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时间:2022-11-28 15:40:02 作者:关于莉莉周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莉莉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xx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篇2: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篇3:第2课: Greetings 问候

第2课: Greetings 问候

7 .Hello. (Hi.)

你好。

注释:这是比较随意的`一种说法,通常用于熟人之间打招呼。

8. How are you?

你好。

注释:较正式的一种说法。

9.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10. Very well, thank you ,and you?

我很好,谢谢,你呢?

11. Fine ,thanks.

我也很好,谢谢。

12.How are things with you?

一切可好?

13.Not bad. Thank you.

不坏,谢谢。

14. How is Helen?

海伦怎么样?

15.She’s very well,thank you.

她很好 ,谢谢。

篇4:《第2课桥》教案设计

《第2课桥》教案设计

《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课 桥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参中对教材分析,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参原意“在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质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在具体分析学生情况时,考虑到今年我校七年级的学生,美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并且,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使用的是艺术教材。纸质材料的教学,仅上了平面的“艺术档案家”、“脸谱”制作等课,没有进行其他可相对应或铺垫的纸质材料或立体练习,学生对纸的性能不够熟悉,纸质立体制作的能力也会相对薄弱,一纸成型的设计对于他们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因此,使用综合学习的方法,不拘泥于单纯的纸质立体构成,首先通过展开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激发对桥梁知识的探索热情、了解桥梁建筑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环保意识、对桥梁外观的审美意识……再来进行纸质立体造型尝试,可能会达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效果。

具体的教材、学生现状分析后,决定扩大教材内容,降低难度,以利于适应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最后,把教学活动定位为:学习桥的历史,桥的种类、认识桥的起源、作用、外观与基本结构;学习收集资料,总结学习结果;理解桥梁建筑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美的重要性,建立环保意识;利用纸材进行立体的桥梁制作。转载自教案频道;网址:/

二、教学目标

1.进行桥梁的实地考察或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

2.利用纸材制作纸立体桥梁模型;

3. 写一篇与桥梁有关的文章(或故事,资料、考察报告均可);

4. 尝试制作或绘画出一座有创意的桥梁模型(可独立完成或自愿组合小组完成)。

三、课前准备

学生:1. 查询桥梁建筑资料或有关桥梁的历史,故事等等(可从过去学过的课文中、图书馆、网上查找)。

2. 常规用具、剪刀、胶水等。

教师:1. 查找桥梁建筑资料,做一个关于桥梁的课件。

2. 纸质桥梁折叠尝试。

四、教学过程

1.教师引入

――给大家讲一个桥的故事(战争中,一位工程师炸掉自己亲手设计建筑的心爱的大桥的故事);

――唱一首桥的歌曲(一位学生希望架起彩虹桥,让老师走遍祖国大地的心愿);

――引出桥的功用:架桥交通,毁桥阻隔。桥梁对现代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2. 学生互动与课件演示结合。

(1)桥的常识。

――谈谈你所知道的桥,包括桥的故事。熟悉的、见过的、特别的桥。

――说一下(中国或世界)桥梁之最。

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最多桥洞的桥宝带桥;

最早的闸桥浙江绍兴三江闸桥;

最早的十字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

最早的铁索桥云南水平雾虹桥;

最多石狮子的桥北京卢沟桥;

最后的一座五亭桥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最早的一座城市桥绍兴八字桥;

桥梁最多的地区:江南水乡;

公路高架“国门第一桥”北京四元桥;

亚洲之最――武汉长江二桥。

(以上过程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及说明,或学生收集的资料)

――大家熟悉的著名桥梁: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结合课本。

――最早的桥梁形式:石块、石板、木头、木块。

――桥梁的种类与发展:

用途:公路桥、铁路桥、高架桥、立交桥……

材料:竹桥、木桥、积木桥、藤桥、石桥,水泥钢筋桥……

外观:平桥、拱桥、曲桥、折桥……

材料与外观: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练。

木:独木桥、木板桥,浮桥,木架桥……

石:石桥、石拱桥……

铁木结合:铁索桥……

综合材料:钢筋水泥桥……

――建桥的一般位置:溪流、沟壑、江、河,湖、海、水面、平地,空中……

――桥的延伸:楼梯、天梯、娱乐设施……

(2)桥梁的基本结构:

起支撑作用的部分:桩、墩、拱、梁、架、柱、索;

交通部分:桥面;

安全和装饰部分:护拦;(结合课本)

(3)折叠简易的纸质桥梁(教师演示基本方法;学生课堂作业:运用各种方法,折叠纸质桥梁)。

折纸:成型;装饰(也可酌情不演示)。

(4)想一想:如何设计一座现代桥梁模型?(参照课本了解现代桥梁的结构,选择纸质材料或其他材料,在下一课时,设计一座实用、美观、环保的未来桥梁模型。)

五、评价

开一个小型展览会,展示资料,折叠桥。同学互评。(参照课本评价标准)

六、课后拓展

1. 注意观察我们平时所遇到的桥以及桥的延伸(可画速写),继续收集桥梁资料。

2. 做一纸成型桥梁卡或画(做)新型现代桥梁(独立或自由组合小组完成)。

3. 写一篇桥的报告(故事、资料均可)。

4. 展示所有作品(文章)。

(分班级或做多媒体课件展示〕

篇5:第2课 贞观之治说课稿

马寨中心学校 李红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马寨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我叫李红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古代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馈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这时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形成的。

