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lee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土壤实验报告,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土壤实验报告,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各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前言:在林业生产中,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在选择母树林、建立种子园和区划苗圃地时,必须土壤的宜林性质。促使林木种子丰产和培育壮苗,也必须采用土壤培肥措施。在造林过程中,应该准确掌握造林地土壤的宜林特性,将苗木种植在适宜的土壤上。在天然林中,土壤与森林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森林的分布和自然更替都受土壤因子的制约。 银杏是珍稀名贵树种,又是特种经济果树,近年来白果收购价格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群众栽培银杏的积极性。但银杏生长缓慢,一般要20多年才能开花结实,并且产量低。通过嫁接、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及加强经营管理,可使银杏早实丰产。
银杏丰产栽培应大力发展优良品种,目前江苏的大佛指、家佛手、洞庭皇;浙江及广西的园底佛手、山东的大金坠、大园铃等均属名优品种。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遵循区域化原则,将气候因子和立地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引种。
关于银杏一些详细情况请参考:baike.baidu.com/view/31047.htm
关键字:土壤 理化性质 银杏
1.土样基本情况
采样时间:-09-02
地点:林业楼前的一片小树林
人员:鲁燕,胡曼,曲娜,杜桂娟,于龙,张家铭,刘通,陈布凡
层次:A0层
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上种了一片草地,还种了一些乔木和灌木
2.实验概况
本实验在2011-09-02~2011-11-04于林业楼123进行,实验目的主要是了解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在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不仅学到了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为我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实验项目
(1)样品采集与保存:表层混合法,环刀采样法。
(2)土壤密度测定:烘干称重法
(3)土壤样品的处理:研磨与过筛的方法
(4)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
(5)土壤有机物含量的测定:Twrin法
(6)土壤速效K的测定:醋酸铵浸提法,原子吸收光度计法
(7)土壤有效P的对银杏而言,土质沙质壤土为宜。(/question/233120942.html)
4.总结
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实验课程安排有点少,一次实验持续的时间也较少。
篇2:土壤实验报告
一,分析不同土壤相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差异的原因。
1,分析不同土壤相同土层有机质产生差异的原因。
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是6.04g/kg和11.07g/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1),土壤有机质的产生与来源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等部分。在植物残体中,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谢物,死亡的植物以及根系,这是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在微生物残体中,主要包括各种微生物的残体。.这部分来源相对较少。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菜园土和红色土壤的有机质的来源差不多相同,但是菜园土则是通过人们长期施用大量的可溶有机质(如人类粪尿等)、有机垃圾、土杂肥等。其较好的解决了养分能量供应的问题, 人为的改造使菜园土的有机质含量很高,我们做实验所用的红壤是采自砍伐炼山后挖穴种植树木4年后的土壤,其位于南屿林场的中坡上,所以其土相对处于自然条件下,没有受到人为的干预,所以其有机质的含量明显低于菜园土的。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一般分为化学转化过程,生物转化过程等三个部分。
①化学转化过程
主要包括生物学以及物理转化过程。生物学转化过程又分为腐殖化过程和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和矿质化过程都发生在土壤之中,它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富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菜园土是人为改造的,其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明显高于同层红壤土层,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富集转化过程,菜园土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土。
②生物转化过程
这个转化过程主要包括土壤中的一些细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日常活动对土壤有机物的含量的影响。由于菜园土人为管理因素很大,使得菜园土壤的孔隙大,通气状况良好,氧气含量高,这就使得一些好痒的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能力加强,分解能力土壤的能力加强,则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会升高,而红壤土是天然形成的,人为干预很少,比起菜园土,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明显偏少。 2,分析不同土壤相同土层有效磷差异的原因
土壤有效磷,也称为速效磷,是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效磷的含量分别是1.02g/kg和31.11g/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1)土壤有效磷的来源
土壤中磷的来源一方面是土壤中固有的,另一方面来源于所施用的含磷肥料,此外还有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分解。
