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木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初中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同步测试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同步测试题,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初中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同步测试题
初中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同步测试题
1.用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石蜡上会留下铁钉的刻痕,这说明物质的软硬程度是 ,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 ,它和密度一样也是物质的 之一。
2.物质的物理属性除了硬度、密度、比热容及状态外,还有如 、、、、等等。
3.除硬度、状态外,物质的物理属性还有 、、、、、等。
4.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热材料,铁比较 传热,陶瓷比较 传热。(选填“善于”或“不善于”)
5.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铜的导电性比铁 ,铁的导电性比塑料 。
6.把铁块、水银、水晶、巧克力、牛奶、白酒、饼干、砖块、铜球进行分类,请你写出分类的标准,并进行分类:①分类的标准是 ;②分为 和 。
7.下列各个选项中不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是 ( )
A.密度 B.比热容 C.质量 D.熔点
8.在影视中常见一些房屋道具倒塌,或重物落下,但不会将演员砸成重伤,这些重物是用( )
A.密度比实物大的材料做的 B.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做的
C.密度与实物相同的材料做成 D.密度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做成
9.下列各种物体的导电性从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 )
A.铜、铁、铝 B.铜、碳、陶瓷 C.铁、木头、碳 D.人体、铁、玻璃
10.如图一利用了物质的 属性,图二利用了物质的 属性。
图一 炽热的灯丝(放大图) 图二 上海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正在运行
11.你能说出如图中物质的其它属性吗?
12.请你设计一种实验,比较图中两种物品的物质的硬度。
(1)猜想或假设:
(2)实验器材:
(3)实验步骤:
(4)若猜想正确,则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会看到:
(5)你还能提出的可研究的课题是:
星级提速
13.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是 ( )
A.比热容 B.密度 C.状态 D.声音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是 ( )
A.产品的材料一般只要考虑它的一种物理属性
B.物质如果按照物理属性进行分类,往往分类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
C.两种物质进行比较时,不同的物理属性大小关系可能不一样
D.两种物质进行比较时,不同的物理属性大小关系可能是一样的
15.南京长江二桥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桥面经受住了1200万次高温、低温、常温疲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环氧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 ( )
A.硬度 B.抗压性能 C.耐高温性能 D.以上说法都有
16.(济南市)铝合金因具有坚固、轻巧、美观、易于加工等优点而成为多数现代家庭封闭阳台时的首选材料。这与铝合金的下列物理性质无关的是 ( )
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硬度 C.良好的导电性 D.较好的延展性
17.(2005金华市)下列方法中不能区分铁块和铜块的是 ( )
A.比较它们的形状 B.比较它们的密度
C.比较它们的颜色 D.能否与稀盐酸反应
18.请把下列物理现象所依据的物质的物理属性分类,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A. 灯丝一般用钨材料
B.玻璃刀上有一小块人造金钢石
C.用金属汤匙喝热汤时,感到很烫手
D.电线芯线一般用铜线制成
(1)利用物质的硬度是 ; (2)利用物质的导热性是 ;
(3)利用物质的耐热性是 ; (4)利用物质的导电性是 。
19.有以下6种物质: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包括 , 其特征为 。
二类包括 ,其特征为 。
20.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比较糖水、盐水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将实验结果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中。
(1)容易导电的有 ,不容易导电的有 。
(2)试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21.请参照图,将一双竹筷和一把不锈钢汤匙一起浸在热水中,数秒后,两只手摸到筷子和汤匙的冷热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容易导热的物体是 ,不容易导热的物体是 。
(2)请把你知道的容易导热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热的物体,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说它们通常应用在哪些方面。
容易导热的物体 不容易导热的物体
名称 用途 名称 用途
22.小明吃饭时,当他用器具盛汤时发现,不同的器具盛热汤时手感觉到热的时间长短间隔不同。请根据小明的发现来探究一下制造这些器具的不同材料的隔热性能。
(1)选择的器具:
(2)实验猜想:
(3)实验步骤及现象:
(4)实验结论:
23.小明和小丽学习了物质的属性之后,在一起对自己身上的衣服进行如下讨论,你认为谁正确。
小明:我穿的牛仔服弹性很好,弹性好是牛仔服的一种属性。
小丽:我穿的裙子颜色鲜艳,颜色艳丽也是裙子的属性。
星级提速
24.铅笔芯是用石墨和黏土混合烧制而成的.为适应绘画、写字、作图等需要,它有17种硬度,如图,其从软到硬的排列顺序是
5.家中炒菜用的铲子一般用木头做柄,喝水用的汤勺一般用陶瓷做,因为它们的导热性较差,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陶瓷、木材,金属铁等这些材料的导热性的好坏。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的结论:
26.某同学想探究金属丝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取了下表所列的9种金属丝做实验,试根据有关的猜想,选择合适的金属丝。
金属丝名称 金属丝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1 铜 10 0.5
2 铜 10 1
3 铜 10 1.5
4 铜 20 0.5
5 铜 20 1.5
6 铜 30 0.5
7 铁 20 0.5
8 铝 20 0.5
9 铝 30 1.5
(1)猜想1:相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其拉力大小与金属丝的长度无关。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择金属丝( )( )( )
(2)猜想2:相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单位横截面所受拉力相同。在猜想1已被验证的情况下,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择金属丝( )( )( )。
(3)猜想3:不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其单位横截面所受拉力不同。在猜想1、猜想2已被验证的情况下,为了验证猜想3应选择金属丝( )( )( )。
篇2: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篇3:初中物理测试题
初中物理测试题
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图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2.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3.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4.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有()
A.冬天雾淞的形成B.笼罩树林的雾渐渐散去C.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果D.春天来了冰雪熔化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物质的初温是40℃D.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
6.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A.固态、液态、气态B.固态、气态、液态
C.液态、气态、固态D.气态、固态、液态
7.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8.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9.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10.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水的凝固点是O℃
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不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原理制成,右图中甲体温计示数是________℃;图乙寒暑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_℃.
