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初音加油努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惊蛰的民间习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惊蛰的民间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惊蛰民间习俗是什么
惊蛰节气气候
1、春雷
春雷往往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初雷,春雷响起,大地回春。它是冷暖空气相遇、大气不稳定时、对流天气的产物。农民朋友十分关注春雷初鸣的时间。如果初雷在惊蛰之日鸣响,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庄稼会喜获丰收;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则预示着当年的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反之,可能会有旱情发生。
2、春寒
惊蛰期间,乍暖还寒,南方的农民朋友最担心出现“低温阴雨”。此时,华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都开始播种育秧了。在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0℃的低温阴雨天气中,光照不足,会造成早稻烂种、烂秧;这种天气对油菜、棉花、玉米的播种和管理也极为不利;对冬小麦拔节生长也十分有害
3、春旱
北方大地开始春耕,人们最担心雨水太少出现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贵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说。这时,北方还有雪花飘落,但对于相对干旱的西北、东北来说,此时的雪对土壤水分的增加十分有益,如果有一场象样的雨雪,十分有利于不久开始的春播生产和冬小麦返青。华北这一时期,即便有雪,也多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往往落地为雨。
惊蛰有哪些民间古***俗
惊蛰吃犁
民间有农民流传俗语……惊蛰吃了犁,一年都精神,犁与离谐音,民间相传,惊蛰吃犁可以和庄稼虫害远离,寓意祈愿风调雨顺丰收有余。
惊蛰炒豆
在一些地方,有惊蛰日农民吃炒豆的习俗,人们将黄豆浸泡在盐水里一段时间,然后在锅里炒出噼啪之声,意思是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所发蹦跳声音。
惊蛰蒙鼓皮
在一些农村惊蛰这天要蒙鼓皮。相传惊蛰时节雷神敲响鼓,唤醒万物,春神到人间,民间也要顺应天时蒙鼓皮,以助神威。
惊蛰祭白虎
农村老人讲,惊蛰这天祭白虎能够祛百邪,除百害。如果觉得年头不顺犯小人,要在惊蛰之日祭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顺利,驱除小人和病害。
惊蛰吃龙须面
在部分农村,惊蛰日吃龙须面,烙的饼子上要有龙鳞的图案,包的饺子上要有龙牙,用龙在人间的寓意期盼吉祥平安。
惊蛰祭雷神
农村老辈人说,惊蛰是雷神节日,有俗语云,天上雷公,人间舅公,说的是雷公地位的重要性,惊蛰祭雷神,以盼雷神唤醒万物,春满人间。
惊蛰打小人
农村里,在惊蛰这天会用清香,艾叶烟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家中虫害和霉味,妇人将准备好的衣纸小人拿到路边用鞋子拍打,用剪刀剪断小人舌头手脚并点燃,以示把小人赶走,不受小人纠缠。
惊蛰戴龙尾帽
在有些地方农村,惊蛰这天,用线串起彩色布条和秸秆连接成条形状,戴在小孩的帽子上,以示龙体在此祛邪避灾。
吃韭馅饼香油饼
农村里,在惊蛰这天有吃韭馅饼香油饼的习俗,韭菜汁在肠内有消毒作用能驱除体内虫子,煎香油饼可使灶台虫子绝迹。
篇2:惊蛰民间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1]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2]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 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佣ǘ叮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有∪烁愀阏穑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篇3:惊蛰民间习俗
惊蛰民间习俗大全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1.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在台湾,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壮族社会也流行“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下最大的舅公”的`俗语。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壮族的舅权作用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另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3.“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4.惊蛰吃梨 寓意离家创业