菜园土和红壤土都是地面土层,在相同的土地中,自然状态下,它们固有的有效磷的含量是相同的,但是,经过试验的测定,知道菜园土中的有效磷的含量是高于南方红壤土的。一方面菜园土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土壤,在农作物在其上生长的时候,人工会对其增施一定数量的磷肥,这使得菜园土壤的有效磷的含量高于红壤土。另一方面,菜园土经过人工处理使得菜园土壤的孔隙边大,通气状况良好,氧气含量高,这就使得一些好痒的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能力加强,分解能力土壤的能力加强,有效磷的含量高于红壤土。
(2)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因素
①土壤的PH
经过实验的测定,红壤土的PH比菜园土的PH低,而当突然中的PH在6——7的时候,这时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是最大的。红壤土的PH偏酸性而菜园土的PH接近中性,这使得菜园土的有效磷的含
量高于红壤土。
②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状况可影响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菜园土中,微生物的活性强,其土壤分解程度大,这使得其有效磷的含量高于红壤土。
③人工灌水对有效磷的影响
菜园土壤是人工管理的土壤,农作物在其上生长的时候,经常会受到人工灌水,当人工灌水以后,土壤中的有效磷的含量明显会提高。
④土壤活性Fe,Mn,Al的含量
菜园土经常受到人工增施有机肥,这使得其土壤中的Fe,Mn,Al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红壤土,而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会使得有效磷的固定作用强,从而增加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二,分析相同土壤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产生差异的原因
1,分析相同土壤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产生差异的原因
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与20——4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机质的.含量分别是6.04g/kg, 11.07g/kg和2.92g/kg ,9.07g/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1)温度
在理论情况下,根据实验数据知,0摄氏度以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很小,在0——35摄氏度的条件下,提高温度能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温度每提高10度,有机质的最大分解速率提高2——3倍。在温度的条件下,能影响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因素是微生物的活性,由于土壤地表的温度比地下的温度高,这使得地表微生物的活性比地下的强,所以,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相应的强,地表的有机质含量高。
(2)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需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但过多的水分导致进入土壤的氧气减少,从而改变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和产物。当土壤的氧气的含量多的时候,相应的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加强。地表的土壤和地下土壤相比较,地下土壤的氧气含量,水分含量都比地表土壤的低,所以,有机质的含量地表比地下高。
(3)人为因素的影响
土壤有机物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人们进行耕作的主要考虑因素,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人为的为土壤增施有机肥,这使得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地表土壤很容易受到有机肥的作用效应,这也是地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于地下土壤的重要原因。
(4)土壤特性
土壤的机械组成可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0——20CM的红土壤中,土壤有水蛭石,赤铁矿,三水铝石,这些土质结构都会使得地表土壤的有机质的含量增加。
2,分析相同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磷产生差异的原因
经过试验测得,在0——20CM与20——40CM的红壤土和菜园土其有效磷的含量分别是1.02g/kg, 0.31g/kg和31.11g/kg ,28.30/kg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下
(1)对于菜园土而言在地表土壤中,由于长期受到人为的干预以及动物的活动,使得地表土壤土质疏松,孔隙发达,毛管丰富,土壤的团粒结构好,这使得地表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氧气含量丰富,依赖于氧气和水分的一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能力也相应的加强,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也相应的加强,有效磷的含量也相应的变大。随着土层的深入,团粒结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在地表的土壤中,更容易吸附一些矿物质离子,所以,地表菜园土的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地下有效磷的含量。
(2)对于红壤土而言,在地表的土壤中,长时间生长了一些树木等植物,植物根系发达,生物产量高,而土壤又呈酸性,这使得磷酸盐易于铁,铝反应形成磷酸铁铝化合物而被土壤固定,这也会导致地表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会高。而且地表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明显比地下土壤的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较强,解磷菌的数量和活性也高,因此表层土的有效磷含量高。
篇3:土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土壤容重指的是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包括土壤孔隙在内,通常以(克/立方厘米)表示。通过土壤容重测定可以大致估计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质地状况以及土壤结构好坏。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固体干土粒的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不包括土壤孔隙在内,决定土壤比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矿物组成。
