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论文了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关于山西太原的日记500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关于山西太原的日记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关于山西太原的日记500字
美丽的太原有无数美丽的景观,但如果你来太原还得到太原的迎泽公园,随着太原的城市建设,迎泽公园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旧貌新颜,泛舟于小河之中享受那份自然的和谐;倾听鸟儿鸣叫,大树呼吸,清流潺潺,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意境。或站大树小草的周围闭上眼睛,闻取泥土的清香,在微微雾中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站在湖边,又或闲淡于凉亭之中,与人侃天道地,无所不谈,又是多么的安逸与美好。
亲临绿水之间,用自己手中的笔将这世外桃源永久得保存下来。在迎泽湖之中组织一般大船,众人齐心划浆,又让你感到与人合作之快乐。绿水,古树,红花,人群,互相映衬胜似图画让人感到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丽。
人们出入太原,双塔寺首先映入眼帘。双塔寺在太原郝庄南村。原名永祚寺,因为寺中有双塔,所以得到这个名字建造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寺中的主要建筑有大殿和东西配殿,用青砖雕作仿木的书构建筑有檐柱瓦檐富丽精巧。而大殿为两层式阁楼,玲珑雅致。寺侧有两座砖塔,名为文宣。平面三角形,十三级高54.7m,塔檐上有琉璃兽,绚丽壮观,气派大方,登上塔顶之后,太原的风光尽收眼底而且寺中都是牡丹十分美丽。
太原有无数美景今天只说了两个,有些意犹未尽,我还会玩转太原,将这里的美景都收于眼中。
篇2:山西太原对联
山西太原对联
芳传虞坂
望出太原
心修忠义
志在齐仁 刘墉题山西太原清真古寺
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 ——山西省太原难老泉边难老亭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朱彝尊题太原晋词贞观宝翰亭
太原流传一脉
科名中选六经 祝姓人物典故。上联:祝姓望族居太原
出海眼无冬无夏
泛波心有温有凉 宁惇德题山西太原晋祠难老泉
龙城盛世留青史
玉带佳期荡美香
莫嫌老圃秋容淡
最爱黄花晚节香 孙中山题于途经太原时
清辉近接鄜州月
壮策长雄芦子关 陕西:延安杜甫祠
山环水绕无双地
神乐人欢第一区 杨二酉题太原晋祠景清门
形上为道形下为器
今人与居古人与稽 太原文庙,在太原西
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塞
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张之洞题山西太原贡院明远楼,在太原市山
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
水生于天天长水也长 山西太原晋祠难老泉
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圣水溶溶九涯珠玉映天光 太原晋祠圣母殿,始建于北魏之前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祁隽藻题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前廊
篇3:山西太原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
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
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
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
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
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
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
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
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
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
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
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
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
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
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
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从此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
直到公元3,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
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
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
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
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
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
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
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
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
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
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
太原汾河公园导游词
汾河公园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
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
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
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
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平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
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
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平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
上一个星期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原汾河两岸的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平方米。
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平方米的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
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两岸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
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
在汾河景区的林荫小路上,当您看见仙鹤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鸭双双戏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湿润的,您的呼唤是感激而虔诚的--
汾河景区建成后,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特别邀请并大力支持胡少荣先生对汾河景区的鸟类生存、繁衍情况进行研究,他在3月初至9月底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汾河景区的拍摄到48种鸟,其中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
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Chinese Little Bittern)、花凫、高跷鸻、紫鹭、白骨顶等珍稀鸟类。
婉转的鸟鸣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来,它们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
人的家园,就应该是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充满爱心的空间!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
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
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
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这一靓丽明珠定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篇4:山西太原导游词
列位旅客:
各人好!很是接待你们来到太原。
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各人先容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诲中心和交通关节。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个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生齿约280万,个中市区生齿160多万。
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
而5座气魄威风凛凛迥异的大桥又将对象台湾牢牢连在一路。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矗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长,尽显壮观的当代都会派头。
趁便汇报各人,太原的街道极为类型,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树路、五一起、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对象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对象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
