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

时间:2022-11-29 09:40:52 作者:AkaTrashKa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kaTrashK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

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

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

学期结束,孩子们背着书包,拿着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轻松而又紧张地回到父母身边。说轻松是孩子们放假后可以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日;说紧张是孩子们将学习成绩呈现给父母,其父母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和评价不好预料。“上次考试前三名,这次才考第十五名,你怎么搞的!”“上次考试第十名,这次排名第二,照这样学习,上名牌大学没问题”。“你学习这么差,反正也学不好,我看你不愿上就算了”。如此的谈话,家长们很熟悉。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能进,不能退。成绩上升,教师表扬,家长奖励,孩子高兴,皆大欢喜;成绩下降,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孩子紧张、自卑,悲歌一片。家长要求孩子积极上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重看分数,只能进不能退,孩子考得不好,就一点优点也没了,未免对孩子太苛刻了。孩子学习退步,或学习差一些若能正确对待,今后发愤努力则罢;若孩子心理无法承受,自暴自弃,或更甚者,感到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希望,出现“意外伤害”事件,会令家长追悔莫及。故此,作为家长,应以理智、平静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是孩子自身综合素质的阶段性体现,不是单凭家长的需求和孩子主观愿望就能取得的。故此,作为家长不能以分数论子女的成败,应将学习成绩与操行评语相结合,综合分析子女的素质发展情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长远之本在于提高素质,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只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孩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家长应持的教育观念。

学期结束,孩子们背着书包,拿着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轻松而又紧张地回到父母身边。说轻松是孩子们放假后可以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日;说紧张是孩子们将学习成绩呈现给父母,其父母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和评价不好预料。“上次考试前三名,这次才考第十五名,你怎么搞的!”“上次考试第十名,这次排名第二,照这样学习,上名牌大学没问题”。“你学习这么差,反正也学不好,我看你不愿上就算了”。如此的谈话,家长们很熟悉。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能进,不能退。成绩上升,教师表扬,家长奖励,孩子高兴,皆大欢喜;成绩下降,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孩子紧张、自卑,悲歌一片。家长要求孩子积极上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重看分数,只能进不能退,孩子考得不好,就一点优点也没了,未免对孩子太苛刻了。孩子学习退步,或学习差一些若能正确对待,今后发愤努力则罢;若孩子心理无法承受,自暴自弃,或更甚者,感到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希望,出现“意外伤害”事件,会令家长追悔莫及。故此,作为家长,应以理智、平静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是孩子自身综合素质的.阶段性体现,不是单凭家长的需求和孩子主观愿望就能取得的。故此,作为家长不能以分数论子女的成败,应将学习成绩与操行评语相结合,综合分析子女的素质发展情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长远之本在于提高素质,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只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孩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家长应持的教育观念。

篇2:以农夫的心态对待学困生论文

以农夫的心态对待学困生论文

[摘要]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由于农村学校师资薄弱,一个教师要从事多级多班的英语教学,且孩子们的生活圈狭小,接触的英语知识不多,对英语感到很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学困生日益增多。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我在工作中把转化学困生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

小学生在刚学英语时,一开始都充满了好奇心,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强,年龄的增大,小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弱,由于人在智力等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考试难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所谓学困生是指班上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为数不多,但其影响很大,是班上的不安定因素,不容忽视。

本文以我所教班级中三位英语学困生为关注对象,采取相应行动促进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改变。在此过程中,我像农夫关注庄稼般时刻关注着他们。

一、班级差异的发现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不好英语,班里出现了一批英语学习困难生,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时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更要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改变小学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问题。

9月我接手了五年级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开学之后的一个月,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和两次单元测试,我初步确定了三位学困生,他们是小D、小B和小L,他们每次考试都不能及格。

小D:男,爱好体育运动。英语基础差。造成学困的主要原因缺少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B:男,喜爱画画。上课时老走神,读英语课文有困难。造成学困的原因缺乏自信,胆小,不敢交流。