1.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2.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直径为5cm,高为5cm的钢制环刀 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天平
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三、实验内容
1.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 环刀进入土层时勿左右摇摆,以免破坏土壤自然状态,影响容重。
2.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移入铝盒中,带回室内称重。
3.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四、实验步骤
(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
(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
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3)将大铝盒打开盖放入105℃烘箱中烘8小时,或取其中的土壤15—20克,放入小铝盒中,用酒精烧失法,求出土壤含水百分数。
五、实验结果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cm3)=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环刀内干土重量=烘干后环刀加土壤重量—环刀净重=256.6—100.9=155.7g
环刀容积=πr2h=3.14*5*5*5=392.5 g/cm3 土壤容重=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155.7/392.5=0.397g/cm3
一般耕作层土壤容重1~1.3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4~1.6克/厘米3。土壤容重越小说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篇4: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容重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通常用g/cm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部孔隙度外,还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寄人篱下的测定方法,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内容和原理
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然后称量并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三、主要仪器设备
容积为100立方厘米的钢制环刀。
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感量为0.1及0.01的粗天平各一架。
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环刀容积一般为100立方厘米。
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在紧靠环刀采样处,再采土10-15克,装入铝盒带回实验室内测定土壤含水量。
五、公式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篇5: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测定 实验类型:操作性实验[1]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及三相比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2)结合实验,加深对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量的含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内容:利用已知体积的环刀取自然状态的土壤样品一份,烘干除去水分,测量得环刀的容
积、重量,以及土壤的重量和其含水量,则可计算出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等指标。
2)原理: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
(1)土壤容重(g/cm)=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环刀容积
(2)土壤含水率(%)=带土环刀重—烘干后带土环刀重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3)土壤孔度(%)= (1— 容重/
比重)X100 (4)土壤比重 = 2.65 (取平均值)
三、主要仪器设备
小环刀,手柄,三角铲,游标卡尺,天平(感量0.01),电热恒温烘箱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步骤: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记录:
环 刀
平均值 土 壤
2)处理:
(1)土壤容重(g/cm3)=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环刀容积
= (142.22 – 59.65)/(3.14×4.2612)=1.448 g/cm3
(2)土壤含水率(%) =带土环刀重—烘干后带土环刀重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 (165.79-142.22)×100/(142.22 – 59.65)=28.55 (3)土壤孔度(%)= (1— 容重/比重)X100 = (1—1.448/2.65)×100 =45.36
(4)三相比 = 土壤固相容积率:土壤液相容积率:土壤气相容积率
= (100-45.36):28.55:(100-28.55-(100-45.36))=54.64:28.55:16.81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土壤容重= 1.448 (g/cm);
质量/g 59.65 59.66 59.64 59.65
土壤+环刀/g 165.79
内径/cm 4.270 4.250 4.264 4.261
高/cm 3.54 3.56 3.55 3.55
干燥后/g 142.22
土壤含水率(%)=28.55; 土壤孔度 (%)= 45.36
三相比=土壤固相容积率:土壤液相容积率:土壤气相容积率= 54.64:28.55:16.81 2)结果分析:
