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时间:2022-11-27 07:34:48 作者:彗星来的那一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彗星来的那一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情况,研究各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5月~6月我院选取50例采用中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5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中白细胞(WBC),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空腹血糖。结果: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篇2: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有文献报道,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而CRP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状况。

同时白细胞(WBC)在血液当中的含量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变化[1]。我院为进一步了解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205月~206月我院选取50例采用中药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5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含量、血脂及其空腹血糖。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标准。中医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7~88岁,平均(62.8±6.9)岁。西医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5~87岁,平均(62.9±7.1)岁。均排除患有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严重影响血液流病变指标等疾病。

1.2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药进行治疗,而西医治疗组则采用西药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疗程均为24周。

1.3危险因素检测

CRP检测:患者入院次日早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液3ml,离心分离血清,放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检测患者静脉血清中CRP含量,正常值<5mg/l。

WBC检测:患者入院次日早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液4ml,并进行抗凝处理。抽血前禁止进食饮水。使用医院标准方法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常规检查,正常人WBC范围为(4-10)×109/l[2]。

血脂及血糖检测:在患者入院治疗早晨进行空腹抽取静脉血液,检测患者的血脂及血糖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空腹血糖。

1.4统计学分析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和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中医预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应从病情的具体状况考虑,全方位掌握其病理特点,给予辨证施治,从而发挥中医全面调节机体机能的优势,对病情进行多途径、多环节及多靶点的干预治疗。目前有文献报道,采用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中医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存在病例较少、缺乏随机对照及可重复性差等缺点[3-4],所以对于中医治疗应进一步研究应根据循证医学和临床药理实验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对于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通过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和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

显示出中医对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具有很好的疗效,甚至优于西医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娟,杨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研究[J].药物研究.

篇3: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研究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56例绝经前SLE病人(SLE组)及42例健康女性(对照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

所有入选对象均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

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等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SLE组中有12例(21.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对照组中仅1例存在颈动脉斑块(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57,P<0.01)。

与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VEGF、TC、TG、LDL水平明显增高,而HDL水平明显降低(t=2.54~3.35,P<0.05、0.01)。

SLE病人中与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组的病程明显延长,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则明显降低(t=3.01~3.43,P<0.01)。

结论绝经前SLE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SLE病程长及高VEGF、低HDL水平可能是SLE病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动脉硬化;颈动脉疾病;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atherosclerosis and its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MethodsThe prevalence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P) on the neck in 56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SLE and 42 healthy control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ography. All the participants had no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such as VEGF, TC, TG, LDL, HDL, Lp(a) and the carotid plaque was studied.

ResultsCarotid plaques were found in 12 SLE patients (21.4%), while only one in the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2.3%).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s,SLE pati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VEGF, TC, TG, LDL and lower level of HDL (t=2.54-3.35;P<0.05,0.01).

SLE patients with carotid plaque had a longer course of diseas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VEGF, and lower levels of HDL,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LE patients without carotid plaque (t=3.01-3.43,P<0.01).

ConclusionPremenopausal SLE patients present a higher prevalence of carotid AP than healthy controls. Longer course of disease, higher levels of VEGF and lower levels of HDL might be the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 in the patients.

[KEY WORDS]lupus erythematosus, systemic; arterosclerosis; carotid artery diseases; risk factor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几年发现,在SLE疾病的后期,女性SLE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50倍甚至更高,但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本研究旨在了解绝经前女性SLE病人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情况,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AS之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SLE组56例,来自3月—10月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与病房收治的年满18周岁绝经前女性病人,平均年龄(34±9)岁,病程2~,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

SLE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对照组42例,来自年龄与SLE组相匹配的我院职工及研究生,均为年满18周岁绝经前健康女性,平均年龄(32±8)岁,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

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本中VEGF浓度。

1.3血脂测定

受试者于空腹12 h 后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水平。

1.4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s公司HDI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10.0 MHz。

探查受试者颈动脉有无斑块,记录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位置及管腔狭窄程度。

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球前方10 mm处)、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后10 mm处)、颈动脉分叉部3个位置的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取6个部位的最大值作为最大IMT(M-IMT)。

