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故事600字

时间:2022-11-28 14:07:23 作者:刷题了吗fl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刷题了吗fl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隋朝的故事6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隋朝的故事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隋朝的故事600字

隋朝(581年—6),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杨坚受禅登基,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因为杨坚原为随王,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朝灭亡,共存在了三十九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李渊和隋炀帝还有亲属关系(李渊是隋炀帝的亲表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和隋朝有关的成语故事有《破镜重圆》、《 一衣带水》、《冰消瓦解》和《铁石心肠》。

《破镜重圆》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讲述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夫妻分离,后经历千辛万苦重又团圆的故事。乐昌公主是南北朝时期,陈朝陈宣帝之女,南朝后主陈叔宝之妹。成年后,由她自己作主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陈太子舍人)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也颇显露出他的政治才华,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

在北方,隋文帝为了统 一中国,因此举兵攻占江南,很快就消灭了“一衣带水”的陈朝(见成语故事《 一衣带水》)。按照古时惯例,亡国之君及其亲族不准许住在原籍,以防其纠集残部,死灰复燃。因此,国破家亡的陈后主及皇族被虏北上,一同解往隋国国都长安。乐昌公主自然也在被虏之列,她与恩爱夫婿徐德言眼看就要被活活拆散。临行前,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各持半块铜镜,他(她)们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以便夫妻破镜重圆。

篇2:隋朝的故事600字

就在杨坚登基后不久,突厥人便以北周兄弟之邦自居,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攻入长城,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实,突厥人是因为漠北草原遭遇灾荒,无法生存下去才到中原来抢东西的。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一直与突厥交好,每年都会向突厥纳贡。杨坚建立隋朝后,既不向突厥进贡,也没有为处于困境中的突厥提供援助,这使得突厥的沙钵略可汗非常生气,所以才命令突厥骑兵进入关内烧杀抢掠。

杨坚接到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抵御突厥骑兵的骚扰。但是,隋军与突厥骑兵交战多次,胜少负多。杨坚正打算要吞并陈朝,如果不能彻底地征服突厥,那么他吞并陈朝的大计必然受到影响。就在杨坚为此烦恼的时候,北周将领长孙晟出现了。长孙晟曾送过北周的公主去突厥和亲,在突厥人的领地里生活过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结识了很多突厥贵族,突厥的沙钵略可汗有一个德高望众,非常有心计的弟弟,名叫处罗侯。沙钵略可汗妒贤嫉能,总是担心他的弟弟会对他造成威胁。处罗侯知道这件事后,便来找长孙晟帮忙。他希望借助隋朝的力量,帮助他对付他的哥哥。长孙晟见到杨坚后,提出了利用突厥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扶持势力小的部落,以此抵制强大部落的策略。杨坚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便决定按照长孙晟的方法来对付突厥。

此后,杨坚派使者前往西域,与那里的突厥达头可汗结交。为了离间突厥各部落之间的关系,杨坚还故意赏赐给达头可汗狼头纛和其他财物。沙钵略可汗知道这件事后,果真对达头可汗产生了猜疑。杨坚还派长孙晟携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去结交契丹、奚等部落。长孙晟还去与处罗侯见面,挑拨他与沙钵略可汗的关系,希望他能够与隋朝站在一边。

沙钵略可汗被一步步孤立起来。他非常生气,打算率领大军教训一下隋朝。在这个时候,长孙晟却散布谣言说,臣服于突厥的铁勒部落派兵对突厥的牙帐进行了袭击。沙钵略可汗对此深信不疑,很快就率领大军返回了漠北。

篇3:隋朝的故事600字

隋文帝小时候在寺庙中长大,过惯了节俭的生活,所以他当皇帝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良好的品质。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当他发现太子杨勇生活奢侈后,就对杨勇说:“古今的帝王,凡是生活奢侈的,必定不能在皇位上坐得长久。你是太子,以后就会成为一国之君,你怎么能够不注意节俭呢?”

