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

时间:2022-11-25 15:31:07 作者:溪亭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溪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

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

原创: 张冶

随着近些年国内风力发电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风电场投入建设,导致风资源以及建设条件简单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少,不少开发商已经逐步重视起建设条件相对较较复杂的山地风电场的开发。

山地风电场与以往常规的平原风电场在设计当中还是有所区别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一谈山地风电场设计的一些特点,主要包含道路、场坪、变电、线路四个部分。

道路部分

在山地风电场的设计中,道路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常规平原风电场相比,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道路设计更加困难。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风电场道路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更多的是参考《公路工程路线设计规范》或者《厂矿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中的道路标准来进行风电场道路设计。(并非完全依照规范内容,规范仅作为参考使用。)

1、

坡度

对于常规平原风电场来说,道路坡度一般控制在9%-12%左右,但是到了山地风电场,由于地势地形的原因,山地起伏很大,若要保持坡度在9%-12%之间,工程量会大大的增加,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会非常明显,在环保和经济性方面表现较差。因此往往在山地风电场的道路设计上,采用车辆牵引的方法,道路设计坡度可能达到16%甚至18%,这样结合地形地势设计,一方面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结合常规设计比较,后者的设计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更具优势。(采用车辆牵引的话,要提前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在场坪和道路交接的地方,设计时要考虑牵引车辆的安置位置。)

2、

转弯半径

转弯半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设备的大小及运输方式,而在设备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风机的叶片。在平原风电场的设计中,地形条件简单,更多采用的是常规的平板拖车进行设备的运输,但这样却大大增加了转弯半径的要求。一般对于2MW的风机来说,若用平板拖车进行叶片运输,转弯半径大概在60-70m.若采用可回旋的扬举式特种车辆进行设备运输,叶片对转弯半径的要求将小于风机塔筒对转弯半径的要求,此时,塔筒则作为转弯半径设计参考的依据。按照上述2MW的风机来说,塔筒一般多为三或四节,此时转弯半径设计值将控制在30-35m,相比常规运输方式,大大减小了工程量。因此,相比平板拖车的方式,在地形地势条件复杂的山地风电场的设计中,特种车辆运输的.方式更具优势,也更具可行性。

场坪部分

场坪也就是吊装平台,在平原风电场设计中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例如青海部分地区,一马平川,对设备运输及吊装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在山地风电场中,由于风机往往布置在相对位置较高的山头,因此每台风机吊装平台可利用的面积就会大大缩小。

1、

场坪位置

鉴于风机位置固定,山地风电场场坪可以选择的位置相对有限,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例如风机基础不能处于填方区,风机基础距离悬崖一般要求大于7m,同时还要考虑进入场坪的道路位置,因此在山地风电场中场坪的设计更注重结合现场的地形特征进行设计,此点相对平原风场来说更具难度。

2、

场坪形状

由于山地风电场地形地势的限制,很多山地风电场的场坪并不是如平原风场一样的矩形,而是结合场坪位置地形特点的不规则形状,例如山西地区某风电场,部分风机场坪因为场地受限的原因设计成三角形,同样满足风机吊装的要求。因地制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场坪方面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条和风机基础接地有关的特点。山地风电场风机基础接地由于受地形和电阻率等因素影响,导致设计及施工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平原风电场风机基础接地设计一般采用常规设计方案,占地面积会很大。但是山地风电场中,由于地形受限,按照常规接地设计,可能存在接地网位于场坪外,对施工来说难度会增加很大。特别是在场坪一侧为陡崖,且场地受限严重,常规的接地方案无法施工,此时建议建设单位通过专业的接地公司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工作。

变电部分

变电部分主要指升压站。作为风电场的重头戏,升压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平原风场中,建设单位一般在升压站的布置上要求宽敞、整洁、大方。升压站和建筑物方向尽量保证正南正北,站内还布置有广场,占地面积较大。而在山地风电场中,由于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山地风电场升压站的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升压站占地面积相对平原风电场升压站来说小很多。

1、

占地面积

山地风电场升压站的占地面积由于地形受限,一般情况下都相对较小,因此很多山地风电场升压站在高压配电装置上采用了GIS方案,虽然GIS方案投资会相对高一点,但是有效的减少了升压站占地面积,对于山地风电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在山地风电场设计中,关于电气设备,尽量选用占地面积小的设备可以起到压缩占地面积的作用。目前,山地风电场中还有采用集成式变电站的设计方案,集成式变电站占地面积小,适用于各种地形,成本相对较低,山地风电场中采用这种方案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

