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拉扯了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琵琶行》中的“瑟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琵琶行》中的“瑟瑟”,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琵琶行》中的“瑟瑟”
《琵琶行》中的“瑟瑟”
《琵琶行》中的“瑟瑟”指的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
《学语文》第二期刊有董亚老师“《〈琵琶行〉中的“瑟瑟”、“倡女”注释浅说》一文(以下简称《董文》)。作者认为“秋瑟瑟”作“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解,并给出两个理由,但仔细推敲起来都不能令人信服。
《董文》认为从典籍和白居易的用词习惯去考查,“秋瑟瑟”应作“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解。我们先从典籍上看,“瑟”形状像古琴,有二十五根弦,每弦一柱,春秋时已流行,常与琴或笙合奏。瑟作为古代乐器早见于《诗经》,如《诗经・大雅・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瑟最早就是一件乐器。而“瑟瑟”作为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希义主编,西安出版社,最新版)给出了三个义项:(1)象声词。风声。白居易《题清头陀》:“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刘桢的《赠从弟》:“瑟瑟谷中风”。(2)珠宝。杜甫《石笋行》:“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3)碧绿色。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可以看出“瑟瑟”有三个义项,即风声、珠宝和碧绿色,说明“瑟瑟”除指珠宝和碧绿色外,还有风声这个意义,且是第一义项。另外《辞源》、《古代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辞典》等也有类似的注释,但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瑟瑟”释为珠宝或碧绿色时引用的都是唐时的作品。
我们再看白诗,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首诗,实际比这个还要多,到底白诗中用了多少个“瑟瑟”,《董文》没有完全考证,仅凭几个例子就匆忙得出结论,认为白诗的“瑟瑟”非“秋肃”之意,且说“写秋肃的秋风气氛一律不用瑟瑟”,我认为《董文》所得的结论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从命题的角度讲是一个或然命题,从推理的角度讲有以偏概全之嫌,其论点自然不能令人信服。
其次《董文》从古诗用词习惯和本诗的意境去考查,其得出的结论同样不能令人信服。《董文》考查了古典诗歌中几个使用“秋风”的语词造句的例子,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古人用“秋风”这个语词“一般都是明确的”,并列举了用“秋风”明确的具体事例。但“一般”不等于没有反例,古人写“秋风”不用秋风“这个语词表达“秋风”这个概念的也很多。例如:王勃的《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岑参的《暮秋山行》“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等,可见表述秋风这个概念可用秋风这个语词表述,也可用别的语词表述。中华文华博大精深,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选用什么样的语词表达最恰当,主要看作者的学养以及对不同语境和概念的把握,以求用更好的语词表达最恰当的概念。就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用“绿”不用“入、满”等的原因,用词没有固定的格式,以准确生动形象为准,这与前者情况是一样的。那么要把“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正确吗?我认为更重要的要从文本去考查,让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还原事件的真象,这样才能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也才更具有说服力。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从季节上看,此时是深秋时节,深秋时节是百草衰败万木凋零的季节,大地呈现一派萧条的景象,就像宋人欧阳修《秋声赋》所写的那样,秋风过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到处是“摧败零落”肃杀凄凉之景。此时的“枫叶荻苇”,已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叶由青到黄,由黄到枯,这时自然界的其他植物也经过季节的更替同样从春到秋的洗礼,已无碧色可言,所以将“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也不合时令特点。
从描写的地点看,作者送别友人在浔阳江畔。浔阳江,书上注释是长江的一段。由“浔阳江头夜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醉不成欢惨将别”、“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前月浮梁买茶去”等诗句判断,这里非碧野之地,而是一个江中有客船,岸上有茶铺,有酒店,有人家的码头。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聚集着许多南来北往的人,客船云集,生意兴隆,不然琵琶女的丈夫买茶去以后而琵琶女却可以安然闲适地在这生活。所以作者站在江边送别友人,视野所及应是岸上的人家,岸边的枫树,江边的荻花,江中的客船,白茫茫的江水。从地点上看也无秋野碧色。
