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鲁迅的灯下漫笔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鲁迅的灯下漫笔散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鲁迅的灯下漫笔散文
鲁迅的灯下漫笔散文
回到家里,床单上,夕阳下的树影绰绰,干净温暖,不必去想乱糟糟的事,一切都显得宁和。
六月初的天气,微雨。去往天目湖。一路上的夏雨就像笑语,蜿延在绿荫里的公路上。偶尔雨势急乱,疾驰着,烟圈散开,远远的总是浓浓的绿色,渐深的镜头,铺在水墨一样的天地,在山水葱茏里兜兜转转,我始终以为这是最好的生活。
晚上的时候,两个孩子在浴缸里玩的很开心,这让我想起很小的时候,放学回来烧水做饭,轮着洗澡的时光来。时间真是玄妙,总是推演着相似的场景,却又永不重复。大概是人心易老,愈老便愈怀旧。 回到小城,也许容不下繁华,但是烟雨里总有些别致的味道。喜欢走到临省的小镇上,看着晚上橘黄的路灯,心里很开心。仿佛和以前走过的一样。
年头在恍惚里不知觉走掉,也发现越来越不像自己,有一种说法是,唯有恋爱和时光可以做到这样。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游弋在人群里我时常这样想。记起来初一不懂事的时候,总是爱顶嘴,爱轻狂。没人告诉我这样好不好。现在倒更愿意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过去了七年, 我没有发觉。是什么改变了它们呢?
慢慢地更愿意疼爱小孩子,比起以往。有时候愿意花一些时间做一些枯燥细碎的事,哄他们开心,孩子始终是单纯的,不管斯文还是顽劣。我爱他们,因为童心,因为星星一样扑闪的眼睛。
清晰记得的大雪,覆盖着门口的松树。耳房里木炭悠悠的烧着,忧伤刻骨。可是我依旧怀念它,就像怀念冬天亮晶晶的冰棱。但记忆远没有时间拉得长,久远的'童年记忆,仿佛都掩在烟雾里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少想起这些事。只是忽然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文字:那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学校的时候,没有这样清醒难过的心情,由此我知道迟早有一天会把它们通通忘掉,忘掉读书和旅行,忘掉青春,只剩下纯白不定的人生。
总是在深夜想起这些事。生活和成长,我都找不到完整的比喻,只是一切一切,都像极了年少时,坐在风大的堤坝上,我随意地丢着石子,看到的一圈圈荡开远去的涟漪。
篇2: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
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
《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定位为“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高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至少在这类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这种知情结构和认知意愿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一个最佳契合点。
结合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多角度研读品味,把握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主旨。
(2)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进一步培养散文鉴赏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了解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学习事情理融为一体的风格,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及其实现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串讲法。对于鲁迅的,串讲法是更合适的选择。一方面,鲁迅的从语言到思想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独创性,学生难以把握要领,读懂其内在的深沉含义;同时,鲁迅作为文学大师,字字千钧,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如果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往往会遗漏掉很多我们不愿被遗漏的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对于散文佳作,如果将阅读教学还原到阅读的本原状态精读细品,更能品出味道,获取滋养。
当然,这种串讲并非老师唱独角戏,而要求教师要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平等参与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思想,在文本情境和理趣的帮助下,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获得能力的提升。
2.讨论法。讨论、研究是在对文本熟知的前提下的一种理性的提升,对于精品散文来说,研究与讨论必不可少。它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的意识,将模糊的阅读鉴赏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并迅速地巩固下来。
根据文本的特点,除了继续强化“圈点批注”等语文常规学习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揣摩、品味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其认知意义阐释
阅读,特别是精读,一般都可以按“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吸收、运用”的过程来进行。基于这种认识,本课准备分三步走,前两步在课内完成,第三步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完成。第一步是“品味语言、把握结构、理清思路”,第二步是“领悟感情、概括主旨、评价特色”,第三步是“拓展阅读、交流讨论、迁移提升”。
第一步:品味语言、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在以串讲的过程中,应从语言入手,通过对语言的解读逐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的结构。以下以第一部分为例说明串讲的过程及要点。
1.串讲、研读第一部分(1-5段)。
标题。从语法结构入手把握标题的特征:①偏正式结构,核心是动语素“笔”,意为“写作”,②修饰语“漫”,体现了内容和作者思绪,③修饰语“灯下”,渲染写作氛围,也可以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说明:标题一般都短小精悍,有助于对的把握,应培养学生养成分析标题的'习惯]
第一段:①明确的叙述对象是“钞票”和“银元”;②关联词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连……也……”、“至于……,则不必……,也……”、“除了……之外,都是……,而且”、“但……”;③体会鲁迅先生叙述的层次性。[说明:展示内在的逻辑结构美和情感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种展示应该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随机选择。汉语虚词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学生明确。如有可能,可以再举《祝福》中的关联词的使用以加深印象。]