使行人倍感利便,断无迷失偏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
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绚丽,各具风范。
因此,古来就有“俊丽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汗青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处所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以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后世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其时晋国的中心在本日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权势才扩展到太原一带。
太原古称晋阳,奠定于春秋末期。
约莫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本日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
赵氏家属以晋阳为据点积储权势,奠基霸业。
公元前453年,把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连系韩、魏攻打赵襄子。
赵依附晋阳高城深池听命,使智氏难以到手。
智伯情急智生,发明晋水从龙山何处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即是晋桐智伯渠的泉源。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原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朋分其地。
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
到公元前4,情书大全,周皇帝正式认可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职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国都就是晋阳。
晋阳作为赵国都城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
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必要声名的是,太本来义为辽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道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牢靠下来。
以后,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管辖太原、上党等六郡。
以后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也许源于太原位于对象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多半会。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瓜代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雄师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获得较长时刻的休养生息,而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下场限弘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代替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起身之地太原举办了大局限的建筑。
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光辉绚丽水平远远高出都城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孔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期间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制作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越发利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代替。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即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恒久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渡过,被人称为“太原令郎”。
在隋末全国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昔时11月便攻人长安,成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非凡汗青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职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更名“北京”,最后又规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实,唐代晋阳已经成为凌驾汾河台湾、由三座城池联接构成的多半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里面包罗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所有席卷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对象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对象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美满无缺,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互相呼应,互为依托,气魄威风凛凛奇异。
· · · ·
唐末五代全国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京城”,这里的新闻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华夏。
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皇帝”都是从太原发迹篡夺全国。
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
宋王朝成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平静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服信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
宋太宗一则敌视晋阳军民的固执抵挡,二则恐惊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命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落难失所的城中黎民纷纷外迁,个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事实是北方计谋腹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需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上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即是此刻太原城区雏型,太起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宋朝统治者避忌“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配置了阳曲县,以后太原又有“阳曲”之称。
必要声名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皇帝与其争夺山河,就把太原的街道多半计划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
现在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成长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家、风物奇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俊丽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浊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火食有数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后世朱??为晋王,坐镇世界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
朱??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本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
至今太原很多地名仍相沿其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败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
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生齿20余万。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获得了长足成长,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多半市,并且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故国的当代化建树中施展着越来越大的浸染。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汗青上名家辈出。
春秋期间有闻名构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闻名墨客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字画家米芾;金代名墨客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闻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汉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孝顺。
在漫长的成长进程中,太原积淀了富厚的文化遗产,生涯至今的如晋祠古构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浏览和研究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抱负的旅游场景,让我们一一加以咀嚼。
篇5:山西太原亲子鉴定
山西太原亲子鉴定
山西太原亲子鉴定你好,头发是可以做亲子鉴定的,据亲子鉴定上介绍,头发做亲子鉴定最好是连根拨起的,带有毛囊的,如果是剪下来的头发也是可以做的,但是鉴定的技术和成本都很高,当然价格也很贵。
做亲子鉴定什么样的头发较好?
连根拨起的,5-6根较好。
亲子鉴定头发如何保存?
把已有的头发用洁净的信封保存,不要用手触碰毛囊。
其他做亲子鉴定的样本有哪些?
