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周厉王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周厉王简介,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周厉王简介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邵公劝告厉王消除公开指责》
周厉王(周天子,名胡)残暴,住在国都内的人公开指责厉王。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报告说:“百姓受不住您的支使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周代诸侯国)的巫者,让他监视批评历王的人。把谤者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没有谁敢再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示意(指敢怒而不敢言)。
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谤言了,(大家)就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指限制言论),超过在河道上筑堤堵塞水流。河道不畅通而堤坝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使百姓发泄(即让百姓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古代以盲人为乐官)献曲(指反映民心、民情的曲子),史官献书,少师(乐官的一种)献箴言(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盲者朗诵诗歌,让盲人(蒙:特指睁眼瞎)背诵规诫的典籍,各种手艺人进行规劝,平民百姓通过官吏将自己的意见传达到朝廷上,近臣尽心规劝,父母兄弟等弥补过失,纠察是非,乐官用乐曲,史官用典籍教导天子,元老、大臣警戒劝导天子(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五十为艾),然后君王对以上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所以政事通行而不违背情理。百姓有口,就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物因而出产;如同土地有宽广而平的地、低而潮湿的地、低而平的地、可以灌溉的地一样,衣食的资源就因而生长。口用来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因而体现。实行百姓认为好的,防止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百姓在心里考虑,用口发表考虑好的意见,考虑成熟才发表言论,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帮助你的人能有几个?”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当时的边远之地)去了。
篇2:周厉王是一面镜子
周厉王是一面镜子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秋凉时节的一个夜晚,国都镐京城里出大事了。
黑暗中,一群手持棍棒、农具的国人秘密集结,并扑向王宫――他们要向周厉王讨还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他欠下的血债。
听到由远而近的呼喊声,周厉王下令调兵镇压。臣下两手一摊:我们周朝,寓兵于农,现在农人暴动,您能调谁来呢?
厉王这才明白大祸临头,急急带着宫眷潜逃出城,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市东北)隐居起来。一代君王,下场狼狈。
国人在王宫中遍寻厉王不着,混乱中有人说太子静在少召公家里躲藏,便云集至召公家门前,火光如昼。召公无奈,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充作太子静交出,国人杀之,令人叹息的悲剧,止住了混乱的进一步扩大。
事变只持续了一天,算是历史上最短暂的革命,却威力非凡――赶走了不可一世的国王。这以后的十几年,国家没有了国王,由贵族大臣会议代行王政,史称“共和行政”时期。
前828年,厉王死,谁继承王位的问题被提上日程。这时,召公把当年的真相说了出来,并把在自己家中隐藏了十四年的太子静带到人们面前,告诉人们这个年轻人是谁,并提出由他来继承王位。
当年太子静年幼无知,暴政与他无关,经召公十四年的培养,静成长为学识颇丰的翩翩少年,于是贵族举手表决,拥立他做了国王,是为周宣王。
宣王励精图治,恢复先王传统,广开言路,下情上达,并要求官吏在征收赋税时不得中饱私囊,鱼肉百姓,史称“宣王中兴”。这些律令被郑重其事地刻在“毛公鼎”上。如今,这座“镇国之宝”安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这个因财税争端引起的政治事变,史称“国人暴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是“邑”。邑,国也,国人,就是邑内之人的统称。周王分封诸侯,新贵领同族人和分配的商族人同居领地。周人居邑中,称“国人”,商人居野,称“野人”,就是居住在国都城内或近郊的士农工商人等的统称。
国人是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对邑共同体的事务有举足轻重影响,源于族群内部久远的民主习俗。
