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影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朱熹与辛弃疾的莫逆之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朱熹与辛弃疾的莫逆之交,欢迎大家分享。
篇1:朱熹与辛弃疾的莫逆之交
一个是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哲学家;一个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名将,两人会结成莫逆之交,这似乎是不可理解之事。然而,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是有口皆碑的。理学家陈亮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文中之虎”,二人堪称南宋的“双子星座”。
辛弃疾与朱熹的相知,应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间。淳熙七年(1180)冬,辛弃疾调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值严重旱灾,辛弃疾担负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斩,闭粜者配!”朱熹称赞:“这便见得他有才”,以示钦佩。
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上饶,朱熹听说后为之愤愤不平。他常对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绍熙二年(1191)冬,在家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第二年六月,辛弃疾亲往在建阳考亭闲居的朱熹问政,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辛弃疾虚心听从他的忠告,在福建做了许多于民有利的事。例如在汀州推行“经界法”,便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其实,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漳州知州时,看到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百姓一致要求政府清查土地,推行按实有土地确定赋役的“经界法”,朱熹虽欲推行此法,无奈豪强地主强烈反对,经界之事仅在漳州实行数月便不了了之。朱熹与辛弃疾会面时,曾期许他能在治下推行此法,辛弃疾最终果然不负所望。
绍熙四年(1193),辛弃疾再次到建阳会见朱熹,两人同游武夷,泛舟九曲,看到武夷枫叶摇红,溪潭转碧,山水如画,他们诗兴大发,当即各自吟赋了《武夷棹歌》,除了朱熹唱出脍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外,辛弃疾亦作棹歌十首,其九曰: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终究有一天会有“西伯”(即周文王)来把这个怀才不遇的`白发隐臣起用。当夜,朱熹又为辛弃疾的二斋室书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相赠。
庆元三年(1197)冬,韩侂胄等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为“伪学逆党”之魁,限制他们的活动。对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辛弃疾非常气愤。辛弃疾当年担任具有实权的浙东安抚使,就是由于韩侂胄不容他实施北伐大业而被解除职务的。尔后,韩侂胄想借用辛弃疾的名声起用他时,辛弃疾愤然说道:“韩侂胄岂是能用辛稼轩来建立功名的人!我辛稼轩又怎会依附韩侂胄以求取富贵呢?”
辛弃疾与朱熹不寻常的交往令人钦佩。辛弃疾认为自唐尧以来的几千年中,能与朱熹相比的仅有二三人。他所作的《酬朱晦翁》诗曰:
西风卷尽扩霜筠,
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
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
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
如公仅有两三人。
庆元六年(1200)三月,时值梅雨时节,朱熹由于久病,“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时年七十一岁。辛弃疾对此痛苦万分,他在《祭朱晦庵文》中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此外,他还写下一阕词以悼念:
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辛弃疾以汉代扬雄(字子云)所作《太玄》比拟朱熹的著作,“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这一句更化用杜甫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辛弃疾笔下,朱熹俨然成为屹立在滚滚波涛中的砥柱山,笑看奸佞小丑们一个个为波涛所吞没。从这一阕词,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朋友朱熹肝胆相照的真挚友谊。
知识扩展:辛弃疾的友情诗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鹧鸪天 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
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定**·山路风来草木香》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
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
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篇2:辛弃疾与朱熹
宋庆元六年,朱熹溘然下世,但门庭冷清得很。
