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颠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历史经典故事:荒唐的周厉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历史经典故事:荒唐的周厉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历史经典故事:荒唐的周厉王
周厉王做皇帝的时候,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很快国库就没钱了。为了能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想到了一个办法: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上山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向朝廷交钱。
这样一来,百姓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百姓们恨透了周厉王,纷纷咒骂他。有个大臣无意中听到了百姓对周厉王的咒骂,就劝告周厉王赶快废除这些法律。可是,周厉王不仅听不进去,还特意从卫国请来了一名巫师,负责监视老百姓,一旦发现有人对周厉王不满,就抓来杀头。
就这样,大家再也不敢说话了,认识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也只是用眼睛看看对方,算是打招呼。整个都城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周厉王以为自己的方法起了效果,高兴地对大臣说:“你看,现在谁还敢再说我的坏话?”
有位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百姓们因为怕被抓,所以才不说。可是,他们心底的怨恨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的,到时候会出大问题的。大王,您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堵住大家的嘴巴啊。”遗憾的是,周厉王一点儿也没有听进去。
终于,大家都忍受不了周厉王的暴政,聚集起来,冲进了都城。一开始,军队还在抵挡,不久,连军队也加入了反抗周厉王的队伍。周厉王看情况不妙,赶紧带了一些金银财宝,偷偷溜走了。
周朝发生暴动的第二天,卫国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来到了周朝国都。他本来是要平定叛乱的,可是,在他到达之前,起义的人群早就散了。于是,卫武公就带领部队驻扎在了王宫里。
出逃的周厉王被吓坏了,一直不敢回来。而太子的年纪又太小,不能主持国家大事。于是,就有大臣请求卫武公暂时代理周朝国君,其他人也非常赞同,卫武公也就答应了。
卫武公当上代理国君后,接受大臣的提议,废除了那些荒.唐的法律,减少了不合理的赋税,让百姓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周朝的国力也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篇2:历史上周厉王和周幽王什么关系
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幽王是第十二也是末代君主。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祖先。周历王是周朝中前期的,出现的“共治”。周幽王是西周后期的昏君,最后一位,他死后周迁都洛阳,东周出现了。
周厉王介绍
周厉王姬胡(公元前9―公元前828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
周厉王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他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致使百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地,谥号厉王。
周幽王介绍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shēng),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篇3:周厉王简介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邵公劝告厉王消除公开指责》
周厉王(周天子,名胡)残暴,住在国都内的人公开指责厉王。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报告说:“百姓受不住您的支使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周代诸侯国)的巫者,让他监视批评历王的人。把谤者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没有谁敢再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示意(指敢怒而不敢言)。
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谤言了,(大家)就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指限制言论),超过在河道上筑堤堵塞水流。河道不畅通而堤坝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使百姓发泄(即让百姓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古代以盲人为乐官)献曲(指反映民心、民情的曲子),史官献书,少师(乐官的一种)献箴言(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盲者朗诵诗歌,让盲人(蒙:特指睁眼瞎)背诵规诫的典籍,各种手艺人进行规劝,平民百姓通过官吏将自己的意见传达到朝廷上,近臣尽心规劝,父母兄弟等弥补过失,纠察是非,乐官用乐曲,史官用典籍教导天子,元老、大臣警戒劝导天子(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五十为艾),然后君王对以上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所以政事通行而不违背情理。