《左传》里有不少“朝国人”的记载,即征询国人的意见。秦、晋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曾朝国人议立新君,国人不同意,国也就让不成。宋景公时,六卿贵族和大尹争权,双方诉之国人。因得罪国人而亡国的事例,此前也发生过,如闵公二年的“卫懿公好鹤”。
国君和贵族了解国人的力量,对其惧让三分,并争取国人站在自己一方。晋惠公为得到国人的支持而“作爰田”;郑子产不毁乡校,也是为听取国人的舆论。
尧舜禹时代,赋税已经产生,但并未像周厉王那样搞得民不聊生,而是用在社会的公共服务上。当时最大的“国事”是治水、祭祀、御敌,都可属于“公共产品”。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因为农业对于人来说是救命的需要。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相当平静而宽和的。《尚书》首篇即称,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那是一个让后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所以孔子才极力推崇那个时代。可惜,这种古代民主制未能延续,随着王权壮大,国人地盘日见缩小。成康以后,对国人的.掠夺有加重的趋势。《诗经》里“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之语,反映了下层国人生活困顿的情景。
镐京附近的自然资源――山林川泽原属公有,任由国人开采享用,君主不得独占。这个世代绵延的传统,限制着君主的权力过分扩张,也补充了国人的生活来源。可是周天子却偏要把事情做绝,连国人的最后的一点依靠也要剥夺。
面对王室衰微的局面,周厉王不是设法革除弊政,而是取消传统习俗,行“国有垄断”,与民争利,至不许民得利,也就犯了“大忌”――国人不仅经济利益受损,政治权力亦同时被削弱。国人权利被侵犯,一时间,宗庙广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要求国王取消专利政策。国人的批评激怒了厉王,找来卫国的巫师做“便衣警察”――谁背后谤王,格杀勿论。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听不到批评声音了,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惊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厉王忘了,国人是不能这样毫无顾忌得罪的。
周王既是国君,又是族长,遇事可以商量,也应该商量。像专利这类断别人生路的大事,如能听进异见,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国王铁了心,一意孤行。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于是,本文开头一幕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兴替镜鉴
国人权利,体现为一种基层社会的活力,它的存在形成了对王权的制衡。只要这种机制还在,王权的过分膨胀就能得到抑制,而这种权利机制被消弭时,专制就在眼前。
“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下层民众的武装暴动。当年召公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则是镌刻在中国历史丰碑上的一句名言,它昭示后人,统治者不管掌握了多大的权力,也不能堵住别人的嘴巴。
任何成功的文明,都含有健康的基层社会基因。当一个社会的基层是自治的,邻居们能够为增加福利而彼此友善合作,社会就充满了活力;若一个社会的基层是虚弱的,人们无权管理自己的事务,而由远在天边的政府来代替自己作出决定,这个社会早晚会失去活力和动力。
国人走上街头,本不是为了推翻国王,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后却闹到人仰马翻的地步,证明财税本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政治权力的政治问题。在这场斗争中,国人终是胜利了,却也是最后一次胜利。秦以后显示力量的不再是国人,而是皇帝。民间维权的大幕被拉上,再无戏可演。
共同体一旦丧失了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精神、彼此之间的纽带和信赖也就跟着丧失了,冷漠与麻木,便充斥了国民的大脑。周厉王的恶劣之处就在这里,他是恶魔,更招引来更多的恶魔。
潘恩把政府与社会分开来,告诉人们:权力必须分割,只有在民间保留有相当的权力,才有可能堵死政府向极权方向蜕变的可能性:“有权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是那些出钱的人,而不是那些花钱的人。”这里所说的“出钱的人”,就是纳税者,而“花钱的人”指的就是政府。
早期国家,其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财政就是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的,领导者无私利可言。今亦如是――国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财税的本质就是它的鲜明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如今人们苦心求索的,不过是回到两千八百年前而已。
而把财税这等天大的事往小里说,把它们当成单纯的技术或工具来理解,却是如今一些专家、学者的本事。所谓财税本质之类的理论大问题,在他们的视野内,也就永远找不到北在哪里。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周厉王就是一面镜子。可是,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有谁会愿意走到镜子前照照自己呢?
