与父亲的夜谈》《分到最宝贵的妈妈》《海上的消息》等等。也不细说,就粗浅的谈谈感受,就《与父亲的夜谈》。作者与父亲谈了短短几小时,就了解了父亲的过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时光,让作者现在也是如此珍重。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未曾与父亲谈话超过半小时,比之作者从前的一小时还要短。平日,我的父亲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因为他常常对我冷眼讽刺,而对别人却热心过头。对于他好的一面,我确实太不了解,可能时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说话,也不好说话吧。虽然如此,我从小对我爸爸还是比较敬佩的。如今面对作者的经历和劝勉,感触良多,惭愧罢,惭愧罢,实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觉得生活本是一本书,而林清玄的书画上了他的记忆,感受,还有记号。在他用手写下之后,又成了我们的,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的星,我们的书的新一页仍是我们自己开启。
等待花开———读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眸子,他洞察体恤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同时也深含着爱和阳光。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己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许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也会随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
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篇5: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时候,在我学习生涯最无奈最困顿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百度一下林清玄,关于他的作品与读后感,洋洋洒洒77页,喜欢他的读者群每个年龄层都有,囊括所有职业者。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北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发现他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北各地体验乡间生活。新威山间伐竹,雾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篇6: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读《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对散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只看过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以及《济南的冬天》。这次寒假,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刚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绍:原来林清玄从小就是一个小作家。我继续翻开第二页,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合上了书,在脑海里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一字一句,我觉得林清玄写散文时一定就像画素描,有时画的浓了,便把这一段写的深情一点;有时画的淡了,就把这一段一笔带过。但是不管他画的如何淡还是如何浓,那股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与向往却总是在书中的每一页,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个字里流露。
亲情与乡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他写母亲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写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亲一般。虽然这不是她的母亲,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对于描写母亲的画面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写一句真真正正的对母亲的话。
而乡情,我却不怎么有感触,毕竟我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远门。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一个乡里出了个状元,不都得回乡吗?在文中作者经常将家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我忽然觉得,也许作者因为年龄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遥远,比我深沉。作者说,他出远门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故土,这样才会踏实。我觉得作者与近些时间的一个人很像。那个人就是汪峰。虽然汪峰与林清玄不一样,汪峰是每一次远处旅行都会把自己父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汪峰对亲情的热爱,对逝去的父亲的回报。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人,那么我该如何,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开,把亲情与乡情的问题彻底解决。
篇7: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为了写所以买了他的书。买了看了发现几天之内写不出什么东西,所以作罢了。如今看了一半,倒是有些感受。
工作后接触林清玄是因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他的两篇文章,一篇叫《桃花心木》,一篇叫《和时间赛跑》,本人都比较喜欢,教参里有一篇他的拓展阅读叫《百合花开》,尤为喜爱。这三篇都很正面积极,故事中给人以启示,且不是教条化的教唆,而是让你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充分展现文学的力量。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带给人正面能量的东西。
《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中不仅有他早期的散文,还有他后期的菩提系列。一听菩提系列你大概会猜到这些文章可能与佛教有关。我读了一些,佛经在他的文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挺高的,或用来讲解某个传说,或用以论述其观点,或用来抒发其情感。如《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深香默默》、《生命的酸甜苦辣》、《青山白发》等。他是信佛的吧。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佛经这类文本片段,但若是它们能成为我们正面的能量,那也是好的,应该感激。
读大作家的文,很明显他底蕴深深,引经据典,让人佩服。
《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都是借物来表达情感、观点的文章,看他的散文精选又读到不少类似的,我觉得他非常擅长由大自然而引发思考,从而带给我们启示。其中一篇叫《发芽的心情》亦是如此。人世间的波折与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这是大作家的话,他由果树剪枝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启示,滋养我们的心灵,并由文字获得一些力量。
读后感:总的来说,读他的文章,最后可以给你留一个心灵的宁静,就如他自己说的:循着时光的河流向上游前进,两岸花树宛然,群山微风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书才看了一半,更没有重复读,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不至于随时间散去,所以写下来。来对抗时间吗?或者给自己的思想留些痕迹吧。
最近90学时培训,遇到一个陌生的老师,可是我们虽才初识,却交浅言深,这是怎样的缘分呢。她给我很多鼓励、建议和忠告,非常感谢。感恩,生命里总有脉脉温情在时间的河里流淌。
篇8:《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品一杯香茗――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这个名字我早已耳熟能详,从我读了他的那篇《桃花心木》开始,不知不觉地,我的目光会不断地追随着他那些文章。朴实无华,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那潺潺的流水声缓缓地走进我们的心坎里,让我们去慢慢地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散发出柔和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着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
在寂静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鸳鸯香炉》这篇文章。作者从宝石店中看到的香炉引发了他对童年的会议,文中反复提到作者记忆中鸳鸯香炉那紧密相连的'腹部,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相连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生命,千万中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缕烟。”这段话使我感触颇深,“鸳鸯相连”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死欲生的狂欢,有的只是如烟一般不用声名的爱罢了!
