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简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简介,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简介
1923年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何廉先生开创了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科,1931年成立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70多年的历史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形成了严谨、自由、开放和服务于社会的学术氛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今天的经济学院已经是一个专业和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拥有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教学和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机构,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谙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善于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实际的人才。注重完善人格的塑造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我们人才培养之宗旨;弘扬严谨治学、务实求真、锐意创新的学术风范,是我们科学研究之品格。
进入新世纪的经济学院将以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优化、综合、交叉、延伸,进一步提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把学院办成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库。
南开大学经济学科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19南开大学创建时,经济学科设有商学、银行学、会计学三个系。1927年成立了经济研究委员会。1931年成立经济学院。从1935年起开始培养经济学研究生,至1950年共招收13届60多名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级管理人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恢复重建。
在70多年的历史上,学院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形成了严谨、自由、开放和服务于社会的学术氛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经济学院现任院长马君潞教授,党委书记张秀珍研究员,副院长何自力教授、邱立成教授、李秀芳教授、李坤望教授、梁琪教授、盛斌教授、庞传森副研究员,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魏占玲副教授。
学院设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国际经济贸易学系、财政学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等五系和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学研究所、国际保险研究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apec)等八个研究机构。院部设有教学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电化教学实验中心和《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等管理和教学辅助部门。
学院现有建筑面积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电化教学实验中心、图书资料中心和办公楼。拥有中外文藏书12万册,中外杂志535种的经济学分馆。电化教学实验中心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室6个,微机150余台,大型语音设备3套,以及可为科研提供基础设施的现代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校园电子网中心。
经济学院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是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教学和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单位。现有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经济史、区域经济学等五个国家重点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已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60余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经济学门类的16个二级学科,目前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等12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13个学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工程和经济、管理、法学复合型人才试点班等七个本科专业。
至,“现代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得到“211专项资金”500万元,重点建设了现代经济学实验室、教学基地多媒体教室、经济学图书资料分馆和经济学局域网。教学手段、学术研究、资料搜集、数据分析、对外交流等手段和方法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已有22门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10门教学课件正在试运行中。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经济史、区域经济学五个国家重点学科再次被列入教育振兴计划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学理论创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理论发展与中国经济”、“现代金融理论与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等三个项目被立项为十五重点建设项目。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apec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始举办经济管理法律复合型人才试点班。20成立国家apec研究院。
()篇2:南开大学法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法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从1919年建校起,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法律、政治、经济等多学科密切结合。在南开大学的历史上,法学学科先后隶属南开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和法商学院。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著名学者和法律专家梅汝H、徐谟、肖公权、王赣愚、张金鉴等先后任教于南开。1980年,南开大学建立法学系,首任系主任潘同龙教授。1985年,著名法学家李光灿教授调入南开大学,领衔成立了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并担任名誉所长,法学家吕世伦教授担任首任所长。高尔森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国际经济法研究,自198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95年成立国际经济法研究所,高尔森教授担任首任所长。南开大学于1994年按法学门类组建包括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法政学院,于5月按法学一级学科成立法学院。现任院长左海聪教授。
南开法学于1984年获得国际经济法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获批天津市重点学科,是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和“985工程”建设项目单位。
学院有教职工77人,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22人(其中博导16人),副教授21人,讲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人,占教师总数的91.5%。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育部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入选者1人、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天津市优秀法学家当选者3人、天津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当选者11人。学院现有计划内在校生866人,其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398人。另有在职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350人,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00余人。