从时间上看,此时已是深秋月夜。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此时是“夜送客”,夜绝对不是傍晚,夜和傍晚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我想大诗人白居易绝对不会搞错。有月的夜晚,作者站在浔阳江畔,送别友人,岸上的枫叶、江畔的荻花清晰可见,而远处的景物应是模糊不清的,若把“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从时间上讲也是无稽之谈。
从事件上看是白居易送友人。这首诗的小序上已说明,作者是“左迁”之人,而此时又是深秋月夜,来到浔阳江边为友人送别,在秋季、秋风、秋月的特定环境下可知作者的悲伤心情。当秋风袭来,吹动身边枫叶、荻花之声,这秋夜中自然的声音更触动作者的迁客之心、送别之情,使作者送别友人有一种别离沧桑的伤感,与后面“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秋月夜”的心境特点相一致,与全文的感伤基调相统一。若将“秋瑟瑟”理解为“秋野碧色”,则境界全无。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将“秋瑟瑟”理解成“秋野碧色”或“秋野碧色之物”,从季节、地点、时间、事件等看都是不相吻合的,也是不正确的。而释成“秋风吹动枫叶、荻花的声音”合乎文意,也合乎当时的实际,更能反映出当时迁客之人送别时的心境,这也与教参和教科书的解释是一致的,也无疑是正确的。这里也就不再作进一步阐释。
由此看来,《董文》的观点不能成立。另外《董文》也有材料堆砌之嫌,同样“倡女”也有类似的问题,当然《董文》也有许多优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董老师及同行批评指正。
篇2:《琵琶行》:“瑟瑟”还是“索索”
《琵琶行》:“瑟瑟”还是“索索”
白居易《琵琶行》是难得的佳作,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为其贬谪江州后所作,该诗写人写己,道出宦海浮沉的悲凉,可以说是千古名篇。收入中学课本后,更是被现代人传诵。其中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古来大多训为萧瑟。明代杨慎始有新解,他在《丹铅总录》中举出白居易其他诗中用“瑟瑟”的句子,如《莫江曲》“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认为“秋瑟瑟”就是“秋色碧”。明代何良俊,清人吴景旭、今人池太宁均从其说,反驳此说者有明人陈耀文。此间聚讼可参看孙雍长《此“瑟瑟”非彼“瑟瑟”》,孙先生也讨论了“瑟瑟”,认为是拟声词,状声音。
许久以来,对于“瑟瑟”的训解,还有不少。一首诗中的一个叠音词,引发了如此多的讨论,值得注意。不过,这句话真的是作“瑟瑟”么?
一
“瑟瑟”一词在白居易集(以下简称“白集”)版本中是有异文的。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校云:“宋绍兴本、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全唐诗》、卢文弨校俱作索索。何校(国图藏失名临何焯校本):索索,兰雪(兰雪堂刊本是白集明代最早的刊本)同。”
可见,现存较早的几个白集版本中“瑟瑟”均作“索索”。本来是简单的押韵问题,有了早期版本的依据,其结论自然可靠。其实清中叶的校勘学家卢文弨在其《群书校补》里已对此校改,遗憾的是未能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他们多据“瑟瑟”立说,颇有以为合韵的。现在看来都不妥当。
一些音韵学者也注意到了这处异文。俞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中将“瑟”字拟音为[]:“白居易这么伟大的诗人,刚作了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出韵,只有用这个音才凑合着压得上。”如果俞先生见到宋本白集,想必不会有此疑问。
丁声树生前也曾谈到这个问题。据他的学生张惠英回忆:“先生说,白居易《琵琶行》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瑟为-t尾,有的本子作飒-p尾,都不能和客-k尾相押,而白居易诗押韵对-p、-t、-k尾分的很清。现在知道,宋本白氏集就作‘索’(-k尾),唐宋时引此诗都作‘索’。”(《回忆丁先生的教导》)
张惠英所说“唐宋时人引此诗”,见于欧阳修《减字木兰花》第二首: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着人间比梦间。
其中“枫叶荻花秋索索”句,明显是摘用白居易的《琵琶行》首联。
这之后,北宋以至于南宋早期,学者见到的白集均是作“索索”。北宋初年成书、南宋初年周必大等校刻的宋本《文苑英华》里收录《琵琶行》,也作“索索”,亦可佐证。
笔者也考察了白居易歌行体诗,首联几无出韵现象。“索”字《广韵》有三读,苏各切铎韵,义为尽、散或者绳索和姓氏;山戟切陌韵,义为求;山责切麦韵,义为求、取。这样的话,《琵琶行》“索索”需辨义以别音。我怀疑白居易的“索索”来源于《周易·震卦》:“震索索,视矍矍。”《经典释文》“索”音桑落反,属铎韵。《震》卦的“震索索”是形容巨雷作而人颤抖,这与《琵琶行》“索索”状摩擦声当有同一语源,那么后者也应属铎韵。所以《琵琶行》首句当为陌、铎合韵。这也与当时实际语音相符:陆机《叹逝赋》“友靡靡而愈索”句,韵脚“索”为“尽”义,属铎韵,与文中陌韵的“客”等字相押,唐李善注说:“索,协韵,所格切。”可见唐代“索”字音义区别清楚。
因此,“瑟瑟”为后人所改,当无可疑。谢思炜认为“索索”形容“风起草木摇落状”,较符合诗义。
二
白集原本的“索索”是何时遭改动的呢?据我们的考察,北宋以至南宋初年,“索索”改为“瑟瑟”的可能性恐怕比较小。出现“瑟”字异文大概是什么时候呢?
