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

时间:2022-11-26 21:56:00 作者:原素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原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

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

孔子的伦理思想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但由于孔子将其全部思想体系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作了通性的理解,容易导致重视私人生活伦理而忽视公共生活伦理的倾向,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要确立公共生活伦理的优先地位,加强公共生活伦理建设,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道德体系.

作 者:王京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X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4 14(6)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私人生活伦理   公共生活伦理   道德建设  

篇2: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

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伦理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总结了以往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 者:查传庆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7 “”(7) 分类号:B82 关键词:孔子   伦理思想   当代价值   初探  

篇3:孔子孝道伦理思想与关爱型校园建设试析孝道伦理论文

孔子孝道伦理思想与关爱型校园建设试析孝道伦理论文

论文摘要: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原始陈述。孔子的孝伦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当代大学生个体主体性凸显。引发了一些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孔子的孝道伦理思想对个体主体性完善有着重要作用.对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伦关系以及关爱型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论语》;孔子;孝;生命意识;关爱型校园

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孝之品质也是传统优秀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型校园建设。要求“培养学生敬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团队的人文素养和美德”。衣俊卿教授指出建设关爱型校园“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团队的人文素养和美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的重要载体”,并且指出“爱是一种人生和社会不可或缺的伟大力量,越是在世俗化的社会条件下,越是要重视关爱、感恩、善良等传统美德,要坚信大爱无疆、善行天下”。《论语》中充满了爱的思想,而“孝”这一人类最本真的爱,在《论语》中更是多有记载。孔子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并且把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德行放在了学业之前,要求“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通过研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的孝道伦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恰恰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体主体性的尊重。由此观之,孝道伦理思想不但与当今大学生张扬个性、凸显个体主体性并不冲突,而且是个体主体性完善的必要部分。是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关爱型校园的重要因素。

一、孝之生命意识根源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那里,孝源自于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时间的敬畏。源自于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质朴敦厚的生活情感。出生与死亡构成了个体生命的两个端点。现世生存(生命之过程)构成了个体生命的线段,而父母与子女是两截生命线段的交集。生命线段在历史长河中原本就是十分短的,而这一段交集又是短而又短的。孔予清晰地看到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现世生存法则;孔子深刻的感受到了根源于个体生命有限性的紧迫感,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孔子真切的体悟到了生命消逝的痛楚,提出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事亲态度。

(一)对生命的敬重。孔子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只用一个钩的绳竿而不用多钩的绳竿,更不用渔网去大量地捕鱼,也绝不会射杀归巢之鸟,绝不轻易伤害太多性命,或妨碍动物的成长。孔子更敬重人的生命。《论语-乡党》篇中所记载的孔子马厩失火,是孔子对人生命的敬重最直观的体现。“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胜过财产,在他眼里,马或者马厩,作为财产来说都无法与人的生命相提并论。

对生命的敬重.还体现在对自己和父母身体、生命的爱惜。孔子认为维持自己的健康,保全自己的性命是一种自然而又基本的孝。虽然作为个体的人来自于偶然,然而作为类存在的人却不能随意处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盂武伯曾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孝,一方面,对于父母来说是唯恐子女生病;另一方面,对于子女来说就是只让父母仅仅为自己的身体而担忧。仅让父母为自己是否健康而担忧,而不要让父母在其他方面操心。这在孔子看来。或许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孝了。孔子认为常常记起父母的年龄,亦是一种自然而又基本的孝。对父母的担忧,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养亲之情,又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关切。《孔子・里仁》记载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就是说,孝,一方面,要常常将父母的年龄记在心中;另一方面,知道了父母的年龄,就有一种又喜又忧的情感:为父母添了年岁、高寿而高兴;又为父母年龄增长、临近生命之大限而感到恐惧,忧虑不能与父母相处的更久,尽孝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在孔子看来。或许就是一种予死于生、而依然无法逃避生命之终结,对生命之敬重的'真情流露。