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知道父亲喜欢节俭,所以就投其所好,故意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博得了隋文帝的好感。隋文帝将杨勇的太子名分废掉,把杨广立为太子。杨广登上太子之位后,便不再伪装,恶劣的品性完全暴露出来。杨坚深感后悔,打算将杨勇重新立为太子。杨广为夺得皇位,终将隋文帝谋害。公元6,杨广登上了皇位,第二年改元为大业。杨广就是隋炀帝。

杨广即位之后,对教育非常重视,特别注意选拔人才。他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为了能够更好地发现人才,杨广命令那些负责视察各州的官员,主动寻找文才出众,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经过考察之后将他们送到京城。这使得很多读书人来到京城之中。杨广安排专人组织这些读书人进行学术辩论,之后给他们排列名次。如此一来,很多出身于寒门的读书人获得了走上仕途的机会。

杨广还有意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他在位期间,一共完成了一百三十部典籍,共计一万七千多卷。此外,他还组织学者编写了《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长洲玉镜》四百卷,成功地保护了大量古代典籍。

篇4:隋朝的故事600字

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名为洨河的大河。在这条河上,有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这座桥拱高七米,宽九米,净跨度为三十七米,是世界上现存修建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石拱桥。关于这座石拱桥,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每年春秋时节,赵县都会下大雨。雨水汇流成河,与山泉一起形成巨大的洪峰。洨河两岸的居民,以及经过此地的行人,都会因此感到不便。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他从远方赶来,施展精湛的技术,很快就修好了一座桥,被称作赵州桥。附近的百姓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参观。百姓们都称赞这座桥修得好,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赶来看热闹。很快,“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知道了这件事。他想要与鲁班开个玩笑,就叫上柴荣,一起来到赵州桥前。张果老把“太阳”和“月亮”放在包袱上,骑在毛驴上。柴荣则推着装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他们找到鲁班,问能否让他们一起从桥上走过去。鲁班对自己的技艺十分自信,他非常轻松地回答说:“这座石桥非常坚固,别说你们两个人,就是再多的人从上面走过去也没问题啊!你们要走,就尽管走好了!”让鲁班没有想到的是,张果老和柴荣走到桥上之后,立刻就把石桥压得即将坍塌。鲁班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修起来的石桥就这样被毁掉,所以立刻跳到桥下去,用手将桥身东侧托住。如此一来,张果老和柴荣这两位神仙才带着太阳、月亮及五岳名山顺利地从桥上走了过去。在这个传说中,赵州桥被说成工匠的鼻祖鲁班所建,或许这是因为赵州桥修得实在太过精妙了吧!其实,修建赵州桥的能工巧匠是隋朝时的李春。

隋朝将中国南北方统一起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当时赵县连接南北交通,向南可以抵达洛阳,向北可以抵达涿州,行人车马往来不绝。但是,城外的洨河在夏秋季节经常水满为患,将这一交通要道阻断,对人们的通行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地官员决定在洨河上面修建一座石桥。负责石桥设计和施工的任务落到了李春身上。

李春接到这个任务之后,率领工匠们来到洨河岸边,考察了洨河两岸的地质情况,并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把建桥的地点选在了洨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那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击而成的,地层表面是粗砂层,下面分别是细石层、粗石层、细砂层和粘土层,完全能够承受桥梁所带来的压力。

篇5:隋朝的故事600字

隋炀帝历来以残暴着称,其实他也很有文才,不过才能没有用到正地方,反而成为他鄙视文人所依赖的条件。文才出众的大臣好几个都被他借故害死。此外,他的文才还用来拒绝纳谏,如果看出来谁的奏章是在指他的过错,是在进谏,他肯定要想方设法地打击报复,因为说话的内容刺激了隋炀帝而被赐自尽的大臣有很多。在三次征伐高丽结束后,太史令庾质因为劝谏他不要到洛阳巡游,说应该让百姓有个喘息的机会,结果被他杀死。时间一长,大臣们就没有敢于进谏的了。这就为小人的横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奸佞小人中,一个是杨素,一个是宇文述,还有其他很多的大臣。杨素专门迎合炀帝的喜好,不敢有一点冒犯。他还跟着主子学,修造豪华的宅院,养着众多的妻妾享乐终日。