百姓有口,就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物因而出产;如同土地有宽广而平的地、低而潮湿的地、低而平的地、可以灌溉的地一样,衣食的资源就因而生长。口用来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因而体现。实行百姓认为好的,防止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百姓在心里考虑,用口发表考虑好的意见,考虑成熟才发表言论,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帮助你的人能有几个?”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当时的边远之地)去了。
篇4:关于周幽王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国王固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国王如果把国家权力当作儿戏,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周幽王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国历代最漫长的,可惜传到周幽王气数就式微了。
周幽王,姓姬名宫涅,生卒年月不详。他统治期间,先是重用虢石父执政,导致剥削残酷,人民不堪重负,流离失所。后期又专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由此引发西周灭亡的悲剧。“幽王遗恨没荒台,满目苍苍秀作堆。人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这首诗表达了后人对周幽王的憎恨。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昏庸无道,西周就不可能灭亡。
西周自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以来,朝政紊乱,国力日益衰弱。周宣王的时候,在镐京城内有一个红衣小儿教满城的儿童唱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菔,几亡周国……”大意是说:“黄澄澄的新月,将要升起了,红艳艳的太阳,快要落下了,山桑木的弓呀,箕草做的箭袋,神龙家的女孩几乎就要亡了周国……”
谶谣在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玄妙。谶谣最主要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的。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
因此,周宣王听到歌谣后非常吃惊,他问大臣们:“此歌谣什么意思,是凶是吉?”召公说:“‘檿’是山桑木的名称,可以用来做弓。‘萁’是草的名称,可用来做箭袋。据臣的愚见,国家日后将有弓矢之祸!”宣王说:“如果是这样,杀尽京师所有做弓箭的匠人,毁掉库内的弓矢,怎么样?”太史令伯阳父说:“臣夜观天象,弓矢之祸将出现在陛下宫中,与弓矢无关,后世必有女子乱国!请大王勿杀无辜的人、毁军旅的兵器。”
周宣王问姜皇后最近宫中的嫔妃有什么怪异的地方,姜后说:“宫中没有怪异,只有先王宫内的一个嫔妃卢氏,年方二十四岁,怀孕八年,才生下一个女儿。”
宣王说:“这真是咄咄怪事!”赶紧派女侍召来卢氏询问原因,卢氏说:“妾听说夏朝桀王时,褒城有个人化为两条龙,降在王廷,对桀王说——我是褒城二君,桀王非常恐惧,杀了二龙,将龙涎藏在木椟中。自殷朝经历六百四十四年,传了二十八王,都不敢打开木椟看。到了先王厉王时一时好奇打开木椟,龙涎立刻在宫廷中四处漫流开来,最后化为一个元龟。妾当时十七岁,因为脚不小心踩了龟迹而忽然有了身孕,如今才刚生下一个女儿。”宣王说:“此女一定是怪物,你抱出给我看一看!”
卢氏说:“妾疑心为怪物,生下来的那天晚上就让宫女将此女孩扔在御河中淹死了!”宣王对伯阳父说:“此女孩已死,卿试着占卜,看妖气消灭了没有?”伯阳父占卜后说:“妖气虽然出宫,然而还在人间!”宣王传旨,令士兵马上巡访御沟内外,然而女婴已经找不见了。于是写出榜文,挂在各城门口,不论是谁,只要敢收御沟内的婴孩隐匿起来,就满门处死。
西城军卒巡访时看见一个男子背着山桑木弓,一个女子背着萁草织成的箭袋,在街上叫卖。这个男子就是姒大。军卒看见,就商量道:“如今朝廷大臣断定谣歌是山桑木弓萁草箭袋,这两个人必应其事,又说女子乱国,我们放了那个男子,将此女子捉去见天子。”
姒大一见救不了自己的妻子,连忙抱头便跑。跑到郊外,他听见深林中群鸟喧噪,有婴儿啼哭的声音。
他进入林中,看见百鸟用翅膀上的羽毛覆盖一个躺在青草上的女婴,他想:“我妻子被朝廷捉去,估计没有了性命,不如将这个女孩抱回去,抚养成人,也还有个寄托。”于是抱起婴儿,奔褒城逃难而去。军卒将姒大的妻子抓去见宣王。宣王一听是卖箕草箭袋的女子,就急令推出斩首。言。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十数年后,要让周朝付出最惨重代价的女子,却还是进了周王的皇宫。
这年的七月,宣王崩,他的儿子宫涅即位,是为周幽王。幽王为人性情暴躁,待人刻薄寡恩,而且喜怒无常、狎昵群小,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刚一即位,就打发人四处为他寻找美女。尹球、虢石父、祭公三个奸佞小人谗邪欺君。幽王拜尹球为大夫,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三人皆谗佞阿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一次三川守臣表称三川地震。幽王笑说:“山川地震是常事,何必动表告诉寡人?”伯阳父对赵叔带说:“以前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现在周如夏商的末季啊!”赵叔带骇然问;“何以见之?”伯阳父说:“源塞必然川竭,川竭必然山崩,山崩是预兆,周室天下不出二十年当亡!”
