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esetJi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
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
该文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城市开发需求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的矛盾冲突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研究城市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分析、评价区域生态条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构想.并结合合肥西湖新城实例,从生态适宜性、景观格局、建筑形态、植被水体、景观工程五方面具体建立分析模型和规划措施,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规划、控制城市生态敏感区.从而达到维育城市生态安全,控制城市环境失衡的目的.最后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的未来提出发展建议.
作 者:蒋冠林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X3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敏感区 生态安全 生态分析篇2:开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开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在开封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开封城市景观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作 者:朱腾刚 Zhu Tenggang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32(11)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开封 城市景观 生态规划篇3:浅论城市生态规划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篇4: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4]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5]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2000,(3).
篇5: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生态
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生态
本文从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生态的协调方面出发,探讨了我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并由此探讨了景观生态与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
作 者:王璐 陈卫国 作者单位:河南省博达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464000 刊 名:中国电子商务 英文刊名:CHINSES ELECTRONIC COMMERCE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S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景观生态 关系篇6:浅谈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论文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论文
论文关键词:滨水区 景观 生态规划 金鸡湖
论文摘要: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苏州金鸡湖景观
苏州古称“烟水吴都”,历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誉,因而水乡风光成为“吴风景”的重要特色古苏州以园林、曲水见长,均在“尺寸之地”内做文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向东西两翼发展,均是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发展的新城镇格局;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景观设计各方面均有别于苏州原有的古典特质。金鸡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西距苏州古城约4km,水域面积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还大1.88kO,是构成苏州工业园区新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州市总体规划中最大的市内景观区其规划目标是使金鸡湖成为以游憩活动为主的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并作为苏州市未来现代化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规划总面积11.38km。苏州金鸡湖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在于:
1.景观的二元性
金鸡湖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设定有别于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景,而成为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缩景,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园林景观的精髓开发一个全
新的新苏州形象。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休闲、生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正符合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2.景观设计中注重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城市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内空间、建筑与建筑相邻空间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调合各种空间使用要求(如建筑、树木、广场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支配与使用。在金鸡湖景观规划工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典型空间的处理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1)开放与围合空间
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因为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相对要求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定性为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为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集会、演出、散步、娱乐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边缘线空间
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
(3)车流与人流空间
金鸡湖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车流、人流系统与景观本身的关系。金鸡湖外围为宽阔的42.5m的城市干道,进入沿湖100~250m范围内则转入城市支路与步行道系统,这样能保证湖区的休闲、宁静。
(4)景观空间
处理上注意步移景异,防止为追求某种几何图案而出现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间,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识地进行曲线化,空间之间的.转化通过坡池、材质、高差的变化,沿湖散步道系统分上、下二层等。
3.设计哲理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最为精巧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大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使用当地建筑风格来与苏州旧城相呼应。但同时以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本土品种并考虑了全年候不同季节的植栽设计。
4.世纪广场的生态设计手法
金鸡湖世纪广场位于老城区附近的苏州工业园的未来中央商务中心的心脏地带,该处不仅作为主要林荫大道的终端焦点也为周边的未来写字楼区提供了一个休憩放松的城市绿洲。世纪广场的设计概念意在加强与苏州老城内古典园林的对话但是同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空间框架来体现一种现代生态的气息。充分利用基地突出的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在与林荫大道呼应的位于草丘顶上的同心中央广场,与水平的规整设计的乔木植栽带之间创造了许多小型的空间作为人们的休憩座椅区。作为特色地景的草丘,周围环绕着两条步道。一条步道临着带状弯曲而平静的水池,在周边开放性的空间当中提供了一处独到的静谧之地,而另一条步道则采用纯朴自然的铺地以及非规整的乔木丛来加以强调以在树木成长之后创造一种围合感。这两条步道的设计旨在人工与自然的空间之间建立更为合理的过渡与联系。在世纪广场的总体框架中通过四季植栽的配置以及利用银杏树的多变纹理色彩创造四季的不同意趣,这些运用生态手法塑造的景观元素强调了不同时间段空间景观变化的重要性。
二、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通过金鸡湖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滨水区生态规划原则应至少满足如下几点内容:
1.以生态性为规划理念,结合艺术性和多元性规划设计以开放性、经营性、功能性、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规划的理念为原则,其中以生态性、多元性、艺术性为要点。在“生态性”理念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作为宗旨,充分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保证一定比例的植物用地面积,营造以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相辅相成的气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保护的切实效益,控制游客数量。在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的基础上,以生态恢复手段为主,结合各种必要的人工生态措施完善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体系,使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呈现典型原生态的特征。苏州金鸡湖在景观生态规划“多元性”理念指导下,合理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尽量创造多样的用地功能,完善、丰富生态保护区的用地结构。以建立观光湿地、休闲绿地、赏鸟湿地保护区域、观光水域、会议展览五大类主题功能进行景区规划,创造一个生态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休闲、会展、居住综合性开发区。在“艺术性”理念指导下,综合本区自然资源、现状用地的特点,艺术地确定整体空间景观形态。在具体的设计主题、形象立意、结构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方式、建筑设计、绿化景观等技术环节中应用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空间的典范。