经查,南宋刊刻古书所收《琵琶行》,如祝穆《方舆胜览》《事文类聚》续集、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尚且不误,而《全芳备祖》前集已经误作“瑟瑟”。值得注意的是,《全芳备祖》刊刻于宝祐年间,卷端题“江淮肥遁愚一子陈景沂编辑,建安祝穆订正”,可见最晚在宋理宗宝祐时坊间已并存作“索索”和“瑟瑟”的白集本子,对《琵琶行》首句的改动也当在此以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南宋时期,福建建安(建阳)一带为当时坊刻中心。刘晓南《宋代闽音考》曾考察宋代闽方音,认为此时“入声韵尾趋同,突破了《切韵》-p、-t、-k三分的局面,不同韵尾间入声字亦大量相押”。他还举出南宋中期建安人袁说友诗中“鹤葛”相押,认为南宋中期“-t、-k尾有混同的倾向”。可见,至少在宋理宗时,这一地区“客”和“瑟”两字入声韵尾应当已经趋于混同,且主元音相近,而“瑟瑟”本就和“索索”同义。因此我怀疑,可能是由于方音变化,加之坊本刊刻的随意性,才导致对白集的改动。
篇3:瑟瑟
瑟瑟
瑟瑟sè sè[释义]①(形)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
②(形)形容颤抖。~发抖。(作状语)
[构成] 叠音式篇4:秋风瑟瑟作文
起风了,窗外的树枝摆动着,树叶在哗哗作响。窗户似乎不情愿风的吹打,不断发出“咣当”声作为对风的抗议。夜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我的梦也被淅沥的雨声打断了。
“降温了”想到这里,我感到浑身一股寒意,不由得下意识的裹紧了被子。
一夜风啸,只见清晨的马路上,行人很少,只有上班族的人们,撑着被风吹的歪歪斜斜的雨伞,踩着满地的落叶。匆忙的行走着。
那是我曾经熟悉的匆忙,熟悉的步履。
马路两旁的大树曾几何时枝繁叶茂,可怜一夜北风,竟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枯萎的黄叶随风到处飘舞。大树以它的落寞在诉说着年轮无情的凄凉~~我终于悟到了:“假如上天肯再赐给我“匆忙”的话,我将无怨无悔的去珍惜每一次的匆忙,珍惜每一次匆忙的脚步。”
风似乎读懂了我的心,它终于安静了。
那在春日里发芽,夏日里茂盛,秋日里凋零,冬日里入土为泥的树叶也似乎读懂了我的`心,它满怀深情的告诉我:“别为我伤感,生命会不断延续的,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叶落归根了,因为我的生命过程是精彩的过程。”
我赞美树叶的坦然和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更感慨我在深秋的悲凉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我感到僵硬迟钝的脚步仿佛又有了活力,我相信,深秋的天空虽然没有了明朗和蔚蓝。但深秋的阳光会使人温暖,会使人留恋往。
篇5:落叶瑟瑟作文
落叶瑟瑟作文
时光飞逝,天气微凉,转眼间到了秋天,穿着长袖的阿明正苦苦的守望在村口,想着今天哥哥就会回来了。从他出生,已经整整十年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哥哥,只听见娘说他有一个哥哥,他真的很想很想见见哥哥,听娘说,今年秋天哥哥就会回来,于是阿明都会去村头等哥哥,随着一辆一辆车的过去,阿明有说不出的失望。不知道今天哥哥会不会回来。
一辆巴士冒着黑黑的浓烟,这是最后一辆巴士了,突然阿明看到一个年轻人下了车,年轻人的眉宇间还有些像阿明,阿明开心及了,想知道那是不是哥哥,于是走到了年轻人的身边,试探的问着,“你是哥哥嘛?”,年轻人疑惑的看着阿明,“小朋友,你认错人了吧!”这句话让阿明的心凉了一半,“不可能阿,你一定是阿俊哥哥!娘说哥哥会回来的,来看我和娘的!”阿明吼着。年轻人内心惊了一下,他的名字。。。
年轻人似乎有点不忍,安慰着阿明,把阿明带到了旁边的石阶坐下,“怎么了?为什么想找到哥哥?”年轻人问,“因为我好想哥哥,听我娘说,我的哥哥在我出生的时候就离开了,我每次看着别人家的小孩子都在炫耀自己的哥哥,就我没有…我想当我是被挨打的时候哥哥可以保护我,我真的好想哥哥啊!”说完后阿明的.眼泪一滴一滴的从脸上滚落,年轻人更加不忍了,年轻人离家的那年,他的弟弟刚好出生,不会就是他吧!年轻人心中也很疑惑。“天很晚了,我送你回家吧!”年轻人安慰着阿明。 阿明惊呆了,擦干了眼泪,“那哥哥会和我一起回家?”,年轻人点点头。路上的落叶已经堆积了好多,树似乎又老了一岁,乡间的小路似乎有窄了,年轻人仔细看着这一切的变化,真的好快啊,已经十年了,他好后悔,他现在好想回家见他娘。可是没想到阿明家的路和他家的一模一样,当阿明带年轻人来到一栋破旧的小房子时,年轻人的内心还是震撼,他呆呆的望着小男孩,愣了愣。阿明开心把他的娘叫了出来。
当阿明的娘看到年轻人时,呆住了,“是阿俊…吗?”娘哽咽着问,眼中浮起水雾。年轻人见到娘时,再也忍不住了,跪在了娘的面前,哭了,“娘,我回来了,对不起,我当时不该那么冲动的,对不起。”现在阿俊的心里除了对不起还是对不起,他对不起他们。旁边的阿明和娘都哭了,娘马上扶起他,擦了擦阿俊和阿明的眼泪,“不哭不哭,回来就好,娘不怪你,娘高兴呢!娘给你们做饭。”娘含着泪水,奔进了厨房。 阿明望着阿俊,“哥哥,真的是你!我没有错。阿明好开心。”阿明开心的抱着阿俊,“乖阿明,哥哥对不起你们啊,这十年辛苦你了。以后哥哥会照顾你们的。”阿明点点头,还在抱着阿俊。
晚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吃着饭,这是阿明,阿俊,和娘吃的最开心的一顿了,月色渐渐暗下来,可是他们的笑声还弥漫在月色中。
篇6:瑟瑟的意思是什么
瑟瑟的意思:
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例如秋风瑟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shiver形容颤抖,例如瑟瑟发抖。Gem宝石名,例如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 《通雅》。
英文解释
<象>(形容轻微的声音) rustle ;
