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戚风奶油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汉儒思想的现代诠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汉儒思想的现代诠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汉儒思想的现代诠释
汉儒思想的现代诠释
汉儒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其内在的哲学-文化价值的认识仍有多种不同的诠释.汉代儒学具有深层哲学价值和意义,富有深奥的`文化意义和发展变化的活力,不能仅仅被当作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汉代儒学综合其他各家思想,成为被官方和大众所认可的、占统治地位的学说.汉代儒生们一直以来为这样一个矛盾所困扰,即他们珍视的“大一统”、“太平”和“大同”世界中的“人性至善”理想与森严的帝国体制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他们一边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保护和教授传统的道德理想,一边努力倡导改革秦朝法治统治传承下来的帝国体制.
作 者:陈启云 范正娥 作者单位:陈启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93106)范正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OF NAN 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3(5) 分类号:B234 K232 关键词:汉代 儒学 儒生 经学 道德思想 帝国体制篇2:郭店楚简儒家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
郭店楚简儒家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
郭店楚简蕴含了丰富的人性思想.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它对人性层次结构、人性的特征、人性的.运动形态和人性的价值导向都有比较深刻的论述.
作 者:唐雄山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刊 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21(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人性 层次结构 特征 运动形态 价值导向篇3:儒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商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儒与商结合的思想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对于现代商业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挖掘儒商思想的现代意义,也有利于我们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深层认识.
作 者:李承宗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长沙,410079 刊 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GUIZHOU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20(5)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 商业文化 市场经济篇4: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墨子的主要思想
(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为此,墨子常 “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高度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对国家的治理方面,墨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崇尚贤人来行使国家的权力。他曾说:“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这实际上是主张打破阶级、血缘关系的界限,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为以后相对进步的科举制的问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天志与明鬼一一人文宗教之设计。“天志”,即天有意志。对上位者来说,天子治政“莫若法天”,因为天可以洞察人的一切行为的善恶,并对此加以惩罚,如天子判案不当,则天使“疾病祸福,箱露不时”以警小之。这无疑有“宗教裁制”的意味,也是神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与倡导“天志”为中心观念的人文宗教相补充,墨子有言:“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明鬼下》)他认为消除“天下大乱”的方法,就是使天下之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通过鬼神的裁判,促成人们自觉扬善去恶,实现天下大治。墨子以神道设教的方式,引导人们兼爱。
(五)节用一一国家运行之倡导。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可以说是最重视生产、最注意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学派。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提倡“节用”,主要表现在“节葬”“非乐”等方面。这里所说的“节”,不仅是在财富的使用上主张“节俭”,而目_要求在道德行为上有节制,能自律。墨子说:“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辞过》)节用,不仅是一种经济措施,也是一项国家治理的原则。墨家相信“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则可以“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辞过》)
二、墨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之学乃先秦“显学”,是“百家争鸣”中举足轻重的一家。而到了今天,我们读《墨子》,更多地是从思想出发,剖析它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使墨子思想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发扬。
首先,墨子提出的`“兼爱利”的道德原则,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实质都是顺应当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政治潮流和人民大众迫切的政治伦理要求,展小了为公和为大众的平民政治本色,是“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而这些与墨家所倡导的“兼爱”思想在文化精神上有着天然的联系;
其次,墨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与现代社会呼唤和平的理念相符合;
再次,墨家提倡的“尚同”有利于社会秩序重建,而“尚贤”说有利于人们摆脱人情关系网的束缚,冲破传统人才价值观的限制,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全而与深度的开发、人的素质的全而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最后,墨子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节用”思想更与现代社会提倡节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墨家“节用”理念可以成为我们在培育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时加以充分利用的思想资源。
梁启超在《墨子之论理学》中评价墨子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墨子,作为两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汇集了他智慧的《墨子》,既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寂寞的书。如今,我们已经用新的目光触及到了黑暗中的《墨子》,不断发扬着她的现代价值,拭去其上微尘,使她逐渐焕发出原本就有的夺目光彩。
篇5:西方现代犯罪心理学思想评析
西方现代犯罪心理学思想评析
从人类的本性、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作用、攻击行为、异常心理咨询、矫治及研究方法论等方面,阐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典型代表的心理学理念、策略与技术诸方面的差异,以及由之引导而来的对于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借鉴与反思.
