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otteCh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应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应用,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应用
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应用
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原则、评价的`程序以及用多种方法对上海申能星火电厂进行了实际评价,并进行比较,结论是可信的.最后选出一套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可操作性方法.
作 者:施泉生 倪娜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刊 名:电力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ELECTRIC POWER TECHNOLOGIC ECONOM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F4 关键词:中小型电厂 安全生产责任制 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工程篇2: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丁朝蓬
一
课程编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课程评价在这一过程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评价沟通了课程编制者与课程实施者,使课程系统与外部世界(社会、教学环境、教学人员、学生等)的信息交换得以不断进行,从而为课程的编制与完善提供支持。课程专家以儿童发展、社会需要和知识逻辑系统三者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和课程理论为指导进行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设计。设计成型的课程在学校中实施,作用于教育的对象--学生,学生不断学习内化课程内容,身心获得发展。
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在学校实施,始终伴随着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编制者,要关注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评价,从中获得课程评价的信息,以便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下面将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评价标示在图中。(图略)
评价1是依据已设计出的课程目标来评价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看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相符合,课程内容能否达成课程目标。评价1一般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进行,属于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为课程编制者或课程编制者邀请的各界专家。
评价2是跳出已定的课程目标,完全依据客观的社会需要、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本身的要求评价课程内容。评价2也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体也是课程编制者及各类专家。
评价3是根据预定的课程目标,比较学生的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看学生学习了课程内容后是否的确能够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评价3是在课程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进行的,多属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一般为学校和教师。
评价4跳出既定的课程目标,以社会、儿童、知识三者为评价依据,看学习了该课程的学生是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评价4要在课程实施后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因为课程实施效果的显现具有滞后性。其评价主体一般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相对于前三种评价,这一评价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对课程的质量作出结论。
评价5是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所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否满足儿童、社会的需要,是否体现了学科知识的要求。
评价1与评价3都是依据既定的课程目标来评价课程内容。评价者首先假定课程目标是合理、适度的,然后评价所编制的课程是否体现了课程目标,学习这样的课程的学生能否达到课程目标。评价2与评价4的评价基点不再是由课程编制者预定的课程目标,而是直接以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作为参照目标来评价课程。这两种评价可以说是终极评价,因为它们直接指向教育与课程的最终目的。
评价1和评价2均是直接关注课程本身,对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等作评价,可以称作内在评价(intrinsice valuation)。而评价3和评价4则更关注课程实施后的结果,通过学生学习课程后的效果来评价课程,可称作结果评价(payoffevaluation)
这里要特别谈一谈内在评价与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通过课程实施的效果来评价课程,它暗含着一个前提条件,即学生的发展完全是由课程编制者所编制的课程这个因素造成的。但是这个前提存在两个疑点,一是由课程专家设计编制的课程要经过教师的理解后才能实施于学生,学生学习的实际课程并不完全等同于理想课程;二是学生的发展还会受到课程以外的,诸如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结果评价只能是部分地反映课程的性质。相反,内在评价直接面对课程计划本身,评价是直接的。
结果评价通常要以学绩测验和教师评定为依据来进行,而内在评价更多地依靠评价者个人学识与经验,因此结果评价比内在评价更具有客观性。
结果评价与内在评价各有其优点与局限,在实际进行课程评价时最好将两种评价结合起来使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目前,课程编制者更多地使用的是内在评价,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教材特别是教科书进行内在评价。内在评价的不足是主观性较强,为了能够尽可能地使教材内在评价更加客观,建立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有了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评价者对教材的评价便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有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笔者尝试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设想。