此前他因再三秉直论事,得罪了权相韩侂胄等人,被一众小人罗列罪名,刻意抹黑,不独学问被斥为“伪学”,他本人也从一代大儒的身份,变成了伪学甚至逆党的魁首。
门人弟子大多已遁走江湖,以避祸端。更有软弱的,公开表示跟朱熹脱离关系,“过门不入”,“以自别其非党”。此时天下正“谈朱色变”,人情凉薄如此,哪里会有什么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吊唁他。
辛弃疾就来了。
若果说他们有很深的交情,也不见得。大抵辛弃疾敬服朱熹的德行学问,视为师长辈,朱熹也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虽然比辛大十岁。加之二人都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故彼此惺惺相惜。
早年他们曾同游武夷山,辛弃疾乘兴写了十首诗,以“山中有客帝王师”称赞朱熹。朱熹当时也写了一组诗,纪念这一次旅途。后来辛弃疾跟好友陈亮约朱熹一同过鹅湖讨论天下大势,朱熹当时离鹅湖并不算太远,不过没有赴会。
当然,朱熹给陈亮写信时说不愿过问时局,想隐居读书自处,这只是托词。其实朱、陈二人此前就国事学问等,已有过数番深入辩论,陈亮自视甚高,朱熹不与会也在情理。
此番朱熹下世,多少往日亲近的门徒友人都只敢将拜祭放在心上,甚至到了“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地步,更勿论在这个时间替朱熹正名。然而辛弃疾不单止来了,还带来了令天下震动的祭文,称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公然逆浪潮而立,丝毫没有妥协退缩的余地。
时至今日,有心人给朱熹的抹黑都没有消除干净,民间仍然传说他的种种“恶行”,把朱熹拉低至道德底线之下来讽刺,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很简单一点,如果朱熹德行有问题,那么他的牌位绝不会被后世请入孔庙,作为读书人的楷范来奉祀。一个人能成为百世师,他必须先是立得住的人。
辛弃疾也是立得住的人。
这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一岁,容貌衰朽,走到了人生尾段。想当时辛弃疾才二十多岁,带着五十骑人马闯入五万大军中,生擒叛徒,从容退走,当场竟无一人敢阻拦。如此骁勇威俊,简直绝伦。
人终于敌不过时间的销磨。万人杰如辛弃疾,谁忍心看到他壮志未酬,冯唐先老?在纪念朱熹下世的词作《感皇恩》中,直言“白发多时故人少”,令人肠为之折。
但即便如此,辛弃疾性情始终如一,陈亮后来称赞他“挠弗浊,澄弗清”,立身浑然自如,并非虚言。什么事当为,他拎得很清,只看义在何处,行去莫问前途。
一个人是否立得住,放眼过去,最突出的就是在世局的关节点上,他是怎么做的。这次过来拜祭朱熹,跟四十年前相比,同样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更能显出辛弃疾作为士大夫的节气,立身堂堂正正,凛然不为浊流所动。
篇3:辛弃疾与朱熹
一个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哲学家;一个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抗金名将,两人会结成莫逆之交,这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然而,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是有口皆碑的。著名理学家陈亮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宗; 一个是“文中之虎”,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他们二人堪称南宋时期的“双子星座”。
辛弃疾(1140-12),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不仅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也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词奔入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辛弃疾与朱熹的密切交往,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淳熙七年(1180年)冬,辛弃疾调节器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值严重旱灾,辛弃疾担负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斩,闭粜着配!”朱熹赞扬他,说“这便见得他有才”,表示钦佩。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担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值饥荒,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有些不法商贸为了逃税,还与地方官勾结,贿赂,打着官方旗号以营私。朱熹听辛弃疾说“粪向亦插德寿宫旗子”,开始不信,后来“提举浙东,亲见如此”,便表示对辛弃疾更加信任。
淳熙九年(1182年),辛弃疾被朝廷一度罢史,闲居上饶,朱熹听说后为之愤愤不平。他经常对其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还称赞他“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看到豪强地主兼并,侵吞土地严重,农民深受其害于是农民和一些中小地主一致要求清查土地,推行按实有土地负担税、役的“经界法”,朱熹便建议推行此法,但遭豪强反对。绍熙二年冬,在家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他通过调整,认为朱熹的建议是对的,便在汀州大力推行“经界法”,受到百姓拥戴,因而更加钦佩朱熹。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辛弃疾任福建提刑兼任福建路安抚使不久,辛弃疾便亲往在建阳考亭闲居的朱熹问政,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希望他要仁刑兼施,政教并化,宽严齐用。辛弃疾虚心听从忠告,使他在福建治政名声鹊起。