作 者:刘建清 唐冬秀 作者单位:刘建清(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北京,102200)唐冬秀(吉安师范学校教心组,江西,吉安,343000)
刊 名:新余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年,卷(期):2004 9(6)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人性 社会控制 攻击行为 心理治疗矫正篇6:道家思想对庭院有哪些诠释?
道家思想对庭院有哪些诠释?
道家的空间意识,以自然无为的“道”为尺度“,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由天乃一,一可谓无”,这里的“无”即老子的“道”,老子说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汉淮南王《鸿烈》云:“天地无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它虚无飘渺,却又因宏大连续流动的客观存在而被感知,因此道家的“天”主要是一个抽象而模糊的空间概念,与儒家的时间极轴相对应,可将此视为空间极轴,而道家空间极轴的进一步延伸即呈现空间意识清晰化与自然化的双重特征,晋阮籍:“山静而谷深,自然之道也”,这里的“道”,已是自然实体和具有“深”感的有形空间,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自然之形的空间与“宅”同一,刘伶则云:“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念为恽衣”,这种强烈的自然意识与空间意识,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开始注重建筑、庭院与自然空间的交流,反映在视觉上,其空间特征是空、灵且渗透的,其表征是:轴线秩序弱化,庭院平面组合更趋灵活;通过庭院回廊、墙的泄漏将自然空间导入院内,突破庭院空间的封闭性,
其机制是远借、俯借,南朝(齐) 谢眺:“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即运用框景,以庭院上空边界将远山、乔林引入庭院;仰借,晋陶渊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借助庭中 ,突破庭院的封闭感;借色,南朝(陈) 徐陵:“清雪带风斜,岂若天庭瑞”,即借自然之风、雪、雨以获得一种情致。
建立于道家空间轴之上的内外空间渗透机制开辟了中国传统庭院的先河,形成了庭院空间的复合性特征,也蕴育了中国庭院独特的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纵观《中国建筑史》所记述的史料,不难看到,西晋、南北朝时期的住宅庭院,基本延续了汉代包绕庭院的回廊形式,围墙上设有连排直棂窗,隋唐五代时期的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围绕庭院。围墙与廊院由于直棂窗的设置,不仅没有隔断庭院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反而更便于庭院内外的相互渗透,并为庭院空间的室内外化与室外内化提供了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条件。
篇7: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通中西,返本求新,建设新文化的方案,这对于2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作 者:韩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2003 19(2) 分类号:B25 关键词:学衡派 孔子 儒学 现代诠释 转换 文化建设篇8:现代环境法基本理念的伦理诠释
现代环境法基本理念的伦理诠释
现代环境法基本理念的伦理诠释屈振辉
理念是进行一切理论研究的起点,它最初仅是一个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都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理念进行过不同的阐述[1]。时至近代,理念的哲学内涵被逐渐泛化成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代称,这就为理念被引入各个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法学是兼顾法的现实(应然)和理想(实然)的现代科学,它对后者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理念的关注之上。法的理念是对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认识,它必须借助思维的高度抽象才能得以实现,对它的探究也因而颇具哲学韵味。现代各部门法都非常重视对自身理念进行研究,其中尤以现代环境法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一般法律部门之中,法先于法的理念而出现,后者是对前者的归纳和抽象;但在现代环境法之中,法的理念[2]却先于法而形成,后者是对前者的演绎和展开。这种特殊关系使得现代环境法极为重视对自身理念的研究,这一研究也因此更具有极其浓重的哲学色彩。与众多法律部门相同,现代环境法的理念也要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判断来表达;但这种价值判断却极为特殊――它在通过环境伦理的诠释之后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试图通过已经比较成熟的环境伦理理论研究现代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从而揭示出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一、环境秩序