①土壤容重可以反映土粒排列情况、孔度大小、土壤肥力和耕作管理状况: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在1.1-1.42之间。我组所采样的土壤容重值约为1.448 g/cm3,采集地点为环资实验楼楼下的绿化带中(绿化还未完全长好,土样中较多杂质,下方有石块),由此可见,此地的土壤含有机质较少,结构较差。
②土壤孔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土壤孔隙度大小取决于土壤的质地、结构和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作物适宜的孔隙度为50%左右。实验结果土壤孔度为45.35%,可知该处土壤孔度较小。
③土壤含水率测定结果为28.55%,根据季节与作物生长状态判断,含水量适合。 总之,由上述分析可得,该处土壤并不是十分理想,不大适合植物生长。
七、讨论、心得
1)在测定上述指标的过程中,许多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如:重量、体积的测量误差。但是有一些误差是可以尽量减小的,如:用环刀取土时,在不破坏土壤自然垒结状态的情况下,应使土壤充满环刀,使得土壤的体积尽量完全接近环刀的体积。 2)注意:
① 在选择实验土壤时,要先判断该土壤是否为田间自然垒结的;取时要用手柄慢慢将整个环刀压入(或敲入)土中,不可压得太实,切勿破坏土壤的自然垒结状态,; ② 挖开环刀周围的土壤,小心取出环刀,切勿使环刀内土块脱落; ③ 小心切除环刀上下的余土,使土壤刚好填满整个环圈; ④ 在取完土壤后回实验室的过程中,不可将之擩平。
实验按形式和内容可分为演示性、操作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等类型。 摘自:百度百科
篇6: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1 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土壤容重不仅用于鉴定土壤颗粒间排列的紧实度,而且也是计算土壤孔度和空气含量的必要数据。
测定土壤容重的方法很多,如环刀法、蜡封法、水银排出法等。常用的是环刀法,本法操作简便,结果比较准确,能反映田间实际情况。
方法原理 本法系利用一定体积的环刀切割未搅的自然状态的土样,使土样充满其中,称量后计算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
操作步骤
1.先在田间选择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然后挖掘土壤剖面,按剖面层次,分层采样,每层重复3次。如只测定耕作层土壤容重,则不必挖土壤剖面。
2.将环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样品为止。环刀压入时要平稳,用力一致。
3.用削土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样品为止。环刀压入时要平稳,用力一致。
4.用削土刀切开环刀周围的土壤,取出已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并擦净环刀外面的土。环刀两端立即加盖,以免水分蒸发。随即称重(精确到0.01g)并记录。
5.同时在同层采样处,用铝盒采样,测定土壤自然含水量。或者直接从环刀筒中取出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
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土壤容重。
d=g·100/[V·(100+W)]
式中:d—土壤容重(g/cm3)
g—环刀内湿土重(g)
V—环刀容积(cm3)
W—样品含水量(%)
此法允许平行绝对误差<0.03g/cm3,取算术平均值。
仪器设备 环刀(容积为100cm3)、环刀托、削土刀、小铁铲、铝盒、干燥器、烘箱、天平(感量0.1g和0.01g)等。
2 土壤孔度的测定
土壤孔度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它们对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
总孔度的计算
土壤总孔度一般不直接测定,常由测定土壤比重和容重之后,通过计算间接求得。也可
以在没有比重或不用比重值的情况下,直接用容重(d)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土壤总孔度(Pt%)。
Pt%=93.947-32.995d
在工作中为了方便起见,可按上式计算出常用容重范围的土壤孔度,查对下表即可。
土壤总孔度查对表
d
d 0.00 0.01 0.02 0.03 0.01 0.05 0.06 0.07 0.08 0.09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0.85 70.52 70.19 69.86 69.53 69.20 68.87 68.54 68.21 67.88 67.55 67.22 66.89 66.56 66.23 65.90 65.57 65.24 64.91 64.58 64.25 63.92 63.59 63.26 62.93 62.60 62.27 61.94 61.61 61.28 60.95 60.62 60.29 59.96 59.63 59.30 58.97 58.64 58.31 57.88 57.65 57.32 56.99 56.66 56.33 56.00 55.67 55.34 55.01 54.68 54.35 54.02 53.69 53.36 53.03 52.70 52.37 52.04 51.71 51.38 51.05 50.72 50.39 50.06 49.73 49.40 49.07 48.74 48.41 48.08 47.75 47.42 47.09 46.76 46.43 46.10 45.77 45.44 45.11 44.79 44.46 44.13 43.80 43.47 43.14 42.81 42.48 42.12 41.82 41.49 41.16 40.83 40.50 40.17 39.84 39.51 39.18 38.85 38.52 38.19 37.86 37.53 37.20 36.87 36.54 36.21 35.88 35.55 35.22 34.89 注:表中第一纵行(d值)为容重,第一横行(d值)为容重的第二位小数。
使用上表时,依一般对数表的方法即能查出某一容重的总孔度值,而不需要按经验公式计算。
查表举例:d=0.87时,Pt=65.24%
d=1.10时,Pt=57.65%
d=1.72时,Pt=37.20%
毛管孔度的测定(环刀法)
1.操作步骤
(1)用环刀在野外采取原状土(方法同容重)。
(2)将环刀有孔并垫有滤纸的一端放入盛薄层水的搪瓷托盘内,瓷盘内水深保持在2—3mm内,浸水时间:砂土4—6小时,粘土8—12小时或更长时间。
(3)环刀中土样吸水膨胀后,用刮土刀削去胀到环刀外面的土样,并立即称重,准确至0.1g。
(4)称重后,从环刀中取出4—5g,放入铝盒中,测定土样吸水后的含水率,以换算环刀中烘干土重。
2.结果计算。毛管孔度可用下式计算:
PC%=W/V×100
式中:Pc%—土壤毛管孔度(容积%)
W—环刀筒内土壤所保持的水量,相当于水的容积(cm3);
V—环刀筒内容积(cm3)。
本测定进行3—4次平行测定,重复误差不得大于1%,取算术平均值。
3.仪器设备:瓷盘、滤纸、铝盒、环刀(100cm3)、烘箱、干燥器、刮土刀等。 通气孔度的计算 土壤通气孔度可用下式计算:
Pc%=Pt%-Po%
式中:Pc%—土壤通气孔度(%);
Pt%—土壤总孔度(%);
Po%—土壤毛管孔度(%).