我想,着“鸳鸯香炉”必将是林先生永生难忘的回忆吧!正如他所说,“香炉的微光还在记忆的最初,在任何可见和不可知的角落,温暖地燃烧着。”
我记得,还有一篇文章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生命的化妆》先从自己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这就引发了下文化妆师的回答,我记得最深的是以下几句: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说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在当今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不用言语、行动来伪装自己、分时自己?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我认为,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如果自己觉得“这就是我,我不必去为别人而改变与伪装自己。“那么,这样的你才是真正的美。
我只有一张口,一支笔,我能说的,能写的,只有这么多,但是,我心中所想的那是无法言尽于笔墨纸张之中的!
可以说,林先生的文字很美: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文章中所散发的唯美气息和他文章的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他的故事很平凡,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这些文章初读,姿势清新一场,品则小心开意解。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的沁入人心的佳作呢?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篇9: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读了林清玄的《感谢困难》一文。
一开始读时,我的心中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感谢困难呢?难道作者从困难那里得到了什么?
紧接着,我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去。果然,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困难磨练了作者的意志,提升了作者的智慧。
读完后,我不禁想到现实中的人们。我们在生活中,从不愿意有一点困难,挫折,如有一点的不如意,就会有满脸的愁容,仿佛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也是时至今日,我明白了:如果我们的生活中一切平顺,谁会静下来沉思,谁会生起智慧,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创造奇迹,使社会在快速的发展呢?
困难是磨练我们意志的功臣!困难给予了我们智慧!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人生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是在干什么,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
学习空间里,老师又在不停的催促。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他们不就像辛勤的种树人吗?
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渐渐长大。勤劳的“种树人”永远栽培着我们。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篇10: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篇11:《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读《林清玄散文》之前,我对散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只看过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以及《济南的冬天》。这次寒假,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刚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绍:原来林清玄从小就是一个小作家。我继续翻开第二页,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合上了书,在脑海里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一字一句,我觉得林清玄写散文时一定就像画素描,有时画的浓了,便把这一段写的深情一点;有时画的淡了,就把这一段一笔带过。但是不管他画的如何淡还是如何浓,那股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与向往却总是在书中的每一页,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个字里流露。
亲情与乡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他写母亲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写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亲一般。虽然这不是她的母亲,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对于描写母亲的画面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写一句真真正正的对母亲的话。
而乡情,我却不怎么有感触,毕竟我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远门。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一个乡里出了个状元,不都得回乡吗?在文中作者经常将家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我忽然觉得,也许作者因为年龄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遥远,比我深沉。作者说,他出远门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故土,这样才会踏实。我觉得作者与近些时间的一个人很像。那个人就是汪峰。虽然汪峰与林清玄不一样,汪峰是每一次远处旅行都会把自己父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汪峰对亲情的热爱,对逝去的父亲的回报。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之后,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人,那么我该如何,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开,把亲情与乡情的问题彻底解决。
篇12:《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初读《林清玄散文》,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篇13:《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黄色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
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随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欢》的文章。“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嘀咕着,开始看了。它是由苏轼的阕词,引出了主题一一清欢。凊欢是什么?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来清欢指的是“清淡的欢愉”。
可现在,想在世间找到“清欢”,可就万分难了一一散个步,汽车声不断呼吼而过;吃个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盐、酱、味精已成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总是嘈杂无比;去赏赏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为所有人看的“展览物”;去庙里走走,门口满满的摊贩,这个年代的“凊欢”太难寻了!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和谐宁静;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我重翻回目录,一篇名叫《咬舌自尽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帘,我翻到了相应面数,如狼似虎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早已是视线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抛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有情有义之人受无情之人背弃,在人世间还少吗?三国时期,老将黄忠为他主公的霸业苦战关羽,回去之后,主公韩玄却叫刀斧手斩他首级,此不为无情之人背弃有情之人?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听一位禅师的谆谆教导,在安抚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
★ 林清玄散文精选
★ 林清玄散文节选
★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 林清玄散文名言
★ 林清玄的叙事散文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