作为“一代儒宗”的朱熹。虽以身心寄托于道德性理之上,重“内省”,而不似辛弃疾之戎马倥偬,重外在功利,但两人抗金复国的主张是一致的。早在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在给孝宗皇帝《癸未垂拱奏札》中就讲到对金兵南侵,“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是皆天理之自然。”他还说“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纲纪,励风俗”。他的这些情况,总是受到主和派的阻挠,便多次辞官不做,以示抗议。然而,他定居建阳后,仍不时挂念着国家大事。他在《崇安刘勉之墓表文》中说:“是时国家南渡,几十年谋复中原以摅宿愤,未有一定之计。”而辛弃疾这位抗金名将也因遭主和派排斥、诬陷被贬,但他抗金意识始终不减。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从为拯救大局出发,冒着越职之罪,奏进朝廷,写成著名的《美芹十论》,主张“应争取主动,不能和战之权常出于敌”。绍熙三年(1192年)冬,辛弃疾告别朱熹赴临安后,在《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点》的答对札子中,申诉了自己抗金的战略见解,提出“居安虑危”的衷心期望。但皇帝并无大志,对他提出的见解未予重视。后来,辛弃疾又遭到谏官的弹劾,以“残酷贪饕,奸赃狼籍”的莫须有罪名被贬,再度回到武夷山当了个挂名的冲佑观提举。过了一年,连武夷山冲佑观的挂名职务也被罢免了,回到江西带湖闲居。
虽然朱、辛两人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更加密切了。绍熙三年(1192年)冬,宋光宗召见辛弃疾。辛弃疾在赴临安行程前,特意赴建阳考亭拜访了朱熹。
绍熙四年(1193年)8月,辛弃疾在朝只当了几个月的大府卿后,又再次任福建安抚使。当年9月,辛弃疾再次到建阳会见朱熹,两人同游武夷,泛舟九曲,朱、辛二人看到武夷枫叶摇红,溪潭转碧,山水如画,诗兴大发,当即各自吟赋了自己的《武夷棹歌》,除了朱熹首唱出脍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外,辛弃疾亦作棹歌十首,其九曰: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终究有一天会有“西伯”来把这个怀才不遇的白发隐臣起用。当夜,朱熹又为辛弃疾的二斋室书写“克己复孔”、“夙兴夜寐”赠之。
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荐进朝廷作侍讲的朱熹,看到奸相韩侂胄居功自傲、擅自弄权,就向皇帝弹劾他“擅权害政”的罪状。由于韩侂胄的势力远过于赵汝愚,因此,朱熹不但未能扳倒韩侂胄,反而被罢免侍讲之职。庆元三年(11)冬,韩侂胄等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为“伪学逆党”之魁,限制他们的活动,这就是有名的“庆元dang禁”。对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辛弃疾非常气愤。辛弃疾当年担任具有实权的浙东安抚使,就是由于韩侂胄不容他实施北伐大业而被解除职务的。尔后,韩侂胄想借用辛弃疾名声起用他时,辛弃疾愤然说道:“韩侂胄岂是能用辛稼轩来建立功名的人!我辛稼轩又片么会依附韩侂胄以求取富贵呢?”
由于共同的命运,使朱熹与辛弃疾更加“相交既久、相见亦深”。陈亮死后,辛弃疾对朱熹的学识品行愈见亲敬。朱熹亦以“施展杰出的才干,以报朝廷”来期许辛弃疾。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给在武夷山冲佑观任职的辛弃疾信中,又以“克己复礼”相勉。
辛弃疾与朱熹不寻常的交往令人钦佩。辛弃疾认为自唐尧以来的几千年中,能与朱熹相比的仅有二、三人。他所作的《酬朱晦翁》诗曰:
西风卷尽扩霜筠,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庆元六年(1200)三月,时值梅雨时节,朱熹由于久病,“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时年71岁。当时,朝廷下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但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风险连累,作祭文以掉之。十一月二十日,朱熹葬于建阳市唐石里后塘九峰山下大林谷。辛弃疾痛哭万分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此外,他还写下《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词中云:“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旧社会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辛痉疾以汉代扬雄(子云)所作《太玄》经比拟朱熹的著作,并化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称颂朱熹的文章、事业不朽。从这一史实,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朋友朱熹肚胆相照的真挚友谊。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评价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时说:“一个善于思维的人与一敢作敢为的人能结交厚谊,令人钦佩,令人深思。”
篇4:朱熹与辛弃疾交游述考
朱熹与辛弃疾交游述考
朱熹与辛弃疾相知甚深,交往甚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交游事迹、思想碰撞、情感体现进行系统的述考,有利于朱、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 者:谢水华 程继红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江西上饶,334001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8) 分类号:B244.7 关键词:朱熹 辛弃疾 交游篇5:朱熹为什么羡慕辛弃疾?
朱熹为什么羡慕辛弃疾?