法学院整体研究实力较强,科研成果显著。本一级学科点九个二级学科都具有一定特色,整体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国际法和法律史的研究水平居于国内前列,一些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学院教师连续出版“南开大学法学院学术文存”,主编“国际商法学术丛书”。至年,学院科研经费总计510多万,年均增长率逾40%,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9项。
法学院依托南开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都以养成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职业人才。学院在天津市有12个实习基地,并共建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开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
法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通过客座教授、学生交换、教师访问、开展国际讲习班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篇3: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1983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这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成立的环境科学系,戴树桂教授任系主任。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坦教授任院长。学院现有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城市化中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正在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已进入评审。学院设有8个教学与研究机构: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与管理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环境评价与规划所;南开大学泰达膜分离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战略环境评价中心。
学院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教学体系。首批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并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连续两届被教育部聘为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成员单位后,又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学院49名教师中包括了国内著名学者和“跨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其中正、副教授30人,正教授几乎都是博士生导师。青年教师的比例占整个教师队伍的80%以上,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具有学术特色的学术梯队。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80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3:1。实现了研究型大学的合理比例。学院已培养出千余名毕业生,他们大多从事国家环境保护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中有3人获得了美国环境化学优秀研究生称号。1995年6月,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授予学院“环境教育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连续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环境攻关项目,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大、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在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绿色化学、生态及毒理学、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微污染水体治理、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循环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特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某些领域的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省部级奖多项,在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在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学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现为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亚太地区执委;UNITWIN/Toyota/UNESCO环境管理教席主持人单位。已和国外十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关系,科研人员交流频繁。学院聘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的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推动了学院学术交流的发展。近年来,学院在天津、香港等地主持召开了多次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积极的反响和高度的评价。
学院以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求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学科发展特色的道路;以争取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目标,团结一致、共同奋进,去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4:经济学院工作总结
经济学院工作总结
一、学科建设1.数量经济学博士点申报成功
2.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申报成功
3.西方经济学被评为省重点学科
4.增设世界经济硕士点和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5.“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申报教育部人文社
科重点研究基地
6.制订了《经济学院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
(-20)
二、教学工作
1.修订完善了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招聘增补了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
2.本科教学质量和研究生论文质量明显提高。
(1)本学期25门本科教学评分全部在75分以上,其中80分以上16门。
(2)1篇省优秀博士论文(丁际刚,导师:夏振坤、张建华)和1篇省优秀硕士论文(王浩,导师:方齐云)。
3.本科生四级英语通过率:00级97.4%、01级92%,均居全校第三;六级英语通过率亦为全校第三;毕业班考研率达72%,录取率达32%。
4.积极推进学生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成功召开第四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历时二个月)
●成功主办武汉高校经济案例分析大赛(历时二个月),我院获一等奖、三等奖、最佳表现奖。
●由卫平教授指导,我院研究生参加的.作品《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组建了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社会经济调查基地。
●卫平教授主持了毕业生模拟招聘活动,卫迎春老师的《商务英语听说》受到学生高度好评。
●设立“麦克法登――林少宫经济学奖学金”,5名优秀学生获首届奖。
三、科研工作
1.院内学术交流
(1)各系所的双周学术研讨会
(2)校庆学术报告会
(3)优秀博士论文报告会
(4)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周研讨
2.对外学术交流
(1)10多位校外学者来访
(2)我院教师出席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20多人次
3.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共117,280元;
4.科研成果:
●实到科研经费858,500元,其中简志宏老师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基金课题3项,市级基金课题1项。
●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8部,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权威杂志论文20多篇
●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和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学术带头人王少平教授