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3.教材内容安排 (1)唐朝的建立 (2)“贞观之治” (3)女皇武则天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了解贞观之治的措施及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3、掌握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案导学夯实基础。

2、用谐音法、歌诀法来掌握唐朝建立等基本史实。

3、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古鉴今,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 2、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好处。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突破策略: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历史素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评价。 突破策略:老师让学生先谈印象中的唐太宗、武则天,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的唐太宗、武则天,实现对人物的全面评价。

(二)学情分析

1.农村中学

2.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3.有一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学法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1、以案导学法

2、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问题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环节一:

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设疑:

为什么被称作唐装、唐人街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两幅图片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

以案导学 夯实基础

原因 措施 作用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导学案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此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环节三:

创设情境 讨论交流

1、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2

、:

(1)武则天的政绩有哪些? (2)过失有哪些? (3)你怎样评价她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材料,突破教材难点。 环节四:

联系现实 感悟升华

将来你成为一名领导,你将如何用人?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拓 展

贞观之治

起因 内容

唐朝 建立

女皇武则天

功绩 影响

探究 链接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以直观、美感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六)反馈评价 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作业” 。 课后作业:

范文澜先生说:“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 请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当场巩固基础知识,并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篇6:第2课土地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理由类型和特征

2、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3、理解我国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篇7:第2课土地资源教案

【教学用具】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今天具体学习一下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分布。

2、读课本57页插图,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特征。

讲解: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是林地耕地比重小,后备土地少。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利用类型

2、构成特征

读我国土地利用图,找出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地区,结合地形和气候分析其原因。

补充:耕地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转承)那么,我们在利用土地的时候,产生了那些问题呢?

板书: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阅读59页材料,找出我国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讲解: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国公布了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和一系列法律。用来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说身边存在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

总结:土地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对于身边出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要大力宣传,制止。学生读图,讨论,结合课本,找出四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

类型季风干湿地形

耕地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林地季风区湿润山地,丘陵

草地非季风区干旱,半干旱高原,盆地

耕地:乱占耕地,水土流失等

林地:乱砍滥伐

草地:草地退化,荒漠化等。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了乱占耕地,乱砍滥伐等现象。

【作业设计】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篇8:第2课 行政区划

第2课 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2、  知道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3、  识记重点省份的轮廓、简称和行政中心。【教学重点】重点省份的轮廓、简称和行政中心【教学用具】中国行政区划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今天认识一下行政区划的划分。   2、观察7页上面的信封,分析我国可能分几级行政区划。板书:一、行政区划的划分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讲解: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分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大家观察一下,统一级别的行政区划有几个。   (转承)下面我们重点学习省级行政单位。观察中国行政区划图,结合歌谣,记忆34个省级单位的名称两广两湖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西四二宁青甘陕琼渝内台北上天港澳回归具开颜   板书:二、省级行政区域   找出特色省份: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纬度最广,邻国最多,邻省最多。   找出一下几个省份,分析其轮廓的特殊性:云南、黑龙江,陕西、广东。提示: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一个动物或者有形的东西,这样容易记忆。   讲解:很好,这几个省份是考察的重点,我们可以依据这种方法,把其他省份逐一分析,这样就能够加强记忆,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平时多观察,想象。   下面参考9页表格,记忆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注意分析其简称的来历。   讲解:简称一般有3种情况:1、全称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子。2、古地名。3、内部的名山大河的简称。还要注意有两个简称的省份,供有5个。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性质区划的划分和省级行政区域,由于内容较多,不可能一下子都记住,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用心记忆。分析信封的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结合自己所在的地区。得出一般分三级行政区划。阅读课本7页回答,省级的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级有县、自治县、自治州、市;乡级有乡、民族乡、镇。结合课本和歌谣,分析每句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记忆名称,找出位置。在图上找,讨论得出答案,最大的是新疆,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纬度最广的是海南,邻国最多是新疆,邻省最多是内蒙古和陕西据图讨论,展开想象,云南——孔雀、黑龙江——天鹅、陕西——兵马俑、广东——大象的鼻子。根据前面的歌谣,把名称和简称对照记忆,取同桌相互提问的方法。一句一句的记忆。齐答: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作业设计】描画我国行政区划图,标出重点的省份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篇9:第2课土地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理由类型和特征

2、 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3、 理解我国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的分布

【教学用具】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今天具体学习一下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分布。

2、读课本57页插图,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特征。

讲解: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是林地耕地比重小,后备土地少。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 利用类型

2、 构成特征

读我国土地利用图,找出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地区,结合地形和气候分析其原因。

补充:耕地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转承)那么,我们在利用土地的时候,产生了那些问题呢?

板书: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阅读59页材料,找出我国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讲解: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国公布了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和一系列法律。用来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说身边存在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

总结:土地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对于身边出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要大力宣传,制止。 学生读图,讨论,结合课本,找出四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

类型 季风 干湿 地形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 平原,丘陵

林地 季风区 湿润 山地,丘陵

草地 非季风区 干旱,半干旱 高原,盆地

耕地:乱占耕地,水土流失等

林地:乱砍滥伐

草地:草地退化,荒漠化等。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了乱占耕地,乱砍滥伐等现象。

【作业设计】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篇10: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的原因

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的原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儒家:孟 轲 墨家:墨 翟 道家:庄 周 法家:韩 非

名家:公孙龙 兵家:孙 膑 农家:许 行

销售计划:CES销售计划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历史复习训练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山雨》 说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七彩生活的教学方案

第2课三角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3个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