二
在提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要界定课程教材评价中的两个关键的核心概念--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由于这两个概念均是由很普通的常用词构成的,看起来是一见即可知其义的,因而导致研究者对它们的忽略。但是,这种忽略对研究的深入进行却极为不利。课程教材评价研究的最终结果是要制订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或)评价指标,如果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没有准确的定义,又怎么能制订它们呢?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大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两个概念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评价指标是具体的可测的评价标准,指标是由标准分解而来的。“判断教材的价值,首先要有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往往比较原则,比较抽象、笼统。要使这个标准具体化,并且可以进行测量,就需要把这些标准分解,列出若干个具体可测的项目,这就是评价指标。每一个指标都包括具体的内容和测量的单位标准两部分,单位标准也称为量标,或标度。”
第二种观点认为评价指标是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课程评价指标是既体现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精神,又体现一定评价对象的基本属性的一系列具体的评价目标。它是一定条件下课程评价标准与一定评价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均由教育目标分解而来。“评估指标是将评估时所依据的有关教育目标逐步分解成各级指标”,“从本质上说,教育评估项目是教育目标属性某一个方面的标志,是被评教育客体内涵的分解,是具体化的、行为化的、可测的某个子目标。”“教育评估标准实际上是教育目标在各个评估项目上的具体要求,评估标准要与教育目标一致。”
笔者认为,评价活动中有三个要素,一是实施评价的评价主体,二是作为评价对象的评价客体,三是评价活动中所使用的评价工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具应该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一方面要反映评价客体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主体对评价对象的需要或要求。评价工具只有体现被评对象的本质,才能对评价对象进行有效的测量;评价工具只有表达出主体对客体的价值需求,才有可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由这样一些元素构成:指标、标准、量表和指标权重。评价指标是评价对象本质属性与特征的具体反映,是对评价的各个维度的界定;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各个评价维度的定性或定量的要求,是被评事物属性的质的临界点以及它们在质变过程中量的规定,是衡量评价客体价值的准则;量表则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的程度的一种尺度;指标权重是标明各个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的数值,当需要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的数量化评定时,权重系数是不可缺少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描述了评价对象的全貌,与每个指标相应的评价标准的集合构成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要求。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由对被评对象的固有属性和内在结构的分析得来的,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是由评价主体的需要产生的,与评价指标相比更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当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无论评价标准还是评价指标,都是人类一定阶段认识的产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不断接近评价对象的本质属性。
教材的评价指标应该产生于对教材的内在的本质结构和属性的分析,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定,应该可以反映教材质量的全貌。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的工具,教材是承载文化信息的结构化载体。教材编制就是要制造一个有利于信息传播者传递信息和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的媒体。因此,可以将教材编制看作是对于人类现有知识材料的加工过程,涉及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和材料的表达三个连续的.阶段。在教材编写之初,编写者要从人类知识文化宝库中选择适合于教育对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的具有一定广度与深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经验要素。编写者要对各种经验要素进行组织编排,编排时要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系统相统一的原则。逻辑体系确定后要将知识材料以学生可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教材的文字、插图、版面安排等,这个阶段是将编写者的设计思想转化为具体教材的过程,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评价教材应该评价材料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表达这样几项内容。这三项内容是编制教材所必经的三个阶段,抓住这几个维度,基本上就抓住了教材的本质和全貌。评价了这几项内容,也就基本能够判断一本教材的优劣。
下面提出笔者设计的具体评价指标。
1.教材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知识目标
②技能与能力目标〖ZK)〗
(2)非认知目标
①方法目标
②态度目标
2.材料内容的选择
(1)正文内容的选择
①内容的质(选择哪些内容,不选择哪些内容)
②材料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③不同性质内容的配比(例如,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比例;基础性知识与科学新成果的比例;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例,等等。可根据学科特点和评价者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更具体的评价项目。)
(2)训练内容的选择