小L:女,头脑聪明,经常不交作业,学习习惯差。造成学困的原因缺少家长的监督。

二、转化英语学困生的过程

教师在面队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无论出现何种状况时,都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因为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教学者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

1、从了解西方文化入手,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转化过程的基础,只有信任并喜欢老师,学生才会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建议和做法。于是我经常主动与这几位同学聊天,了解他们思想上对英语的畏惧,在生活上也给予关怀。

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我经常鼓励学生在适当的时候看电影、收听广播或上网汲取丰富的课外资源,用生活中的英语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异国文化知识。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英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英语词汇和句子,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我让学生准备一本sketchbook,寻找生活中出现过的英语词汇,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此外,我还要求它们把生活中的英语商标收集起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做成一本班级英语商标集,为班级的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此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几个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畏惧,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积极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可是,他们有时作业还是不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也总在及格的`边缘晃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作业和测试内容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无力完成。于是,我决定为这几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

2、制定分层目标,让每位学困生体验成功。

之后,我开始根据他们实际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然后采用分层作业,每天布置的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的内容,其中的必做题其实就是为学困生特意设计的。

我也根据学困生的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对于擅长体育的小D,我就建议他参加校运动会,鼓励他不仅要锻炼好身体,也要学好英语;我也常让擅长画画的小B帮我画一些图片自制教具。 几周后,在我的“额外”关爱下,这几个同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班级里也树立了自信,上课时比以前积极多了。

每天上完英语课,我会要求他们三个写一张日记清单,内容是有关我们的英语课堂的,我就通过浏览这些日记及时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尽管这三名学困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记不住单词和较长的对话,每次的默写还是他们的老大难。因此我决定对此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

3、指导学习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最大的困难是记单词和背课文,对此我进行了指导和训练,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1)总结英语单词中辅音字母的发音规律,辅音字母的音素存在“掐头去尾”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字母b的音素发/b/,这是把名称音的尾巴/i:/去掉,称为“去尾法”。英文字母f的音素发/f/,正好是它的名称音去掉/e/,这种现象称为“掐头法”。

(2)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无意记忆能力,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用图形的整体特征出示词汇,在教学eye时,将字母的组合通过图形来表示,两个e就是眼睛,y就是鼻子和嘴巴;在教学月份单词时,我利用每个词汇首字母与数字的关系,运用象形的手段进行处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January的第一的字母J转变成1,March的M书写成倒3,April的A书写成4,September的S转变成9,October的O前用虚线写上1,就有些像10了,November的N转变陈11,December的D转变成12。

(3)遇到一些难记的单词时,可以根据词汇内部结构编故事,提高记忆词汇的效果。例如,在教学library时,我根据词汇的字母组成,编成一个短小的故事:Lily去图书馆买bread和rice,付完钱后,店主说:“Breadandriceareyours.”把这些故事中出现的合起来就是library。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在期中测试中,小D取得了及格的成绩,小L和小B离及格也只相差了两分。为了对这三名学困生加强管理,我决定长期跟踪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跟踪学习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反复的监督与强化,直到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三名学困生,我决定采取长期跟踪调查的方法进行监督,争取使他们达到不用他人监督便可自主地学习英语。除了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在课堂上、早读课上我总是带领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只依靠教师的监督很难养成,需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课堂上开展优帮差学习小组,要求优秀生带一名学困生,组与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课后,我也对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进一步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

经过长期的学习情况跟踪,这三位同学很少有不交作业的情况,上课时不再胆小、沉默,而是开始与同桌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学习习惯有所改进,成绩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仅要有赖于教师和的业务水平,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用灵活的、多形式的、新颖的教法,还要依靠师生这间的感情,所以教师应当密切与学生沟通、与学生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在课下要放下架子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尤其是不要偏心,对于“学困生”应该给予特别的爱护和关心。切实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虽然我有时也感到累,但心中总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去以真诚拥抱每一个学生,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我的课堂批评少了,表扬多了;苛求少了,宽容多了;指责少了,尊重多了;学困生少了,进步者多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09

