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短文答谢中书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短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 备( )( )( ) 4.晓物将歇( )( )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
6.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7. 未复能有与 其 奇者( )( )( )( )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 2.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 )
3. 念无与为乐者( )( ) 4. 怀民亦未寝( )
5. 相与步于中庭( ) 6. 盖竹柏影也( )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4.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 ,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 、______和 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 ”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参 考 答 案
答谢中书书
一、1.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共同谈论的话题(动作名)2.交相辉映 3.四季 全、都 具备 4早晨 消散 5.坠落 潜 鱼 跳跃 6.确实、的确 人间 美丽的地方 7.不再 欣赏 那些(这些) 奇异的山水(形作名)
二、1.山川江河美丽的风景,从古至今(就是文雅人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江河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具备着(这样的美景)。
4.早晨,雾气将要散开的时候,猿猴、鸟儿就发出杂乱的啼叫。
5.(这)确实是人间最美丽的地方啊!
6.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不再有欣赏那些奇异山水(的美景)的人了。
三、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四、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
一、
1.窗户 2.脱 高兴(兴奋)的样子 3.想、考虑 4.睡觉 5.同时、一起 6原来 7.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趣的人
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积水中似乎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四、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①描写 议论 抒情 ②闲 仙
五、1.苏轼 宋 文学 唐宋八大家
2.(1)想、考虑 (2)庭院里 (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 (4)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趣的人
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4.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答谢中书书》选自哪里
2.《答谢中书书》解题及情感
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4.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人教版
5.答谢中书书注解
6.答谢中书书傍晚美景
篇2:答谢中书书短文导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篇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答谢中书书1
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实是欲界之仙都11。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1] [2]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作品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篇4:答谢中书书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篇5: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篇6:《答谢中书书 》
《答谢中书书 》
【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DD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DD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7: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拼音版与翻译)dá xiè zhōng shū shū
答谢中书书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
实是欲界之仙都。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那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不再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重点字词:
1、与(yù):参与,那里指欣赏。
2、自:从。
3、未:没有。
4、实:确实。
5、颓,坠落。
6、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7、交辉:指交相辉映。
8、是:这。
9、乱:此起彼伏。
10、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11、奇:指奇山异水。
1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13、之:的
问题探究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描述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俯视和仰视平视相结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2)动景和静景相结合;“两岸石壁,青林翠竹”为静景;猿鸟乱鸣,沉麟竞越“为动景;
(3)晨昏变化相结合;“晓雾将歇”为晨,夕日欲颓为昏。
(4)山水配合;文章既写山又写水。
这样写的好处,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结合文章资料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点出山川之美,“美”字表达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作者沉醉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3)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显自豪之感。
全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仅有自我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一样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入”字写出了巍峨的山峰直入云端的雄伟气势,同时化静为动,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所以“入”字用得好。
赏析一: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之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终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极度动荡,所以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证明自我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进取提高的政治观点,可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赏析二: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段描述生动传神,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经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光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描述细致逼真,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赏析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简短书信。文章虽短,却令人感慨良多。
山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话题,古往今来写景的文章数不胜数,而《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开头便感慨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达对山水美景的热爱,称赞了友人的高雅情怀。谢中书作为一位能够彼此共赏山水的朋友,实为志同道合,莫逆之交。
接下来,作者以洗练、清峻的文笔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没有南朝文字流于靡丽的弊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几个字中蕴含了两种观察的视角,抬头看有白云和高山,低头俯视又有流水潺潺,景物清新,不事雕琢。当写景转近时,作者又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了五色石壁、青林翠竹、猿猴飞鸟、水中游鱼等风物,传达了生机勃勃的意味,如同一幅山水画上又点缀了细节,将山川景物完整而有层次感地展此刻读者眼前。
最终,作者感慨道,“实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了归隐林泉的高雅志趣,又以谢灵运作比,赞美了好友与谢公比肩。
★ 改写答谢中书书
★ 答谢中书书划分
短文答谢中书书(整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