第二段:①上一段结尾写“受到打击”,下段以“就是……”承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自然;②对民众心理的精准描摹,本段的写作意图是“停止兑现”后民众的普遍心态是“降格以求”,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而是经过了几个层次的铺叙,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及对作文的启发意义,这种叙述节奏的控制其实是一种情趣。③品味“溜”和“不讲爱国了”,体会鲁迅语言的风格:经常在叙述的过程中顺手一击加以讽刺。[说明: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过程中意义的建构必须借助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只能在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中生成。]
第三段:①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②文学化的语言,对恐慌的类比联想,使语言更具形象性。③由第一段的“沉重累坠”到本段的“沉垫垫地,性命的斤两”反映了民众怎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说明:对整体意义的把握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但是这种整体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所有局部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可以从“降格兑钞而非常高兴”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心理变化类似)
第五段:这一段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段以“假如……”开头对第四段的判断进行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说明:借助强有力的逻辑结构可以摆脱割裂文本阅读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串讲、研读第二部分(6-11段)(略)
3.串讲、研读第三部分(12-14段)(略)
4.在串讲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和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历史,紧扣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的召唤。
第二步:概括主旨、领悟感情、评价特色。在师生一起对的深入研读后,学生对已经没有阅读的障碍,对的内容与思想也有基本的了解,但这仍然是一种局部的、感性的认识,必须通过研究和讨论形成对整体而理性的认识,而研究和讨论是以问题的驱动的,所以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研究讨论的兴趣。
1.针对课文的定向讨论:的谈论对象有哪些?有什么观点态度,下了什么结论?在下结论的同时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涉及的主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对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①对象: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②结论: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期瞒、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③情感:作者对百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者饱含憎恨,无情地鞭挞、揭露和嘲讽;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热切的期待。]
2.开放式的课堂讨论: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联系课文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概括?你觉得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一:
板书二:
中国百姓——极易变为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统治者——对百姓期瞒、压迫、剥削和杀戮——憎恨、鞭挞、揭露、嘲讽
中国社会——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对第三样时代热切期盼
(四)作业设计
1.有评论家认为,鲁迅杂文集《热风》中的杂文更接近“感”,而《坟》中的杂文更接近“论”,往往“以细密的逻辑层层推进,说理充分”,请结合原文进行具体的阐释。
2.主题阅读:在互联网上查找并阅读有关“国民性”的,写一篇《灯下漫笔》的读后感。
篇3: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李士建
一.导入
谛听鲁迅
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
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读着这样的文字,不仅耳边会响起先生那语重心长的声音,手指还会感觉到书页如脉搏般在律动,如心窝般在发热,这分明是先生在面对面地跟你交谈啊。
夜愈来愈静,周围楼房窗户里的灯光都渐次熄灭了,远处,会稽山在深蓝的天幕下蜿蜒着黛色的剪影,隐隐听得见由鉴湖而来的环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鸣声。我知道先生对夜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杂文、散文和小说中,写到夜的有上百处之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已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不知道那将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为承袭了外国传教士观点的浅薄之辈,和认为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小说因而就不够伟大的无聊之徒这会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在打造新的贬损先生的冷箭,但在这先生故乡的静静的夜晚,我感觉到的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生命升华的诗意的“温暖,安心”,这是因为,在这里能亲耳谛听到先生的声音,触摸到先生脉搏的跳动。
只要精神在,声音就不会消失。
当然,只要夜晚在。赵家的狗,或者还有什么张家王家冯家李家的狗,也就还会咬起来。
二.文体简介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
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识记有关字词,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四.初读课文
1.辨清字音:
累坠 l i 嗜好sh 兑现du 钞票ch o 折价zh 钦定q n 编纂z Bn 数shu 见不鲜xi n
2.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3.辨明近义
①执迷执著
同:它们的都有坚持的意思,都既可以做不及物动词,又可做形容词。
异:“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例如:犯了错误如果还执迷不悟,那是很危险的。“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属褒义词。例如: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嗜好爱好
同:它们都有喜好之意。
异;“嗜好”强调因特殊原因而喜欢的情绪,多用于指不良习惯。例如:他这人对抽烟有特别的嗜好。“爱护”强调对事物的爱意。例如:有人爱花,有人爱草,各自的爱好不同是允许的。
③羡慕艳慕
同:它们都是动词。都有见到别人的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自己也想具有的意思。
