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米线没牛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秋节民间都有哪些习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秋节民间都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中秋节民间习俗都有些什么
中秋民间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各国中秋节习俗
韩国中秋习俗
作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韩语中称“秋夕”。中秋节,韩国人有返乡与父母团聚的习惯,还有在这一天玩传统跷跷板游戏、欣赏羌羌水舞、品尝韩国的“月饼”——松糕,还有头号中秋食品——芋头汤。
越南中秋习俗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同样也吃月饼也赏月,不过越南的中秋节主要是给小孩过的!当晚孩子要提鲤鱼灯出游,各地会举行花灯节和舞狮。在越南的中秋节,家长们会给孩子送上五颜六色的花灯、玩具以及各种零食,因此,中秋节是越南儿童最快乐的日子。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英国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伦敦华埠在每年的中秋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去年中秋节,主办机构伦敦华埠商会历史性举行首次户外美食节,华埠六条主要街道20多家餐馆同时摆放露天餐桌,让食客享受美食之余,更感受到街上热闹的节日气氛,并同时欣赏中国传统表演节目。
中秋节各地习俗
山东中秋节习俗
山东庆云地区农家在八月十五日要大祭土谷神,俗称“青苗社”;山东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要上坟祭祖,即墨地区的人们中秋节家家户户要吃一种叫“麦箭”应急食品。
河北中秋节习俗
河北万全地区的人们称中秋为“小元旦”,过中秋节时要在月光纸上绘太阴星君,悬挂关帝夜阅春秋像;河北河间地区的人们称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意味着当年收获的青菜味道含苦味。
江苏中秋节习俗
江苏无锡地区的人们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各类景色,香斗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多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中秋节习俗
在江西吉安地区中秋节傍晚,村村寨寨都要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烧红后将醋倒进去,让其香味飘散于全村;江西新城地区过中秋时,从八月十一夜开始要在自家门前悬挂通草灯,大街小巷鼓乐阵阵,热闹非凡,直至八月十七才算结束。
篇2:中秋节民间习俗都有些什么
中秋节民间习俗都有些什么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各地习俗
山东中秋节习俗
山东庆云地区农家在八月十五日要大祭土谷神,俗称“青苗社”;山东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要上坟祭祖,即墨地区的人们中秋节家家户户要吃一种叫“麦箭”应急食品。
河北中秋节习俗
河北万全地区的人们称中秋为“小元旦”,过中秋节时要在月光纸上绘太阴星君,悬挂关帝夜阅春秋像;河北河间地区的人们称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意味着当年收获的青菜味道含苦味。
江苏中秋节习俗
江苏无锡地区的人们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各类景色,香斗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多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中秋节习俗
在江西吉安地区中秋节傍晚,村村寨寨都要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烧红后将醋倒进去,让其香味飘散于全村;江西新城地区过中秋时,从八月十一夜开始要在自家门前悬挂通草灯,大街小巷鼓乐阵阵,热闹非凡,直至八月十七才算结束。
跟中秋有关的故事
跟中秋有关的故事1:月亮十五个门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里住着一个姑娘。还有一个天狗给她看门。月亮有十五个门。每个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门打开一个,门一打开,就露出一个小月牙儿。初二再打开一个,月牙儿又大一点,一直到十五,圆圆的月亮就全露出来了。从十六开始,月亮姑娘又一天关上一个门,到三十,月亮门全关上了,也就看不见月亮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年年这样。
不知道是哪一年,来了一个叫亚西的男人。这个亚西是个窥视癖,爱好悄没声地跑到月亮门外偷着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气急了,把所有的门“啪、啪、啪”全关上了。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这可糟了,天下的人们以为月亮被天狗吃了,说这是“月食”,就拿出铁桶、铜盆,“当当当”、“当当当”地敲起来,亚西听见有动静,吓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关上的门打开,给天下的人照亮。
跟中秋有关的故事2:兔爷的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跟中秋有关的故事3:月亮为什么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聚集在一块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青春不老。”
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她背上沉沉的藤篓攀上虹桥,没想到刚走进月亮,虹桥“喀啦”一声断落了。姑娘想妈妈眼泪汪汪,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细又细,匀又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细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姑娘望着月光下静谧安宁的村庄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长寿,妈妈健康,家中平安,年年丰收。这时候,部落里的老人也会指着月亮对后生们说:“孩子们呵,你们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儿为什么格外亮吗?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乡,把洁白的米粉洒向人间啊!”