秩序是人类价值理念中的古老范畴,古今中外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论述。尽管它们的具体表述各不相同,但都普遍认为秩序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秩序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人们必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秩序之中。秩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区分为很多种类,但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其中两对分类,即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人类对前一种分类的认识同样久远,但相对自然秩序而言,人类更为重视社会秩序。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凡是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的地方都建立了社会生活的有序模式,而道德和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机制亦得以普遍确立,是为后一种分类。法律旨在创设一种符合伦理正义的社会秩序,以促进人类价值的实现;而伦理道德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合乎法律秩序的前提必须在伦理道德中探寻。但无论是道德秩序还是法律秩序,在现代以前都被仅限在社会秩序领域而并未深入到自然秩序领域。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阶段,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迫使人类不得不重视自然秩序问题,而这种重视首先就是从道德秩序开始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促使了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人们以这一意识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规范就是环境伦理。对人类而言,井然有序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而环境伦理正是这种价值追求的直接产物,它一经产生便内含了秩序的理念。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环境秩序的产生离不开环境伦理的理论支撑。人类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他们的各种活动都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并受其支配。自然环境拥有不依赖人于而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人们在充分享受利用自然环境的权利的同时,也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任[3]。在这种权利与义务之间难免会存在着矛盾,而这也正是导致各种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它是无法通过传统的社会秩序加以解决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建立起一种能将自然和社会很好结合并能凌驾于其上的秩序,专门用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环境秩序。环境秩序所指的并非仅是一种自然秩序,而是包括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在内的一种复合秩序。这种秩序具有人与其他物种以及人与整个生态环境和谐、有序的两重含义,其实质要求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合乎规律的正常状态。任何物种出于其生存和发展本能都能自发地维护本物种的内部秩序,但人类却能在其意识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和选择,通过维护社会秩序来维持整个自然环境的秩序,而这同样需要运用道德和法律等社会控制手段,环境道德秩序和环境法律秩序也因此形成。在环境秩序的维护过程中,环境道德秩序是环境法律秩序的产生渊源,它以“应然”的价值指令把社会生活引向理想层次,使人们在立法时总是将关爱自然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蕴于法律之中[4],从而构成了环境法律秩序的基础。现代环境法所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秩序理念,它最初源自于以环境伦理为构造基础的环境道德秩序;而它的确立又为环境道德秩序的确立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成为了环境秩序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环境正义
在人类社会中,正义与偏私是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伴相生、形影不离。正义与偏私的.共存具有长期性,只要现实中还存在着后者,人们就不会放弃对前者的追求。人们无时不在追寻着正义,但却始终未弄清其确切含义,以至于有人认为“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可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5]。正义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显现,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法律之中。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法律正义。正义无论就其本义还是就其沿革而言都不仅限于法律领域之内,在法律正义之外还普遍存在着道德正义。道德正义是一种个人美德或是对人类的需要的一种合理、公平的满足,而法律正义是一种通过创制和执行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而形成的理想关系[6]。道德正义先于、大于和高于法律正义。为保障正义的切实实现,道德正义必然要向法律正义转化,而环境正义的发展正遵循了这一轨迹。人们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最先是由环境因素引发的社会不公正,特别是由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所引发的[7]。而这正应验了罗尔斯的理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8]。