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片棱角的回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4.4 点击新材料[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4.4 点击新材料[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
2、经历上网、进图书馆、作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学习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今天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成就的兴趣,激发他们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四部分: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隐性材料。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前可让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与教科书上“点击”的不同的新材料及其应用带到课堂上交流。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新的内容,参与学生交流讨论。本节课留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本节课还要求讨论新材料的应用,在改变人类今天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哪些作用,要能做到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难点是作为农村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在自己查询这几种新材料有关知识方面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它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下面,我们点击几种新材料,初步认识它们。
板书:4.4 点击新材料
二、新课教学
板书:1、纳米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就象毫米、微米一样,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并没有物理内涵。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做了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并在纳米空间认识自然、创造一种新的技能。比如进入血管的机器人很小,将来它要工作的工具就必须是纳米材料。最近,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纳米铲子、纳米勺子,血管机器人可以在血管里用这些工具来进行操作,这就是纳米工具,绝不象现在工具这样。
纳米技术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包括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向各个领域应用的技术(含高科技领域),在纳米空间构筑一个器件实现对原子、分子的翻切、操作以及在纳米微区内对物质传输和能量传输新规律的认识等等。但是,我们不要把纳米技术仅仅看作是纳米材料,也不能把纳米材料仅仅理解为是纳米粉体。纳米粉体仅仅是纳米材料的'一个内涵,实际上纳米丝、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电缆、纳米薄膜、三维纳米块体、复合材料等等都是纳米材料,范围相当广。另外,纳米材料不单纯是固态的,也有液态,例如纳米水,用高频超声处理,使水分子结成小汽团。
板书:2、超导材料
[1] [2] 下一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超导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物质在超低温下失去电阻的性质称为超导电,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超导体,超导体在电阻消失以前的状态称为常导状态,电阻消失以后的状态称为超导状态。
早在19,荷兰科学家昂尼斯用液氮冷却水银,当温度降到零下269摄氏度左右时,发现水银的电阻空气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所有具有这种零电阻的材料称为超导体。
超导体具有两大宏观特征,即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零电阻是指可以输送大电流不发热,几乎不损耗能量;完全抗磁性是指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对磁场完全排斥,但当外部磁场大于临界值时,超导性被破坏。
我们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把电阻突然降为零时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如果把电流、磁场、压力等参数维持在很小的值,在这一条件下的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转变温度,用Tc表示。
超导材料的特点:
(1)当温度低于Tc时,直流电阻为零;
(2)当温度低于Tc时,材料具有完全反磁性;
(3)当温度低于Tc时,材料具有量子效应。 因此,如何提高T,成为超导材料能否在工业中得到应用的技术关键。
(如果把电流、磁场、压力等参数维持在很小的值,在这一条件下的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转
[1] [2] 下一页
篇2:5.1 认识分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1 认识分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约为10-10M。
2、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借助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悟分子的大小。
3、对微观世界发生兴趣,乐于探索粒子的奥秘。
【教材分析】
本节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概念,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提出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由此提出分子概念。这里的分子概念是初步的,不要求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内容(那是第六章的内容)。
本节的后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的大小,以加深对分子的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参与教科书介绍的`有关活动(如油膜实验)和作业计算,具体了解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曾作出过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
2、感受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分析、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借助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板书:认识分子
二、进行新课
1、学习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这个关于物质组成的最有影响力的猜想,同时了解原子的意思:不可再分割。
2、什么叫分子?
1)让学生自学课文,知道: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物质结构思想。
3、分子的大小
1)运用类比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显微镜无法看到,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要求学生知道其测量思路,计算方法。
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练习中学生表现较好。
篇3:5.2“解剖”原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2“解剖”原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与中子。了解今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尺度。
2、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运用猜想、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材分析】
电子的发现是关键,它的发现说明原子虽小,也是可分的,它的内部不仅有带负电的电子,还应有带正电的部分,这正电与负电是怎样配置的,引起科学家的猜想与探索,由此出现了原子的各种模型。
在本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和相应的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原子的结构,再结合看微观世界尺度图,使学生了解原子层面在微观世界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微观世界的尺度。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的有关知识。
2、提出问题:还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吗?
板书:“解剖”原子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原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分子有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
2、电子的发现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电子及其特征,知道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会辩证思考,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两种典型的模型。
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像、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实验的检验。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链接”,知道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
4、质子和中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核也是有结构的',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这点。
知道质子和中子各自的特征。
5、原子的结构
1)让学生自主归纳,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2)知道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已得到确定的粒子有800多种。
3)质子和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
6、微观世界的尺度
结合图5-16,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尺度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
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只是让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练习过程中,表明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已基本掌握并能用于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篇4: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让学生回答。板书:3.3平面镜成像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认识平面镜让学生结合P51的图3-26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2、活动1:镜前观像结合P52的图3-27,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2] 下一页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2)进行实验:按P53的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结合P54的图3-31,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三)各种面镜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得不够细致,考虑得不够全面,导致操作过程及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另,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上一页 [1] [2]
篇5: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DD回声。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四节,习题课,1课时。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三维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DD传播DD要有介质DD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DD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2、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1] [2] 下一页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DD声波。请同学们观察P21的图片2-2,让学生归纳: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3、声音的传播条件活动2:参照P21图2-3进行实验,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4,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提问:真空能传声吗?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1] [2] 下一页
篇6:3.1 光世界巡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3.1 光世界巡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第三章 光和眼睛
【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和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二、本章特点本章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无论整体还是局部,大多按照现象DD规律DD应用的线索编排,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2、突出探究,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了条件。本章有完整的探究一个,实验探究三个,四个探究引领学生认识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本章6节共安排了14个活动,平均每节2~3个,外加四个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动手机会,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了一定的条件。3、精简了与小学《科学》重复的内容,如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等,使初中光学内容更加精炼。【课时安排】全章共6节,打算用7课时:每节1课时,实验与制作1课时。3.1 光世界巡行
【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光的三基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2、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和颜料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3、能积极思索一些有关光的本质的问题。如:光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光都是可见的吗?对盲人有一份关爱之心。【教材分析】在实施这一节教学时,首先展示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光可以看见物体,能够感觉到色彩,能够感觉到对生物的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乃至生活居住的环境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对光知识学习的兴趣。本节共有两部分: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揭开色彩的奥秘。安排了三个活动,三个信息浏览,一个信息链接,一个课外活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知道物体颜色的奥秘。2、难点: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和颜料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理解。【教学用具】三棱镜、手电筒、透明的有色胶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首先,让大家齐读“章首小诗”。提问: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板书:3.1 光世界巡行
[1] [2] 下一页
二、进行新课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5、6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2、指导学生结合图3-7、8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能够产生压力,彗星大尾巴的形成原因。(二)揭开色彩的奥秘光有许多特性。自然界物体的各种颜色都源于光,现在,让我们来研究光的色彩。1、活动1:分解白光使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发现,这一束光被分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包含着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这上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复色光”和“单色光”的概念,并指明生活中的光多数是“复色光”。为下面学习物体的颜色奠定基础。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2、活动2:营造斑斓的色彩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透明纸,将手电筒发出的三束光投射在白纸上,请同学们观察纸面上有几种颜色?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光的复合”现象。通过这个活动,你对色彩有什么认识?实验表明: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基色”。3、活动3:观察苹果的颜色用绿色光照射在红苹果上,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的情况回答。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信息链接。通过学习要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一般物体并不是单色的。在此,可向学生介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然后,结合实例进行巩固练习。4、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颜料的三原色,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光。在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红外线、紫外线的特征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P4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2、完成本节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活动较多,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1] [2] 下一页
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锦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