这年冬,岐山又崩,赵叔带上表说:“山崩地震,是国家不祥之兆,望大王抚恤下民,广开贤路,以弭天变,以使社稷无危。”虢石父却说:“山崩地震,大王所谓天道之常,有什么不祥?叔带是迂腐的读书人,不知天道,望陛下详之!”幽王听信虢石父之言罢免了赵叔带。右谏议大夫褒珦劝谏道:“不可罢赵叔带的官职,否则会阻塞谏诤之路。”幽王大怒,就把褒珦关进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想了许多法子都没有奏效,最后儿子洪德说:“我听说天子荒淫,耽于女色。现在褒城中姒大家女儿十分清丽,家贫无资,若以百金买下这个女子,进贡给朝廷,一定可以赎回父亲。”
他母亲同意了,他们家就以百金,买下此女子,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了幽王,替褒珦赎罪。这女子年方14岁,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幽王见美人仪容娇媚,流盼之际,光艳照人。因褒地所进,就赐名褒姒,充入后宫。群臣都谏阻说:“色倾人国,自古都有。夏因妹喜而亡,商因妲己而丧。陛下宜鉴前朝得失,不可接受此美人。”尹球、虢石父却说:“种田的多收了几捆禾麦,尚且重婚,大王以天子之尊,受一宫人,你们怎么就那么多废话?”幽王也大怒:“有再谏受美人者斩!”自此幽王与褒姒坐则腿叠腿,立则肩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上朝,与褒姒朝夕饮宴。
周幽王历史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司马迁《史记》:①“周幽王无道。” ;②“周幽王淫乱。” ;③“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 ;④“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刘向《列女传》:“幽王惑于褎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褎姒之意。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篇5:周厉王是一面镜子
周厉王是一面镜子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秋凉时节的一个夜晚,国都镐京城里出大事了。
黑暗中,一群手持棍棒、农具的国人秘密集结,并扑向王宫――他们要向周厉王讨还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他欠下的血债。
听到由远而近的呼喊声,周厉王下令调兵镇压。臣下两手一摊:我们周朝,寓兵于农,现在农人暴动,您能调谁来呢?
厉王这才明白大祸临头,急急带着宫眷潜逃出城,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市东北)隐居起来。一代君王,下场狼狈。
国人在王宫中遍寻厉王不着,混乱中有人说太子静在少召公家里躲藏,便云集至召公家门前,火光如昼。召公无奈,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充作太子静交出,国人杀之,令人叹息的悲剧,止住了混乱的进一步扩大。
事变只持续了一天,算是历史上最短暂的革命,却威力非凡――赶走了不可一世的国王。这以后的十几年,国家没有了国王,由贵族大臣会议代行王政,史称“共和行政”时期。
前828年,厉王死,谁继承王位的问题被提上日程。这时,召公把当年的真相说了出来,并把在自己家中隐藏了十四年的太子静带到人们面前,告诉人们这个年轻人是谁,并提出由他来继承王位。
当年太子静年幼无知,暴政与他无关,经召公十四年的培养,静成长为学识颇丰的翩翩少年,于是贵族举手表决,拥立他做了国王,是为周宣王。
宣王励精图治,恢复先王传统,广开言路,下情上达,并要求官吏在征收赋税时不得中饱私囊,鱼肉百姓,史称“宣王中兴”。这些律令被郑重其事地刻在“毛公鼎”上。如今,这座“镇国之宝”安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这个因财税争端引起的政治事变,史称“国人暴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是“邑”。邑,国也,国人,就是邑内之人的统称。周王分封诸侯,新贵领同族人和分配的商族人同居领地。周人居邑中,称“国人”,商人居野,称“野人”,就是居住在国都城内或近郊的士农工商人等的统称。
国人是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对邑共同体的事务有举足轻重影响,源于族群内部久远的民主习俗。
《左传》里有不少“朝国人”的记载,即征询国人的意见。秦、晋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曾朝国人议立新君,国人不同意,国也就让不成。宋景公时,六卿贵族和大尹争权,双方诉之国人。因得罪国人而亡国的事例,此前也发生过,如闵公二年的“卫懿公好鹤”。
国君和贵族了解国人的力量,对其惧让三分,并争取国人站在自己一方。晋惠公为得到国人的支持而“作爰田”;郑子产不毁乡校,也是为听取国人的舆论。
尧舜禹时代,赋税已经产生,但并未像周厉王那样搞得民不聊生,而是用在社会的公共服务上。当时最大的“国事”是治水、祭祀、御敌,都可属于“公共产品”。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因为农业对于人来说是救命的需要。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相当平静而宽和的。《尚书》首篇即称,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那是一个让后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所以孔子才极力推崇那个时代。可惜,这种古代民主制未能延续,随着王权壮大,国人地盘日见缩小。成康以后,对国人的.掠夺有加重的趋势。《诗经》里“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之语,反映了下层国人生活困顿的情景。
镐京附近的自然资源――山林川泽原属公有,任由国人开采享用,君主不得独占。这个世代绵延的传统,限制着君主的权力过分扩张,也补充了国人的生活来源。可是周天子却偏要把事情做绝,连国人的最后的一点依靠也要剥夺。
面对王室衰微的局面,周厉王不是设法革除弊政,而是取消传统习俗,行“国有垄断”,与民争利,至不许民得利,也就犯了“大忌”――国人不仅经济利益受损,政治权力亦同时被削弱。国人权利被侵犯,一时间,宗庙广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要求国王取消专利政策。国人的批评激怒了厉王,找来卫国的巫师做“便衣警察”――谁背后谤王,格杀勿论。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听不到批评声音了,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惊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厉王忘了,国人是不能这样毫无顾忌得罪的。
周王既是国君,又是族长,遇事可以商量,也应该商量。像专利这类断别人生路的大事,如能听进异见,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国王铁了心,一意孤行。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于是,本文开头一幕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兴替镜鉴