最好的是血痕,其次是头发,再者是口腔拭子,这是一般常规样本。
非常规样本有口香糖、混合精斑、烟嘴、避-孕-套。
山西太原白求恩遗传医学中心依托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强有力的科研医疗单位,经国家司-法-部批准成立,拥有国际领先的专业设备、技术和人才,并且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和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是国内首家通过“二合一”认证的独立的`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
应该是有的,不过你最好是去权威的医院去做,那样比较准确。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新建南路与双塔西街交叉口的白求恩遗传医学中心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取咨询一下
12月14日,山西晚报报道了来并打工的姜尧在省城太原一家医院生下孩子后,护士将孩子性别搞错的事情。上周,经过双方协商,对孩子进行了亲子鉴定取样。日前,鉴定结果出来了,显示这名女婴应该就是姜尧、赖江夫妇的孩子,但赖家人对于这一结果并不认可。
23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医院,虽然已经过了剖宫产产妇的出院期,姜尧一家暂时还住在医院。姜尧抱着孩子在睡觉,孩子睡得很香。孩子爸爸赖江在病房陪床,可能因为年纪还小,对于亲子鉴定的结果,赖江并没有太多的看法,他说具体情况还得问父亲赖和云。
记者随后电话联系到了赖和云。说起鉴定结果的事儿,赖和云坦言自己不能相信这个结果,“他们都是医疗系统的,难保不会相互串通。”赖和云想先向医院讨要一部分赔偿款,然后再去北京为孩子重新做亲子鉴定,“如果还是这个结果,我就认。否则,我还会找医院。”
对于赖和云的态度,医院觉得有些无奈。医院负责处理此事的院领导说:“我们已经尽量配合照顾他们了,而且当初选山西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也是他们认可的,我们请医生上门取样,他们全程都跟着参与了,怎么就又反悔了呢。”
院方表示,他们确实是有过失,但一直在积极处理,如果赖和云一家不相信这次的鉴定结果,想去北京重新鉴定,他们也一定会尽力配合,但“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孩子有没有抱错,只有确定了这一点,才能谈补偿的问题。”。
篇6:关于山西太原的导游词
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光临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太原。我是太原四季风旅行社的导游__x。为我们驾驶旅游车的是太原__车队的x师傅。在此,我代表太原340万人民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祝福大家在山西度过一个美满快乐的旅程。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山西旅游的主题口号。据第六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71处,占全国总量的11.5%,位居全国第一,正所谓30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五百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沿途介绍:大家刚刚走出的机场是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位于太原市所辖六区之一的小店区,机场始建于1939年,原为大军阀阎锡山的军用机场,后改为民用,曾于1968年,1992年,进行改扩建。机场拥有3600米的长的4E级跑道,两座航站楼,年设计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可备降世界上最大客机A-380飞机。武宿机场是国内的干线机场,北京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2号航站楼造型别致,犹如一架展翅欲飞的三角翼飞行器,以“起飞?三晋”为建筑主题。很有特色。当前,(1月)原1号航站楼正在紧张施工中,造型与2号基本一致,又是太原的一处双子座建筑。
我们面前的立交桥,于95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鲁班奖”,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座立交桥,是山西省第一条高速太旧高速的龙头,是太榆路,东山过境,南环高速,机场一级公路,5条公路交汇处的定向互通三层大型立交枢纽工程,是当时国内建成的建筑面积最大的(4万多平米)的城市立交枢纽工程。
龙城大街:现在我们走上的是太原的龙城大街,也叫机场大道,这条大道20建成通车,龙城大街的沿线将集中发展商业、金融、商务、新闻出版等行业,还将新建龙城公园,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开发建设龙城新区。现在加紧建设的有山西大医院,太原最大完全中学等省市重点工程。山西大医院净用地355亩,设计床位张,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山西大医院在建筑风格上融入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九宫格布局,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将会成为山西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医院。新建的太原完全中学,将成为太原市城区内规模最大的中学,这所中学将完全由政府投资兴建,投资总额约2.6亿元,是我市“百校兴学”工程中新选址建设的一所中学。学校位于龙城大街中段路南,东临唐槐路、西临针织路,校园净占地面积175亩(1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建成后学校将成为太原市城区内有史以来占地面积最大、设计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中学。有朋友问了,这条路怎么叫龙城大街呢,在此,我需要把太原的几个别称和历史沿革给大家介绍一下。