(二)对时间的感慨。孔子,深刻的感受到根源于个体生命有限性的紧迫感,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流水,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论语・子罕》)从这我们看得出孔子对时间无情流逝的一种慨叹。时间的流逝无法改变,正如东去的流水连绵不断;生命的逝去也是无法改变,正如日夜交替之不可改变。

时间在人类个体生命上体现为年龄,犹如在树木上体现为年轮。年龄,在孔子看来,绝不是一个机械的数字概念。也绝不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概念。而是一种载有人生感慨记录的年轮。有时他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有时又感慨“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出于对生命意识的觉知,对时间飞逝的敬畏,对人类历史的崇敬,孔子对老者十分敬重。他参加乡人饮酒聚会的场合――“乡人饮酒”,离席之际,总是“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等到年长于自己的人都走了出去.才离开。

生命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只有一次的,时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消解了生命的一次性和时问的有限性。时间在这里通过人类的历史而具有了积淀人类情感的意义;而在这延续不断的情感积淀中.生命被赋予以新的认识,个体被赋予以责任感和历史感。孝的思想也在这其中得以生发、扩充和传承。

(三)普通的回报之情。孔子的孝思想深人质朴的现实生活,深人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质朴敦厚的生活情感。从普通的时间、年龄、生老、病死却道出了实实在在的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在孔子看来,孝是人的内在要求,不只是一种规范,而是一种天生的事亲反哺之情,是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由衷而发的感情。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精心照料、付出了慈爱,孩子回过头来照顾年老后的父母、孝养双亲。《孔子・阳货》篇记载,宰我向孔子提出了对“三年之期”的质疑,认为三年守丧期间不兴礼乐,礼乐必坏:三年不事耕作,民必无所生;自然界以一年为循环之期,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不跟宰我讨论这些外在的东西,把问题的焦点直指人心,问宰我只守丧一年是否心安。在孔子看来,礼只是心中感受的外在表现,三年才能心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解释说小孩子要在父母怀中待满三年才能完全离开,替父母守孝三年,才是合于感情、合于自然之道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洞察了人的本性,对父母的情感是源自父母对自己的情感,心安源自于对父母的那种真挚感情的充分流露。或许在孔子看来,三年之期也不能达到心安的状态.因为父母之怀岂是三年就能离开了?

从普通的回报之情,孔子将孝之思想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娓娓道来。人人可以接受。如同一位邻家智慧的老者与自己的交谈。朴实却一点儿一点儿的引起内心的激荡与自我的反思。

二、孝之对生命的敬养

(一)孝之有所养。孔子认为孝首先要有所养,要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子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父母衣食无忧。《论语・为政》子游问孝一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以及子夏问孝一段“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孔子讲的孝道,首先就是一种最普通的“乌鸦反哺”回报之情。父母对孩子精心照料、付出了慈爱,辛苦把子女养大;孩子成人后回过头来照顾年老后的父母。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孝养双亲,使其安度晚年。

(二)孝之敬其心。孔子认为,除了要对父母尽各种赡养的义务.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要有诚敬之心,要有毕恭毕敬之神态,和颜悦色之态度。《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来问孝,孔子说,有事的时候要替父母办好,有好吃的要拿给父母享用。但这不一定就是孝。因为还有一个态度问题:“色难。”即只有对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怀有敬爱之心才是真正的“孝”,而这是最难做到的。只养不敬,孔子认为与禽兽无别,不能称之为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明确提出,只有对父母怀有孝敬之情,物质上的供养才能真正与饲养动物区别开来。 敬其心要忧其思。子女应该心里怀有父母,关心他们。《论语・为政》记载盂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或是解释为忧虑父母年老患病,或是解释为只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而担忧。两者都体现了子女要体谅父母的心思.要使父母精神愉悦,心情畅快,减少对子女的担心和忧虑。《论语・里仁》中孔子还认为要为父母的高寿而高兴,为父母的年高体衰而忧虑,体现出一种忧思之情。

