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mhwk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琵琶行》的特殊句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琵琶行》的特殊句式,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文言文《琵琶行》特殊句式
文言文《琵琶行》特殊句式
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举酒欲饮才顺理成章。
省略句
1、初为《霓裳》后《六幺》:
此句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诗词中,短语或句子如果是两个并列的部分组成,有时可省略关联词,有时省略主要成分。这句承前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
2、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
3、使快弹数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拨插弦中:
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状语后置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漂沦:漂泊沦落。江湖:泛指四方各地。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全句翻译为如今漂泊沦落,在各地间流离转徙。
介宾短语后置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于,向。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2、转徙于江湖间:
于,在。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篇2:《醉翁亭记》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篇3:《赤壁赋》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5、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7、使动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
8、判断句:
夫水,智者乐也。
《赤壁赋》字词活用:
【舞】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
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
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篇4:醉翁亭记特殊句式
关于醉翁亭记特殊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小雪诗词欣赏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
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
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
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
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
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
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
天涯不可收。
压松犹未得,
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
途长拂旅愁。
崆峒山北面,
早想玉成丘。
【小雪】
唐·无可
片片互玲珑,
飞扬玉漏终。
乍微全满地,
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
连云远近同。
作膏凝瘠土,
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
花窥小隙通。
飘秦增旧岭,
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
孤鸣穴岛虫。
过三知腊尽,
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
稀疏渐见鸿。
盖沙资澶漫,
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
山河更益雄。
因知天地力,
覆育有全功。
【小雪】
宋·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
旋闻蔌蔌洒窗扉。
最愁南北犬惊吠,
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
鬓丝那可织寒衣。
拥炉睡思难撑拄,
起唤梅花为解围。
篇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 木兰诗中特殊句式
★ 木兰诗的特殊句式
★ 琵琶行全文及翻译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行白居易
★ 琵琶行赏析
★ 琵琶行读后感
★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的特殊句式(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