宇文述也是很善于迎合拍马的佞臣,很擅长察言观色,在跟随出巡时,经常用奇珍异宝讨炀帝的欢心,这样,自己的官位、富贵也就安枕无忧了。三次下江南巡游江都,其中一次就是他劝说出来的,得到了炀帝的赞赏。还有光禄大夫郭衍,也是喜欢献媚邀宠的人,为了讨杨广欢心,献出一个昏招:每五天上朝一次,这样就不会被繁重的政务拖累了。昏庸的炀帝不察其奸,反而认为是个忠臣,说只有郭衍和他是同心的人。现在我们工作五天休息两天,郭衍却主张皇帝工作一天,休息五天,真是天下一绝有这样的奸臣,隋朝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在各地巡游的时候也是一样,凡是让他高兴的人就提拔,让他生气的就罢官,或者杀死。到江都巡游时,当地的官员竞相献珍异之物,好的就升官,不好的就地免职。

靠这样过日子毕竟是掩耳盗铃,造反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隋炀帝并非一点不知道,不过是不愿意说,不愿意听到消息而已。如果大臣说国泰民安,他就高兴,如果说天下大乱,那很有可能被杀。到了晚上,炀帝毕竟心中烦闷,所以,要由好几个姬妾轻轻摇晃着他才能睡着,在梦中他大概也难以得到安宁,噩梦肯定是少不了的。

篇6:隋朝历史故事

据民间传说,在隋炀帝登基时,文武百官前来朝贺,百鸟齐鸣,百兽跪拜,就是狮子没有来。隋炀帝大怒,便派人专捉狮子,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去捉。

这时来了一个和尚拜见隋炀帝,表示愿意去深山把狮子捉来。和尚用五色绸缎扎了一个大彩球,来到深山用彩球去引逗狮子,狮子见了就跟和尚跑,和尚一直把狮子引到隋炀帝面前,和尚叫狮子表演一段滚绣球。隋炀帝高兴地说;“就叫狮子给我看守宫门吧。”狮子不满他暴虐昏庸,只守了一天,在晚上就逃走了。

隋炀帝大怒,传下圣旨,召来数名工匠,命令刻两只狮子,放在金殿门口,叫他永远跑不掉。此后,各个朝代都用石狮把守宫门、寺院、府第、牌坊等,相传至今。

篇7:隋朝历史故事

隋王朝同秦王朝一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由于施行暴政,隋炀帝即位没几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四伏。此时的隋炀帝,虽然仍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还在寻欢作乐,但心中却充满恐惧。

一次,大业殿起火,这本是一场平常的火灾,隋炀帝却以为有人造反,急忙逃往西苑,藏到草丛之中,直到大火熄灭才回来。他夜里睡觉也常常惊醒,到了睡觉时要有几个妇人摇抚才能人睡。

到6,隋王朝的势力己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隋炀帝在江都极度恐惧,天天打卦问卦,以酒浇愁。

有一天,他竟对着镜子哀伤地说:“好头颅,谁当砍之?”他备下了一缸毒酒,对他的宠妃们说:“贼兵若来了,你等先饮,然后朕也饮之。”其实,隋肠帝很怕死,还幻想能得到宽恕,他对肖后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长城公,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以后隋给他的封号,沈后即陈后主的皇后。

说来也巧,陈后主是在场帝即位那年即6死去的,当时,这位雄心勃勃的新皇帝赐给死去的陈后主一个贬称”炀“,意思是说他一生贪图花天酒地而荒疏了政务。显然,他是在嘲弄这个亡国之君。历史无情,他万万未曾料到,4年之后,他自己竟连当长城公的待遇也求而不得,并落得他自己制定的“炀帝”的丑名!