但我们对环境正义的理解却不能仅限于此。环境正义的出现虽然对环境伦理提出了挑战,但环境伦理对环境正义的影响也不可否认。环境伦理将正义的范畴从代内之间拓展到代际之间并进而被引入人与自然之间,主要强调了环境权利与义务在后两者之中的合理分配问题。自然资源是为人类所共享但又不独享的财富,它必然要在代内、代际与种际之间进行分配,而环境正义正是对这三种分配的方式与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的判断。环境正义的实质是有关分配的正义,其核心在于要求实现自然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异代人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分配的公正和合理,因而它在构成上包括了代内正义、代际正义与种际正义等三个层面。代内正义要求代内的所有人在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良好环境时,都应毫无差别的平等享有权利并合理承担义务。代际正义的实质是自然资源利益上的代际分配问题,即自然资源利益上的代际共享[9]。种际正义则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员,要求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成员,在享有生态利益与承担生态责任上都应当平等;尤其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界进行利害交换时,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与其他物种共享资源,并受到自然公平的约束[10]。环境伦理的产生先于现代环境法,环境正义在后者产生之前就已以道德正义的形式存在了,它为后来以法律正义形式出现的环境正义奠定了基础。“理性的立法者们总是依据道德正义来制定法律,道德正义成为他们的法律原则的起点和支点”[11]。在国家的立法活动过程中,环境正义的伦理主张为国家法律的规定所确认,从而完成了从伦理理念到法律理念的转变,现代环境法的环境正义理念得以正式形成。
三、环境安全[12]
安全的本意是指主体对预期利益或既得利益能够持续、稳定存在或当然实现的心理期望。它虽然是为法所普遍追求的重要价值理念,但其具体表述却因法律部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它在公法中主要是指国家统治、管理的稳定有序,在私法中主要是指市民人身、财产的不受侵犯。人类社会自进入近代以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显着增强且极度膨胀,以至足以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从而成为巨大的潜在危险,环境安全的理念正是以此为背景而得以显现的。环境安全主要是指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处于良好或不受不可恢复的破坏的状态,保障一切自然事物不受突发性外力破坏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防止因环境质量状况恶化、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而导致的发展能力削弱和社会秩序紊乱[13]。传统部门法也注重安全问题,但其关注对象始终较为狭窄,仅限于个人、社会等领域,至多不过扩展到国家领域;而现代环境法却其将关注的对象扩大到人类甚至整个生态环境领域,从而超越了以往任何法律安全理念的范围。这种超越表面看似是法律自身发展的产物,但究其本源它却是环境伦理理念演进的结果。不正当的人类行为是众多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因素中的最主要者,它的形成恰是由于人类关爱自然的道德观念缺失所致,因而“现代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性的危机”[14]。既然人是影响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必然在人的自身中寻找。绝大多数的环境风险是由人类行为的失控所致,人类要摆脱它以实现环境安全,必须首先从道德价值取向的角度检讨其对自然的态度、规范其对自然的行为。作为从伦理视角为环境保护之依据进行诠释的道德理论,环境伦理的产生表达了人类试图运用道德力量控制自身行为、实现环境安全的期望。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环境伦理借助善恶、正邪、荣辱等范畴和标准实现了其对环境安全的道德控制。而与此同时,环境伦理承认资源的代际有限和自然的内在价值,要求人类在活动时必须考虑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承认和尊重自然和其他生命存在。在环境伦理的视野里,安全不再仅限在人域之内,而是被扩大到整个自然领域,成为一种特有的价值理念即环境安全。与其他安全问题相比,环境安全不仅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全球性等特点[15],而且更具有终极决定意义――离开了环境安全,任何安全都将不复存在。鉴于环境安全如此重要,它亦被现代环境法确认为其重要的价值理念。环境安全是法律安全价值体系的基石,离开了环境安全而谈论其他任何安全都将毫无意义。对环境安全的关注并非始于法律产生之时,而是环境伦理观念嬗变的结果。只有得到环境伦理的理论支持,环境安全才能成为现代环境法的价值理念,或者说环境安全的伦理内涵是其法律含义的理论基础。
四、环境效益
效益是效果和利益的合称,其泛指一切行为所产生的有效结果。它原是经济学领域里的术语,主要是指产出与投入之比的最大化;法学研究中也经常涉及这一概念,其意指法律实施的现实结果与目标期望之比的最大化。作为现代环境法中的特有价值理念,环境效益是上述两重含义的统一。人类在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低效率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和谐又是他们所普遍希望的生活目标,前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后一目标的实现。以上矛盾的存在使现代环境法始终高度重环境视效益问题,并将其作为实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17]。