2.5位教师获博士学位,2名教师读博士学位。
3.2名教师参加WSK考试,3名教师参加出国
语培训。
4.2名教师出国进修,2名教师访问进修归来。
五、党政和学生工作
1.院党总支书记顺利换届。
2.举办十六大精神学习报告会等。
3.学生工作成绩突出:胡志伟班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标兵,有2个班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6个班被评为校优良学风班,三个团支部被评为校优秀团支部,优良学风班比例全校第一,2名学生被评为校三好生标兵。本科生工作和研究生工作被评为优秀。
六、工作任务
1.办好10周年院庆
2.做好学科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
3.狠抓科研,把20定为科研年;
4.认真落实国际化发展规划及措施,练好内功;
5.抓好创收工作。
篇5: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简称湖北经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特色主体的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2283亩。其历史可追溯于1907年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2002年,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及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建立湖北经济学院。
目录学院起源学科建设院系设置学术刊物收缩展开学院起源第一次转变
从湖北商业中学堂到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湖北商业中学堂在武昌创办,历经辛亥风云、抗日战争和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洗礼,多次更换校名,多次迁移校址,但始终坚持为社会培养经济人才。新中 国成立后,学校为湖北及其他省区商业系统培养财会、统计、物价、企业管理、秘书、家用电器等专业人才。1965年定名为湖北省商业学校,1980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1987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在湖北省商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湖北商业专科学校(1990年更名为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步入培养高级人才阶段。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学校抢抓机遇,迅速发展,办学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办学规模连年扩大,成为一所具有较强实力的专科学校。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1907年 湖北商业中学堂; 1911年 湖北甲种商业学校; 1926年 湖北省立二中“高商”; 1938年 湖北联中“高商”分校; 1941年 湖北省立第一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46年 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1952年 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 1955年 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 1958年 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 1965年 湖北省商业学校; 1987年 湖北商业专科学校; 1990年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次转变
从中州农民银行附属学校到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1948年11月,中州农民银行根据党中央指示,着手为中原区解放培养干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城西碧沙岗建立中州农民银行附属学校。1949年湖北武汉解放,中州农民银行组建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从郑州迁到武汉。原中州农民银行附属学校也随之迁到武汉办学,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附属学校。学校早期主要为银行系统培训干部,1960年开始普通中专教育,归属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领导。1980年,更名为湖北银行学校,归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管理。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在湖北银行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办学重点转向培养高级金融人才,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直至2000年下放湖北省管理。学校在金融及相关专业中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银行、财政等专业人才,为湖北乃至中南地区银行系统造就了大批管理和经营骨干。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1948年 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 1949年 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附属银行学; 1953年 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 1958年 湖北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1980年 湖北银行学校; 1992年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次转变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 1984年,湖北省计划委员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报请国家计委和教育部批准,建立了一所成人教育性质的直属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1986年,学校正式开始招收学员,为湖北省计委系统培训干部,并接受国家计委的委托,进行干部培训或学历教育。1993年起,学校转向普通高等教育,经湖北省教委批准,与湖北大学联合举办会计学等专业的本科教育,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为期8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本科教育经验,为组建湖北经济学院打下了基础。
第四次转变
三校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加速改革。如何壮大办学实力,积极面对竞争和挑战,成为摆在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面前的一个共性课题和迫切要求。2002年3月4日,国家教育部发函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5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组建湖北经济学院的通知》,函告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组建湖北经济学院的有关事宜,同时宣布撤销原三所学校的建制。按照教育部的批文,湖北经济学院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归口省教育厅管理,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组建,湖北经济学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长远的眼光谋划未来,新建2200亩校园,本科专业达到30多个,在校学生达到20000余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渊源的湖北经济学院,犹如一条潜伏深潭的巨龙,期待着跃起腾飞之日。
基础建设院图书馆
院图书馆是在2002年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图书馆自然合并组建发展起来的。刚合校时,学校图书馆分设在洪山、武昌、东湖三个校区。 2004年学校搬迁至江夏区藏龙岛,图书馆作为第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于2004年3月奠基动工修建,2005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新图书馆总体面积42587平方米,是目前我省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图书馆共有六层,内设有各种阅览室9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自习室2个。截止2005年末,图书馆馆藏文献170万余册(含电子图书)。共设有阅览座位近6000个,校内读者21480人,日均接待量达7000―8000人次。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是湖北经济学院标志性建筑,也是学生最愿意去的地方。 新图书馆宽敞明亮,冬暧夏凉、环境优美,实行全程计算机管理,采用全开间藏、阅、借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读者进馆后可以带着自己的东西,在任何一个阅览室读书学习,不受限制。 图书馆作为学校校园网的核心交换节点之一,共设有1100个信息点,各室配备了大量的网络信息终端,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可供读者自带笔记本电脑进馆学习、检索电子数据库或查询图书馆发布的各种信息、在线咨询馆藏服务与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向图书馆提出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图书馆各层配有中央空调、冷热饮水机,供同学们使用,这在全国高校也是为数不多的。 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以及各种配置,是图书馆改“书本位”服务理念为“人本位”服务理念,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用心服务转变的结果。这种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21世纪图书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的目标,造就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全程化、智能化、人性化、亲情化。从而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院史档案