篇7:精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熟悉应用PHOTOSHOP 在图形处理中的操作,
二、实验内容
按照样张的样子把两张素材文件合并为一个图像文件。 保存文件为.psd (不得合并图层)
三、实验环境
实验应用系统及软件:WINDOWNS XP和PHOTOSHOP
四、实验步骤
1、从桌面上启动PHOTOSHOP
2、应用菜单栏中的“文件”菜单“打开”命令分别打开两个图形文件“城市风.JPG”和“云天.jpg”
3、应用“图象”—>“旋转画布”—>“水平反转画布”对文件“云天.jpg”进行转换。
4、使用方框工具选中中间图片,使用CTRL+j新建图层.
5、选择新建图层,并选择“魔术棒工具”大致选出“城市风光.jpg”文件中的建筑轮廓,并配合使用SHIFT、ALT键完成精细的选择。
6、使用“选择”菜单中的“反选”命令选中建筑图片拖动到云天图片中。
7、使用CTRL+T对图片进行自由变换使其符合云天图片大小。
8、保存文件名为xin.psd
五、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着重应用了PHOTOSHOP中的图片反转、图层的建立、图片中的扣图、图片的自由变换,基本达到了实验目标。
六、总结
实验过程中,开始我不知道如何去除图片中的背景、经过请教摸索终于掌握了其应用方法。个人方面我觉得初次接触PHOTOSHOP很有收获。
篇8:实验报告格式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书
实验课程名称 开 课 学 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学 生 姓 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0
-- 200 学年 第 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实验课程名称:__通信原理_____________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篇9: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篇10:实验报告格式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 图表: 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3. 曲线图
应用记录仪器描记出的曲线图,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讨论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可以验证什么理论?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是实验报告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论或生活经验硬套在实验结果上;更不能由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或理论不符而随意取舍甚至修改实验结果,这时应该分析其异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及以后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简单地复述课本上的理论而缺乏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写一些本次实验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等。
结论
结论不是具体实验结果的再次罗列,也不是对今后研究的展望,而是针对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原则或理论的简明总结,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断,要简练、准确、严谨、客观。
篇11: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报告知识述要
实验报告是以实验本身为研究对象,或者以实验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而得出科研成果后所写出的科研文书。实验报告具有一般科研文书的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等特点。
(一)实验报告的概念和用途
实验报告是实验者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完整真实地记录、描述某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是对实验工作的总结和概括,是整个实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科研活动中,实验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或假设的重要方法,而实验报告是实验环节的理吐升华,是实验工作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具有情报交流和资料保存的作用,有利于不断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专业学习中,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测试结果等汇总的文字记录,是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也是特定专业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报告的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研究工作中撰写科研成果报告或科学论文的模拟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二)实验报告的特点
1.科学性
实验报告的科学性是指报告的材料真实、准确。内容正确、客观,论证严密、充分,经得起重复和实践的检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没有严格的科学性,实验报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实践性
实验报告的实践性是指实验报告来自于科学实验活动,是必须认真撰写的实验记录和总结,是特定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胜、可操作性、可重复性。
3.规范性
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主要是指形式和规格上必须按照统一编排的标准来表达,这是科研活动自身的科学要求和信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报告高效统一的记录、整理、检索、评价以及传播、交流等。
二、写作格式及要求
(一)写作格式
实验报告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
实验报告的标题即实验名称,是实验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前者如《验证欧姆定律》《“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报告》等,后者如《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思路D“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大豆化学品质检验D蛋白质测定》等。
教学中运用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验报告往往以“实验报告”或“xx课程实验报告”等作标题,而将“实验名称”作为内容中的一项。
2.署名和日期
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报告往往要注明实验者的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合作者、日期、地点、实验条件等信息。
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实验报告往往要写明研究者的工作单位,或写明某某课题实验者或负责人、组长、撰稿人,并注明所在学校,其他人员可写在报告的结尾处,以示对实验报告负责,并便于读者与之联系。
3.前言
前言一般分条列项说明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实验目的、实验准备等,语言应高度凝练概括。
前言在某些实验报告中也可称为“导言”,简明扼要地说明实验课题的来源、背景,实验进展情况,实验对象和规模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有时以 “问题的提出”的形式介绍研究的目的`、选题的依据、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等。
4.正文
(I)实验原理。简要说明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实验涉及的重要概念,实验依据的主要定律、公理、公式、相应的电路图或光路图等。
(2)实验设备。写明所用仪器设备的原理、名称、型号和主要规格,用具、耗材的名称,实验装置等。
(3)实验方法。阐明实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让别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以评价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也便于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重复实验。
(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根据具体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或操作流程图或操作工作表,展现实验的过程及意义,并正确、全面、详尽地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5)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实验活动价值的反映和体现,要求如实地记录实验的所有结果,包括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各项数据,并通过代入公式计算等方式进行必要的处理。实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可靠。
(6)分析和讨论。写明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与预测或已知推论的结果的比较,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等。这一部分是实验由感比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反映,表达的是实验者的见解。
5.结论
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作出结论。