(摘自《中国周刊》)
篇3:周宣王简介
周宣王
周朝第十一位王。姬姓,名静(一作靖),厉王之子。厉王时国人起义,大臣召穆公虎将太子静隐藏在自己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脱身。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流放地彘(今山西霍县),大臣拥立静为王(见共和)。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
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西戎,得胜。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金文作兮伯吉父)一起伐狁(即西戎)于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狁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狁向西北退走。
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这一时期,宣王还曾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
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还继续西周早年的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宣王中兴,为时短暂。三十一年,伐太原戎,不克。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又归失败。三年后,伐申戎,虽取得胜利,同年却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氏之戎,丧失了调遣的南国之师。由于控制兵力的需要,宣王不得不在太原“料民”,即检数丁壮的数目。同时,周朝的内政也有所松弛。宣王在位共四十六年(前827~前782),子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西周的覆亡。
篇4:周幽王简介
周幽王
幽王,名姬宫涅(公元前?--前771年)。宣王子,被立为太子。宣王死后继位,在位。国亡,被犬戎追杀于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下,葬于骊山脚下。
姬宫涅继位时,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生产凋敝,国力衰竭,姬宫涅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姬宫涅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据载,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宠幸妃子褒姒,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姬宫涅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而褒姒却始终吝啬笑容。后来佞臣虢石父献上了烽火戏诸侯这一计。
原来,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姬宫涅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著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诸侯一见警报,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 到了骊山脚下,却不见有半个犬戎兵,只见姬宫涅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姬宫涅派人对诸侯说没有什么事,要大家回去。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好玩得很,禁不住嫣然一笑。姬宫涅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不久,姬宫涅干脆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下令废去宜臼舅舅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被逼联合西方的犬戎,先发制人,大举进攻镐京。姬宫涅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带兵前来救驾了。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姬宫涅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在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姬宫涅带著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姬宫涅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100余人逃进了骊宫。姬宫涅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姬宫涅、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姬宫涅穿戴著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姬宫涅死后的庙号为幽王。
(东周)平王(姬宜臼)
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周幽王子。幽王被杀,他被拥立为王。在位51年,病死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葬于平丘(今河南省太康县全堆乡)。
周平王姬宜臼,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去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皇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10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庙号为平王。
(东周)桓王(姬林)
桓王,名姬林(公元前?~前6)。平王孙。平王死后继位。在位23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渑池县北桓羊山上。
周桓王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
以前,诸侯死了,其儿子于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鲁桓公谋杀了兄隐公,自立为国君,不向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被破坏了。公元前7,楚国以武力逼迫随国国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在大骂了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级称为楚武王。姬林接到报告,又气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
姬林继位后,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撵走了郑庄公。郑庄公回国后,便制造事端,扰乱周境的安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不去洛邑朝见,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实在忍耐不住,不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
两军在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相遇,姬林求胜心切,派人叫骂挑战。郑庄公却摆好阵势,按兵不动。周军叫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出战,都面露倦意,松懈起来。郑庄公乘机挥动大旗,擂鼓冲锋。周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断后。郑国将军祝聃远远望见,奋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亏得铠甲坚厚,伤势还不严重。郑庄公见已经教训了姬林,怕部下杀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舆沦上吃亏,忙鸣金收兵,任姬林逃走。
事后,郑庄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赔罪,说本来只准备自卫,没想到部下违反纪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台阶,垂头丧气地宣布免郑庄公之罪。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 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姬林死后的庙号为桓王。