总平布局

山地风电场升压站设计中,需要利用相对有限的位置将功能性最大化。因此,结合站址地理特点的布局才是最适合山地风电场的。山地风电场在利用面积受限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的布局并非常规的矩形布局,而是“L型”布局,“T型”布局,“阶梯式”布局,或是将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成两个单独小站的布局等。这些布局的特点都是因为升压站站址地形等因素受限,因此采用了非常规布局以满足升压站功能性的要求。就同前文场坪部分讲到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线路部分

集电线路是风电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风电场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可利用的地方少,高低落差大,山地风电场集电线路的设计相对平原风电场更加困难。

1、

杆塔设计

平原风电场中,由于地形平坦,在杆塔的选择中更多的考虑的杆塔的水平拉力。而在山地风电场中,由于山地的地形地势特点,常常导致线路有较大的高差,这时,在设计中考虑水平拉力的同时需要着重考虑纵向拉力,以免在高差较大的地区出现杆塔由于纵向拉力被“拔”出地面。

2、

远距离跨越

在平原中,远距离跨越一般很少出现,原因是弧垂不满足要求。而在山地风电场中,由于风机位于一个个山头,距离也相对较远,若果采用常规的杆塔,在远距离跨越的时候“绕路”,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时就体现了远距离跨越在山地风电场设计中的优势了。利用山峰之前的峡谷的空隙,可采用远距离跨越来完成线路的连接,由于山谷与山峰间的高差非常大,因此可以满足导线在远距离跨越时弧垂的要求。相比“绕路”方案,工程量会大大减少。

篇2:山地的特点

特征

地球陆地的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这些群山层峦叠嶂,群居一起,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山地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

山脉是山地的一部分,指呈线装延伸的山地,是山地中主要山体的集合,多呈条带状分布,向两个方向延伸。几个相邻的山脉还能组成山系。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称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山岭称为支脉。

篇3:山地的特点及形成

山地的特点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

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形成,通常是地壳挤压形成褶皱与拉张形成断层(地垒,两侧下降使其相对上升)前者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多数高山,后者如泰山、华山。

侵蚀通常只使山地变平(有的没全平,而成浑圆状)。但有时出现因长期侵蚀而形成坚固处成山,但那是少数。

篇4: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2、探讨女孩取笑、任性的话语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对话中女孩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比较女孩的伶牙利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教师查阅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学设想]

本课相对于前两课较浅显,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重点抓住女孩的话进行分析,并把她与《红楼梦》中贾芸进行对比探究,提高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我们学过孙犁先生的《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战争,但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血腥残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小说,同样表现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荷花淀》、《嘱咐》是其代表作。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1977年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间有评论和小说发表。新时期,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境界的超然、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从20世纪40年代起,孙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论文集《文学短论》。

2.关于《山地回忆》。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在他的《村歌》。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回忆往昔战斗生活中建立“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小说并没有正面表现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中的军民情谊,而是着眼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作家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里如是说,可见作家是在用情感来写作,光这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担任女孩、战士、女孩的姥姥和女孩的父亲四个角色。要注意不同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尤其要注意读出女孩子对战士的取笑的口吻。

1、生难字词注音。

指名学生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的地方。

土靛(diàn) 阜(fù)平蓝 玉黍(shǔ) 水沤(òu) 袄襟(jīn)

刨(páo)抓 瘪(biě)着嘴 贩(fàn)卖 盈(yíng)余 破绽(zhàn)

2、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但这种军民关系并非是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与和谐的环境中开始的。文章一开头,恰恰不是表现美好,而是表现冲突,细写了女孩子对八路军战士的无理。

3、女孩子的取笑、任性的话语表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冲突,女孩子竟然可以对着战士下达严厉的命令,接着又讲出了“洗脸洗屁股”这样有点野蛮的语言;如果不是人民的子弟兵,能像村人那样任性随便说话吗?