[2]《小学英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以期待的心态聆听花开的声音论文

(案例)“嗤啦”一声打破了教室的安静。我抬起头一看,禁不住皱起了眉头。齐腾把自己的作业本一撕两半,并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看到这种状况,我想起了和齐腾第一次见面的情况。新学期开始他爸爸领他来报到。“桂老师,这孩子不争气、学习差、不听话。您该打打,该骂骂,别对他太客气了。”说着还踢了他一脚。这时我看到一个黑瘦的男孩翻着白眼,看着天花板,倔强的站着。

后来才知道,他父母离婚了,他父亲脾气暴躁,对他恨铁不成钢,经常打骂。而他也产生了很深的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

这不是,今天因为作业写得又脏又乱,我刚批评了一句,就回去把本子撕了。我得火噌地上来了,刚想张嘴,就看到的齐腾的眼神,他瞪着我,好像在说:“骂吧,骂吧,你们除了打骂还能把我怎样?”

训斥,对于他显然已经适得其反。压下心头的火。我微笑的拿起一个新的作业本对同学们说:“齐腾刚刚对自己写的作业很不满意,所以把作业本撕了。我相信,在这个新的作业本上,他能够重新开始。咱们大家用掌声鼓励他,希望他能把作业写好。”在掌声中,我走到齐腾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问他有没有信心做得更好一点,他既惊奇又羞愧的看着我,接过本子,认认真真的写开了作业。后来,交上作业,他的作业果然工整了许多。我郑重的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优”,并写上“相信你能够像这回的作业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我没有想到这个“优”居然点燃了他心中的向上之火。接下来的好几天他都表现的很好。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写得工整了,连同学都反映,他能乐于助人了。抓住这个契机,我表扬了他好几次,评选他为“进步之星”。在我的期望下,他一天一样有了明显的进步。

(评析)“让每一只小鸟歌唱,让每一朵花绽放”是教育的使命。

“让每一只小鸟唱歌”意味着对学习困难的“鸟儿”倾注更多的耐心与关爱。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表现为应试教育考场上的受挫,但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他们都能够找到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能够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奏响最美的音符。

“让每一朵花都开放”,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班主任用全面发展的理念演绎着“希望教育”、“个性教育”和“成功教育”。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关注每一个心灵绽放的笑容。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最多的时间面对着孩子们,每天处理着大小不同的事件或者问题。有时候,我们为何会感到束手无策?是照本宣科还是空洞说教?是同伴激励还是故事引导?我们该以期待的心态,以智慧的方法,聆听花开、期待花开。

篇4:方以智逃禅之实情及其心态探微的论文

方以智逃禅之实情及其心态探微的论文

摘要:方以智于明亡后遭遇坎坷,屡经生死劫难,知永历小朝廷无可作为,自己亦不得施展抱负,于出仕与归隐的两难抉择中萌生出家遁世的念头。当清军攻克广西平乐,定要捕获方以智,于此情境下方以智S发披缁而出,以免无辜,此或为权宜之策。然以智不屈于清帅威逼利诱,清帅只得听任其为僧,至此最终皈依佛门。逃禅是其必然的选择,精神得以彻底解脱。虽然身在佛门,但他表现出内儒外释的思想和行为。其生平经历反映易代之际明遗民的民族气节、苦难历程和精神操守,颇具典型意义。

关键词:方以智;遗民;出仕;归隐;逃禅

关于方以智之逃禅,见诸史传或相关介绍文字,于其出家之时间、地点、情境之记载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以致讹误频传。如《明遗民录》其小传写道:“……隆武帝召之,未赴。永历时,以翰林学士知经筵,寻命入阁。以智知不可为,乃为僧去,号‘无可’,最后,自号曰‘浮山愚者’。清兵尝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则生,否则死。袍服在左,白刃在右。’乃辞左而受右。清帅起谢之,为之解缚,听其以僧终。乃披缁诣天界,事Z公。”[1]这段文字言其不仕于永历小朝廷,故而削发为僧以避世,至其后被清兵抓获,不易其服,以僧而终。然此与方以智为僧之实情有所出入。

