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

时间:2022-11-28 13:23:25 作者:每天不胃疼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每天不胃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

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

学生不习惯

不是出于开玩笑或不尊重

称呼表示与老师之间亲密

1月16日,新文化记者按网友“久仰微博名字难起”发布的“倡议书”图片,联络到“传媒分院团委”,确认是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长春校区),并了解到倡议发布的来龙去脉。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学生向新文化记者证实,这封倡议书是在12月份的时候摆放在教学楼大厅里的,被同学拍下来发到网上,近几天又被网友转发。但现在这封倡议书已不在原位置了。

“刚看见这封倡议书时,真是笑哭了,学院太淘了。”该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推测,学院发起这样的倡议,应该是因为学生们对老师的称呼比较随意,“比如宋大大、曲姨、文哥、武哥……”她说,没想到小伙伴们戏谑的称呼,会引起学校如此重视,“可能学校觉得我们这么做,是在给老师起外号。但我们并不是出于开玩笑或者不尊重,而是因为与老师之间的亲密与喜爱。”

“虽然小伙伴都觉得学院的这个倡议有些无厘头,但多少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四的张同学说,议里盘点的称呼太全面了,把同学之间的亲近称呼都列在了里面,现在都要称为“学长”、“学弟”之类的,画风变得太彻底,有点不习惯,“还好没把宝宝列到名单里。”

这些称谓从何而来

这些五花八门的昵称,到底有啥由来?该学院学生和其他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纷纷“投案自首”,讲述起对老师称谓创新的原因。

姨:是一位中年女老师,上课特别有意思,简直是段子手,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她,觉得她很亲切,但是因为她年龄比同学们大很多,就叫姨了。

大大:是一名男老师,讲课特别好,同学们很喜欢,但因为年龄比较大,就被称为大大了。

老板:有同学私下称一位男老师为老板,是觉得他挺严肃的,而且有领导气质。

老大:通常称辅导员老师为老大,因为日常接触得多,经常带着我们。

哥&姐:年轻的男老师和

女老师,通常会被称为哥或姐,而且前面都会加上名字之中的一个字,组合起来称呼。

淡定的老师

感觉这些孩子挺调皮 公共场合以师生相称比较礼貌

“没被同学取过外号的大学老师,不是一个好段子手。”28岁的赵倩是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因为年轻、颜值高,同学们都称她为“倩倩姐”,“我们年龄相差不多,大家这么喊我,比喊赵老师顺耳多了。”她说,对于同学对老师的称呼,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家开心就好。”

虽然被学生们称为“宋大大”的宋义老师还是更喜欢以师生相称,但是听学生这么称呼他,他还是觉得很有趣,“感觉这些孩子挺调皮的。”他觉得,倡议书提出的关于师生称谓的问题,确实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公共场合,以师生相称比较文明礼貌,更能体现学校的文明风气和学生素质。”

顽皮的学院

大学文化应该是高雅的但不会采取措施去实际禁止

发起如此顽皮的倡议为哪般?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一位负责人解释,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经常听到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各种无厘头的称呼,“年龄相仿的老师,有的是姨、大爷,有的却是哥、姐,同学之间还有叫小舅子的,这辈分是不是太乱了?我们真心觉得好凌乱。”

不过该负责人解释,学院团委发起这个倡议,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发出号召,措辞方式上也说得比较顽皮,以便于同学们接受,而且倡议仅仅是为了引起同学们注意,并不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实际禁止。

该负责人说,学院认为,在大学里,无论是交往方式还是生活内容,都应该是高雅的、充满书卷气的,但目前大学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高雅的东西少了,大众化的东西多了,称谓文化就是一种反映。

“叫姐、哥、叔、大爷等,这都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江湖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遗留。”他说,称谓的背后虽然反映了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这无可厚非,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以传统的方式称呼老师、同学、学长、学姐,听上去更符合大学的环境。

#新文化·众议院#

@一条道跑到黑:我觉得师生关系应该还原其本来面目,单纯不代表生疏,传统不意味着冷淡。恰恰这种不掺杂其他因素的师生情才最纯粹。

@Da ncerOnFootball10:我们叫的是社长,叫什么老板,低俗。

@孙贝越_sBy:老师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叫哥姐怎么了。学校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对同学特别亲切,都叫他爸。

@天涯-老夫让你三招:其实就是一句话:避免公事庸俗化。

@哈柏哥布林:一个称谓就能把师生关系叫庸俗了?那你把师生关系看得也太庸俗了吧。

新文化记者 赵实 实习生袁慧莹

古时师生称谓

称同学为:

同窗、同门、同年

称老师为:

恩师、夫子、先生

称学生为:

门生、受业学生

称自己为:

学生、不肖徒、不敏生、愚生敬

称对方老师为:尊师谦

称自己老师为:敝师敬

称对方的学生为:

贵门生、贵高足、令弟子

谦称自己的学生为:

敝门生、敝弟子、不肖徒

篇2:我管同学叫老师

我管同学叫老师

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教师和学生都在相同的起跑线。虽然教师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

我是一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每一天都会有许多故事发生,这些故事有的让我感到欣慰,有的让我感到凝重,有的让我自豪,有的让我深思。正是这些故事伴随我在教育的岗位上不断成长。

记得有一年我新接一个班,在这个班里有一个叫白松蔚的同学,我就是管他叫老师的。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一节数学课说起……

那一天我象往常一样拿着课本、胶片走进了教室。讲课的内容是“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

上课了,首先进入复习,口算了十道整百整十的加减法题和三道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本课做好铺垫,然后进入了探索新知阶段。我出示了一道例题360―70,先让学生读题计算然后先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奇思妙想,而且我明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必须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两点为前提。