异:“羡慕”强调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含有喜爱的意味。口语。书面语中都用。例如: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艳慕”强调羡慕并比之更甚,含有希望自己也有的东西很美好的意味。是文言词语,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例如: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④价格价钱
同:它们都是名词,指出售商品时,卖方向买方所索要的钱数。
异:“价格”含有一定的高低水平或尺度的意味。适用于正式场合。是经济学的术语而又另有专门的意义。例如:厂方有权决定产品的出厂价格。“价钱”强调某种数量的货币。多用于口语,可直接受形容词“好”、“大”等修饰。例如:这批货物可一定要卖个好价钱。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在主要内容(课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5节)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发现我们民族“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
第二部分(6-11节)回溯历史,分析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节)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对青年提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的希望和要求。
理由:由对现实的抨击,转到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再回到现实,提出使命。(不拘于此,自圆其说即可。)
2.概括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青年人应该看透历史和现实,不应再学什么“固有文明”,而应改变民众做奴隶的历史和现状,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
六.研讨学习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的重大问题?
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性)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心情起了哪些变化,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调,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第一段),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第二段)与“恐慌”(第三段)。还有一个细节也颇发人深省:第一、三、四段都写到“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
篇4: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二、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三、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尼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四、整体感受
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 1 、扫除字词障碍
2 、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省、激动、有所感动。找出来
(一)字词
嗜好 shi 兑现 dui 曷丧 he 编纂 zuan 夏桀 jie
(二)词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厘定:整理制度
法祥:最初发生
(三)
找出文中你欣赏、感动、深省、体会主旨的语句
1 、第四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五节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 .............. 究竟一等于牛马了。
第七节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 ........... 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十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十二节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 ........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四)感情基调
明确批判矛头如下
两方面: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奴才传统
小结:鲁迅的杂文,包含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中国历史――――封建专制主义――――怒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怜
(五)作业
1 、品味文中语句
2 、课课练 1-5 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主题思想
由上节课大家找出的语句入手,明确批判矛头入手分析
中国历史
1 、专制暴政下,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分析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2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乱”时,官兵到,强盗到,百姓被掠杀
“政”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3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国民性问题
文中句:“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老百姓: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二)鉴赏要点
1 、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由小及大: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他一放大,便有了艺术的力量。
钞票折价兑换现银――――――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深刻的思想
2 、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A 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为一体。
第六节叙述 第七节议论带抒情 第八、九节叙述带议论
B 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动力
C 语言富有力度,体现在用词上
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
历来所闻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
二、练习
思考和练习二
1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2 、“这一小玩艺”是指“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5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做奴隶而不得的”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作业:完成课课练 6-17 题
[1]
灯下漫笔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篇6:灯下漫笔(节选)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