又如《文学遗产》曾刊发一则短文《明遗民多逃于僧》其中写道:“明清之交,遗民多逃于僧,其最著者则方以智名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屈大均名一灵,钱澄之名幻光,又号西江半衲,金堡名今释,字澹归,周容名释茂三。五人后皆还俗。……然则当时逃遁于释门者甚众也。”[2]该文指出此种现象,符合史实,然断言“五人后皆还俗”,笔者姑且不论所举其他四人是否还俗,但若言方以智“还俗”,显然大谬。

今所见介绍方以智的文章,或言其明亡后即为僧,或泛泛而谈其被清兵抓获后拒绝降清,被迫削发为僧,然实情究竟如何?笔者遂加以探察,以考其实,并略加思考特定历史情境下,方以智不得不为僧的矛盾心理和必然选择。其之为僧,似是彻底摆脱了俗世尘务的桎梏,精神枷锁得以解脱,其后专心著述,潜修佛学,但事实上,其内心依然难解儒家思想的羁绊,故而杂糅儒释道三教,融通合一,归之于《易》,藉此试图化解内心的困惑与矛盾。

一、方以智逃禅之实情

对方以智相知最深的莫过于钱澄之,他晚年为方以智妻潘翟七十大寿写有《方太史夫人潘太君七十初度序》,[3]文中就曾追忆了当年方以智的艰难处境与被迫为僧的经过。

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旋即帝位,是为永历,方以智以推戴之功,擢少詹事,但不久因与司礼内监王坤不合而弃官。其后随永历驾幸梧州、桂林,已然洞察时局,知其难有作为,此后屡诏不起,十次坚辞东阁大学士之职。方以智于永历朝供职不足三月。他虽有匡扶明社稷之志,欲挽狂澜于既倒,终究难遂其志,于“归不可,出不可”的两难境遇中,即已萌生出家之心。其实他的内心极其矛盾,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4]在出仕与归隐、事君与事亲的多重矛盾纠结中,难以寻求解决的良策。儒家宣扬“穷则独善其身”之说成为士人保全自身的信条,但遭逢易代之际乱世之时,何谈独善其身?所以他心中萌生出家之念,正是此种情势逼迫使然。但有此想法并不意味着会立即采取行动,尚需某种外在因素的作用才得以最终实现――纵使是被迫的接受,而这种外力即来自于他在平乐被清军捕获。

1650年十月,他寓居广西平乐,钱澄之、瞿式耜等旧友相聚,刚刚庆贺他的四十岁生日,妻子潘翟带着幼子中履和他相傍;及其两月前新纳一妾,为同乡女。十一月,清兵攻陷广西桂林、平乐,于平乐搜捕方以智不得,因方以智此时送钱澄之出山,别于昭江。他们于是抓获以智家人逼问,并严刑拷问严玮,因以智曾藏匿其家。钱澄之《失路吟(庚寅、辛卯)昭江三首》第三首诗后自注:“严伯玉隐仙回洞,曼公匿其家,为邻人所发,备极刑,终不言。曼公自出始免。”[5]其《所知录》对此所记颇详:“盖曼公送予自昭江返,未及平乐,闻平乐已破,其家人被执,问公所在,则以与予