依据目前超声检查标准:以M-IMT<0.9 mm认为其IMT在正常范围内;如果M-IMT为0.9~1.3 mm则提示内膜增厚;如果M-IMT>1.3 mm则认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采集的同天完成,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师进行检测,且保证该医师对所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属性均不知情。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Lp(a)组间比较先经对数转换后再行t检验,其余指标直接行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

SLE组有12例(21.4%)存在颈动脉斑块,对照组仅1例(2.3%)存在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57,P<0.01)。

2.2两组VEGF及血脂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SLE组病人血清VEGF、TC、TG、LDL水平明显增高,HDL水平明显降低(t=2.54~3.35,P<0.05、0.01)。

见表1。

表1SLE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2.3SLE病人中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AS危险因素的比较

有斑块组病人病程较长,其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HDL水平明显降低(t=3.01~3.43,P<0.01)。

见表2。

表2SLE病人中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AS传统危险因素的比较

3讨论

SLE是一种影响多器官系统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早在1976年UROWITZ等[1]已提出SLE病人的病死率曲线呈“双峰”模式,即早期死因主要为感染和狼疮活动,晚期死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

可见AS所致心血管疾病是SLE疾病后期重要并发症。

本文以绝经前无心血管疾病的`SLE病人为研究对象,排除了雌激素水平和心血管疾病史对AS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年轻女性SLE病人中AS发生的真实情况。

结果显示,绝经前SLE病人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21.4%,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健康女性,与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相近[2]。

本文SLE组VEGF、TG、TC、LDL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HDL水平则显著降低,证实了SLE病人脂代谢紊乱的特点。

目前认为脂质紊乱与SLE病人并发AS、肾小球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SLE病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比较病程、VEGF、H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DL是一种抗AS的血浆脂蛋白,SLE病人中HDL显著降低可能与SLE病人体内存在大量抗HDL抗体有关,从而破坏和干扰了HDL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间接促进了AS发生发展。

SLE病人体内高表达的炎症递质如IL-1、IL-6、TNF等以及内皮细胞损伤、低氧血症都可促进VEGF水平升高。

COLOMBO 等[3]研究显示,SLE病人的VEGF升高与其IMT相关。

研究显示,VEGF可促进AS斑块进展的速度和进程[4]。

有研究则揭示了VEGF在诱导斑块内微血 管生成方面起关键作用,而血管生成参与了动脉硬化的发生[5]。

本研究中有斑块组VEGF表达显著高于无斑块组,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观点。

在普通人群中通常用来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指标LDL、Lp(a) 在SLE病人有斑块组中未见明显升高,可见不能完全用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解释SLE早发AS。

系统性炎症以及在SLE发病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失调[6],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与健康女性相比,SLE病人后期发生AS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脂代谢紊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疾病的进展,但与普通心脑血管AS的形成机制并不完全相同,较长的病程,多种因素导致的高水平VEGF和低水平HDL则成为其重要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UROWITZ M B, BOOKMAN A A, KORHLER B E, et al. The bimodal mortality patter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m J Med, 1976,60:221-225.

[2]JIMENEZ S, GAREIA-CRIADO M A,TASSIES D, et al. Preclinical vascular diseas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Rheumatology (Oxford), 2005,44:756-761.

[3]COLOMBO B M, CACCIAPAGLIA F, PUNTONI M, et al.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in 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 Autoimmun Rev, 2008,8(4):309-315.

[4]MOULTON K S, HELLER E, KONERDING M A, et al.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erdostatin or TNP-470 reduce intim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plaque growth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 Circulation, 1999,99:1726-1732.

[5]CELLETTI F L, HILFIKER P R, GHAFOURI P, et al. Effect of human recombinan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on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J]. J Am Coll Cardiol, 2001,37:2126-2130.

[6]董晖,马瑞霞,宋起. 血浆骨调素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关系[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6):523-526.