1181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在福建上饶的带湖,闲着,做些什么来打发时光呢?带湖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能见度高,满山谷的松树和翠竹,与天上的白云融在了一个画面里,“连云松竹”,辛弃疾老师虽然一时不能施展胸中抱负,但是能在这样的山水胜景中度日,也知足了,于是感叹“万事从今足”。当然,所谓的知足,也不是说完全不作为,这么好的地段,总得建个房子,开垦点田地之类的吧。
于是他亲自动手,在这个地方修建房屋。一来辛老师有点积蓄,二来地方偏僻,费用不会太贵,他真的就建起了一栋宅院来,有多大呢?南北有一千二百三十尺长,东西有八百三十尺宽,房屋百间。这个数据是当时大学者、朝廷大臣洪迈提供的,来源于他写的《稼轩记》。宅子里亭台楼阁皆备,池塘园林俱全,是个休闲好去处。
辛老师既然一时不能上阵打仗,那么干干农活也不错,房产在自家地盘上所占比例约为四成,剩下六成可不能浪费了。他在附近开垦稻田,所谓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还真不是吹的。名儒朱熹曾经偷偷地去看过,羡慕不已,认为“耳目所未睹”,算是开眼界了。
辛弃疾的生活状态始终很悠闲,他和当地百姓融洽得很,每逢带湖乡亲祭社神,用过的`祭肉要分给大家时,辛弃疾也会拄着拐杖,去凑个热闹,分上一份,然后和着刚刚酿好的白酒慢慢享用,那是何等惬意的日子。其实辛老师那年还不老,才48岁,“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接下来,辛弃疾开始卖萌了。已经是秋天,西风吹来,屋外沙沙地响。是什么在响呢?原来是满园子的梨树和枣树啊,金秋时节,果实累累,煞是诱人。当然,最受诱惑的是小孩子们,不管果树的主人是谁,他们一个个拿着竹竿来树下打梨子和枣子,一片欢呼声,更显示金秋喜悦的丰收气氛,“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杆”。说不定打的就是辛老师家的梨和枣呢。辛弃疾说:不要紧,不要赶走小朋友们,我坐在这里看着他们打果实,也是一种乐趣,“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小朋友偷果子已经很萌,大朋友一旁偷看,更萌。
那一年的辛弃疾,那一年的小朋友,那一年的带湖,都刻印在中国的文学长廊里,趣味隽永。这就是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知识扩展:辛弃疾笔下的佛狸祠在南京瓜埠山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教科书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他借咏南北朝时的英雄人物,表达自己投身报国、光复故土的志愿,词下阕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脍炙人口。其实辛弃疾提到的“佛狸祠”就在南京六合的瓜埠镇。
【渊源典故】
瓜埠地处要冲,是江北最后一道防线,而瓜埠山地势险要,更是军事上的重中之重。根据史料记载,公元450年,南朝宋北伐失利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动大规模南侵,他自己率东路军步骑十余万进驻瓜埠,计划过江灭宋,完成兼并统一。站在瓜埠山上,拓跋焘远眺长江,垂涎于南朝的繁华,幻想着台城开门乞降的场景。然而,胜利旋即化为泡影,北魏军队此后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进驻瓜埠后,北魏军士不服水土,加上长期作战,成批病倒。拓跋焘提出和亲遭拒,又坚持两个月后,被迫撤军。
100多年后,南北朝政权交替,公元555年,北齐再次南下,战船千艘计划在瓜埠渡江,当时尚为将军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主动出击,发动夜袭,将战船焚毁殆尽。翌年再次渡江,将留守在瓜埠的北齐军队赶走。
动荡的南北朝,中原生灵涂炭,长江成为保护汉民族的屏障。而对于这些南下的侵略者,瓜埠如同陷阱,一路打到这里,南京城看似唾手可得,却永远遥不可及。拓跋焘撤退前,在瓜埠山顶上,留下一座寺庙,以他本人小字“佛(bì)狸”为名,是为佛狸祠,后改名太平寺。
【名篇佳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6:陆游与朱熹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著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著「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著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 朱熹经典名言参考
★ 朱熹经典名言
★ 浅论辛弃疾
★ 朱熹晚年思想
★ 鹧鸪天 辛弃疾
★ 金戈铁马辛弃疾
★ 辛弃疾简介
★ 辛弃疾青玉案
★ 辛弃疾《虞美人》
朱熹与辛弃疾的莫逆之交(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