同往仙回洞严伯玉家对。随发二十余骑往仙回,而公亦适奔仙回。”随后以智“乃自剃发僧装出,以免伯玉。遂至平乐,见(马)蛟麟,蛟麟谕之降,不屈;胁之以刃,诱之以袍帽,皆不答。蛟麟乃延之上坐,礼之甚恭。因请出家,许之,故随之至梧。”[6]也就是说,方以智是为家人及严玮免于受难而主动“投案自首”的,且此时已是剃发、身着僧装打扮,表明自己已经出家。但清帅马蛟麟想要逼迫以智降清,故而威逼利诱,并将他押解到平乐法场,“令冠服置左,白刃置右,惟所择。先生辞左受右。帅更加敬礼,解其缚,始听为僧。”[7]马帅本来极为憎恶僧人,但也为以智之不屈、不畏死所慑服,听任其为僧。方以智于《辛卯梧州自祭文》中写道:“将军奉a得那教,尤恶头陀,露刃环之,视此衲之不畏死而异之,逼而[之,终以死自守。”[8]

如果说,当初以智有此出家的想法,并未付诸实际的行动,而此次S发披缁面见清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寻求自保,且以免亲人朋友无辜受牵连,但随之而来的允其“为僧”,则迫使他不得不真的出家,彻底断绝尘缘俗念,所以钱澄之说他“然公自此真为僧矣”,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我们也可以说,方以智至此方才获得了身心痛苦的真正解脱,他于明亡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心神难安的'境遇总算结束。

二、方以智逃禅之必然选择

上文于方以智出家为僧之经过考述已然清楚。在明亡至其最终逃禅的六年多时间里,方以智经历了几番生与死的劫难,遭逢被执、被诬、逃亡、短期出仕、避世不出、被逮而被迫出家的种种际遇。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充满凶险复杂多变的人生变化,对于一个江南望族的贵胄子弟,且身为故明臣子,其感受应是相当沉痛的。他在《寄张尔公书》信中写道:“嗟乎!数年之间,国统三绝,行在五迁,而暂一甘刑戮,两弃妻孥,又万死中被奸仇之锋,极难时遭奴仆之叛,命不谓苦乎!知者谓智北都应刃而死,不污伪职;天雷题诗于壁,自拒囗使,以方汲郡之封刀不应,刘宣之抱经林薮,然古人更有苦于今日者,苦人此生已憾,不及比于夷、齐,又何道哉!”[9]对自己这一时期的苦难历程向友人倾诉,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于此易代之际,方以智面临有多种选择:或殉节、或归隐、或出仕、或降清、或逃禅,等等,但是,最终惟有逃禅成为他的必然的选择。今稍加探究,于梳理其思想发展演变及精神气节操守大有裨益。

1.方以智于甲申之变时,闻崇祯自尽,曾打算投井殉节,然未果。

计六奇于《明季北略》就记载道:“(方以智)闻变,走出,遇苏人陈伯明,仓卒通名,相与叹泣。潜走禄米仓后夹巷,见草房侧有大井,意欲下投,适担水者数人至,不果。”[10]他与陈伯明准备投井殉难,只是有人来担水,未能遂愿。清邹漪《魏庶常传》也有相类文字:“而贼薄城下,三日城陷,公出遇陈名夏、吴尔埙、方以智于金水桥且曰:‘我侪图一死,所以报先帝。’公曰:‘死易尔!愿事有可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轻一掷也。’”[11]此两则文献记载虽细节有异,但足以证实方以智于城破、崇祯帝自尽时曾打算以死殉节,报答先帝的。只是他后来在魏学濂的劝说下放弃了毫无意义的自杀殉君殉国的念头,希望于乱世之际能匡扶社稷有所作为。廷绝望,坚辞出仕;归隐山林不得,退居故乡亦行不通。