篇4:脐带绕颈会有哪些危险

脐动脉和脐静脉形成后,尿囊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退化,在退化过程中,先形成细管,后完全闭锁成为细胞索,构成韧带,与此同时,胚盘向腹侧卷 折,背侧的羊膜囊也迅速生长,并向腹侧包卷成条状。卵黄囊、脐动脉、脐静脉、韧带等都被卷折其中,这就是脐带。随着胎儿的发育,脐带逐渐增长。

脐带的形成与结构

脐带是一条索状物,一端连着胎儿腹壁(就是以后的肚脐),另一端连着胎盘的胎儿面。如果把胎盘比作一把雨伞的话,脐带就是伞把。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 45~55厘米,直径1.5~2厘米,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呈“品”字形排列。表面被覆羊膜,中间有胶状结缔组织充填,保护着血管。

脐带的作用

(1)将胎儿排泄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送到胎盘,由妈妈帮助处理。这是由脐动脉完成的,也就是说,脐动脉中流的是胎儿的静脉血。

(2)从妈妈那里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胎儿。这是由脐静脉完成输送的,

资料

也就是说,脐静脉中流的是胎儿的动脉血。

(3)脐带是胎儿与妈妈之间的通道,如果脐带受压,致使血流受阻,胎儿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脐带是胎儿的生命线。

脐带异常

脐带长度超过80厘米,为脐带过长,可引起脐带打结、缠绕、脱垂。脐带长度短于30厘米,为脐带过短,可引起脐带过伸,影响胎儿与妈妈间的血流交换。脐带 不在胎盘的'中央,而在胎盘的边缘附着,则称为球拍状胎盘。此外还有帆状附着。这些异常结构,都会对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异常情况极 少发生,妈妈不必担心。

脐带绕颈的危险

因脐带本身有补偿性伸展,不拉紧至一定程度,不会发生临床症状,所以对胎儿的危害不大。但脐带绕颈后,相对来说脐带就变短了,如果胎儿在子宫内翻身或做大 幅度运动时,可能会引起脐带过短的征象,导致胎儿缺氧窒息。另外脐带绕颈与脐带本身的长短、绕颈的圈数及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其危险性需要医生根据检查时 的具体情况来判定。

假性脐带绕颈

脐带绕颈是通过B超发现的,有时,脐带挡在胎儿的颈部,并没有缠绕到胎儿的颈部,但在B超下,可以显示出脐带绕颈的影像。所以,当发现脐带绕颈时,应复查,排除假性脐带绕颈。

篇5:PPAR-γ激动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PPAR-γ激动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对PPAR-γ的激动剂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对血管细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几乎对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所有血管细胞均有影响,在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PPAR-γ与特异性激动剂结合后,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抑制血管细胞的增殖与迁移,降低炎症反应,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 者:刘媛媛 王永奇 刘庆平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省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622 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30(3) 分类号:Q51 关键词:PPAR-γ   激动剂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细胞  

篇6:危险因素告知制度

危险源是危险的根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危险

物质。一般危险源的构成要素有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对危险源属性的分析,有利于危险源的辨识、控制。依据《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重预防、抓源头、控过程、求实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把预防的关口前移,现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制度,相关内容如下:

第一条 生产部门向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

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确保其熟悉和掌握有关内容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第二条 推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交底中将施工危险情况、采取的措施、

解决的办法以书面告知的形式或告知牌的形式通知作业人员。

第三条 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

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安全风险

2、危险源通报

3、安全制度和规程

4、紧急反应及现场处置程序

5、个人防护使用要求

第四条 重点岗位危险源的辨识

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第一步是确认或辨识危险源。对危险源的辨识基本原则是:

(一)本质属性有潜在危险性:

1.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

2.有中毒窒息危险;

3.有高空坠落危险;

4.有烧伤、烫伤、腐蚀危险;

5.有飞溅物打击危险;

6.有被物体绞、辗、挤压、撞击、切割、挂带危险;

7.有被车辆提升系统伤害危险;

8.有触电伤害危险;