12.有以下温度:1530℃,120℃,55℃,37℃,25℃,0℃,
-12℃,-50℃,请你为下列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温度。
(1)铁的熔点为________________;
(2)健康成人的体温为________________;
(3)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
13.医生抢救中暑病人时,通常在病人的额头和身上擦酒精,这种方法称为“物理疗法”。这种疗法的依据是:酒精_____________(写物态变化名称)时,
会____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4.蓓蓓同学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规律时,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甲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物质在BC过程中要不断。
15.指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夏天,湿衣服变干:_____________;
(2)冬天O℃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________________;
(3)钢水浇铸成火车轮:______________;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冒出的“白气”:___________________;
(5)夏天,吃雪糕解热:______________;
(6)冬天,玻璃窗上结的霜:_______________;
(7)雾的形成:_____;
(8)雾凇的'形成:______________。
16.水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水资源又是非常宝贵的。请你说出珍惜水资源的一条措施:;右图为新疆“火洲里的坎儿井”,它可以减少输送过程中水分的和,充分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7.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这“白气”实际是,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选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
18.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增雨、缓解旱情的方法之一。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_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______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为小水滴或_______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三、实验探究题(第19小题18分,第20小题12分,共30分)
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措施很多,请你帮小明写出两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水沸腾前后的情景如图丙则表示水沸腾的是图_________________。
(5)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丁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6)通过这次实验小明知道了水沸腾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请你帮他写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
A.水蒸气B.小水珠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____________分钟。
四、综合能力题(第21小题9分,第22小题5分,共14分)
21.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儿,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1)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
(3)下面事例与(1)中属同种现象的是。(填字母代号)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
B.夏天,揭开冰棒纸后看见冰棒冒“白汽”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2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向天取水
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1)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2)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建议并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篇4:《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弹性,
磁性,韧性
教后感:
篇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一个玻璃茶杯和一个不锈钢茶杯,带进教室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于是我问: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物体有各自的特性。你们知道玻璃杯和不锈钢茶杯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己见:玻璃杯脆而易碎、透明、导热性差、硬度高。不锈钢杯韧性好、耐腐蚀、不透明。是呀,玻璃杯易打碎,可用用开水泡茶可以欣赏茶叶泡开时优美的形态,茶杯拿在手中不烫。不锈钢茶杯不易损坏,茶杯拿在手中很烫,所以不锈钢的茶杯一般要做个把,以免烫手。
很简单的道具,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很快理解了物质的物理属性有:透明度、导热性、柔韧性和硬度高等。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生随口而出,不锈钢和玻璃哪个硬度大?我问:怎样比较问题的硬度呢?学生讨论后设计了实验方案很快比较出不锈钢和玻璃的硬度。随后还将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并按硬度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列。在组织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学生情绪高昂,觉得物理课好玩,在好玩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1.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2.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3.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比较物体硬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利用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比较了他们的硬度后,若再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就更好了。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篇6: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本章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在复习时我让学生一边演示一遍讲解实验过程。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点,在通过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对于我校的学生只有反复的练习从基础入手,扎实基本功,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篇7: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最近主要是带领学生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中的质量、密度.
在质量的教学中,学生的掌握还比较清楚,知道什么是质量、它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以及怎样用天平测质量等等.但是到了密度这部分,学生就感到比较困难了。例如要解释密度的意义:水的密度是1×103kg/m3,它的意义是什么?有学生会重复说一下,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还有的学生说:一立方米的水的密度是1×103kg/m3或者说一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103kg/m3。对于所说的一些物理量与对应的单位根本不能一一对应。这种现象还出现在计算题上面,在写上公式后就代数据,不习惯写单位,所以最后算的是什么量,是质量,体积还是密度,是什么单位,不好好考虑,都写上密度的单位,反正现在讲的是密度。抱着这样的思想作题很成问题。而在要用密度的知识应用时就更加糊涂了。具体到根据已知器材去测未知物体的密度,一般是利用水以及天平等去测油的密度,饮料牛奶的密度等等会感到很难下手。但在这之前类似的计算题已经做过。但是他们在做题目时也许根本没去琢磨,没去理解没有做通,只是停留在仅做题的基础上。再做到这样的题目:一只杯子装满水质量是200g放一块45g的金属后溢出一部分水再把金属取出后发现只有 196g,求金属的密度。这道题目涉及的是一些物体的质量,还有一个隐含的是水的密度,但要能找出哪部分水的体积刚好就是金属的体积,问题就好解了。在讲过这样的例题后,学生基本知道这样的思路,但是对于哪部分水的体积是金属的体积去比较模糊,所以胡乱找个大的质量减去小的质量就以为是少的水,算出其体积就是金属的体积。有些学生反映的问题都是这样。
密度这部分内容反映的问题较多,学生也有点怕,但它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所以还得迎难而上,关键要学生能理解密度这个物质的特性,要多做题目,在做题目的过程去总结,去理解,去思考,去应用,去联系。
篇8: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比较物体硬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利用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比较了他们的硬度后,若再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就更好了。
★ 八年级物理测试题
★ 初中物理说课稿
★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 初中物理试卷
★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同步测试题(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