(2)战士认错了(其实战士并没有错,是人民的苦难使他冷静下来),又不让,简直有点蛮不讲理。她拿稳了:我怎么气你,你都奈何我不得。

(3)和解的方式是特别的。女孩子不让战士移动而要自己往上走,其实是一种独特的认错方式,但因战士被其摆布得有点糊涂了,对此“认错”一时没反应过来,此时女孩子笑了。这一笑的作用和含意是丰富的,一是双方心领神会了;二是说,我逗你呢,给你开玩笑呢,你急什么,把军人当做小孩子,又横竖都是她有理,战士被弄得哭笑不得,这既进一步表现出老百姓深知人民子弟兵的特点,又“造就”了她后面的更为放肆的任性和取笑。

(4)女孩子关于讲卫生的两段话,女孩子肆意的嘲笑反衬出军民之间的无拘无束;既有曾经有过的天真、好奇、无知,更是在这种无理有理交混、不无蛮气野气的尽情调侃中,掩藏着也洋溢着对八路军的特别关切,对战士们的处处留意。于是很自然转入了后面关于袜子的深情、动人的对话。

(5)到她家后女孩子四次取笑的话语、调侃的语言,总的是表面的不礼貌反衬出心理距离更短,军民一家亲的气氛越来越浓郁。而每次的话语又表现出不同的具体情感。第一次取笑说“你这个人倒实在”。我们从前面已经看到女孩那像诗歌一样优美的真情实意,如果战士没当真,忘记来了,女孩倒失落了;所以这句是女孩高兴心情的“正话反说”。第二次说他装假,实际女孩是要把她认为战士还存留的生分客气坚决打消掉;加上个“又”字,显出他们之间的熟悉、随便。第三次是学着战士的口吻把话接下去,这是亲密无间之情的又一朵浪花。第四次说“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作活”,这人人皆知的显而易见的荒谬计算,不仅会再次逗乐大家,而且是巧妙地不无得意地承认自己对战士的偏心。

总之,女孩子取笑的任性的话语越为突出,越能表现军民关系的亲密无间。

四、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课文“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段文字。并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女孩的心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

明确:热心善察,有心帮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具体表现在:

(1)女孩热爱八路军,又心眼好,聪明伶俐,热心细心,善于体察,善表情意。对日本侵略者的共同仇恨,使两人一谈到这样的话题时心情都有了变化,在女孩是把她的聪明伶俐、热心善察放到了对战士艰苦条件的关注上。于是有了“光着脚打下去吗”这句似乎突然却合乎情理的发问。

(2)女孩子毕竟是在关心一位陌生男战士的这么具体的生活问题,加上农村姑娘的羞涩的一面,自然开头会不太好意思。

表示其不好意思心理的用词是:低下头、低声。

2.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明确:这段袜子问题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把自己的有意帮助变为好像是顺便的无意提及,巧妙地运用反问形式把自己的主动关切变为战士的主动求助,一步一步引领,一步一步逼着战士说出迫切求助的话来。

具体表现为:

(1)当战士一时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女孩子的答话很有意思。“说什么?”——口气依然承袭前头的泼辣风格。“也装没有听见”——这样才好重复一遍自己设置的问题。“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干脆把它说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见关注之细心,帮助之有意。“也是卫生吗?”——与前头卫生话题联结,显得并非特意而是顺便、无意提及此事。

(2)当战士一旦说出“求谁做去呀”时,当形式上成为战士的主动求助时,女孩的机敏泼辣利索以及燕赵大地的豪侠之气上来了,立即趁机宣布“我给你做”。同时一并把她家住址和布的问题交代清楚,见出其帮助的真心实意和女孩子的细心。

3、提问: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用词?

明确:此对话形式的核心是反问。反问的基本词汇是:不会、吗、为什么不。

4.这部分比较明显地出现抒情笔调,情致美好,使得小说充满诗意。

5.小结人物性格特点。

(1)孙犁笔下的这个女孩子的个性的焦点之一,就表现在,她总是在进攻中,在不无蛮气、野气的嘲讽中,掩藏着对八路军的特别关切。

(2)焦点之二是,虽然她有意帮助战士,但是她并不直接提出,而是转弯抹角地把战士引向她预设的话题,把自己的有意,化为无意的顺便提起。

(3)焦点之三在于,明明是她主动的关切,却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主动变为被动,以层层紧逼的启发,逼得战士说出迫切无助的话来。一旦战士发出苦于无助的话语,她就变成坦然主动的承担,这里又流露出华北大地的豪爽之气。

6.再次朗读这一部分,并尽量背诵。

(二)女孩子的姥姥说她“不会说话”,而“我”则说她“很会说话”,姥姥的话是否全为批评,“我”的话是否全为赞扬?

