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时间:2022-11-28 11:37:01 作者:daly1016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aly10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忆秦娥》阅读题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忆秦娥》阅读题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21、这首词的上阕,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请指出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2、这首词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分)

试题答案:

21、(1)“咽”、“断”。(1分)(2)“咽”用拟人手法,既形容箫声,更形容主人公的悲苦愁思;(1分)“断”表明主人公心存牵挂,午夜梦醒, 夜不成眠;(1分)悲愁哀怨的.思妇,如泣如诉的箫声,“咽”、“断”二字,奠定全词孤冷凄清的基调。(1分)

22、这首词寓情于景、融愁于史。(1分)作者将伤别与吊古相结合,通过对灞陵柳色、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的描绘与感叹,(1分)抒发了伤别盼归,历史兴亡(或王朝兴衰)的悲壮感慨。(1分)

篇2:《忆秦娥》阅读答案

《忆秦娥》阅读答案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5分) 示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 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

9.(6分) 示例:“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篇3:忆秦娥 李白 阅读答案

原文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8、答题要点:

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3分)

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2分)

9、答题要点:

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

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

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 。(每点各2分)

篇4:忆秦娥 李白 阅读答案

这首《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全词伤今怀古,言简情深,气势雄浑,意境高远。

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若断若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楼上正挂着一轮若明若暗、冷漠凄清的弯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上的弯月依稀可见,桥边柳色年年依旧,这些都能见证当年与亲人在灞陵桥上⑩肜氡鸬那榫啊

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冷落凄凉的秋天,登上地势高敞的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车马稀疏,亲人多年来音信早已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亲人杳无音信,在西风萧瑟、落日余辉的光照下,眼前只见汉王朝的陵墓一片凄冷荒凉的景色。

【赏析二】

上阕写春愁。秦楼上空,月色朦胧,夜深人静,箫声幽咽,如泣如诉。三四五句紧接,点名秦娥“箫声咽”与“梦断”之缘由,且于月色之外,又添加柳色,不仅构成更为凄凉的典型环境,还将这“秦娥”自己的伤别念远,展现出人所共有的离情伤感中,以深化主题,拓宽了 境界,为进一步伤今与怀古作了一个极妙之过渡。

下阕写秋思。乐游园清秋节之欢乐与咸阳古道上无人传递信息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末三句中再增加“音尘绝”,山崩地坼(che),风变而销,加重了悲伤之气氛。“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只写境界却容量很大,兴衰之感尽在其中,将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为整篇词涂上重重的悲壮色彩。

整篇上下两阙,笔笔变换,但紧密相连。一春游,一秋萧;一碗丽,一毫旷;一以“秦月楼”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一一以伤别为关纽,以国家之感为结穴。其文笔流利自然,寓情于景,其至深至广之情意,无限开阔之境界,特别结尾八字,足【王国维】“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一向被誉为词中鼻祖。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拟题目。

②“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暗用《列仙传》上仙人箫史教秦穆公女弄玉吹萧,引来凤凰的典故。咽:呜咽,形容萧声凄凉。秦娥:这里借指秦地(陕西一带)的女子。

③灞陵:在长安东郊,是汉文帝的陵墓,附近有灞桥,汉唐时代送旅人东行,到此折柳道别。

④伤别:因为离别而伤心。

⑤乐游原:在长安东南郊,地势很高,登上可望全城,是游览胜地。

⑥残照:夕阳。

⑦陵阙:陵,帝王的陵墓。阙,墓前的楼观。

篇5:忆秦娥娄山关阅读答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2分)

答:

2、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怎么样的典型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3、这首词以描绘了红军什么壮举,抒写了红军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 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3、《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篇6:文言文阅读忆秦娥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忆秦娥习题及答案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

[注] 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

(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篇7:忆秦娥娄山关诗词阅读答案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阅读答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2分)

答:

2、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勾勒了怎么样的典型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3、这首词以描绘了红军什么壮举,抒写了红军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 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3、《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六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篇8:《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答: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答到好处得2分。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词句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

答: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这首词借“鸿雁北归”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江南的梅花谢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词人托鸿雁带信,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沉痛而激愤。在写法上,上下两片,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得很有技巧。

本题第一问的解答并不困难,鸿雁传书的意象,同学们大都熟悉,南宋爱国词人关切中原失地的词章,在中学里也学过多篇。鸿雁传书的意象与下片的联系,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感到困难,因为下片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但只要把握了这首词在写作思路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下片运用的想像方法,解答起来也就不困难了。

赏析:

《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词。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忆秦娥》阅读答案

阅读题及答案

《野菊花》阅读题及答案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春寒阅读题及答案

宽容阅读题及答案

《小草》阅读题及答案

《忆秦娥》阅读题答案(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忆秦娥》阅读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