[rustle]∶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shiver]∶形容颤抖
瑟瑟发抖
详细解释
碧色宝石。
《周书·异域传下·波斯》:“﹝ 波斯国 ﹞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新唐书·高仙芝传》:“ 仙芝 为人贪,破 石 ,获瑟瑟十餘斛。”《元史·仁宗纪一》:“帝曰:所寳惟贤,瑟瑟何用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乌思藏》:“其官章饰,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
指碧绿色。
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 宋 陆游 《携一尊寻春湖上》诗:“花梢已点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纹。”
象声词。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宋书·乐志三》:“风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母子方徊徨间,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 鲁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寒凉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气萧萧以瑟瑟,风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牀下细冷冷。”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釧微闻,应是换 吴 棉。”
萧索貌;寂寥貌。
唐 刘希夷 《捣衣篇》诗:“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团。” 清 龚自珍 《后游》诗:“三日不能来,来觉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韵》:“瑟瑟荒郊悬落日,滔滔沧海决横流。”
形容发抖的样子。
《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个不了。”《再生缘》第十五回:“她身体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身上头上全是汗珠。”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 射柳 ”。
篇7:琵琶行中的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诗人把对现实的感触倾注于景色、环境、音乐之中,将人、事、景、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完整的艺术形象。
《琵琶行》除对音乐进行了成功的描写,还抓住月亮这一富有特征的意象把送别的场景、演奏的效果、人物的感情恰当地糅合在一起,创造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
一、用月叙写诗人秋江送别的哀婉凄惨
在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秋风瑟瑟的夜晚,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别朋友。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寂寞难耐,索然寡味了。“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一轮孤月映在秋风中瑟缩的茫茫江水里,给人一种空旷、萧瑟、落寞、怅惘的感觉。惨白的月光与诗人被降职流放的悲哀、主客离别的伤感融合一体,形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此时,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与贬谪抑郁、秋夜离别的情感相联系,把枫叶荻花的环境点缀成了苍茫忧伤的独特风景。
二、用月表现琵琶女技艺之卓绝,感情之真切
经过一番周折,琵琶女终于带着江湖漂泊、天涯沦落的满腔隐痛弹起了琵琶。铿锵悦耳的乐曲时而迅疾、时而缓慢、时而雄壮、时而细弱,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冷涩凝绝,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马金戈。它让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心动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大家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静寂中上人回味逝去的琵琶之声,猜想琵琶女那漂泊憔悴的经历,揣摩琵琶女复杂苦闷的内心世界。此时的琵琶声,已经不是普通的乐曲,而是心灵的鸣声,静穆而绚烂,煽情而悲伤,是琵琶女在苦难世界的挣扎,是琵琶女对罪恶社会的怒骂。