明确:姥姥的不全为批评,“我“的不全为赞扬。

从上下文看,她父亲先说:“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姥姥是接着笑着说这句话的,所以说她“不会说话”,是指她会取笑、调侃客人,不礼貌,同时也包含着对孙女的关爱,对其淘气、率真、灵慧性格的喜爱。而“我”是紧接说“她很会说话”的,无疑包含了对其伶牙俐齿的领教,包含了被其调侃的感受,这种意思和感受不能说是批评,也不是赞扬,只是一种评价;但主要是肯定、赞扬她灵慧、心好,善于表达对部队的热情,创造融洽交流的氛围。

(三)如何看待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了一段购买织布机的情节?

明确:这部分内容和做袜子的核心情节不完全统一;从结构上说,不够有机。但它与孙犁很善于表现农村年青女性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心灵的纯朴善良,作为女性的委婉和大方豪爽,善于劳动又是伶牙利齿这种风格是相吻合的,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三、比较探究。

思考:如果说这叫“伶牙利齿”,那么,女孩的“伶牙利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是所涉及的思想品质不同。贾芸是巴结奉承他人,随机应变保护自己;女孩子全无此类动机,而只是一种可爱的天性。二是表现出的形式不同。贾芸的伶俐乖巧包括言论还包括其他行为,言论方面用于讨好他人和表情达意。女孩子的伶牙俐齿是指言论,用于调侃他人或表情达意。

孙犁很善于表现农村年青女性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心灵的纯朴善良,作为女性的委婉和大方豪爽,善于劳动又是伶牙利齿。

四、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练习。

篇5: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高楼耸立中的沙漠绿洲,在美化城市、调节气候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短时间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和特殊的交通状况。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城市和山地城市公园在我国地域上有着大量的分布。起伏的地形使得山地公园的路线设置、空间结构、种植规划不同于平地公园的设计,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素进行分析,以多个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为案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山地公园;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国内外案例分析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可依,同时也有水可寻,所以该公园的设计主要围绕“水”这个主题进行设计。为了让设计更加贴近自然,该公园的设计在水的世界里巧妙地融入了“石”这一角色,山静水动,再结合各种类型的“石”,让公园整体上体现着生态和谐的景象。因此,兰山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叠石假山,流水瀑布”,充分展现了“水石结合”的原则。它的次景点是“九龙吐水”,既有典故,又具戏耍乐趣。兰山公园整体上融合了“水的阴柔”和“石的刚劲”,刚柔并济,独具特色。案例分析总结———以鳌山公园为例:鳌山公园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新城东区,它所依附的鳌山的相对高度是40~50m,最高处可达到468m,最低处是400m。它位于新旧城交界处,视野良好。鉴于鳌山的天然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相对比较低,所以在鳌山公园的设计上着重于“植物规划设计”。因此,鳌山公园的设计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生态廊道”。以生态恢复,生态保育为主的`生态绿地植物是它的一大特色,各种类型的植物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在美化公园的同时也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鳌山公园的植物规划主要分为“规则式植物景观”、“自然式植物景观”和“混合式植物景观”,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不同。鳌山公园的生态廊道在遵循“整体性、保护性、多元化”的原则下,设计出了“山脉型生态廊道”、“道路型生态廊道”和“河流型生态廊道”。这些廊道的设计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山地景观,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生态的恢复。案例分析总结———以狮山公园为例:狮山公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占地面积高达17000m2,与广深铁路和黄埔港相邻,附近有密集居民区。狮山整体山体多为低山地,起伏变化不大,整条山脉由三个山头组成,给公园留出了足够的开敞的空间来进行发挥设计。鉴于该公园紧邻密集居民区,所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于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因此,该公园的设计主要是需要将“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公园在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环,三区”———“一环”是环山路,它依山而建,是浏览主线;“三区”是三大功能区,分别为“休闲观赏区”、“康体活动区”和“后勤管理区”,刚好以三个山头为划分依据。另外,公园在视线设计上主要有三个控制点:最高峰上的“主山炮台”,不受遮挡的“闻香亭”和“环山路”。在园林建筑布局上遵循的是“小、散、隐”的原则,以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公园的设计意在体现“尊重山地现状”的重要性,只有在真正了解了山地特点,深度挖掘山地空间优势,借其自然山水,做到“景到随机”,才能得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造价成本。