最后,炀帝落入了哗变的禁卫军手中,宠妃们早己逃散,毒酒也找不到了。他怕被杀头,便从身上解下一条绢带,递给禁卫军头领,让他把自己活活勒死了,死时年仅50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

隋炀帝死后,肖皇后和宫人用床板做了三口小棺材,将其装硷,草草埋葬了。后来,江都太守陈核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以后又移葬雷塘。

民间传说,因隋炀帝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隋炀帝墓后来渐渐荒芜。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现陵前有阮元重修时所立的碑,碑上刻有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篇8:隋朝历史人物故事

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制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如《开皇律》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完备。

隋文帝清醒地认识到法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有时甚至不惜以身护法,同时也能听从下属的劝谏。

有一次,隋文帝想加重惩处盗贼的刑罚,刑部侍郎赵绰(chuò)马上进谏道:“陛下实行的是尧舜之道,执政、为人都非常宽容,没有必要对盗贼的惩处特别严厉;何况量刑的依据是法律,这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方面,怎么能随便更改呢?”

隋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赵绰的意见,认为他执法讲原则,便把他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管理司法的官员)。

当时和赵绰一起在刑部共事的还有个侍郎辛亶(dǎn),比较迷信,喜欢穿红色的短裤,以为这样可以官运亨通。有人向隋文帝告发,隋文帝就下令赵绰把辛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犯的不是死罪,所以我不能接受陛下的命令。”

隋文帝气呼呼地说:“你想救辛的命,就不顾自己的性命了吗?”说着,立即喝令侍从把赵绰一起拉下殿去砍头。

赵绰面不改色,对隋文帝说:“陛下可以杀了我,但不该杀辛。”

说完这话,赵绰自己走下朝堂,脱了衣服准备被杀头。

这时,隋文帝想想杀赵绰也实在没道理,就派人问赵绰:“你对自己刚才说的话,有没有后悔?”

赵绰虽然跪在地上,但腰板却挺得笔直,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心一意要公正地执法,不敢贪生怕死。”

隋文帝其实并不想杀赵绰,过了一会儿,气也消了。他想,赵绰能坚持法律原则,毕竟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就把他释放了。第二天,隋文帝还派人去慰问赵绰,赐给他三百匹绸缎。

由于赵绰敢于进谏,隋文帝认为他忠心耿耿,对他十分信任,经常把他召入内宫赐坐,评论政事得失。

大理寺有个叫来旷的官员,看到赵绰有时顶撞隋文帝,弄得隋文帝很不高兴,觉得有机可乘,就暗暗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揭发大理寺执法不严。隋文帝看了这份奏章,就轻信了,还给来旷升了官。

来旷认为自己已经摸透了隋文帝的心思,能够迎合皇上旨意,便昧着良心诬告赵绰营私舞弊,把本该严惩的犯人也给放了。

隋文帝虽然对赵绰有时当面顶撞自己有点不舒服,但对他的人格却是很赏识,不相信他会徇私舞弊。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隋文帝便派亲信去调查,弄明白了原来来旷完全是无中生有,便下令要处死来旷。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经办,一方面让他出出气;另一方面认为这次是来旷诬告赵绰,赵绰不会放过来旷。

不料赵绰接办案子后,却对隋文帝说:“来旷确实有罪,但不该判死刑。”

隋文帝听了这话很不高兴,扭头就朝内宫走去。赵绰紧跟在后面,大声说道:“我不说来旷的事了,但有些要紧的事必须赶紧向陛下报告。”

隋文帝听他这么一说,就答应他跟着进内宫。

一到里面,隋文帝就问赵绰:“什么事这么紧急,你要跟进内宫来说?”

赵绰叩头说道:“我犯了三个大罪,请求陛下处置。”

隋文帝半信半疑地说:“你到底犯了什么罪,快说吧!”