国人权利,体现为一种基层社会的活力,它的存在形成了对王权的制衡。只要这种机制还在,王权的过分膨胀就能得到抑制,而这种权利机制被消弭时,专制就在眼前。
“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下层民众的武装暴动。当年召公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则是镌刻在中国历史丰碑上的一句名言,它昭示后人,统治者不管掌握了多大的权力,也不能堵住别人的嘴巴。
任何成功的文明,都含有健康的基层社会基因。当一个社会的基层是自治的,邻居们能够为增加福利而彼此友善合作,社会就充满了活力;若一个社会的基层是虚弱的,人们无权管理自己的事务,而由远在天边的政府来代替自己作出决定,这个社会早晚会失去活力和动力。
国人走上街头,本不是为了推翻国王,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后却闹到人仰马翻的地步,证明财税本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政治权力的政治问题。在这场斗争中,国人终是胜利了,却也是最后一次胜利。秦以后显示力量的不再是国人,而是皇帝。民间维权的大幕被拉上,再无戏可演。
共同体一旦丧失了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精神、彼此之间的纽带和信赖也就跟着丧失了,冷漠与麻木,便充斥了国民的大脑。周厉王的恶劣之处就在这里,他是恶魔,更招引来更多的恶魔。
潘恩把政府与社会分开来,告诉人们:权力必须分割,只有在民间保留有相当的权力,才有可能堵死政府向极权方向蜕变的可能性:“有权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是那些出钱的人,而不是那些花钱的人。”这里所说的“出钱的人”,就是纳税者,而“花钱的人”指的就是政府。
早期国家,其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财政就是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的,领导者无私利可言。今亦如是――国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财税的本质就是它的鲜明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如今人们苦心求索的,不过是回到两千八百年前而已。
而把财税这等天大的事往小里说,把它们当成单纯的技术或工具来理解,却是如今一些专家、学者的本事。所谓财税本质之类的理论大问题,在他们的视野内,也就永远找不到北在哪里。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周厉王就是一面镜子。可是,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有谁会愿意走到镜子前照照自己呢?
(摘自《中国周刊》)
篇6:召公劝谏周厉王的故事
《召公劝谏周厉王》
周厉王当政的时候,残暴不仁,老百姓对他的暴政非常不满。召公就对厉王 说:“百姓都受不了你的暴政了!”厉王大发雷霆,把巫师找来,让他严密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只要巫师告诉那些人的名字,厉王就把他们杀掉。老百姓中没人敢说话,如果在路上碰到,也只是使使眼色而已。
看到这种状况,周厉王非常的高兴,对召公说:“对老百姓的指责和非议, 我现在可是找到办法来制止了,他们什么也不敢说了。”
召公摇了摇头,说:“把人民的嘴堵住,比堵住河流更加严重。河流塞了就泛滥成灾,会伤到很多人。同理,人民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水的人要疏通水道, 使它能畅通无阻地流淌;治理国家的人也应该这样,使人民能够想说就说。天子处理政事,应该让大臣们积极进谏,让修史的官员进献历史典籍;让普通民众的话能够直达朝廷。这样才合情合理。
“人民用嘴发表对朝政的看法,为政的优劣就可以反映出来,当朝者就可以此作为参考,能够推行好的举措防止坏的举措。老百姓把他们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是件好事,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将老百姓的嘴堵上,那还有谁关心国家大事呢?"
周厉王没有釆纳他的意见,而是一如既往地推行他的暴政,老百姓就再也不敢说话了。三年以后,老百姓就把他流放到彘地去了。
周厉王不听取大臣的进谏,不顾百姓的疾苦、指责与非议,我行我素,不改正错误的想法。终于受到了惩罚,被流放到彘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能够完善自身的言行;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能够看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善,从而赢得世人的赞赏,赢得朋友的青睐。
召公简介:
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 “事”),周武王的同姓宗室。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原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曾还辅佐了周厉王。
周朝官名,始于召(shào)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世代有召公后人继承,如厉王、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姬奭后人。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位,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
又作“邵公”,姓姬名奭,西周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陜西省扶风县城东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郾(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周公八师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是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
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百姓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中学内)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 周厉王简介
★ 《趣味历史故事》
★ 抗日战争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 历史故事读后感
★ 短篇历史故事6个
★ 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 历史传奇人物故事
★ 古代历史故事精选
历史经典故事:荒唐的周厉王(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