4小结

从上述内容可知,国外的关于山地公园的研究多从物群落的多样性、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等角度出发,在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尽可能让设计在美学的角度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国内虽有关于山地公园的大量学术资料,但无论是关于山地建筑还是山地植物景观,更多的仍是关注功用方面的问题,甚至在设计让没有成熟到如国外那般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关于山地城市公园在设计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设计师应在尊重自然场地地形的基础上设计破坏小且能够满足基本山地公园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追求设计的美感,沿着“绿化-彩化-香化”的设计理念,同时结合人们的游赏需求,设计出既具有功能性,有生态保护为主兼具美感的特色性山地城市公园。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

[2]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3]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

[4]邱少斌.福州市大福山自然景观设计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3.

[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6]张立磊.山地地区城市公园地形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7]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8]魏育娟.基于生态恢复的福建山地公园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9]尚珊.山地公园景点环境设计研究———以延安山体公园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0]杜曼.山地景观空间设计探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篇6: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设计步骤和方法

1 外专业提资与分析

1.1 总图

首先要熟悉升压站的总平面布置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熟悉升压站各道路、各建筑物布置,明确升压站面积等参数。

(2)升压站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貌:需要回填的区域,边坡的位置,坡度的急缓。

(3)如果场内电阻率过高,需要考虑引外路径。注意所进道路是否已征地,附近

是否有水渠和村庄,水源是否为保护水源。

1.2 土壤电阻率测量报告

仔细阅读土壤电阻率测量报告,重点关注土壤电阻率成果表。确定各测线位置,地表湿度,土壤电阻率。

根据附件1的接地电阻计算软件可以计算出垂直和水平方向土壤电阻与地网综合工频电阻,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外引地网。

1.3 电气

电气提资主要为电气主接线图和短路电流计算表,用以计算短路电流与阻抗,从而校验接地体的热稳定截面。

注意零序阻抗的计算要根据最不利的情况来选取。如在云霄风电场中,#1主变容量为31.5MVA,远景的#2和#3主变容量为50 MVA 与40MVA,当发生三相短路时,最糟糕的情况是最大容量变压器发生三相短路,故计算零序阻抗的时候Se=50M。

1.4 建筑

了解建筑剖面图与屋面图,主要用于建筑防雷提资,以设置防雷接地卡、接闪网、接闪器。

2 建筑防雷提资

2.1 制图步骤

(1) 确定建筑防雷等级。一般风电场升压站属于三类防雷建筑物,根据文献[1]

可知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器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26m的网格。当建筑物高度超过60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

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

(2)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庭院内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3) 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泥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

置,当其女儿墙以内的屋顶钢筋网以上的防水盒混凝土层允许不保护时,宜利用屋顶钢筋网作为接闪器,以及当建筑物为多层建筑,其女儿墙压顶板内或檐口内有钢筋且周围除保安人员巡逻外通常无人停留时,宜利用女儿墙压顶板内或檐口内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1)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深,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按式(1)计算:

S≥1.89kc2 (1)

其中,kc为分流系数。

2)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应按下表规定确定。

表1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最小规格尺寸

利用柱子基础的钢筋昨晚外部防雷装置的接地体并同时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不另加接地体(垂直接地极):

a) 利用全部或绝大多数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

b) 柱子基础的钢筋网通过钢柱,钢屋架,钢筋混泥土柱子、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的钢筋或防雷装置互相连成整体。

c) 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深,每一柱子基础内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0.37m2。

3 直击雷保护装置

3.1 位置确定

直击雷过电压保护可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它们的保护范围应覆盖需保护的设施。针对风电场升压站,设置保护装置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2]:

(1) 主要对屋外配电装置(包括组合导线和母线管廊)、高建筑物设直击雷保护

装置。

(2) 主厂房、主控制室和配电装置室一般不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雷电活动特殊

强烈地区宜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为保护其他设备而装设的避雷针,不宜装在独立的主控制室和35kV及以下变电所的屋顶上。但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有屏蔽作用的建筑物的车间变电所可不受此限制。