9.其他容易导致人员伤害、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危险。

(二)隐患容易产生又不易被发觉、且难于控制。

隐患泛指潜在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物或环境的不安全

状态。从理论上而言,凡存在隐患的设备、岗位、场所都可视为危险源;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凡是有本质属性危险性的设备、岗位、场所都视为存在隐患,都一概作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根本依据,以造成危险源过多过滥,失去重点监控意义。

第五条 重点告知内容:

1、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告知措施:

(1)安装、拆卸起重设备和高脚手架、模板等设施时,应当编制拆装方案、

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在施工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2)在高处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拴好安全网。

(4)高空作业点下方不得有人逗留,工作中严禁上下抛掷工具和材料。

(5)严禁用绳索、软线、链条等代替安全带。

(6)开挖深度超过2m时,其边缘上面作业同样应视为高处作业,要设置警

告标志。

(7)大雨和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缆索吊装及大型构件

起重吊装等作业。

(8)高处作业人员和挖孔桩人员严禁穿硬底鞋。

2、危险源:触电

告知措施:

(1)施工所用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凡有裸露带电的电气设备和易发生

电击的危险区,都要设围栏、护网、箱、闸等屏护设栏设施。

(2)施工用电的线路及设备,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安装设置,并符合供电部

门的规定。

(3)严禁将电线线路搭靠或固定在机械、栏杆、钢管、扒钉等金属件上。

(4)手持电动工具应由专人管理,手柄绝缘良好,凡不符合要求的机具严

禁使用。

(5)变、配电室严禁使用易燃的材料建筑,建筑结构应符合防火、水、漏、盗、防小动物串入及通风良好的要求;在采用外来电源和自备发电机两个电源交替使用时,必须安设能防止两个电源的连锁装置。

(6)施工现场生产和生活用电要统一规范、布局合理,并保持接地装置可

靠,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

(7)电焊机必须接地,电焊机用毕必须切断电源。

(8)接地线应用不小于25mm的多股软铜线,装接与撤除接地线必须戴绝缘

手套,穿绝缘靴和设监护人。

3、危险源:窒息

告知措施:

(1)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安设通风设施(鼓风机)。

(2)制定操作规程、设立警示标志、采取防护措施。

(3)做好窒息应急措施。

(4)必须与外来施工单位签定安全管理协议书,明确责任,明确联络人。

4、险源:起重伤害

告知措施:

(1)吊车工、指挥人员要了解起重机械性能。

(2)起吊时必须专人指挥。

(3)起重工持证上岗。

5、险源:机械伤害

告知措施:

(1)操作手要了解机械设备性能。

(2)操作手要掌握机械操作规程。

6、险源:爆炸

告知措施:

(1)氧气瓶乙炔瓶固定放置,间隔不小于5m。

(2)氧气瓶、乙炔瓶不能暴晒,气管不能混用。

第六条 严格执行危险源告知制度,造成事故的后果、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使在危险源场所的全体作业人员了解和掌握危险源的基本常识,做到相互监督,自觉遵章守纪。

上一篇:旅行社财务管理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

篇7: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

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

通过对已有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研究的.分析,将这些评价方法归纳为土壤抗蚀年限评价法、土壤侵蚀危险度主导因子分级评价法和土壤侵蚀危险度模型评价法3大类,并在对各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建议今后加强土壤侵蚀危险度定量评价方法,尤其是模型方法的研究.

作 者:刘刚 刘普灵 杨明义 田均良 Liu Gang Liu Puling Yang Mingyi Tian Junliang  作者单位:刘刚,Liu Gang(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12100,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49,北京)

刘普灵,杨明义,田均良,Liu Puling,Yang Mingyi,Tian Junliang(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12100,陕西杨凌)

刊 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2008 6(5) 分类号:P5 关键词:土壤侵蚀   危险度   抗蚀年限   评价因子   定量评价  

预防医学考试辅导――社会因素与健康

老年人养生 中医推荐预防老花眼的五种药粥

茶叶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耐旱机制研究进展

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中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中医毕业论文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

危险地方(社会)

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