(东周)庄王(姬佗)
庄王,名姬佗(公元前?~前682年)。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在位,葬处不明。
周庄王姬佗,是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 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
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为了笼络齐国,要将女儿嫁给齐国国君。他让鲁桓公作媒,并派卿单伯先将女儿送至鲁国。冬天,姬佗又派臣荣叔赴鲁,“赐命”(即册封)杀兄自立的鲁桓公,鲁桓公就派人将王女嫁往齐国。
姬佗在位的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来。第二年,因为鲁国曾经阻挠过齐桓公即位,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军迎战于长勺(今地不详)。鲁庄公见敌强我弱,急于想挥兵攻击,被臣子曹刿劝阻。齐军自恃强大,连续三次击鼓冲锋,都未能奏效,顿时气竭力衰,军心涣散。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发动反击,一鼓作气地击败了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
姬佗晚年很爱少子颓,想立颓为太子,但是没有成功,导致了他死后的“子颓之乱”。
公元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庄王。
(东周)厘王(姬胡齐)
厘王(公元前?~前677年)。庄王子。庄王死后继位。在位5年,葬处不明。
周厘王姬胡齐,庄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
姬胡齐即位的这一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为了借助周王的名义争霸天下,齐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提出了“尊王攘夷” 的口号,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攻掠,并马上派使臣向姬胡齐朝贺。姬胡齐见齐国如此恭敬,十分高兴,立即将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为国君一事委托给齐桓公去办理。齐桓公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大会诸侯,被推为盟主。
同年冬,齐桓公再次率领大军伐鲁,鲁庄公惊恐,以割地为条件请求讲和。齐、鲁两国国君在齐国境内的柯(今山东旧寿张县东北阿城镇)谈和。两人正要歃血立盟约时,保护鲁庄公赴会的将军曹沫突然抢将上来,亮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他答应将夺去的鲁国的土地归还鲁。齐桓公答应后才得脱身。事后,齐桓公愤怒难忍,准备杀死曹沫,废弃诺言。管仲劝说他:“答应的事背信,又要杀人家,这虽然能泄一时之愤,却失去了天下诸侯的信任,不能做啊!” 齐桓公终于将土地还给了鲁国。这使诸侯都佩服齐桓公的讲守信用,纷纷依附于齐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邀集了鲁、郑、宋、卫、陈等国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北,当时属卫国)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77年春,姬胡齐病死。 死后的庙号为厘王,历史上又称他为僖王。
(东周)惠王(姬阆)
周惠王,名姬阆(公元前?~前652年)。厘王子。厘王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惠王姬阆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75年)秋,为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由于庄王生前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对厘王病死后由姬阆即位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被击败后出逃。子颓逃到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持子颓。这一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姬阆享用。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5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姬阆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将虎牢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以东之地赐给郑。这样,内乱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缩小了。
姬阆在位期间,齐国继续东攻西伐,兼并小国,扩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齐军攻灭郭国(今山东省聊城县东北)。齐桓公问当地父老:“郭为何灭亡?”父老回答说:“因为国君爱贤人而恨坏人。”齐桓公不理解,问道:“照各位所言,你们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那怎么又会亡国的呢?”父老回答说:“国君爱贤人而不任用;恨坏人而不翦除,所以导致了亡国。”
当时,鲁国的庆父(鲁桓公子)先后杀掉了国君子般、闵公,导致鲁国大乱。时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就成了著名的成语。鲁僖公即位后,索要避居于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的庆父,庆父自知罪责难逃,自杀于莒,鲁国内乱才暂告平息。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平时竟然让他最喜爱的鹤乘座华丽的轩车,享受大夫的待遇,国人怨声载道。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卫,卫懿公率军迎战,两军相遇于荥泽(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临战前,卫国将士埋怨说:“大王平时如此厚待鹤,现在就让鹤去抵敌吧!”一时军无斗志,被打得大败,卫懿公也被乱兵杀死,成为玩物丧志者的鉴戒。
姬阆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去太子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子带。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太子郑相会于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宣布支持太子郑为嗣君。姬阆十分生气,就指使郑文公背约去联络楚国,自己派人去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郑,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姬阆的计划破产。
公元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死后的庙号为惠王。
(东周)襄王(姬郑)
周襄王,名姬郑(公元前?~前6)。周惠王子。惠王病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处不明。
惠王病死后,姬郑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著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 (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今洛阳市南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100多里的弹丸之地。
姬郑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了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了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六年后齐国名相管仲病死,又两年后齐桓公病死,齐桓公的5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接著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的诸侯。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而身亡。历史上将他称为十分愚蠢的人物的代表。