(3) 主厂房如装设避直击雷保护装置或为保护其他设备而在主厂房上装设避雷

针,应采取加强分流、装设集中接地装置、设备的接地点尽量远离避雷针接地引下线的入地点、避雷针接地引下线尽量远离电气设备等防止反击的措施。

(4) 主控室、配电装置室和35kV及以下变电所的屋顶上如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

时,若为金属屋顶或屋顶上有金属结构,则将金属部分接地;若屋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则将其焊接成网接地;若结构为非导电的屋顶时,则采用避雷带保护,改避雷带的网格为8m~10m,每隔10m~20m设引下线接地。

(5) 露天布置的GIS外壳不许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但应接地。

(6) 独立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在非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其接地电

阻不宜超过10Ω。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以及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7) 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人经常通行的地方,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出入

口等的距离不宜小于3m,否则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砾石或沥青地面,也可铺设混凝土地面。

(8) 独立避雷针、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间的空气中距离以及独立避雷针、

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见的地中距离。

a) 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电气设备接地部分、架构接地部分之间的空气中距离,应符合式(2)的要求:

Sa≥0.2Ri+0.1h (2)

式中,Sa――空气中距离,m;

Ri――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Ω;

h――避雷针校验点的高度,m。

b) 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式(3)的要求:

Se≥0.3Ri (3)

式中,Se――地中距离,m。

c) 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电气设备接地部分以及架构接地部分间的'

空气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一端绝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

Sa≥0.2Ri+0.1(h+?l) (4)

式中,h――避雷线支柱高度,m;

?l――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接地支柱的距离,m。

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

Sa≥β’[0.2 Ri +0.1(h+?l)] (5)

式中,β’――避雷线分流系数;

?l――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最近支柱间的距离,m。

避雷线分流系数可按式(6)计算:

β′=τR12.4(l+?)

1+l2+?6.2(l2+?)1+≈ll2+?

2+?l+2? (6)

式中,l2――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另一端支柱间的距离,l2=l’-?l,m;

l’――避雷线两支柱间的距离,m;

τt――雷电流泊头长度,一般取2.6μs。

d) 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一端绝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式(3)校验。对两端接地的避雷

线应按式(7)校验:

Se≥0.3β’Ri (7)

e) 除上述要求外,对避雷针和避雷线,Sa不宜小于5m,Se不宜小于3m。

3.2 制图步骤

(1) 以最新的电气总平图为底板,删除不必要表示的导线、耐张串等,仅保留构

架、建筑及道路等。

(2) 根据保护范围计算书制作保护范围表,可以从计算书选择性粘贴为ACAD

图元。折线法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书见附件2。

(3) 根据保护范围表画出保护范围,画保护范围时确定保护高度。

3.3 注意点

(1) 不同保护范围用不同层、不同颜色。根据保护范围的复杂情况酌情分几张图

来画。

(2) 注意针与针,针与保护物是否有高差。

(3) 使用阶梯算法时要画出断面。

4 接地平面布置

照明设计是相对简单的设计,也是电气设计的基础。主要数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390-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

4.1 水平接地极材料的选择

参考文献[1]中的表5.4.1,同时根据附件3的接地计算书计算得出合适的水平接地极材料。

4.2 制图步骤

(1) 以防雷保护范围图为底板,关掉保护范围的层。

(2) 根据接地计算书的结论布置网格,有条件的话尽量要在围墙外设一圈地网。

(3) 根据文献[3]的表16-17,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升压站大门入口处的“帽檐式”

均压带,如下图所示:

图2 “帽檐式”均压带示意图

(4) 对网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剪切使地网不穿建筑物。

(5) 对地网边缘进行修圆角,圆角半径不小于网格间距的一半。

(6) 在避雷针、避雷器及建筑物的周围打垂直接地极。在围墙外的地网打垂直接

地极。

(7) 计算升压站内综合电阻,如果电阻过高,需要沿沟渠或征地向外引接地极。

(8) 统计材料。

4.3 注意点

(1) 不同保护范围用不同层、不同颜色。根据保护范围的复杂情况酌情分几张图

来画。

(2) 注意针与针,针与保护物是否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设计步骤和方法有高差。使用阶梯算法时要画出断面。

(3) 避雷针、避雷器的集中接地装置打2.5m

长的垂直接地极。围墙外的地网一

般情况也打2.5m的垂直接地极,土壤情况差的站打6m的垂直接地极,间距都是约20m左右。

(4) 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一般采用0.8m。并宜敷设

在当地冻土层以下。

(5) 围绕各设备基础或建筑物基础敷设的环形水平接地极离各建筑物或设备基

础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6) 应结合三通一平敷设接地极,接地极如遇设备基础可从旁边绕过基础。水平

接地体的间距约为8m。

(7) 独立针要通过测量井与地网连接。接地测量井两端导线需与水平接地极相接。 参考文献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2010.