敬其心要“无违”。无违于生命大道的流转,无违于礼,无违于心。《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继而问什么是无违,孔子对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指不违背礼制、按礼节侍奉父母的含义。活着要按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死后,也要按照礼节安葬、祭祀他们。《论语・里仁》则记载着要对父母无违于心:“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尽可能顺从和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当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子女的要用婉转的语气委婉地加以劝谏,若自己的意见终不被父母接纳,也不要怀有忿恨之心,对父母恶言相向,而仍然要恭敬顺从,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为父母营造一个舒心的家庭环境,以颐养天年。

(三)孝之竭其力。《论语・学而》记载子夏的一句话,其中说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南怀瑾先生解读这段话时就认为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只要发自内心尽心、竭力即可。不必强求物质的富足。尽孝,只要“竭其力”,量力而行,力所不能及也无须强求。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尽孝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尽心竭力就可,如果一定要表现在物质上,那么穷人家里就不会有孝子了。尽到自己的心力.就可以称为孝了。

(四)孝之观其行。孔子认为做子女的要竭其力敬养父母,要有孝之心。还要有孝之行。要将内心的诚敬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上。子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这就是说,是否是孝子,需要观察子女的言行,只有在父母不在了,仍然无改于父之光明正道,感情没有淡化,才是最大的孝。孔子还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是说为了避免父母的担忧以及很好的侍奉双亲,就不要随便远游。而如果非要远行。则必须是“游必有方”,走正途办正事行正道,减少父母的担忧,并且要时常挂记着父母双亲。

三、孔子孝伦理思想与关爱型校园建设

孔子的孝道伦理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完善大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促进关爱型校园的建设。

(一)孝养双亲,培育感恩之心。孔子讲的孝悌,是一种最普通的回报之情。子女对父母的孝养首先就是一种感恩。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挑战和竞争.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更好的对待人生环境。

(二)孝养双亲,培育爱国之心。爱家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始于爱家、孝亲,爱国主义教育从孝养双亲人手,可以避免抽象的、空洞的宏观说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孔子的孝道伦理,从孝养双亲开始,扩展到整个宗族血亲,继而延伸到整个宗族国家,为整个宗族的发展、国家的安定提供了一套可以依托的理论。《论语》中记载有子的一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宗族家庭观念淡化,但是最基本的家庭结构单元存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家庭生活.从大学生的孝养双亲开始。由个人的孝养父母。推广至爱众人、爱祖国。或许可以称为孝的当代精神。

(三)孝养双亲,培育和谐之心。孔子的孝道思想。始于对生命的敬重,对时间的敬畏,并且根植于日常生活。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使得“生”格外的珍贵,孔子重“生”,指出:“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孝道思想源自于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质朴敦厚的生活情感,源自于一种自然生发的知恩图报和仁爱之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大学生身处其中往往迷失自我,生活庸俗空虚。孔子的孝道思想源于对生命的敬重,同时又促进了对生命的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朴实而易于接受。从孝养双亲人手,强化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大学生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和谐、自身与他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

生命的短暂,时间的流逝,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寄托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不论时代、历史、地域发生了何种变迁,这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都是永恒的、统一的、不变的:而基于此生发出来的孝思想,也必定是自然的、同一的、恒久的,富有人类历史魅力的。以此为切人点,孔子的孝道伦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形成有效的孝道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大学生的成长、关爱型校园的建设、和谐人伦关系的构建有着促进作用。

篇4: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于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文摘要: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以这些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论文关键词:积极出仕:为政以德;政治伦理:现代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未被充分挖掘。本文就试图粗略谈一下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孔子的儒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出仕”而用。因此在他与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伦理的问题。现简要论述如下:

第一。君子要积极出仕。要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职责的政治伦理思想。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人世者。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为人臣者应出来辅君治国,不应避世隐居。这样方合乎礼法和伦常,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如与长沮、桀溺的对话:长沮、桀溺耦而耕:“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援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阿。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听后,发了一番感叹,对子路说,我们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呢。在《论语》中,类似的章节还有好几处。例如与晨门的对话,与荷藤丈人的对话,与楚狂接舆的对话等。这些人都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未被充分挖掘。本文就试图粗略谈一下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孔子的儒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出仕”而用。因此在他与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伦理的问题。现简要论述如下:

第一。君子要积极出仕。要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职责的政治伦理思想。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人世者。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为人臣者应出来辅君治国,不应避世隐居。这样方合乎礼法和伦常,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如与长沮、桀溺的对话:长沮、桀溺耦而耕:“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援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阿。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听后,发了一番感叹,对子路说,我们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呢。在《论语》中,类似的章节还有好几处。例如与晨门的对话,与荷藤丈人的对话,与楚狂接舆的对话等。这些人都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法使被统治者懂得犯罪是可耻的因此。这方面需要以道德来进行,只有道德能使人自觉地不去犯罪,懂得耻辱。从而使人心归附。进而,孔子强调以道德为中心。进行德。治。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列道德力量的比喻用“风”和“草”来比喻“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当风吹过来时,草必然会倾倒。也暗示高尚的道德力量必战胜邪恶的“小人之德”。从而显示巨大的力量。这也是孔子反对使用杀戮的手段。主张为政以德的理论根据。

同时,孔子强调统治者自身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对臣民起表率作用。孔子的德治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阶级的上层提出的。他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统治者自身必须就有高尚的道德。从而为民众树立榜样。让民众仿效之。那么统治者如何正身起表率作用呢?

首先。统治者应追求高尚的人格。对高尚道德的追求甚于对生命的追求。所以,孔子强调要做“志士仁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因此,统治者要十分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并且。要经常进行内心反省。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对百姓其表率作用。其次。统治者应该为政清廉。要“见利思义”。孔子并不是一般的反对“利”,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而是要求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应该以义制利或以利从义,反对“见利忘义”的贪利行为。即所谓的“见利思义”和“君子义以为上”。第三。统治者应该勤政。统治者食俸禄,就必须时刻想着为老百姓办事。绝对不能懈怠政事。因此。孔子强调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敬事而信”等对统治者的政治伦理要求。

第三,统治者应该行“仁政”,选贤任能,富民利民,教化百姓。最终实现“大同”的政治理想。“仁”是孔子伦理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仁”,据学者统计,有109次之多。在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针对不同的环境。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但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因此。统治者要怀着爱人之心去管理老百姓。同时,孔子认为,国君要想治国平天下,举贤任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最理想的统治就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的“无为而治”。而舜能“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是因为有禹、皋陶这样的贤能之士的辅佐。因此。具体的施政行为只有通过贤士能人才能贯彻执行,只有这样,国君才能“无为而治”。孔子还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以此论证了举贤任能的重要性贤士选出来之后。就需要他们以仁德来教化百姓,从而实现天下大治,实现“大同”理想。

孔子认为。为政者治国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说:“使民如承大祭”。他还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多次赞扬管仲相齐使“民到于今受其赐”。从理论说。孔子的爱民、利民思想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孔子认为要给百姓施仁德,教化百姓,首先就需要让百姓富庶。“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闭这就是孔子要求统治者管理民众的三部曲:庶、富、教。也就是说,要想教化百姓,首先就需要让老百姓富裕,这与《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相通之处。

所谓教民。首先使老百姓做到“富而无骄”、“富而好礼”闭。然后。让老百姓在道德境界上也要提高一步。达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和而不同”。总体上来看,孔子认为,通过对老百姓的道德教化,这是促进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促进人格高尚。社会和谐的需要

孔子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中有很多都是经过两千年的实践检验。在中国这片国土上还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依然有很深的启示意义

第一,孔子强调出仕思想对当代士人(知识分子)依然有很强的鞭策与鼓舞作用。《论语》中的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做官如果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有余力就去做官“学优则仕”是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所以“士”和“大夫”总是连在一起。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同时。还要明白,“学优则仕”不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使知识分子个体的人生价值、终极关怀被导入“济世救民”、“同胞物与”的方向,实现在尘世建立“天国”的社会理想,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终生追求的目标对于真正的士人来说,出仕绝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家庭的发达。而是为了实现自孔子以来的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理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不正是一个鞭策吗?做官是要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单独为了荣华富贵,升官发财。领导干部应该时刻记住范仲淹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才是儒家所提倡的出仕的真谛。同样。对于当代的士人(知识分子)要记住“君子不器”思想。这实际上涉及到士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嚣子不器”这句话。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说士大夫作为“社会的脊梁”。不是也不可能和不应该成为某种专业人员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存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的存在就是在今天的工业化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依然应该记住“君子不器”这句话,要始终记住知识分子应有的使命感。要清楚自己不同于非知识分子之处。那就是为了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的存在的职责。