篇3:中秋节民间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民间习俗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节的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篇4:中秋节有什么民间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其对象是月神——也称作太阴星主、月姑或月宫娘娘。每当中秋月上时,人们设案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祭品拜月亮。祭拜完毕,焚烧月光纸,撤下供月食品,散给家人。有趣的是,祭拜月神时,男子只能在一旁观看,不得参与拜月,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为月亮是阴象之物,所以拜月纯属女人之事。
云南傣族人中秋拜月,是在月亮升起来以前,在小土房顶上置一方桌,桌上四角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圆饼上插一炷冷香,月亮升起时点燃冷香,对空鸣放火药枪,男女老幼行拜月礼,然后围坐在一起吃饼赏月,直至半夜。
江苏苏州地区,人们称赏月叫“走月”。中秋月夜,衣着时髦的姑娘们,有的单独外出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妇女们走街串巷,互拜亲朋,寓月圆人亦圆之意,是中秋节的来历。天上的月亮时隐时现,地上的游人穿梭往返,形成一幅韵味别致、多姿多彩的“走月图”。
湖南侗乡人的中秋“偷月”更别有风趣。晚上,姑娘们打着花伞,悄悄地来到自己心上人的菜园里,借着月光采摘菜园里的瓜果,希望月宫仙女为她牵上红线,托月做媒。倘若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那姑娘就会喜上眉梢,因为这预兆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江南等地的农村,还有中秋送瓜的趣俗。倘若结婚后数年不育,其亲友就会去菜园里“偷”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人面的形状,再以衣服扎成人形,在中秋晚上请寿长命好的人抱着,敲锣打鼓送到她家,把瓜放到小夫妻的床上,用被子盖上,口称“得瓜得瓜”,以期“种瓜得娃”。摘冬瓜时,不能让瓜主知道,否则就不灵验了:瓜钱可以留在瓜田里,或是事后补交。有些地方则希望别人送南瓜,“南瓜”谐音“男娃”。
到了魏晋,已有中秋赏月之举。据《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中秋赏月,最盛的要数宋朝。《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目睹柔和淡雅的月色,历代文人墨客诗兴勃发,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李白旷达豪放,笔下的月色意境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使人击节三叹。杜甫抱负远大,他笔下的月色气势恢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遁迹空门,向往佛事,笔下的月色清寂超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一生不得志,苦闷中寻求解脱,发出的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慨叹。
古人赏月,一往情深,以至于发展到听月。明代翰林编修黄志清,曾建台阁“听月楼”,有人间他何以能“听”,其夫人邱应仪赋诗答道:
夜静高楼接太清,倚栏听月正分明。
摩空倪兀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声。
曲罢霓裳声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
忽然一阵天风鼓。
吹下婢娥笑语声。
相传,清代大学士张玉书也写过《听月诗》,其诗云:
明月高楼接太清,楼高听月分外明。
扶车咿呀冰轮转,捣药丁冬玉杵声。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修丹桂响铮铮。
无云天际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这两首听月诗,均化无为有,由形言声,将月宫里的传说融于一体,摹写出真切的“听月”感受。你听,扶车冰轮辗转吱呀吱呀,蟾蜍玉杵捣药叮叮咚咚,广寒宫宫女婆娑起舞,霓裳羽衣曲婉转悠扬,高大的桂树下吴刚挥斧砍伐,嗵嗵声震荡山野,一阵清风,又送来嫦娥银铃般的笑声,如此热闹欢快的音响,交织成一场月宫大合唱,怎能不叫多情善感的文人墨客勃发诗兴呢?
谈到听月,还真是妇女们的一项神秘的活动。人们叫“听香”,也有的地方叫“听响”。其方法是妇女在家中所供奉的神像前,点上香烛,向月神祷告,或卜财运,或问子息,如此这般请示过后,再拈香出门,根据在路途窃听到的声音卜测某项事情。此种风俗,在台湾及闽南较为盛行。
中秋节有什么民间习俗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5:民间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民间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中秋的传说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篇6: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博饼:
相传,中秋博饼的`创始人是郑成功。当年,他为一解士兵们的思乡之情、鼓舞士气而发明此游戏。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博饼时,桌上放置一个瓷碗,每人轮流抓取6个骰子,掷入碗中,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看骰子的点数得饼。博饼过程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感觉很是温馨。
烧塔:
又名烧塔仔,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中秋时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传说烧塔起源于元末,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约定于中秋起义时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举火为号传衍至今成为烧塔民俗,寄寓着人们期盼家里红火、亲朋平安的愿望。一般塔多用碎瓦片或砖块砌成,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等,各有其吉祥寓意。
燃料也各具特色,有稻草、谷壳等。火旺时会撒上米糠、海盐、松香粉助威,极为壮观。
燃灯:
我国很多地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节俗,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并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广东,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做果品、鸟兽、鱼虫等形状。夜里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舞火龙:
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的民间习俗。相传19世纪,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四处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言于中秋佳节舞动火龙绕村游行,便可将瘟疫祛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它是用稻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香,由青壮年赤膊上阵,挥舞火龙穿梭在大街小巷,寓意幸福平安、风调雨顺。
烧斗香:
江浙一带有烧斗香祀月的习俗,也称“点天香”。斗香形似量斗,因在香上加糊纸斗,故称“斗香”。斗内实以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或插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有些地方的斗还会在其四周糊纱绢,写有“月圆人寿”之类的剪纸金字。中秋之夜,将斗香放在庭院的供桌上,可连续烧几个时辰。这一古老美好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美满、安宁顺利的心愿。
★ 春节民间习俗作文
★ 春节的民间习俗
★ 惊蛰的民间习俗
★ 夏至各地民间习俗
★ 立夏节气民间习俗
★ 中秋节起源及习俗
★ 江南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民间都有哪些习俗(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