[2] DL/T 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1997.

[3] 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7:檩条有哪些设计特点?

檩条有哪些设计特点?

(1)檩条为薄壁构件,在受力状态其组成板件可能丧失局部稳定而产生屈曲,但屈曲后仍能承载(利用薄膜效应,即张力场),设计中利用其屈曲后强度,一般采用有效截面的方法进行强度计算。

(2)檩条的整体稳定计算分为两种情况:

a. 风压力作用下,一般压型钢板(条件是有足够的抗剪件)和受压区设置的檩间拉条能起侧向约束作用,

b. 在风吸力作用下,下翼缘受压(连续设置的檩条在风压力作用下也有类似情况),受力状态类似弹性地基梁,有研究认为可按弹性地基梁的压杆计算,受拉翼缘对其的约束作用视为弹性地基梁的作用,截面扭转和侧向弯曲效应等效转化为作用于下翼缘的侧向荷载,以简化计算。       也可采用构造要求,如设置隅撑。

篇8:山地住区道路系统设计论文

山地住区道路系统设计论文

1实践与思考

结合重庆市“旭辉尚北郡”住宅区道路系统的设计实践,设计试图基于区位与现状的分析,找寻一种既适宜于本案规划设计,又具有山地住区典型意义的道路规划途径,以此探索山地住区道路系统设计的参考价值。

1、基地区位与现状:重庆市“旭辉尚北郡”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整个基地形状近似长方形,其中东南长边临双湖路,西南短边临宝桐路,其余两个边紧临“心海湾”住宅小区。基地内地形变化较为复杂,高差变化大,呈西低东高走势,由东北端至西南端有近60m天然高差。而基地中部有高压线呈南北向穿越用地上空,临高压线北侧局部高差近33m,其余地方高差变化则相对减缓。基地东南侧的双湖路为城市次道,道路相对较窄,坡度为8%,整个坡长约720m,中间有绿化带隔开,不易掉头且通行能力不够良好。

2、设计思考分析:尚北郡住区属于典型的山地特征,整个场区的平均坡度接近10%(62/650、,是一个对车行系统来说坡度较大的场地,针对这样一个坡度特征的居住小区,如何规划设计出一个相对适宜的车行系统,是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环节。在山地道路系统的常规设计实践中,无论是迎山而上的S型爬坡道路,还是环绕山体螺旋而上的盘山道路,其主旨都是尽可能的减缓车行系统的坡度。本案规划设计中,结合建筑群落式的布局体系,道路系统采用S型爬坡道路与环绕型盘山道路相结合的方式,人行系统结合自然绿轴与树状主轴相互交汇且贯穿全区,成为社区内主要的景观与人流交通组织方式,居住组团犹如末端的树冠,分散在两轴之间。自然绿轴是社区内的主要软质景观,而树状主轴则成为社区中主要的硬质景观资源,也是主要的人流路径,赋予环境趣味横生的山地特色,连续的连接形成“街道”,转折与交接的位置放大成为“广场”,成为人们使用频繁又富有趣味的地方,社区的生活随之成为一种生活体验,是社区的风情所在。

3、便捷、适宜、有序的入口设置:考虑到本案基地的较大高差现状,设计本着找寻一个便捷、适宜、有序的入口设置原则,在坡度相对平缓且道路等级适宜的宝桐路中段设置整个小区的主出入口,主出入口处设计成一个大型开放式广场,便于住宅区和商业街区的车流和人流组织,尽量使其互不干扰。将整个住宅区的大门通过林荫大道的引申,向住区内部退进,留出足够的住区外部缓冲带,以缓解主出入口的人流与车流汇集压力。同时通过主入口广场设置放射形车行道,让洋房区、高层区与公寓酒店区的车行系统自成独立体系。基于整个住区的巨大规模与用地的超长尺度,设计在双湖路中部及东部共设置两个次入口,方便双湖路的人流和车流进入小区。并在宝桐路西部设置了一个次要的车行入口,同时,在设置次入口的位置时,尽量靠近规划中的公交车站。公寓、酒店和配套小学等公建都有单独的出入口,与住区人流、车流均无交叉干扰。