第二。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对当代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孔子是中国德性论伦理学的代表。其以道德为中心治理国家的思想对影响中国两千余年。从理论到实践。甚至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孔子传下来的德性论思想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孔子及其儒家批判甚多,同样孔子的以德治国也被抛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在提倡依法治国,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太深了。德性论对中国影响太深了。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以德治国,这是中国的特色。中国老百姓不喜欢打官司,那样会撕破脸,以后见面会变成仇人的因此。中国需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需要调解。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就是传统影响的显现。同样。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以来。我们的政府也更加注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了。“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其中。所谓的“以德治国”就是在全民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当然。要真正贯彻以德治国,首先必须以德治吏。孔子当年提出的“为政以德”,也是针对官吏的。就现代来说。领导干部作为国家以及我们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担负着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官员的~言一行在网络信息特别发达的今天。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道德的国家,他们的言行往往具有社会导向作用。

对社会的思想、言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老百姓都会呼唤“包青天”。赞扬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员。而唾弃那些贪腐腐化。生活作风严重有向题的官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作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后才能以道德教化人民。这才是孔予“为政以德”的真正内涵

第三。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及富民利民教民思想对当代中国干部政绩观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传统上解释都是把“君子”解释为统治者、贵族阶级。“小人”解释为·普通老百姓。从而批判孔子蔑视体力劳动。瞧不起老百姓。孔予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理论去强求两=年前的古人孔子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恰恰是对统治阶级或者说政府官员的种更高的道德要求。统治者不能仅仅追逐于利,而应追求更高的“道”——天道、人道、治国平天下之道等。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成其为统治者。才能成为普通老百姓的表率这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孔子对官员。对整个统治阶级提出的个更高的道德规范米对其进行约束。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政府官员不是更合适码?要谋“道”、谋“义”,而不是某“食”,谋“利”。一旦党政干部失去了对“道”、“义”的追求。而只知道追逐“食”、“利”,那么贪腐贪腐就会产生,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孔子很少讲“利”,“子罕言利”。但是,孔子并不是不讲“利”,而足让“君子”少追逐“利”,那么对于小人(即普通老百姓)呢?孔子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了“利”。“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而且还明确提出对老百姓教化的三部曲:庶、富、教。

以上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伦理建设有很大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利益。我们的领导干部始终要记住:领导干部除了拥有自己的政党利益外。不能拥有任何特殊利益。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领导干部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应该记住孔子的话。要做到“见利思义”。而不能总想着搞自己的“特殊利益”。要知道“人民群众对干部特殊化是很不满意的。”

篇5:孔子伦理思想资源的当代选择

孔子伦理思想资源的当代选择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人的传统人生信念和道德精神在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的强大工具理性精神面前失衡、失措,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民族精神的`断裂和社会信用危机.为此,在整合与重组道德文化资源时,对孔子仁学之合理内核作当代的阐释与选择,不失为可行之途.

作 者:彭晓芸  作者单位:西安联合大学,团委,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2003 19(3)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社会转型   人生信仰   道德精神   孔子仁学   阐释   选择  

篇6:孔子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

孔子伦理思想与人际关系

孔子的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能因为儒家伦理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统治阶级利用和歪曲而否定其精华所在.

作 者:张焱 张润泽  作者单位:张焱(河北省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056029)

张润泽(河北省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

刊 名: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DAN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3 16(3) 分类号:B82 关键词:孔子   伦理思想   人际关系   道德  

和谐社会与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

法医工作与伦理

论网络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俄罗斯族伦理思想述论

师生伦理的反思与前瞻

论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制度的建设

公共营养与保健个人简历

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教案设计

当代诗歌

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