方以智被李自成农民军逮系,拷掠至足踝骨见,但始终不屈,此时亦是经历了一场生死的劫难;后乘间逃脱,间关南奔。但弘光朝新创,马士英、阮大铖执掌权柄,党祸复炽,以智上疏报北事,以效朝廷,反遭非议,竟被判处“从逆”罪第五等“应徒拟赎”惩处。弘光帝还下令逮捕他,阮氏对其嫌怨已久,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方以智遂流离岭表,变更姓名,卖药市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弘光朝政昏愦,赃法卖官,中兴难期,不久政权灭亡;继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改元隆武,亦旋即灭亡;随后桂王朱由榔于肇庆正位称尊,是为永历帝。方以智曾短暂入朝为官,但权宦司礼内监王坤柄政,以智与之不合,便弃官退隐在湖南广西交界的苗峒中,结茅山中,卜卦糊口,生计困顿,著书赋诗,聊以度日。他深知永历小朝廷不可为,故而十次疏辞永历授与之官职,对永历朝廷极度失望。也可以说,他对入世出仕早已死心,对恢复大明王朝已经彻

地绝望了。

他也曾想过归隐山林以避世,或退居故乡,但此路也行不通。他跟钱澄之即言及:“吾归不可,出不可,善吾身,以善吾亲,其缁乎?”《清史稿》其本传亦写道:“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面对永历帝再三征召,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等职,他内心十分矛盾。身为故明臣子,他理当事君尽忠,但现实是残酷的,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想,知道永历无可作为,明白自己终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他明了“出不可”且更清楚“归”亦不可,这种或出或归、“负君”“负亲”的两难抉择让他备受痛苦的煎熬。其时永历帝困于西南一隅,清兵正横扫全国,迅速消灭各地反抗势力,永历帝的灭亡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故乡桐城早已是大清的版图,方以智想要回到故乡隐居显然已非易事。

3.方以智被清军捕获后,坚持民族气节,拒不降清,不做投降派。

1650年,清军攻占广西平乐后,极力搜寻方以智,必欲得之。当他被清兵抓获,主帅马蛟麟反复逼其降服并以死威胁时,他坦然趋向屠刀,宁可选择死亡,拒不仕清,清帅只得听任他为僧。方以智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我们可以看他此前流离沅州时所写《俟命论》一文就明了个中缘由:“夫畏死者,人之常情,而害仁则名教所恶。圣人峻其防,则曰忠臣不事二君,有死无二。”正是缘于“忠臣不事二君”的信念激发着他不惧死亡,做故明的“忠臣”。于此情境中,方以智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削发为僧,保全自身,又不仕清,成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且又不辱没先祖及家族门第。或许出家并非因为勘破红尘,但现实危境中不得不然的选择,促成他人生最后的归宿。

4. 逃禅是方以智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更是他人生痛苦的解脱。其实,逃禅何尝不也是一种反抗,一种绝不仕清的坚决的抗争。方以智被供养于梧州城东云盖寺,两年后在施闰章的帮助下回到故乡,其后一再拒绝清廷征召,立意更为坚定,不做两节人。

顺治十年(1653)春,清朝官吏两度逼迫方以智出仕,他因此奔至南京,师事曹洞宗觉浪道盛大师,圆具天界寺。方中通《陪诗》卷一《迎亲集・癸巳春省亲竹关》写道:“操抚李公,迎老父入皖,赠以袍帽。老父斥之,直奔天界。时杖人翁主天界法席也。三省马公又欲特荐,属父执刘阮仙趋行。杖人翁云:‘拉得去是你手段,站得定是他脚根。’借以得免。老父于天界圆具后,闭关高座寺看竹轩。”

觉浪是当时佛教曹洞宗的前辈,曾因文字中称朱元璋为“太祖高皇帝”而被清廷逮絷,后查明此系其明亡前所作,遂予以释放。他对方以智晚年思想与活动均产生较大影响。觉浪的另一门徒啸峰大然即崇祯末年与以智父亲方孔萃系刑部大狱的御史倪嘉庆。方以智誓不出仕,闭关高座寺看竹轩潜修,“数年,兼解性命之源”[12]。康熙三年(1664)底,方以智应庐陵知县于藻(友人于奕正之子)、倪震(笑峰大然倪嘉庆之子)等人之请,为了觉浪兴复曹洞宗风之愿,主青原法席,理佛参禅。