6.备注和说明
说明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后的心得体会等。有些类型的实验报告以“附录”标明实验研究过程中收集积累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工具、手段、设备等。
7.参考文献
报告的末尾应注明实验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的来源。参考文献的排列可参阅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期刊应包括作者、论文题目、页数、期刊刊名和期号等,著作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及页数等。
上述几个项目在实验报告的实际运用中并非缺一不可,应根据学科特点、专业性质、实验类型等实际需要来确定和组织实验报告的结构形式和内容。
(二)写作要求
1.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实验者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分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各种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不可夸大、缩小或杜撰,也不能照搬教材或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切忌弄虚作假。
2.说明准确,层次清晰
写作时要准确地介绍实验的目的、设备、原理、方法、步骤、结论等,结合实验结果展开分析、推导结论、升华认识,数据确凿可靠,说明恰如其分,分析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图表准确合理,书写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行文习质,这也是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的训练。
3.格式规范,表述科学
实验报告的各项内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写作时应严格按照统一的形式和规格进行撰写,不得随意增减项目。实验报告一般应多用精练的短句,文字表述要简洁明白、恰当准确,避免模棱两可和易产生歧义的表述,尽量采用专业术语,不用自造的不规范的简化字或代号。
篇12: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 图表: 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3. 曲线图
应用记录仪器描记出的曲线图,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讨论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可以验证什么理论?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是实验报告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论或生活经验硬套在实验结果上;更不能由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或理论不符而随意取舍甚至修改实验结果,这时应该分析其异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及以后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简单地复述课本上的理论而缺乏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写一些本次实验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等。
结论
结论不是具体实验结果的再次罗列,也不是对今后研究的展望,而是针对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原则或理论的简明总结,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断,要简练、准确、严谨、客观。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 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等到整理报告时再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以避免错填了数据,造成修改,把报告写得很乱。
3. 在实验中,如果发生实验测量数据与事先的计算数值不符,甚至相差过大,此时应该找出原因,是原来的计算错误,还是测量中有问题,不能不了了之,这样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实验。
4. 实验报告不是简单的实验数据记录纸,应该有实验情况分析,要把通过实验所测量的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如果误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误差较大就应该有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5. 在实验报告上应该有每一项的实验结论,要通过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作出结论(不能笼统的说验证了某某定理)。
6.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标出所选出和确定的电路参数。要有验算过程和必要的设计说明。
7. 必要时需要绘制曲线,曲线应该刻度、单位标注齐全,曲线比例合适、美观,并针对曲线作出相应的说明和分析。
8. 在报告的最后要完成指导书上要求解答的思考题。
9. 实验报告在上交时应该在上面有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给出的预习成绩和操作成绩,并有指导老师的签名,否则报告无效。
篇13:实验报告通用
心理学实验报告
1.教学目的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2.实验程序
2—1 准备工作。
2—1—1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
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1—2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
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
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2—l—3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2 正式实验。
2—2—I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
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
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
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
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
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2—2—2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
其他不同角度。
2—2—3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2—2—4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3.结果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4.讨论
4—1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4—2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4—3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种子萌发的实验报告
一、做实验
1.材料工具
(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 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
(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
通过观察,我发现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二、研究
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1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虽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可能发芽。
2号种子既拥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
3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没有氧气,所以它也不可能发芽。
4号种子也因缺适宜的温度未发芽。
三、讨论结果
通过此次实验,我发现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仔细地观察,我还看到发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细细的,白白的根毛,其实他们能提高吸水率。实验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生物学实在是太奇妙了。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蜡烛吹不灭思考: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著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著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 精选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格式
★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 大物实验报告
★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 化学实验报告
★ 技术实验报告范文
★ 精馏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土壤实验报告(通用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