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酱爱好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
中国历史上,春秋开始直至汉朝的建立,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时期,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井田制的破坏,直接动摇了政治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的分封制。特别是农奴的解放,一般平民崛起为地主,连商人也凭手中的权力参与国家的政事;分封的诸候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互相争霸,大力搜罗宗法血缘关系以外的人才,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如贫穷到为人赶牛的宁戚凭才能被齐桓公拜为上卿,穷困潦倒的百里奚凭智谋被秦国拜相等,开了老百姓也能当大官的风气。进入战国,“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徙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等,白身而为将。”(赵翼《二十二史札》卷二)。至于在社会变动中有的贵族从社会上层降落到社会下层更是常事。这些政治、人事制度的激剧变化,尤其是个人命运的大起大落以及时人对天象运动规律的初步把握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发现“天象”和人事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联系,这就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人的穷富贵贱是“天命”都规定好的,亘古不变的,那么和天子关系最亲近的几十颗血淋淋的国君的人头何以落地?而贫民百姓又反而能出将入相?这无疑是给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尚的“天命论”当头一棒。必然引起时人对“天命论”的信仰危机。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不少咒骂“天命论”的诗章: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忧不远。”《诗经、小雅、节南山》
“天命反恻,何佑何罚。”《楚辞、天问》天上的上帝是如此地非不分,喜怒无常,邪僻乖戾,任意降灾于人,人间的统治者是这样的昏庸无能,没有诚信,这又怎么能取信于民呢?有些人不再相信冥冥中的上帝,他们撇开血缘决定命运的观念,开始从人的自身寻求个人命运的普遍规律。
人的思维认识,总要受到已有知识的限制。那么提供给刚刚从黑暗的天命观的缝隙中探出头来研究个人命运这个新课题的思想资料又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在这种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最早提出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是殷周之际的箕子。《尚书、洪范》中记载了箕子关于五行之数的话后又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箕子不仅确定了基始物资,而且还根据它们的自然属性确定了别名,并且从味道上做了区分,这是比较高明的。
箕子的五行学说仍没有完全跳出生活之需的圈子,倒是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在箕子的基点上往上蹦了蹦,摘到一科学的果实。他是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倡导者,关于五行,他说:“先五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万物。”伯阳父把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当做世界的本源,是其它一切物资的基始。正是由于这五种不同的物质互相结合才生成了万物,显然,伯阳父企图用物质自身来说明客观世界。
五行说被高度抽象出来后,基本质不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是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金木水火土只是这五种基本形态的代号。拿今天的话来说,金是固体态,水是液体态,火是气体态,木是等离子态,土是综合态,土包容一切,可被称为“第五态”物质。世界是动态的世界,而物质的运动必然引起此一物质和彼一物质之间的形态的转换,古人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这一道理的。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了万事万物无穷无尽的变化。 进入战国以后,随着阴阳五行说的兴起和天地自然、生命形态、社会人事同源同理,同步效应的宇宙观的初建,不少学者以自然命定论来改换孔子的天帝命定论,并明确指出人的生死、寿夭、贵贱、贫富等都是“天之所禀”的自然之数。这是我国古代命运观上的重要转变,它的积极作用是对当时以宗法血缘定贵贱的封建制的巨大冲击,消极方面则是进一步否定了后天个人努力的作用和意义。如《淮南子、谬称训》说:“人无能作也,有能为也,有能为也,而无能成也。为之为,天成之。终身为善,非天不行,终身为不善,非天不亡……故君子顺其在已者而已矣……求之有道,得之在命。”人为的主观努力,在他们看来仅为一厢情愿的事,成功与否全在命在天,为了确立这一论点,《列子、力命》篇还煞费苦心的将“力”和“命”虚拟为两个人。
这段文章的大意是说,“力说,人的贫富贵贱,穷通寿夭,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呀!这是我所能做到的事。命说,即然如此,那么彭祖的才能比不上尧舜,而他却能活到八百岁;颜渊的才能高于众人,而只活了三十二岁;孔子的品德无疑高于诸候,却穷困一生;殷纣王极无品德,却高居帝王之位;季札是吴国的贤士,却一直无官;而蛮横的田桓却占有整个齐国;伯夷叔齐都贤,最后却饿死在首阳山上;鲁国的季氏虽恶但巨富,你要是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为什么不去改变它呢?”《列子、力命篇》彻底否定人的后天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消极地“听天由命”的命运观,这是与高度极权统治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相适应的。经典的正统文化对“听天由命”的消极命运观的阐发远不止以上所述,但这些材料基本上道出了我国古代消极落后的旧命运观的基本内容。
篇2:春秋战国时期名言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 苏轼 《杂说.送张琥》)
2)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进》)
3) 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 《自勉》)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给青少年一封信》)
5)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晔 《后汉书》)
6)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7)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 《攻关》)
8)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与勤奋》)
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东汉 班固 《汉书》)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篇3:春秋战国时期名言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7)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5)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篇4:春秋战国时期名言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8)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9)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10)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11)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2)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 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4)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1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16) 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17) 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8)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19)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吕氏春秋·尽数》)
20)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礼记·学记》)
篇5:春秋战国时期寓言故事