三、方以智逃禅之心态探微

方以智为僧,是其一生重大的转折点。从入世到出世,由儒而释,人生境遇发生了巨大改变,于其影响至深。但考察其此后之思想及举动,我们可以断言,他并非由此就完全超脱于红尘之外,了却俗世尘缘。尤其是他在对待侍养老亲上,心中时刻牵挂老父,遂有归家侍亲之举、父逝破关奔丧之为,依然以儒家思想行事。他内举儒学,外修禅功,杂糅儒释道融通合一,归之于《易》,体现出思想的复杂性。

方以智于1650年十一月被迫出家为僧,入住广西梧州云盖寺,但他还是尘缘未了,惦记着家中老父。是年冬作《辛卯梧州自祭文》:“汝以今日乃死耶?甲申死矣!……无可道人幸可以忘此。此年来感天地之大恩,痛自洗刮者也。独眷眷者,白发望之久矣,尚未得伏膝下。……未能免俗兮于乎尚飨。”言自甲申之变后,即已心如死灰,所眷眷者,惟故乡老亲而已。他在梧州云盖寺居住了两年后,施闰章奉使粤西,在施的帮助下,以智得以北返至庐山。是年冬,方中德、方中通至庐山迎归家乡,以智于白鹿山庄见到老父,祖孙三代团聚,百感交集,涕泗纵横。他在《象环寤记》中说:“以祗支(袈裟,表示为僧)为退路,即为归路。”他之为僧,于今得以回乡,了却思亲之苦,即是“归路”。

当然,于其返家之举,世俗或有非议,就连其好友陈贞慧亦曾不解。侯方域在《与方密之书

》中写道:“(密之)今已为僧,止于高座寺。仆乃大喜相见之有期。密之虽还,而得其所也。往在沉辏陈子定生私下问仆曰:‘密之之还,何也?’曰:‘密之无兄无弟,老父六十余,在堂虽有二子,皆幼,未必任侍养。密之之还,宜也。不然,密之读书有道人也,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岂患无沟壑足了此身,而必恋恋故土哉!’”[13]侯方域可谓方氏知音,此言道出了方氏的心理话。方以智自己曾解释道:“不肖少读明善先生之训,子孙不得事刍,然中丞公白发在堂,{为之枯,十年转侧苗峒,不敢一日班行,正以此故。知必不免,以祗支为避路,即为归路。苟得所归,正所以奉明善先生之训也。”[14]他之所以返回故里就是要为老父尽孝,恪守家训,遵从儒家伦理而已。

顺治十二年(1655)秋,方孔萑ナ溃方以智痛哀不已,随即破关奔丧桐城。营葬父柩于东乡合明山,按照儒家伦理,“衰成服,受吊如仪”,而且栾庐墓侧,名之曰“不择地”,守孝三年。这都说明他虽皈依佛门,但在思想上还是以一个“儒者”自守。

此前一年秋,钱澄之见访,向他言及明朝故中官所告知的崇祯帝感叹“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方以智听罢“伏地哭失声,北向九叩头谢恩”。时距明亡已过十年之久,他闻知此事,顿时感恩拜伏,涕泪纵横,心中仍然感念崇祯帝的恩德,可见其心中依旧怀有深深的故明情结。虽身在方外,但那份潜存内心深处的家园故国情怀并非轻易就能彻底抛却。

方以智从轻衣肥马的贵公子到流离转侧的苦行僧,从灯红酒绿到黄卷青灯,这种今夕生活处境的强烈反差,如同天上人间。陈维崧在《方田伯诗序》中就曾写道方以智当年于南京所过着“衣纨e、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的狂放生活,且因世乱而“先生益慷慨,习兵事,堂下蓄怒马,桀黠奴之带刀剑自卫者出入常数十百人,俯仰顾盼,甚豪也”。于今“曾几何时,而先生则已僧服矣。先生之为僧于长干也,嵩常过竹关从先生游,时田伯亦在关中。嵩再过竹关,而先生念嵩故人子,必强饭之。饭皆粗粝,半杂以糠秕,蔬菜尤俭恶,为贫沙门所不堪者,而先生坐啖自若,饭辄尽七八器。回思金陵时,时移物换,忽忽如隔世者。噫,可感也!”[15]这种苦行僧的生活,非常人所能堪,方以智却甘之如饴。他闭关于高座寺,著书立说,或登堂说法,马其昶亦不禁感慨道:“先生躬豪杰之才,遭逢季运,以妆铣疲岂其志哉!”然而这样的结局,对方以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呢?