三、用月渲染琵琶女身世沉沦之悲凉辛酸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时间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回忆。琵琶女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原为京城“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五陵年少争缠头”、“血色罗裙翻酒污”,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可是,好时光像流水一样很快地流走了,她的青春与浮华在春风秋月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随着琵琶女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了,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款过时的服装,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如何赚钱,从来不关心艺术也不懂风花雪月,他经常为生意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成了琵琶女空虚落寞的绝好注解,“波心荡,冷月无声”,而更寒冷的是一颗曾经浪漫舒展的多情的心。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门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做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昔日的年华越是奢华灿烂,越是反衬出今日飘零沦落的凄惨。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繁华旧踪袅袅飘开在失意的天际。琵琶女由月想到少年事,由少年事折射现实处境,把时隔数十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曾经与现在,眼前的人事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自言”,透露了让人欷不已的半生轨迹。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琴声烘托下,只好徒作“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黯然神伤。此时时刻,月光抚慰的天际中,所飘荡的.只是悲怆千古的爱情挽歌了。
四、用月反衬诗人被谗遭贬的孤寂悲愤
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诗人为琵琶女的身世而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幸而伤怀。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心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沉醉叹息。白居易被贬浔阳,所在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卧病悲切,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诗人说他被贬浔阳,每天都很快乐,闲适独酌,快意自在,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其实,诗人并不是诗意地栖居在浔阳,并不是流露远离喧嚣的恬静与惬意,而是一种无奈,一种哀怨。政治上被谗遭贬的打击让诗人悲哀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诗人借酒消愁,希望用酒把断肠裂腑的伤痛全压到心底去。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有模糊的背影;烈酒颤动了他的双手,他的手里,有沉重的酒杯。一个不得志的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辛酸和悲愤表露无遗。
月,作为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在《琵琶行》中丰富深化了某些特定的意蕴。它或直接或间接、或实或虚地烘托了环境气氛,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心理。“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丹纳《艺术哲学》),月在《琵琶行》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景象与形成的表达效果,是人工创造的景象所无法比拟的。秋月春风所营造的氛围,茫茫江月所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内容结构的独特之处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结构都有其独特这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诗作主题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内容赏析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篇8:李白琵琶行中风格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描写音乐特点
2.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全文
3.《琵琶行》 的原文
4.《琵琶行》的名句
5.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6.《琵琶行》人物如何塑造
7.《琵琶行》理解性默写识记
8.《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
9.琵琶行的中心思想
10.《琵琶行》+白居易+故事
★ 琵琶行全文及翻译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行白居易
★ 琵琶行赏析
★ 琵琶行读后感
★ 白居易 琵琶行
★ 琵琶行节选练习题
★ 琵琶行 教案
★ 琵琶行翻译
《琵琶行》中的“瑟瑟”(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