公元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县内)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1000名楚军俘虏和100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100张红色的弓和1000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12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19年8月,姬郑病死。 姬郑死后的庙号为襄王。
(东周)顷王(姬壬臣)
周顷王,名姬壬臣(公元前?~前6)。周襄王子。襄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顷王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
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
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
周匡王(姬班)
周匡王,名姬班(公元前?~前6)。周顷王子。顷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
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著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著,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著卧室门,穿著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 计不成,又假装著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
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姬班死后的庙号为匡王。
(东周)定王(姬瑜)
周定王,名姬瑜(公元前?~前586年)。周匡王子。匡王死后继位。在位,病死,葬处不明。
周定王姬瑜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这时,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强大了起来。楚庄王在继位之初的三年内,不理政事,沉湎在腐朽的生活之中。后经大臣们的劝说,他才逐渐振作,表示“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并开始整顿朝政,实行改革,扩充军队,从而增强了国力,攻灭了一些小国。
姬瑜继位的这一年春,楚庄王又带兵攻伐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吓得姬瑜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劈头就问周朝都城宗庙内九鼎的“小大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著有觊觎天子权位的野心。经过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才引兵退去。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接著,楚庄王在平定内乱后,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宋国。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600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当时,晋国赵盾已经病死,子赵朔袭职,辅佐著晋景公。晋灵公的宠臣司寇屠岸贾要为晋灵公报仇,就鼓动武将们说:“赵盾犯有弑君大罪,如今他的儿子还是朝中重臣,这怎能允许!”并带著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一族。赵朔的夫人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得以幸免。庄姬正怀著孕,避居于晋景公宫中。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便守住宫门索要男婴。庄姬将男婴藏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男婴竟然不哭,得以脱身。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他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 儿成人难。”公孙杵臼就说:“那请君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他就带著自己的婴儿躲进山里,然后让程婴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谎称赵氏孤儿躲在山中。屠岸贾大喜,立即派兵随程婴进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他的儿子。这样,赵氏孤儿就被保全了下来。程婴抱著孤儿躲进山中,给他取名为赵武,这就是著名的“托孤搜孤”的故事。
公元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后的庙号为定王。
(东周)简王(姬夷)
周简王,名姬夷(公元前?~前572年)。周定王子。定王死后继位。在位14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简王姬夷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这时,在晋国,晋景公为赵朔平了反,派人请来程婴和尚未成年的赵武,并允许程婴带兵攻杀了屠岸贾,灭了屠家一族,为赵氏一门复了仇。赵武成年后,袭父职,又为晋国重臣。这时,程婴却拜别大家,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我所以没有尽忠死节,是为了抚育你,为赵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赵氏一门大仇已报,冤屈已伸,你也袭职立业,我应该报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孙杵臼的一片赤诚之心了。”说完就自杀了。赵武十分哀痛,为他服丧3年,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祀他的坟墓。
当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
公元前572年9月,姬夷病死。死后的庙号为简王。
(东周)灵王(姬泄心)
周灵王,名姬泄心(公元前?~前545年)。周简王子。简王死后继位。因爱子夭折,哀伤而死,葬于周山(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柏亭山),一说葬于灵山(今河南省宜阳县)。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著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如公元前555年,郑国执政大臣子孔专制,国人不满,在子展,子西率领下攻杀了子孔。同年,莒国国君比公暴虐百姓,国人愤而杀死了他。公元前550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庶民筑城。筑城时,夹板脱落了,监督筑城的庆氏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举行暴动,分别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这次起义吓得陈国的贵族胆战心惊,惊呼难以再统治下去了。
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17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现在沟岭上,骑著白鹤,吹著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著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死。
姬泄心死后的庙号为灵王。
(东周)景王(姬贵)
周景王,名姬贵(公元前?~前520年)。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
周景王姬贵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著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姬贵在位期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即公孙侨,字子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著,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旧贵族的胡作非为,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就用歌谣诅咒子产说:
硬逼我将好衣服藏在家,
还将我的田产左盘右查。
谁去杀子产啊,
我一定参加!