赵绰便说道:“第一条罪:我身为大理寺少卿,没有管好下属官吏,使得来旷触犯了刑律;第二条罪:来旷不该判处死刑,我却不能据理力争;第三条罪:我没有什么事要报告, 只是因为急着想进宫说明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了赵绰的这番话,不禁笑了起来,同意不杀来旷,改为将他革职流放。

篇9:关于隋朝的故事

隋文帝杨坚,原为北周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公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统七年,杨坚出生。和许多帝王一样,传说他出生时也有祥云出现。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并不聪明,靠着贵族家庭的关系,他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过书,但由于成绩不好,被讽刺为不学无术,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说他“不晓书语”。

杨坚虽然读书不行,但因为有父亲的关系,他在十四岁时便开始做官,应了那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杨氏是从汉朝以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在西魏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便和独孤信一起投靠了权臣宇文泰,此后,杨忠因为屡建功勋,而且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所以,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随字后来才改成了隋)。北周建立时,因为父亲杨忠功劳卓着,杨坚借光升为骠骑大将军。后来,又封为大兴郡公。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时,不满二十岁的杨坚已做了随州刺史。六年后,当朝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出了杨坚的前程远大,就把刚十四岁的女儿许给了杨坚,这就是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因为独孤家族比杨氏家族的势力要强大得多,加上独孤皇后的个性,杨坚算得上是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了,据说因为和皇后吵架,杨坚曾出走到深山中,几天后才回来。

杨坚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也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杨坚的长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虽有危险,但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扫除障碍建隋朝

在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没有威信,于是,杨坚便开始准备取而代之。

杨坚的行动多少让小皇帝有所察觉,但没有真凭实据,他也没法处罚杨坚,何况他还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难下决心做事。杨坚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职,也为将来有变时能利用实力争夺皇位。于是,他便把这种愿望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内史上大夫郑译。

到了公元580年,机会来了,皇帝决定出兵南伐。郑译便向皇帝推荐了杨坚,皇帝对郑译原来就很信任,于是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但是,还没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在郑译的参与和其他关西士族的支持下,杨坚他们做了一个假诏书,以宣帝遗诏的名义宣布:杨坚以外戚身份入宫辅助政,任宰相,总揽大权,进封为隋王,辅佐刚八岁的周静帝宇文衍。

宣帝死后,杨坚等人并没有立即公布消息,而是趁机用假诏书夺取了军政大权,以及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这才发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辅佐小皇帝即位。

杨坚做了辅政大臣后,首先建立了新的领导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稳定政局,并宣布革除宣帝时的酷厉苛刻之弊,深得人心。然后又向威胁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开了攻势。

刚去世的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杨坚秉政的一大障碍。杨坚便派人对他说,你不必再这样劳累地参与政事。以后的皇帝位置肯定是你的,你只管回家等着就行了。宇文赞一来年轻,二来也没什么谋略,就相信了。

没了身边的对手,杨坚又向其他的王下手了。已经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势力的是五个王,如果他们联合起兵,杨坚还很难对付。所以,在他们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杨坚便用假诏书将他们召回到长安,然后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和印信。五个王见自己无法与杨坚抗衡,便秘密联系在外的另一个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杨坚打败。五王只好寻机下手。一次,他们设下鸿门宴,请杨坚去,幸亏随从的人有所察觉,拉他借口跑出来。然后,杨坚便以谋反罪杀掉了主谋的两个王,其他三个不久也被除掉。宗室势力被消除后,杨坚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许多。

解除了中央的威胁后,地方势力也开始反对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将领纷纷起兵。经过打与拉两手策略的较量,杨坚在半年后,终于平定了三地的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权,做皇帝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了。

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杨坚走了一个前人使用过的体面形式——禅让。他让人替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杨坚假意推辞,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装,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这时的杨坚刚四十岁。

因为杨坚是继承的父亲的爵位随国公,后来又进封为随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又觉得这个字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于是,把这个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号也按照惯例改了,定为“开皇”。但都城没有变动,仍是长安。杨坚虽然改了随字,但隋朝还是没有逃脱短命的命运,仅仅三十年便灭了。说来也是巧合,当初杨坚夺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也是命丧宇文氏之手。

篇10:隋朝历史事件故事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

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炀帝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又命令刘权率军继续攻占吐谷浑人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吐谷浑可汗伏允南奔雪山,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关于隋朝历史简介

校园故事600字范文

初中故事范文600字

人教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青春小故事600字

蜗牛的故事精选600字

五一的故事精选600字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600字

感恩故事读后感600字

银行员工故事范文600字

隋朝的故事600字(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隋朝的故事6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