①训练项目和习题的确定(如确定培养学生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并选择相应的练习。)
②训练的程度与分量
③不同类型训练项目和习题的配比(如训练计算能力与训练思维能力的习题的比例;简单习题与综合习题的比例,等等。可根据学科特点和评价者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更具体的评价项目。)
(3)其他学习活动的选择(除习题以外的学习活动,如演示、讨论、思考、调查等各种活动)
①学习活动的质
②活动的难度与分量
(4)选学内容的选择
①内容的质
②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3.材料内容的组织
(1)教材的纵向结构
①知识体系的安排
②能力训练体系的安排
③品德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系
(2)教材的横剖结构
①单元的编写体例
a单元内有无各类功能块(如正文块、习题块、活动块、小结块等)
b各功能块的配合
②不同育人内容的配比
a不同性质知识的配比
b不同技能、能力的配比
c不同情感态度的配比
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相互配合
4.材料的呈现与表达
(1)文字表达
①遣词造句
②行文风格
(2)非文字表达
①图、表
②版面
③标识结构的线索,如小标题、题框、空行、字体、过渡性语言
对于指标1(教材目标),并不总是需要进行评价。当评价者确认教材目标是合理的,或者这个目标是已经由课程计划、课程目标预定的,那么只需要对其他几个指标进行评价就可以了。只有当教材目标需要或者允许被修改时,才有必要对这个指标进行评价。
以上仅仅是教材评价的评价指标,没有与各指标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本文还不能提出完整的评价标准,下面只是对评价标准作一些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评价标准。上文曾指出,评价标准应该体现评价主体对教材的价值需求。那么,评价主体--人,对教材有什么需要呢?教材是育人的工具,因此,教材应该满足人类培养新人,传递文化,发展社会的需要。儿童发展、社会需要和知识逻辑系统三者是课程教材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它们同样也是课程教材评价的总的原则和参照点。在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时,首先要将三支点的涵义明确,包括被评价教材的使用者是哪一学段的学生,他们具有哪些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发展需要是什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与未来如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什么;本教材所讲学科有何特点。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构成了对教材评价的总标准。其次,要对照各个评价指标的内容将总标准具体化。例如,评价当前高中数学教材,关于“材料内容选择”中“正文内容的质”这个指标,分析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求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要求教材选择一些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容,具有应用性;分析学科知识体系,我们要求教材选择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具有时代性。因此,关于“正文内容的质”这个指标,我们可以定下几个标准: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时代性。
第二个问题是评价标准会随着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被评教材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特征,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进展和特点,教材评价的目的,乃至评价者对这些因素的认识,都会影响到评价标准的制订。为此,对教材的任何评价都应是具体的,不存在对教材的脱离具体情境和条件的价值判断。
第三,由于教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客体,目前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制订的评价标准只能是定性的,不能定量。定性标准总是比较模糊的,不同的评价者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都不够理想。
迄今为止,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还远未建立起来,我们还不可能直接用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一套教材。目前,我们可以有一种代用方法,并且可以借助这种方法逐步修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方法就是问卷法。使用问卷法,我们可以收集大量教材评价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能够得到对某一教材的大体评价。同时,利用测量理论,对问卷题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逐渐形成一份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教材评价问卷,这对教材评价的实施无疑大有益处。在改进问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那些有效的教材评价指标,将其补充进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材评价实施过程中,有时评价者与教材使用者是合一的,如学校教师评价某一教材。但很多情况下,评价者并不是使用者。比如,国家的教材审查机构审定教材,课程专家研究比较教材,教材编制者评价教材,评价者都不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评价信息的可靠性与针对性问题。为了保证对教材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避免评价者的主观臆断,最好到教材使用者那里采集信息。特别是与教学实际密切相关一些指标,如内容的“程度与分量”,教材内容的组织等,这些指标都与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有关,与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有关。教材评价者要综合教材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对教材作出恰当评价。并且,应该提供教材使用者和教学条件的信息,以说明对此教材的价值判断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的,这种评价信息可能更有针对性。
篇3: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怎样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交通发展十分重要.从服务于城市管理的角度,提出交通影响评价分类及需要开展的内容,并对交通影响评价指标在各类交评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各类交通影响评价进行举例分析.