记得卡尔q罗杰斯曾认为,创造性的本质,或者说其内部构成,是不可能靠强迫形成的,而是要在适宜的心理环境中让他们自由的表现出来。因此我除了适时的在解题策略方面给孩子们以诱导之外,就是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所以他们讨论的可激烈了。

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有的说:我是把360和70分别看成是36和7。用36减7得29,再填上一个0,最后结果是290;

有的说:我把360 分成300和60 ,用300减70得230,再用230加60得290;

还有的说:我把360 分成200和160,用160减70得90,再用200加90得290 ……

当白松蔚发言时,他说:“我用70减60得10,再用300减10得290。”当他说完自己的解法时,我一下楞住了。这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解题方法呀!而且在以前的解法当中,当被减数不够减时是不能够用减数减被减数的,这是有背常理的,可他偏偏这么想了而且结果正确。这么做对吗?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立刻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看他们争论不休,有一学生站起来说:“对不对检验一下不就行了么。用他这种办法多做几道题,如果结果正确就对,,如果结果不正确就不对。”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开始检验:

160―90用90―60=30,100―30=70正确;

240―80 用80―40=40 ,200―40=160正确;

450―70用70―50=20,400―20=380正确……结果全部正确。

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正确的,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我也很激动,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了他的大胆创新精神,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并且说:“今天白松蔚同学为大家上了一课,也为老师上了一课,老师非常感谢他,所以他现在也是老师的.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一样争做老师的老师。”此后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大家努力的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想法更好。这就是我管学生叫老师的原因。

其实有的时候,只要你认真发现,孩子的小脑袋瓜儿里的想法可多呢,有的时候比我们想的还好呢!他们有时真的能做我们的老师。我想: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下课后,我把白松蔚的这种奇妙的算法同其他的老师说了,他们也感到惊异。在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吴文俊院士写的《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中知道了他的这种算法中实质上运用了叫做“十进位值制”的数字表达方法。据吴院士讲这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代发明,是经的起几千年的历史考验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他引用德国大数学家拉普拉兹的话说:“发明这样的一个方法是多么困难那?可以从以下几个事实看出来,就是有两个历史上古代最伟大的人物,两个天才人物,一个是阿基米德,一个是阿波罗尼,向这样两个伟大的天才都不能发现这样重要的事情足可见其难度之大了!所以我也很纳闷儿:这样一小孩子怎么就能如此轻而易举的运用了呢?而且我有个疑问,这种奇妙的怪算法与什么有关?我们的教学与教育方式,与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机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是内因还是外因?我深深感觉自己所学有限,对自己也有了怀疑,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在教学过程中怕自己误人子弟。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3:我管同学叫老师

我管同学叫老师

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教师和学生都在相同的起跑线。虽然教师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有一定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经验,但

我是一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每一天都会有许多故事发生,这些故事有的让我感到欣慰,有的让我感到凝重,有的让我自豪,有的让我深思。正是这些故事伴随我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岗位上不断成长。

记得有一年我新接一个班,在这个班里有一个叫白松蔚的同学,我就是管他叫老师的。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一节数学课说起……

那一天我象往常一样拿着课本、胶片走进了教室。讲课的内容是“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

上课了,首先进入复习,口算了十道整百整十的加减法题和三道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本课做好铺垫,然后进入了探索新知阶段。我出示了一道例题360―70,先让学生读题计算然后先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奇思妙想,而且我明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必须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两点为前提。

记得卡尔q罗杰斯曾认为,创造性的本质,或者说其内部构成,是不可能靠强迫形成的,而是要在适宜的心理环境中让他们自由的表现出来。因此我除了适时的在解题策略方面给孩子们以诱导之外,就是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所以他们讨论的可激烈了。

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有的说:我是把360和70分别看成是36和7。用36减7得29,再填上一个0,最后结果是290;

有的说:我把360 分成300和60 ,用300减70得230,再用230加60得290;

还有的说:我把360 分成200和160,用160减70得90,再用200加90得290 ……

当白松蔚发言时,他说:“我用70减60得10,再用300减10得290。”当他说完自己的解法时,我一下楞住了。这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解题方法呀!而且在以前的解法当中,当被减数不够减时是不能够用减数减被减数的,这是有背常理的,可他偏偏这么想了而且结果正确。这么做对吗?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立刻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看他们争论不休,有一学生站起来说:“对不对检验一下不就行了么。用他这种办法多做几道题,如果结果正确就对,,如果结果不正确就不对。”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开始检验:

160―90用90―60=30,100―30=70正确;

240―80 用80―40=40 ,200―40=160正确;

450―70用70―50=20,400―20=380正确……结果全部正确。

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正确的,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我也很激动,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了他的大胆创新精神,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并且说:“今天白松蔚同学为大家上了一课,也为老师上了一课,老师非常感谢他,所以他现在也是老师的.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一样争做老师的老师。”此后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大家努力的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想法更好。这就是我管学生叫老师的原因。

其实有的时候,只要你认真发现,孩子的小脑袋瓜儿里的想法可多呢,有的时候比我们想的还好呢!他们有时真的能做我们的老师。我想: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下课后,我把白松蔚的这种奇妙的算法同其他的老师说了,他们也感到惊异。在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吴文俊院士写的《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

[1] [2]

老板没有老师

高校消防安全倡议书

职场禁忌:永远不要爱上你的老板!

高校禁烟倡议书怎么写

高校老师辞职信

高校老师如何面试

高校宿管员个人工作总结

高校行政老师自我介绍

高校老师教学反思

宿管老师述职报告

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校倡议书:不要管老师叫老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