2.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设计指引规划控制指引,指为了对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对用地进行了地块划分并按地块进行设计指引。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按场地特征的不同分区恢复生态环境,以使生态的恢复适合于这一地区。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区特征,分别恢复生物多样性系统,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另外,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上对开发强度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体上的控制和指引,从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与使用的空间管制。从金鸡湖的景观生态规划来看,以观光为主要功能的观光湿地是公益性用地,以人工湿地为主。保护现有的水杉林,设置木栈道穿插其中供游人游赏散步。在现有水塘的基础上,在尊重原有场地肌理的前提下,结合人工湿地,营造水生植物园以及水生植物生态污水净化系统试验园,达到观赏与生态科学教育的目的。休闲绿地则以植被的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进行原场地的生态环境整治,适当建设设施并引导游人合理利用。赏鸟湿地保护区域,以保护为主,维持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同时人工堆岛制造滩涂,以便吸引更多的鸟类,但游人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公园内原有的水塘与金银湖相通形成观光水域,保留其原貌并建设观光设施。从以上可以得出在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规划控制指引将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明确而有力的帮助。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3):75~77.
[2]黄光宇,陈勇.城市生态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6
篇7: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环境水平急剧下降,人们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绿地系统的识识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建设大环境、大绿化的方向转化。本文对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体;系统规划
一、我国生态绿地的进展
1、系统观方向
我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大系统对待,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生态观方向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益,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
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大量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有关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城市建设作用的研究,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认为城市绿地应保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分析、应用和建设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
3、协调观方向
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绿地系统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如何引导城市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4、技术观方向
借鉴计算机遥感等相关技术手段,调查分析城市绿地的现状,为制订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已成为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备手段。
5、目标观方向
建设园林城市是中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普遍目标,尽管对花园城市的内涵指标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然有许多城市把它们作为高于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绿化在其中的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目标
1、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2、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两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市场价格是直接有形的产品,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而另外一分部是无形产品,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及其他周边服务,最后一部分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如,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1、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保留大型绿地,并且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并进行合理的配置,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增加绿化覆盖率,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2、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通过点、线绿色规划,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街道绿地,以及河流改道扩建,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工厂需要搬迁,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表。
3、综合各项新措施,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成为城市景观之一
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其历史悠久,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2)连锁反映
依托城市,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纵横交错
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4)兼顾点带
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档次,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提倡。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突出地方特色以及人文文化、生态系统等等。只有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才能与自然共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会使得生活家园永葆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丽亚.规划评估的理念、方法与框架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2008,6
[2]杨S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1).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论文]
篇8: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海南岛东南海岸带景观生态规划
对海南岛东南海岸带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根据海南岛东南海岸带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经济运行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近岸热带海洋旅游区;海水养殖区;海岸平原粮牧生态区;生态林业区.各区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特征不同,在利用与管理各生态区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即加强宣传教育与宏观管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生态经济建设,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护区.
作 者:汪永华 李若英 WANG Yong-hua LI Ruo-ying 作者单位:汪永华,WANG Yong-hua(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处,广州,510030)李若英,LI Ruo-ying(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广州,510640)
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6 25(5) 分类号:Q149 关键词:景观 生态规划 东南海岸带 海南岛篇9: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3个时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和研究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特征和景砚生态规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淡水河流区和滨海咸水区景观格局存在空间异质性和人为干扰的程度的差异;闽江河口湿地受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湿地面临的保护与开发冲突矛盾日益凸现,从保护景观功能的角度,提出有别于自然保护小区的景观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思路,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区划分为三类: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
作 者:周亮进 ZHOU Liang-jin 作者单位: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1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P941.788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河口湿地 闽江篇10: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但是,生态敏感区广布,并出现生态脆弱区.在分析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帮助生态敏感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以生态村镇建设促进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作 者:李恕宏 作者单位:池州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旅游系党支部书记,247000 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7(3) 分类号:F1 关键词:生态敏感区 生态脆弱区 可持续发展 池州市★ 生态演讲稿
★ 生态文明范文
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