作 者:余世英 何继斌 李建忠 郑猛 SHE Shi-ying HE Ji-bin LI Jian-zhong ZHENG Meng 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7 刊 名:交通与运输 英文刊名:TRAFFIC &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U491 关键词:交通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分类篇4: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摘要:物流企业作为连接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的中间桥梁,一方面可以协助银行履行货物的监管职责,另一方面如控制不好物流企业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风险源。介绍了物流金融概念、作用以及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主要职责的基础上,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探讨了物流企业风险指标建立问题,希望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物流企业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及作用
物流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专业领域,以物融资是它的重要特征。企业可以以货物进行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在审核企业财务状况、运营能力、货物价值等之后,符合条件将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在物流金融中涉及到三个主体:银行、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提供的货物质押监管业务,为融资企业提供服务。物流金融可以使银行获得新的高利润来源,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需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部分金融服务,而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生产运营的资金压力较大,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优化企业资源。
二、典型物流金融流程及角色分担
物流金融形式较多,本文以常见的质押监管业务为例,来谈谈其流程以及三方的角色分担。
在办理质押监管业务之前,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需共同签署三方协议,物流企业作为连接银行和融资企业的中间桥梁,与银行、融资企业均为委托代理关系,为银行提供监管货物的状态信息,融资企业将货物存放于物流企业仓库中,两者同时也形成仓储业务关系。
三、物流企业风险控制
银行作为贷款的发放方,无法承担货物的监管职能,只能将相关业务委托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成为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变量之一。风险控制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3.1事前风险控制
事前风险控制即物流企业作为监管平台的准入条件,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具体指标应该包括:
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需对抵质押物进行折价处理,如进行拍卖、变卖等。货物的处置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如遇上货物价格下跌等问题,银行将会遭受额外的损失。大型物流企业往往服务的客户较多,掌握了相关货物的信息,可以为银行的货物变现提供帮助。因此在经营能力中将货物变现能力也作为了重要的控制指标。合作意愿一方面是指物流企业的开展物流金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指物流企业为赢得业务能采取的技术投入,如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端口的对接,信息的传递频率等。
篇5: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的选择依据和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
作 者:黎东升 LI Dong-sheng 作者单位:湖北农学院经贸系,湖北,荆州,434103 刊 名:湖北农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F30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设置篇6: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分析了建立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风险分析建立安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思路,探讨了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指标权重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化工单元安全评价指标建立的过程,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该指标体系既能查找出装置中存在的具体安全隐患,也能给出装置总体安全性评价结论.该方法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在役化工装置的安全评价,也适用于其他系统的安全现状评价.
作 者:吕保和 雷鑫 朱建军 王晓宁 LU Bao-he LEI Xin ZHU Jian-jun WANG Xiao-ning 作者单位:吕保和,雷鑫,王晓宁,LU Bao-he,LEI Xin,WANG Xiao-ning(江苏大学安全工程系,江苏,镇江,21)朱建军,ZHU Jian-jun(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
刊 名:现代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6(8) 分类号:X937 关键词:在役装置 安全评价 指标体系 权重 层次分析法篇7:重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
重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
探讨构建重庆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对重庆-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及重庆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重庆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些对策.
作 者:龙伟 郑钦玉 何艺 陈力 LONG Wei ZHENG Qin-yu HE Yi CHEN Li 作者单位:龙伟,郑钦玉,LONG Wei,ZHENG Qin-yu(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6)何艺,HE Yi(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人民政府,重庆,400036)
陈力,CHEN Li(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重庆,401120)
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6 28(5) 分类号:X8 关键词: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篇8: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研究阐述r旅游资源安全的慨念和『人J涵,分析丁目的地旅游资源女全系统,认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由牛念、行为和保障机制(大一人一机)二三大子系统构成,并在对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卜,构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相结合确立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最后提出了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4.3加强保障机制(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保障机制子系统管理,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是重要的“后台”服务系统,也是莺要的安全凋控系统.保障机制子系统的管理离不开管理组织、政策制度、资金技术、居民支持、以及安全教育等的建设.具体说:①管理组织是智力保障,科学的人员组织和配备是安全管理的指挥系统.②针对旅游资源的状况,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开发利用规范,以政策制度引导旅游资源利益相关者的行为.③加强安全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模拟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操作演练,并定期进行考核.④旅游资源安全离不开资金与技术的投人和应用,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旅游资源保护之中,确保资源的安全和持续利用.⑤目的地居民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处理好旅游景区景点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友好关系,共同保护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1]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07-209.[2]谷树忠,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42—148.[3]邓清南.四川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初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2):77—81.[4]梁明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案例[M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14—119.[5]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01-408.[6]姚予龙,谷树忠.资源安全机理及其经济学解释[J].资源科学,2002,24(5):46-51.[7]梁亚红.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矿业,2008,17(1):16—19.[8]FerrarioFF.Theevaluationoftouristresources:anap—pliedmethodolog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9,17(3):18—22.[9]BuckleyR,PannellJ.Environmentalimpactsoftourismand recreation innationalparksand conservation reserves[J].TheJournalTourismStudies,1990,1(1):24—33.『10]Cocklin C,Harte M,HayJ.Resource assessmentforrecreationand tourism:aNew Zealandexampl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0,(19):291—303.[11]刘坤,杨东.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3):103—106.[12]高曾伟,卢晓.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59—263.[13]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71.285.[14]高玲,郑向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99.105.[15]曹新向.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一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6):1062—1066.[16]周国海.旅游地生态安全状态评价与维护一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11:91-94.
★ 安全生产责任制
★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应用(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