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之蛰,此指”藏“。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记载查无,但祁县民间却有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晋地惊蛰吃梨之俗是否由此而出,难以考证,但祁县明清两代多有种梨为业,到现在已形成”国家级优质酥梨基地“,成为该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并启动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举办中国酥梨之乡梨花节。祁县的梨来自上党,上党梨最有名者当数高平大黄梨,其中以陈区镇所产的最为名优,俗称”铁炉梨“,相传隋朝时就为皇室贡品,以此开发的厦普赛尔黄梨汁,亦小有名气。山西梨名气大的还有产于原平同川河两岸的”同川梨“,民间称为”东山摇钱树“,有传统的梨花庙会,据碑文记载起源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唐代梨树存活至今者数株。如今”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的原平东社乡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产梨区。与原平接邻的代县有”金酥梨“,曾在我国西北地区四省梨鉴定会上被评为第一名,堪称山西省水果名产的后起之秀。此外,晋南万荣孤峰山金梨也很有名。
山西从南到北,梨多名优,均耐贮存,自然成为人们干燥春季”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本草纲目》)果品。民间惊蛰吃梨,普通百姓家多整梨生吃,早上起来或饭后,一人一只,能明显解除咽喉干、痒痛、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有的家长借机还要给子女们讲一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因梨有寒性,讲究些的人家多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是传统的食疗补品,制法是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间果肉切块,与川贝母粉、陈皮丝、冰糖屑等一起装入梨内,再放进加入清水的蒸杯内,武火蒸45分钟即成,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晋菜佛门素斋中有甘露盅,系西瓜盅演变而来,还有一道名吃叫炸鲜果卷,是将苹果与梨去皮切丝,加入糖桂花、面粉拌匀,用油皮卷好,投入油锅炸熟,外酥里嫩,香甜适口,果味芳香。晋南民间宴席有以梨制作扣肉,是将五花肉片与梨片一层一层码好,放入碗内加上冰糖蒸熟。如果将梨削皮切条拌以山楂糕条,浇上梅子酱、糖桂花,就可制成一碟酸甜清脆的凉菜来。
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本草通玄》)说法,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
篇4:惊蛰民间习俗
1、打小人
看粤语长片,有时会看到“打小人”的镜头。旧时三姑六婆随时随地都可打小人。在惊蛰这天,大概也和祭白虎相类,以防小人也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吧。打小人之俗当然俗不可耐,不过打小人时念唱的粤语歌谣却有几分可笑之处、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无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手无得郁;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脚无得走……
2、祭白虎
蛰伏着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便开始觅食。按广东民间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也于这时觅食。为着平安,惊蛰那天要祭白虎。将预先准备好的身带豹纹的口有獠牙的纸造老虎置于神坛前,拜祭时,以猪血喂之,以肥腻的生猪肉抹在老虎的嘴上,以人之心度虎之腹、油水都吃饱了,自然就不会再张口伤人了。
3、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的习俗:
梨子
姜梨汁——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这里略改,因梨性寒,加温性的姜平衡一下、数个大梨加小块姜,一起放入榨汁机,榨得的姜梨汁分两壶,一壶直接上桌,另一壶放蒸锅里蒸5分钟后再上。《本草通法》说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所以做两壶,家中体质火旺者和虚寒者可各取所需。
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芋头
煮芋头——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炒黄豆就免啦,我们煮芋头沾糖吃,做法简单,还算是粗粮,好吃又健康。至于糖,但按中医说法,春天肝气旺易伤脾,从惊蛰始要多吃甜食养脾,所以糖虽不利于减肥,吃起来还是可以理直气壮地。
醪酒
醪酒——春天到来,人的全身汗毛孔也开了,西北有些地方在惊蛰节要家家户户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鸡蛋煎饼拌芥末对我们没啥吸引力,但家里正好有自酿糯米酒,滤去醪糟后就是醪酒了。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谣、“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篇5:惊蛰民间习俗
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
节气词典: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气候
气温升高雷雨渐多
转眼之间,雨水节气已经来到尾声,明天开始就是惊蛰节气。别以为告别了“雨水”,降雨就会少了,惊蛰节气也是岭南地区一个多雨的节气,而且跟前段时间淅淅沥沥的春雨相比,本节气强对流天气来得更加剧烈。
对于广东来说,中部地区的初雷平均恰好发生在“惊蛰”前后。广东北部虽然气温比中部低,可是早在“雨水”节气就可能出现初雷,这是由于当地多山,在春季空气的上升运动往往比中部强烈,又容易受到高空南支西风小槽的影响,诱发不稳定天气。从降水量看,倒是与上个节气接近,平均降水量在35毫米左右。
雨水和惊蛰虽然是两个相邻的节气,从气温来看,到此时却会出现一个很明显的转折。从广州来看,常年惊蛰节气开始气温明显上升,比雨水节气平均气温上升2.2℃,达17.7℃,最高气温大多超过20℃,节气平均最高气温达21.6℃。