子产听了,毫不动摇,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死也得坚持,改革可不能中途变卦。”几年后,子产的改革已见成效,郑国的百姓就用歌谣来感谢他说:
我们的子弟,子产来教导,
我们的田地,子产帮助我们把产量提高。
如果子产死去,
有谁能象他那样好?
子产执政20年,使郑国内部安定,生产发展;对外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大国不敢轻视郑国这一小国。
公元前522年,郑国由子大叔执政,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泽(今河南省中牟县内),依据险要,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武装斗争。后在于大叔的镇压下,起义者因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
姬贵在位时,原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但后来姬贵却又宠爱庶子姬朝。公元前520年4月,姬贵病重,特嘱咐大夫盂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姬贵就病死。
姬贵死后的庙号为景王。
(东周)悼王(姬猛)
周悼王,名姬猛(公元前?~前520年)。周景王嫡次子。景王死后继位。在位半年就病死,葬处不明。
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著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著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
姬猛死后的庙号为悼王。
*(东周)王子(姬朝)
王子。名姬朝(公元前?~前5)。景王宠爱的庶长子。景王死,悼王继位,他作乱。 悼王死,敬王继位,他又赶走敬王,自立为王。后被刺死,葬处不明。
王子姬朝,周景王生前最宠爱他,原要立他为太子而未果。景王死后,贵族刘卷等拥立姬猛为帝,姬朝便在贵族尹国等支持下,联合失去职位的百官和百工,举兵攻走悼王,占据都城。悼王死,敬王立,他又赶走敬王,自立为王,时人称为“西王”。
公元前5,姬朝被晋兵战败,带著全部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公元前505年春,敬王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
姬朝史称王子朝。
(东周)敬王(姬丐)
周敬王,名姬丐(公元前?~前476年)。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弟。悼王病死后继位,在位44年,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
周敬王姬丐在悼王病死后,由刘卷、单旗扶持继位,居于翟泉,时人称为“东王”。
姬丐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成为吴王之后,采用伍子胥的计策,用几支军队轮番骚扰、攻掠楚国,使楚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公元前506年,阖闾又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都城郢 (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大臣申包胥见国破君逃,赶往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便在宫门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从而感动了秦哀公,下令发兵。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加上吴国发生了内讧,才打败了吴军。楚昭王回到郢,怕吴军再来,就迁都到若(今湖北省宜城东南)。这场大战,长达10个多月,史称“吴楚郢都之战”。
公元前4,阖闾乘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国君允常死,子勾践初立之机,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出兵攻越,勾践带兵北上迎战,两军会战于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吴军阵容严整,勾践组织敢死队两次冲锋都失利,又强令三队死囚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著吴军高喊:“两军对阵,我们违犯了军令,不配为军人,该死罪,现在甘愿以死赎罪。”喊罢,一个个自刎,仆地而亡。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惊了吴军,松懈了他们的斗志。越军乘机擂动战鼓猛扑过去,使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将灵姑砍去了一个大脚趾,死于回师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发誓要报此杀父之仇。这场大战,史称“吴越携李之战”。两年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兵攻越。越王勾践不听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阻,贸然出兵会战,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椒山)之战中,被吴军击败。勾践率领主力部队5000人退守都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这才听从文种的建议,以卑词重礼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免后患;伯嚭因为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竭力劝说夫差受降。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建议。
越国投降后,勾践和夫人及臣吏300人被押往吴国。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经过整整3年,历尽艰险,又仗著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俩的主张,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一方面不断地将西施、郑旦等美女和财物贡奉夫差,以结欢心,并且借此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繁息人户,整饬内政,招集贤才,加强军备,暗中养精蓄锐。为了激励自己,勾践特意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饭,还在门口挂一只苦胆,出入时都要舔尝一下,以使自己牢记往日的耻辱和复国的志向,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越国逐渐恢复、强盛起来。
伍子胥眼见夫差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再次劝谏夫差攻灭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加上伯嚭的谗言,夫差赐剑伍子胥命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我死后,将我的双眼挂在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城的东门吧,我要看著越军攻入姑苏。”果然,两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晋、鲁会盟之机,统帅50000大军直捣吴国,经过3天激战,攻克姑苏,活捉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回师,与勾践媾和。
4年后,勾践再次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入姑苏,夫差被围于姑苏山上(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践乞降为臣。在范蠡的劝阻下,勾践没有应允。夫差羞愧难言而自杀。