传统部门法对效率的关注主要限于经济领域,其重点在于合理分配权利、义务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而现代环境法对效率的关注则扩大至生态领域,它所追求的是其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合目的性、合社会需求、合乎生态规律要求的有益效果。相比传统部门法而言,现代环境法更为重视生态效益,并确立了其在整个效益体系中的优先地位。导致这一转变的因素众多,环境伦理便是其中之一。效益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一项美德[16],人们对它的探讨也必然与伦理有关。对环境伦理不甚了解的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环境伦理与提高效率完全背道而驰,讲求前者必然阻碍后者。不可否认,在环境伦理的诸多流派中,确实存在着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要求停止发展经济以保护环境的一派主张,但这并非环境伦理的主流。环境伦理所反对的并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是忽视自然资源价值且毫无限度的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伦理问题也是一个经济伦理问题”()[17],环境伦理不可能也不应该规避效益问题。但“效益”一词的内涵在环境伦理与经济伦理中毕竟有所不同:在前者中不仅包含着对后者的追求,而且更包含着对社会整体效益和整个生态效益的追求。在环境伦理领域里,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复合体。三者的位阶逐级递进,生态效益在其中不仅属于最高部分、处于优先地位,而且还是其他各项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考虑生态效益,决不能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类的各项活动只有符合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才能真正获得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伦理对环境效益的重视也影响到了现代环境法领域。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上,普遍存在环境优先、经济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等三种理论模式。环境伦理领域里对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性的充分论证,促使现代环境法最终选择了第三种理论模式,并将其确认为首要基本原则。
现代环境法的价值理念体系非常庞复杂,文中表述碍于篇幅有限尚不深入、全面。加之理论界对某些价值理念的界定仍有分歧(如环境民主究竟属于理念还是原则),某些价值理念之间的界线尚不明显(如环境公平、环境公正与环境正义),笔者碍于学识有限不便妄加揣测。但应当指出的是,现代环境法的整个价值理念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每个价值理念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这个价值理念体系中,环境安全、环境正义和环境效益分别属于首要价值、根本价值和基本价值[18],而这些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环境秩序的存在。这些基本价值理念从其规律上讲,是对现代环境法本质的抽象和概括;从其目的上讲,是现代环境法价值构成、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反映。对现代环境法的研究当然不能仅限于价值理念层次,但这将不可否认地成为我们日后对现代环境法的研究深入原则、制度层次的理论基点,现代环境法无论是其原则还是其制度都无不是其基本理念的展开。
篇9:亚里士多德矫正正义观的现代诠释
亚里士多德矫正正义观的现代诠释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是其<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重要内容,而矫正正义又是其正义理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影响至今依然彰显.本文致思于挖掘他人矫正正义观的真实内涵,把其重新置于当今法理视域下进行诠释,并指出亚氏矫正正义观在正义理论领域中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及其不足,为超越亚式矫正正义观,拓展当今正义理论提供一种思考路向.
作 者:傅鹤鸣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 ZHOU XUE KAN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B502.233 关键词:正义理论 矫正正义 法理视域 超越篇10:儒家e矩之道的现代诠释
儒家e矩之道的现代诠释
前人论《大学》多重“格物致知”一章,然絮矩之道的提出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朱熹为絮矩之道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理论体系,包含政治方面以我为中心的自我调节,经济方面与民同利的'关系调节,用人方面举贤授能的机制调节,思维与行为方面推己及人的社会调节。对儒家絮矩之道进行现代诠释,可以在政治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主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动作用;在经济工作中发展经济,保民富民;在人才竞争中广揽人才,虚怀若谷;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处处以对方为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作 者:吴长庚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33(2) 分类号:B2 关键词:儒家 絮矩之道 现代诠释★ 诠释近义词
★ 诠释爱美文
★ 青春座右铭和诠释
★ 齿过肩随成语诠释
★ 诠释的近义词
★ 四个诠释对照检查
★ 彩凤随鸦成语诠释
★ 爱的诠释诗歌
汉儒思想的现代诠释(整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