(1668),方以智年58岁,决定回故乡终老,其子于桐城动工兴修报亲庵,欲迎老父归养。次年春,桐城方氏报亲庵落成,以待其返乡。方以智遣僧徒先至浮山经营,以作准备。但不久粤难发作,方以智被逮押解广东,行至江西万安病逝。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再也没有踏上故土。值得欣慰的是,他去世后肉身最终得以安葬故乡,终于归根,也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

四、结语

清朝入鼎中原,时代巨变,“天地遂崩裂”,对明人的打击极其沉重,士大夫们都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是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仕清,甘做遗民终老,抑或重新出仕,侍奉新朝,的确是一个考验。《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周易正义》)那些有气节的士人,于此易代之际,或甘做遗民,归隐山野;或削发为僧,遁迹佛门,超脱于尘世之外,应是一种非常无奈却又是最好的选择。

清代江阴人陈鼎就注意到明季遗臣大多出家为僧的现象,他说:“明季遗臣,类多为僧。……以视夫忝事新朝,歌功颂德者,益不可同日而语,而晚明文学之风,亦可于此略见矣。”[16]他由衷钦佩那些富有民族气节之士。当然,他们在进退失据的境遇中惟有皈依佛门,或许才能解脱俗世的纠葛,更生一层绝世的意味,去深切体悟国亡之后四大皆空的真谛。

明清易代,士大夫多逃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探究。方以智为僧是在特定情势逼迫下必然的选择,有其特殊性,但他皈依佛门,方得解脱身心的痛苦折磨,亦是值得深思的话题。纵观其一生,其青年时代乃一介贵公子,过着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生活;中年得志,科第成名,供奉检讨,讲学东宫,达到他人生的顶峰;但随之遭遇甲申之变,历经生死劫难,一度短暂入仕永历小朝廷,旋之避世求隐;其后被清军逮获,不得不皈依佛门,潜心著述,阐扬佛法;最终因粤难发作而逝,未能善终。

方以智一生经历多次重大变故,荣辱浮沉,深深打上了动荡变乱时代的烙印。尤其是明亡后的坎坷磨难和痛苦抉择,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明遗民的行藏困境,颇具典型意义和认识意义。オ

参考文献:

[1]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2]金陵生:《明遗民多逃于僧》,《文学遗产》1999年第五期。

[3]钱澄之:《田间文集》卷十九,黄山书社1998年版。

[4]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七遗逸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5]钱澄之:《藏山阁集》卷十三,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18页。

[6]钱澄之:《所知录》,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27页。

[7]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六,黄山书社1990年版。

[8]方以智:《浮山文集后编》卷一,康熙此藏轩刻本。

[9]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编》,康熙此藏轩刻本。

[10]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5页。

[11]邹漪:《启祯野乘一集》卷十二《魏庶常传》,明崇祯刻、清康熙重修本。

[12]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侯方域:《壮怀堂文集・遗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6册。

[14]方以智:《东西均》附录《象环寤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6页。

[15]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16]陈鼎:《留溪外传》十八卷,清钞本。

(编校:依人)

理智座右铭

子女答谢词

理智的反义词

有子女离婚协议书-离婚协议书

检查材料子女配偶情况

子女抚养费协议

两个子女离婚协议书

追悼会子女答谢词

关于子女抚养协议书

子女收养协议

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推荐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以理智的心态善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