4、流畅的车行系统设计:本案因为开发进度与场地自身的高差地形限制,整个住区分5个住宅组群及一个独立小学和独立的酒店与公寓地块。据此,车行系统的设计出于两个原则性的思考:一是便于各组群间的分期建设与各自独立成形,二是必须做到车行系统自身的流畅贯通。车行系统在本住区规划设计中,既是各组群的联系纽带,同时又是各组群的分界线,本案通过一条顺应地形走势的S型区内主道,贯穿整个用地的长方向,同时通过三条辅道与主道的连接,有效地将各住宅组群分隔与联接,形成典型的S型爬坡道路与环绕形盘山道路系统。主道为6m宽的双车道,同时,辅道也以6m为主,局部为4m宽的单车道。因为场区高差较大,S型主道的设置更为有效地消解掉整个场区近60m的高差,使得整个主道可控制在5%~7%的坡度范围内,便于行车的车速控制,增加其区内行车的安全性,降低汽车爬坡的噪音,并具有流畅的车行效果。整个住区的车行系统基本沿着基地或组团外围布置,便于人车分流的设置。

5、树状人行系统设计:车行系统的科学性设置,基本就确定了整个住区的组群关系与景观系统关系。结合整个住区的绿化景观系统,依照社区-组团-单元-住宅的逻辑关系组合成连续、树状的步行系统是本案步行系统设置的原则。通过入口广场、林阴道、中心景观及宅前院落各空间节点的营造,整个住区的步行系统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主入口广场是树根,林荫大道是树干,组群间的景观轴是树枝,各住宅单元的入口是树梢,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化的道路系统由此产生。树状的`道路系统设置,强调了归家路程的指向性,有利于提高社区内空间的可识别性,并产生视线与环境的联系,使步行系统具备更多的景观与生活意义。

6、利用高差的地下停车系统设计:本住区停车规模较大,约1800辆,其中规划设计将1600辆左右的车设置为地下停车位,基于场地自身的高差体系,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场地高差设置地下停车库。每一个住宅组群均有独立的地下车库,如此设置,既缓解集中停车的压力,同时又利于每个组群的人车分流,让每个组群的大量停车入库后,更便捷的由车库直接进入各住宅单元。车库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散布局,且高差变化丰富,顺应室外场区形成不同的台地,以此减少工程量,做到了有效利用场地高差的效果。

2结语

山地住区规划设计中,道路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设计课题,无论是螺旋而上的盘山道路,还是S型的爬坡道路,缓解高差是车行系统设计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以保证流畅、高效、安全的车辆通行效果。对于山地住区的人行系统来说,复杂的场地高差体系,同时兼有优劣两个层面的功效,建筑大师赖特说过,“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设计中有效利用高差,营造一种曲折婉转、步移景异的流线效果,给设计带来不可限量的创造空间。而利用场地高差的地下停车系统设计,是山地住区设计中一个惯常采用的设计方法,设计中紧密的分析用地环境的高差关系,结合地面建筑的规划设计,以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场区高差为主旨。

篇9:山地城市分区给水优化设计研究

山地城市分区给水优化设计研究

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分区给水的理论,提出了山地城市给水管网分区给水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对3个山地城市给水管网分区给水的工程进行了研究和优化设计.

作 者:张德祥 刘小兵 罗伟 付忠志 ZHANG De-xiang LIU Xiao-bing LUO Wei FU Zhong-zhi  作者单位:张德祥,刘小兵,ZHANG De-xiang,LIU Xiao-bing(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39)

罗伟,付忠志,LUO Wei,FU Zhong-zhi(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81)

刊 名: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英文刊名: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z2) 分类号:X21 关键词:山地城市   给水管网   分区给水   优化设计  

山地承包合同范文

风电场个人年终总结

风电场员工个人总结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工程规划设计论文

《山地回忆》教案(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农村山地转让合同

山地回忆阅读答案

记叙文特点

闭幕词特点

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谈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特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