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星星碎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
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①:形容风声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3、(1)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2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秋风与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别和重逢。诗中假托秋风的口气说,去年黄菊盛开时与你(指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我(秋风自指)又回来了。此联没有直接说是初秋、秋末,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明季节特征的事物:“黄菊”与“秋蝉”。听到蝉鸣的季节,用来代指秋初。(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1分),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2分)
篇2: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
始闻秋风
《始闻秋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1]
1作品原文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1,今听玄蝉我却回2。
五夜飕飗枕前觉3,一年颜状镜中来4。
马思边草拳毛动5,雕眄青云睡眼开6。
天地肃清堪四望7,为君扶病上高台8。[2]
2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3-4]
诗句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1]
3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1]
4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
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2]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2]
篇3:《始闻秋风》刘禹锡唐诗鉴赏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篇4:《始闻秋风》刘禹锡唐诗鉴赏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塑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 “我”, 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 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笔,营造了一个奇妙无比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落笔。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容颜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闲话别情的对白。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陡然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伟岸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造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豪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 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此处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
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磐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
“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性格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颓唐,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教益。
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追求,正是其人品与精神的形象体现。
篇5:始闻秋风 刘禹锡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有名的诗人刘禹锡,这是一首写秋诗,刘禹锡的写秋诗一向诗意高亢,与众不多,非常著名,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始闻秋风原文: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始闻秋风阅读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秋风与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别和重逢。诗中假托秋风的口气说,去年黄菊盛开时与你(指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我(秋风自指)又回来了。此联没有直接说是初秋、秋末,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明季节特征的事物:“黄菊”与“秋蝉”。听到蝉鸣的季节,用来代指秋初。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始闻秋风翻译: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v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始闻秋风字词解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v(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始闻秋风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a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始闻秋风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v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始闻秋风后世点评:
清・沈德潜: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作者资料: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篇6: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鉴赏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篇7: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 闻 秋 风
刘 禹 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1.拳:弯曲。 2.眄:斜视。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我”是指____________ _____,
这两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点题开篇。(3分)
(2)从后四句的描写看,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1)诗人 秋风 拟人 (每空1分)
(2)表现了诗人倔强进取的精神(或: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1分)诗人心里渴望像骏马那样驰骋边陲,像大雕那样展翅云天,即使带病也要上高台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2分)
(3)首联从描写秋风入手,引出颔联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感叹。先抑后扬,以衬托颈联所抒发的老当益壮之豪情。尾联作结,秋风中上高台翘首四望,“为君”二字照应开头。整首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4分)
【诗歌赏析】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篇8: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飚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晒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飚(sōuliú):风声。拳毛:攀曲的马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己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
C.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
D.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6.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6分)
阅读答案:
15.C(“情感毫无二致”错误,此诗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中虽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但更多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6.①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解释诗句2分);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马和雕的形象和作者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写马和雕是为了写人(点出手法2分);③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明确思想感情2分)
篇9: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4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39.(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2)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篇10:始闻秋风诗词阅读及答案
始闻秋风诗词阅读及答案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此诗“构思独特”,请从首联赏析说明“构思独特”在哪里。
答:
(2)此诗颈联堪为“诗骨”,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心如砥石的.精神和跌宕雄健的风格。颈联是如何表现这一主旨的?
答:
参考答案:
(1)首联构思用拟人手法,首联中的“我”指秋风。用拟人的好处:一是物我共知,二是秋风有知有情,便于对话。
(2)①炼字上,一“思”一“眄”从精神上写出雄心壮志;一“动”一“开”从动作上写出蓄势待发。②造意上,秋的背景,衬托“马”和“雕”,意境肃杀,形象雄健。③手法上,“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是比兴,是诗人精神的物化。
篇11: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与答案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首联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秋风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人说诗歌标题为《始闻秋风》,而这两句诗离题了,你的看法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联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即秋风,“君”即诗人。作者从对方着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风去而复返情形。或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2)描绘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骏马鸷雕一“动”一“开”正是由于秋风使他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他们带来了虎虎生气。这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秋风秋色的喜爱之情,由“扶病”而“强登台”更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意思对即可)
篇12: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题目及答案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题目及答案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①:形容风声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3、(1)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2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秋风与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别和重逢。诗中假托秋风的口气说,去年黄菊盛开时与你(指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我(秋风自指)又回来了。此联没有直接说是初秋、秋末,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明季节特征的事物:“黄菊”与“秋蝉”。听到蝉鸣的季节,用来代指秋初。(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1分),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2分)
★ 春望诗歌鉴赏答案
★ 诗歌鉴赏
★ 秋风冬雪爱情诗歌
始闻秋风诗歌鉴赏答案(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