百年沧桑湖北经济学院是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追溯历史,湖北经济学院由创办于晚清时期1907年的湖北商业中学堂及其后的另外两所学校发展而来,至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
学科建设专业设置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专业: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物流工程。现有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点、6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立项建设硕士点学科,并于2012年成功设立会计硕士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5个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学院设有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控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等24个教研、科研机构。学校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举办了独立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师资介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3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38人,在读博士、硕士145人,享受国家和省部级各项津贴专家12人。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崭露头角。 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36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著作147部、教材与教参319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设施介绍
学院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及体育运动场地一应俱全,各类设施先进齐全。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68万册;现有金融投资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各类专业实验室20个,校外实习基地93个。
学院院训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
学生公寓
该校学生公寓分东、西两区。取名桔苑、栎苑、梅苑、竹苑、桂苑,共计32栋楼,房间总数4,937间,可住学生两万二千余人。 学生公寓全部采用外墙瓷砖装修,塑钢门窗,造型新颖,高雅大方。每间公寓设有阳台、卫生间和盥洗室,配有电扇、校园网端口、不锈钢晒衣架等设施。
学生食堂
湖北经济学院后勤集团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始终把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看成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学校建立了由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的食品安全卫生领导小组,制定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等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食堂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措施》等制度,做到责任到人、渎职追究。后勤集团在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些政策法规的同时,400余名餐饮工作者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为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建设和谐校园,维护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和工作秩序,积极加强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工作,探索出了优质、安全、卫生、快捷的饮食服务之道。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湖北经济学院食堂的卫生安全和温馨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肯定,2007年和2011年分别被评为“江夏区级卫生达标单位”,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后勤饮食管理先进单位”,“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为促进湖北经济学院快速健康发展、为创建优美和谐校园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后勤服务
湖北经济学院后勤集团是学校按照国务院、教育部、省政府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精神组建的一个学校二级单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为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而建立的经营服务性实体。在学校原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和洪山、武昌、东湖三个校区后勤机构及新校区后勤集团总公司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于2004年7月正式成立。 集团现设置有办公室、财务部、水电管理中心、校园管理中心、绿化管理中心、通信与邮政服务中心、建筑修缮中心、商贸公司、后勤保障车辆管理中心、第一饮食服务公司、第二饮食服务公司、饮食物资配送中心和热力管理中心13个部门,员工人数六百七十余人。 后勤集团自成立以来,逐步实行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集团新一轮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职工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编、公平竞聘、择优上岗的人事管理制度;分配上实行以岗定酬、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广大后勤干部和职工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形成了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良好风气。 集团以“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提供一流服务”为宗旨,秉承“高效办事、优质服务、开拓创新、进取团结”的精神,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合法经营、规范运作、服务优先、讲求效益,正在努力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打造一流的后勤队伍、追求一流的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具有高校特点的后勤企业文化,为湖北经济学院的快速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和后勤服务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后勤人的力量。
院系设置门类 部门 文科 经济学系 国际贸易学院 金融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 法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艺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管理技术学院 体育系 理科 统计学院 工科 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 电子工程系 其他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学术刊物《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藏龙学刊》 《金融园地》 《学位》 《湖北经济学院报》 《经济学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简介(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