姬丐在位时的公元前478年,卫国工匠们(手工业奴隶》因为受不了卫庄公的虐待,发生了暴动,包围了王宫。卫庄公求饶不成,只得带著太子疾和公子青从宫墙北面跳墙逃命,把腿也摔断了。这时卫都城附近受过卫庄公残害的“戎州人”也赶来,先杀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卫庄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说:“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给你。” 己氏的妻子曾经无辜地被卫庄公剪光一头美发拿去给卫庄公夫人做了假发,这时便怒斥说:“我杀了你,那块玉还是我的!”就杀死了卫庄公。这次工匠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卫国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把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
姬丐在位期间,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过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鲁国陬(名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他提出了一套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根据。他的保守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兴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相传他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为保存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
公元前476年,姬丐病死,死后的庙号为敬王。
篇5:历史经典故事:荒唐的周厉王
周厉王做皇帝的时候,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很快国库就没钱了。为了能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想到了一个办法: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上山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向朝廷交钱。
这样一来,百姓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百姓们恨透了周厉王,纷纷咒骂他。有个大臣无意中听到了百姓对周厉王的咒骂,就劝告周厉王赶快废除这些法律。可是,周厉王不仅听不进去,还特意从卫国请来了一名巫师,负责监视老百姓,一旦发现有人对周厉王不满,就抓来杀头。
就这样,大家再也不敢说话了,认识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也只是用眼睛看看对方,算是打招呼。整个都城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周厉王以为自己的方法起了效果,高兴地对大臣说:“你看,现在谁还敢再说我的坏话?”
有位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百姓们因为怕被抓,所以才不说。可是,他们心底的怨恨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的,到时候会出大问题的。大王,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堵住大家的嘴巴啊。”遗憾的是,周厉王一点儿也没有听进去。
终于,大家都忍受不了周厉王的暴政,聚集起来,冲进了都城。一开始,军队还在抵挡,不久,连军队也加入了反抗周厉王的队伍。周厉王看情况不妙,赶紧带了一些金银财宝,偷偷溜走了。
周朝发生暴动的第二天,卫国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来到了周朝国都。他本来是要平定叛乱的,可是,在他到达之前,起义的人群早就散了。于是,卫武公就带领部队驻扎在了王宫里。
出逃的周厉王被吓坏了,一直不敢回来。而太子的年纪又太小,不能主持国家大事。于是,就有大臣请求卫武公暂时代理周朝国君,其他人也非常赞同,卫武公也就答应了。
卫武公当上代理国君后,接受大臣的提议,废除了那些荒.唐的法律,减少了不合理的赋税,让百姓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周朝的国力也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篇6:历史上周厉王和周幽王什么关系
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幽王是第十二也是末代君主。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祖先。周历王是周朝中前期的,出现的“共治”。周幽王是西周后期的昏君,最后一位,他死后周迁都洛阳,东周出现了。
周厉王介绍
周厉王姬胡(公元前9―公元前828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
周厉王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他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致使百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地,谥号厉王。
周幽王介绍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shēng),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篇7:厉以宁简介
厉以宁
中文名称: 厉以宁
性 别: 男
职 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博士后导师 著名经济学家
生 卒 年: 1930年11月22日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厉以宁教授,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教授现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厉以宁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这一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他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他的这一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促进了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可以说,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厉以宁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0年后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厉以宁著作目录
一、个人专著
1、《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教育经济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简明西方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6、《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北京,人民日报,1987。