历史沿革:太原辖1市3县6区,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345万。“广平曰原”,太原就是大平原的意思。太原古城“晋阳”,公元前4,晋国重臣赵简子赵鞅令家臣董安于,尹铎负责设计兴建了晋阳城。当时的晋阳城在今天的晋源区古城营村,因位于晋水之北,古人称水北的地方为阳,所以叫晋阳城。,以此为始,太原建城已有2500多年了。秦朝时,始皇帝在全国设置36郡,晋阳属于太原郡。汉武帝刘彻当政期间,全国设置13个刺史部,晋阳为并州刺史部治所,晋阳因此又称“并州”,太原简称“并”即由此而来。说来说去,还没提到龙城,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北齐,虽然没把太原作为首都,但却是别都,大力营建太原,留下了众多古迹,如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等。隋唐时期,太原迎来了他的辉煌鼎盛时期,隋文帝杨坚把太原作为“北门锁钥”的军事重镇,先后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浚、汉王杨谅驻守晋阳。
当担任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的李渊镇守晋阳时,他的儿子李世民从小在晋阳长大,人称“太原公子,6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起兵,第二年就攻取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唐父子对太原很有感情,认为太原市“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所以唐朝把太原定为北都、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为“三京”。有李白诗为证:“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五代十国时期,晋阳先后涌现出后唐李克用、后晋石晋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4位皇帝。因为他们都是在太原开基立业的,出真龙天子,所以叫太原为“龙城”。龙城大街的得名也源于此一典故。
到了宋代,晋阳古城迎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宋朝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哥儿俩攻打晋阳,直到第三次才攻打下来,当时宋朝已经建立。赵光义打下晋阳后,生怕这座龙城再出所谓的真龙天子闹自己独立,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就下令水淹、火烧了这座历经春秋至隋、唐、五代等十多个王朝的城市,同时命令大臣潘美在当时的唐明镇修建了现在的太原城。刚刚我们路过的大南门,就是宋朝太原城的一个城门所在。同时,潘美还在太原修建了丁字街,取其钉死龙脉之意。现在的建设路还有很多丁字街,就是当初建城留下的遗迹。聪明一时的赵光义毁掉晋阳古城,只想到赵宋王朝家天下的安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晋阳古城被毁,就使得中原大地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护卫屏障。140多年后,金兵便南下太原,长驱直入汴梁,即今开封,掳走了他的子孙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使中原大好河山再度陷入破碎混乱的局面。历经金元两朝3,明朝朱元璋的第三子朱h受封晋王后,宋建太原城迎来第一次扩建。当时的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周长12公里,高12米,开有8门,均设城楼,气势磅礴,巍峨壮观。“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谚语即由此而来。
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明聚并州。太原位于山西中心区域,自古就是边塞屏障,国之藩篱,京畿近地,北方重镇,曾经发生在晋阳城的“三家分晋”、“刘恒治代”、“北朝称雄”、“李渊起兵”、“五代更迭”、“北宋毁城”等众大事件,直接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太原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太原一代生存发展。数千年来,太原始终是三晋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才杰辈出,文俊迭起,帝王巡游,将相登临,晋阳山水孕育了众多文采飞扬、书画并长、思想深邃、开拓创新的才子学者,也吸引着封建帝王们的目光,他们的'活动对三晋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故有学者称:“太原是当之无愧的晋文化荟萃之地”“是三晋文化的核心”。
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自公元前497年太原建城以来,太原先后是赵国、前秦、李晋,北汉四个政权的都城,是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的陪都:古代太原虽然多为少数民族和割据政权都城,或者只是中央王朝的陪都,但建都的时间跨度之长,王朝政权之多,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重要,在中国古都城市中异常显赫,是除七大古都外,其他古都所不能比拟的。
太原遗存丰富、文物众多。太原市现有馆藏文物20余万件,古遗址、寺观、宫殿、石窟、古塔及石刻、雕塑、壁画等各类文物近千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其中,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2处,市保单位46处。从全国来讲,有如此众多文物资源的城市是少见的。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之一,聚合了整个中国古建园林要素,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符号及佛、道、儒三教精华,展示了太原几千年的发展。晋阳古城是太原2500年文明的有力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历经20余年建成的蒙山大佛,是太原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距今已1459年(截止-1-28),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早。所有这些,都激励着太原人要把自己的城市建成一个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将来,在太原西南,将会形成一个以晋阳古城遗址展示为主题,以古墓葬,园林寺观 ,石窟艺术为烘托的特色景观,彰显太原城市的魅力。