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篇6:春秋战国时期寓言故事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篇7:春秋战国时期历史
长勺之战齐国败给了鲁国,可是,这并不影响齐桓公后来称霸中原。过了十多年,燕国遭到附近的山戎部落的袭击,打了败仗。燕国马上派人去齐国寻求救援,齐桓公决定率军援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当齐国大军赶到的时候,山戎已经带着抢到的百姓和财宝逃走了。齐楚两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击。可是没想到,却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怎么转也转不出去。最后,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找来几匹老马,让它们走在前面带路,或许可以走出迷谷。齐桓公命人挑了几匹老马,大军就跟在马后面,果然找到了路的出口。后来,齐桓公终于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
不久,邢国遭到了狄人部落的攻击,向齐求助。于是齐国军队又赶到那里赶跑了狄人,并帮助邢国修建了城墙。接着,齐桓公又带领军队去援救被狄人侵袭的卫国,帮助他们在黄河南岸重新建立了都城。
因为齐国四处援助别的国家,所以齐桓公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逐步上升。除了位于中原南部的楚国,别的国家都对齐国恭恭敬敬。
楚国在开垦南方土地的时候,逐渐收服了一些部落,国家也渐渐强盛起来,因此,不仅不把齐国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面对骄横的楚国,齐桓公约集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向楚国进攻。楚王得知这个消息,也急忙准备迎战。
楚王派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在南方,齐国在北方,你我素无来往,也没有大的矛盾,如今,您率领大军来征讨是为什么呢?”
管仲反问道:“虽然你我两国没有瓜葛,可是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国。当初太公受封的时候就被授权,如果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就有责任去征讨。如今你们中断了向天子的朝贡,这是什么意思呢?”
使者连忙说:“没有继续进贡是我们的错,以后一定按时进贡。”使者走后,联军继续拔营前进,一直到达了召陵。
稍后,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将屈完带到了联军阵前,让他一起去看从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只见联军军容整洁,士气高涨。齐桓公十分得意地对屈完说,拥有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不能攻破的呢?
屈完笑道:“您的军队的确非常优秀,可是您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为您讲道义,帮助弱小。如果您执意要动用武力,我们的国力虽然不抵联军,可是用方城做城墙,用汉水做壕沟,您就是带来再多的人也未必能攻得进来。”
齐桓公见屈完态度强硬,猜想,攻打燕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燕国已经承认了错误,答应继续向周朝进贡,自己也有了面子。于是齐桓公号召各国在昭陵订立了盟约,之后便各自回国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了纠纷,齐桓公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继位后,即为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周襄王特地将祭祀太庙的祭肉给齐桓公送去,也算是一份厚礼。齐桓公借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集合各路诸侯,招待了天子使者,并订立了一个盟约。盟约规定,大家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能将水排在邻国的疆土。如果邻国产生了粮食危机,到别国购买不能禁止。但凡签订盟约的诸侯,对待彼此都要友好相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这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他组织像这样的会盟一共有九次,因此称为九合诸侯。待到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后,齐国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公子昭逃到了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至此结束。
齐桓公是历史上有名的霸主,他提出“尊王攘夷”,号召诸侯各国和睦相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建立一个新秩序,也使得华夏文化不至于在战乱中被摧毁殆尽。可是齐桓公只是“尊王”,却没有“成王”的野心,因此他只能是个霸主,而成不了一统天下的君主。
篇8: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 历史背景:
政治: 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 存实亡。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2、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 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二、春秋变革
a、齐国的管 仲改革
1、内容:相地而衰征
2、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 观上打破了 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c、对春秋变革的评价: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来源:学科网zk]
三、战国变 革:
魏文 侯变法(李悝、吴起)
a、内容: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2、提出了“尽地力 ”的农业政策
3、强调法治的作用 4、创建“武卒”
b、作用:变法 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 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战国时期大 变法运动的序幕。
c、对战国变法的评价: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 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 后秦国 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篇9: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军事家;以及他们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和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重点:圣贤孔子是本主题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是本科的难点。
教学过程:
我们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哪里?《论语》在论语中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教育经验,都是孔子提出的。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在那个时期还涌现出了很多的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板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说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2.说说你知道的孔子比较著名的言论3.为什么孔子离开我们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纪念他?4.出示人们纪念孔子的图片;5.讨论:“古今中外,为什么人们崇拜孔子”?6.学生汇报自己租的结论。7.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孔子的教学方法结合,都是从孔子的教法中借鉴而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成果,曾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孔子外,还涌现出了很多的教育家,思想家,军事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为什么成为“诸子百家”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很多。
1.老子
2.孙子
3.孙膑
4.韩非子
5.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守株待兔等。课后反思: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成果,曾强民族自豪感。
★ 天命读后感
★ 天命作文600字
★ 古城春秋诗歌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命观(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