9、《国民经济管理学》,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第一版);1998 (修订版)。
10、《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第一版);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11、《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2、《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95。
13、《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1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湖南出版社,1997。
15、《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二、个人文集
16、《厉以宁经济论文选(西方经济学部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7、《厉以宁选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18、《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19、《中国经济往何处去》,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20、《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21、《转轨与起飞: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2、《经济、文化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1996。
23、《经济漫谈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三、合著
25、张培刚、厉以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6、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7、陈振汉、厉以宁:《工业区位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8、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9、李宗正、厉以宁、陈孟熙:《经济学常识(经济学说史部分)》,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30、厉以宁、秦宛顺:《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1、厉以宁、吴易风、李懿:《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2、张培刚、厉以宁:《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3、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4、罗志如、范家骧、厉以宁、胡代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5、厉以宁、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36、厉以宁、曹凤岐、张国有:《怎样组建股份制企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98年修订版,改名为:《怎样组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企业》)。
37、厉以宁、章铮:《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38、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四、主编
39、厉以宁主编,陈良焜、孟明义、王善迈副主编:《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0、厉以宁、秦宛顺主编:《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41、陈岱孙、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42、厉以宁主编:《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3、秦宛顺主编,厉以宁副主编:《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4、厉以宁主编,陈良焜、秦宛顺副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5、厉以宁主编,陈良焜、秦宛顺副主编:《中国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6、厉以宁、秦宛顺、靳云汇主编:《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47、厉以宁主编,陈良焜、荣志刚副主编:《中国社会福利模型:老年保障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8、厉以宁主编,王立彦副主编:《乡镇企业股份制:组建和运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9、厉以宁主编,闵维方副主编:《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50、厉以宁、曹凤岐主编:《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51、董辅礽、厉以宁、韩志国主编:《国有企业:你的路在何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2、厉以宁、j. warford主编:《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该书另有英文版。li yining j. warford ed., natural resource pricing in china: water supply, coal and timber. mrm international press, 1998)
53、董辅礽、厉以宁主编:《中国经济与21世纪对话》,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54、厉以宁主编,曹凤岐、王其文、张维迎副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厉以宁的相关文章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厉以宁在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答网友问
靠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厉以宁纵论经济十热点
国企融资应有行业区别
厉以宁预测大陆通货紧缩仍将持续
对中国发展技术市场的思考
住房和高科技仍未成为增长点是由于存在障碍
政企不分企业只能红火三两年
厉以宁说
《投资基金法》将出台鼓励民间投资
厉以宁、韦文林呼吁:开放电信业,私企可先行
厉以宁:网络经济非泡沫
厉以宁寄语中国企业家
厉以宁撰文指出不要错过“知识经济”创造的机遇
厉以宁谈大牛市的三个前提
厉以宁:中国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以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呼吁清理经济增长障碍
政企不分的五种下场
厉以宁:投资基金立法宜加快
厉以宁就改革思路提出引导民间资本介入国企改革
厉以宁评说上市公司重组制度创新是关键
厉以宁提出要破除六大障碍培育住宅市场
★ 王濬简介
★ 王正简介
★ 王统照简介
★ 王昌耀简介
★ 周亚夫简介
★ 周涛简介作文
★ 简介模板免费
周厉王简介(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