篇7:《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二、关于作者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归纳
1、要注意鲁迅生活的时代。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3、鲁迅的主要作品集
小说集
《呐喊》《傍惶》《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4、关于鲁迅的评价
三、文章结构
这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结构层次。教学时可灵活把握,简要讲授。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六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四、感情基调
鲁迅随笔,包含着强烈的爱僧感情,这篇作品也不例外。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封建专制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专制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万分喜欢”“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批判、同情融为一体。一篇说理性随笔包含如此复杂强烈的感情,实在称得上是一篇奇文。
[板书]
现实 历史 现实
(引子) (观点) (号召)
↓ ↓ ↓
事 想 现象 本质 不满 创造
兑钞 变奴隶 治乱 做不成奴隶 第三样时代
| | | 做稳了奴隶 | |
KL KL KL
原因 批专制,揭奴性 出路
(由小及大) (情理交融) (画龙点睛)
五、鉴赏要点
1、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鲁迅在他的《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集》)中说,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这几乎概括了鲁迅杂文创作的全部精义。所谓“特别一提”,按照鲁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虚构,也不夸张,往往只是“直写真实”,将生活小事,人事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提示裨。鲁迅又曾把杂文比作“显微镜”,他在《做“杂文”也不易》(《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说:“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镥 迅的意思是,写杂文有时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它一放大,特点就显示了,便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震惊,便有了艺术力量。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学这篇《灯下漫笔》,要注意这一“一直写事实,以小见大”的特点表现本文中,是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一般人谁会将钞票折兑成现银之事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呢?又怎么联系得起来呢?鲁迅就有这本事。开头谈钞票之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是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可是当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我们真实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翻出一个如此学生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莫能为也。
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
篇8: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李士建
一.导入
谛听鲁迅
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
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读着这样的文字,不仅耳边会响起先生那语重心长的声音,手指还会感觉到书页如脉搏般在律动,如心窝般在发热,这分明是先生在面对面地跟你交谈啊。
夜愈来愈静,周围楼房窗户里的灯光都渐次熄灭了,远处,会稽山在深蓝的天幕下蜿蜒着黛色的剪影,隐隐听得见由鉴湖而来的环城河上夜航船的低鸣声。我知道先生对夜是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的,在他的全部杂文、散文和小说中,写到夜的有上百处之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已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不知道那将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为承袭了外国传教士观点的浅薄之辈,和认为先生没有写出一部大部头小说因而就不够伟大的无聊之徒这会儿在干什么,是不是正“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在打造新的贬损先生的冷箭,但在这先生故乡的静静的夜晚,我感觉到的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生命升华的诗意的“温暖,安心”,这是因为,在这里能亲耳谛听到先生的声音,触摸到先生脉搏的跳动。
只要精神在,声音就不会消失。
当然,只要夜晚在。赵家的狗,或者还有什么张家王家冯家李家的狗,也就还会咬起来。
二.文体简介
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
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女作家萧红有过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鲁迅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在当时的现实意义,识记有关字词,识记有关文学、文史知识。
2.理清文章总体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者以情人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四.初读课文
1.辨清字音:
累坠 l i 嗜好sh 兑现du 钞票ch o 折价zh 钦定q n 编纂z Bn 数shu 见不鲜xi&nb
[4] [5]
篇9: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写作背景
⒉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⒉明确思路
现实(1~5)-→历史(6~11)-→现实(12~14)
O O O
↓ ↓ ↓
引子 --→ 观点 --→ 号召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⒉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
一、分析“引子”(1~5)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奴性心态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⒍小结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篇10: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 1 2 3 4 页
★ 灯下漫笔读后感
★ 鲁迅散文
★ 夜灯下的随想散文
★ 灯下初中作文
★ 灯下随想作文
★ 灯下五年级作文
鲁迅的灯下漫笔散文(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