滨河东路:现在大家走上了滨河东路,该路由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太原量身打造。道路全长16.5公里,南至小店,北至柴村桥,全程无红绿灯,设计时速60公里/时,是贯通太原市南北的快速通道,城市景观大道,太原旅游通道。如果有人问你,从南至北怎样快速通过太原市区,回答无疑是滨河路。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火炬桥, 火炬桥总长1490米,西起汾河西岸的新晋祠路,东接汾河东岸的太茅公路,道路设计标准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主桥道路的路面按双向八车道设计。火炬桥在设计上采用了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三根弯塔柱组成斜拉桥主索塔结构,将桥面的荷载通过拉索分布到三根塔柱上。最重要的是,这三根弯塔柱也是对“三晋大地”的一种表象性总结,三根弯塔柱形成了三维变化的结构组合,它如同一朵迸发灵感与创新精神的火焰。此外,桥体的夜景灯光又采用了最具有吉祥意义的红色泛光灯照射塔柱,斜拉索采用白色灯光。夜幕降临,红色的灯光,象征着熊熊燃烧的火炬,用白色灯光连接起来的斜拉索,仿佛是千万只握着火炬的手,预示着太原人民团结一致,欣欣向荣。
说到滨河,自然是紧挨着河的意思了,哪条河呢?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在汾河两岸,修建了两条城市快速通道,滨河东路和滨河西路,姊妹路。道路的通畅,为两岸区域疏通了血脉,打上了强心针,使两边区域迅速升值,宜人的环境令人向往,商住两相宜,成为了太原的热点楼盘,太原市的目标,是要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为太原的“外滩”。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中环桥,南中环桥是连接太原南部汾河两岸的一条重要通道,该桥主线全长2608米,分为东引桥、主桥、西引桥三部分。其中,主桥全长300米,主跨180米,桥梁标准宽度为52.5米,最宽处71米;西引桥为高架结构,东接主桥,西跨新晋祠路后落地,全长1114.74米。南中环桥工程还包括东西立交桥!
篇7:关于山西太原的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我的讲解能陪伴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那姐姐,晋祠到底怎么样呢?
呵呵,这位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了,好,接下来,就让我把晋祠介绍给大家!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里是舍利生生塔的所在地,它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现在大家可以上去看看。 噢,太好啦,姐姐我们一起上吧。
这里是晋祠最著名的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姐姐,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介绍的最后一处景点——————鱼沼飞梁,它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好啦,景点介绍完啦,大家可以自由参观。欢迎下次再来。
篇8:山西太原蒙山导游词
具有世界第一大佛之称的佛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位于 四川省的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那如果问你,有世界第二大佛之称的佛像在哪里,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人知道了。这尊佛像位于 山西省 太原市的蒙山,因此名为蒙山大佛(也叫 西山大佛),它虽然比四川乐山大佛矮8米,但建造时间却早了162年,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455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 摩崖石刻大佛。
历经五代皇帝建成大佛
公元551年,历史上有个叫做高洋的皇帝,他在 河南 安阳市北当时叫做邺城的地方建都,除此以外,他还把当时的 晋阳城作为别都,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市 晋源镇 古城营村。高洋为人骄傲、奢侈,大修宫苑,把远离邺城的晋阳城修得富丽堂皇,而且在西山的开化寺后,依山开凿一尊大佛像。他征集天下的农夫,动工开凿大佛,日夜不休息。晚上的时候,就拿油灯照明,整个山上,有万盏油灯被点亮,光焰甚至可以照射到山下的晋阳宫。到了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他就命令工人烧开水来和泥,大规模地动工,让老百姓的生活穷困不堪,死伤无数。高洋死后,他的儿子高殷即位,工程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搞越大,直到公元577年,高洋的第五代子孙高纬执政时,大佛才得以完成。
大佛是由北齐皇帝高洋赐建,历经高殷、高演、高湛和高纬四位皇帝的督 建始成。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二年在晋阳蒙山建寺,赐额开化”、“凿石迎溪,依山刻像,历时20余年,纬时造成”。
篇9:山西太原蒙山导游词
山西太原蒙山大佛旅游风景区,晋阳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蒙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蒙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
按此,论高度,晋阳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晋阳蒙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蒙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
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 敲门日记500字
★ 护蛋日记500字
关于山西太原的日记500字(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