一到春天,人们总是把“倒春寒”挂在嘴边,但在气象部门,“倒春寒”有着非常明晰的划分标准。“倒春寒”的'标准是这样的:凡中南部从3月11日起,或北部从3月21日起,出现3天或以上的低温阴雨过程,就算是一次倒春寒过程。持续3~5天的称为“轻度倒春寒”,持续6天或以上的称为“明显倒春寒”。“惊蛰”节气里全省各地进入了早造播种育秧大忙。“倒春寒”天气如果持续时间长,气温低,可能造成烂秧。
雾和雷雨大风也是本节气有机会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在冷空气到来之前,气温急剧上升,潮湿空气变得极其不稳定,一旦受到冷空气的冲击,加上复杂地形的影响,就容易酝酿一场由大雾到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甚至冰雹的恶劣天气过程,对内河航运以至公路行车安全,都会构成极大的危害。
惊蛰养生
调理:春夏养阳吃梨杀菌
惊蛰节气,饮食养生方面仍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宜多吃能升发阳气以及明目、养肝、清心、醒脑的食物,如韭菜、菠菜、香椿头、荠菜、茼蒿、枸杞头及鱼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节气各种病菌开始活跃,人们因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多,大蒜是广谱抗菌食品,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宜常在此季节食用。
在民间有“惊蛰吃梨”之说,因为一则是人体饮食起居应顺肝气、养脾气、润肺燥;二则惊蛰后气候回暖,同时会致灰霾天气常现,人体容易外感咳嗽、口干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润,能生津清热、润肺止咳、消食除滞。
作息:避免受寒定时作息
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广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苏丽玲介绍,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她还提醒,惊蛰时节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但因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易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多发。苏丽玲建议,要适时增减衣服,以免穿得太多引起感冒,又要注意避免穿少了受寒;要定时作息,早睡早起。
惊蛰美食
休渔前吃本土鲫鱼
惊蛰之后,万物苏醒,随着雨水的增加,广州水产也到了最为丰富的时节。在十九涌食街、番禺莲花山渔港等地,能吃到珠江口独有的水产。记者了解到,当下本土水产要数曹虾、黄皮头、比较小的本地鲫鱼等为主。4月之后,珠江口有休渔期,此时不吃珠江口水产,再晚就没得吃了。
位于番禺、南沙咸淡水区域的野生海鲈“吹响集结号”,此时正是垂钓好时节。番禺莲花山渔港,资深钓友陈欲华告诉记者,海鲈有个特性——喜欢集体行动,钓上一条鱼后,钓友马上放下诱饵,就能让第二、第三、乃至第四条海鲈鱼上钩。街坊钓鱼上岸后还可以将渔获下锅,煮个新鲜热辣的海鲈鱼汤。
篇6:惊蛰的民间习俗
2015有关惊蛰的民间习俗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
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天文专家提醒说,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公众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公历3月5日左右为惊蛰。惊蛰是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醒来的时候,惊蛰时节,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土壤开始解冻,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
天文专家忠告说,惊蛰时节,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姑娘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如气温太低,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穿裙装,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
篇7:节气惊蛰民间习俗
24节气惊蛰民间习俗
惊蛰节气风俗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打小人”实则是: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1.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3.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惊蛰饮食清淡多吃梨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专家建议,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专家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另外,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等。
惊蛰节气物候现象
1.惊蛰三候
惊蛰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2.二十四番花信风
惊蛰时期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湿,一律收敛起轻薄的野性子,沉静贞婉起来。浅浅的粉,从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处,便成了无限温柔的一痕红。又或者,是美人颊上的胭脂,酿成了春天里最美的一盅酒,让人醉了。
★ 春节民间习俗作文
★ 春节的民间习俗
★ 夏至各地民间习俗
★ 立夏节气民间习俗
惊蛰的民间习俗(整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