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重视民生、体恤民力、施教于民、顺从民意、与民同乐、取信于民等,这些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 者:邵书峰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德育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61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 分类号:B21 关键词:传统 民本思想 现代价值篇2:传统小康社会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小康社会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传统小康社会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发展了小康社会思想.传统小康社会思想为现代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 者:冯帆 FENG Fan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 刊 名: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2) 分类号:G02 关键词:小康 小康社会思想 现代价值篇3:吕坤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吕坤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本文把吕坤的民本思想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社稷存亡,民操其权;为政之道,足民富民;居官所慎,民命为先;天之立君,本意为民.吕坤的民本思想虽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当我们剔除这种局限并加以现代转换之后,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 者:岳天雷 作者单位:郑州煤田地质学院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53 刊 名:河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248 关键词:吕坤 民本思想 现代价值篇4: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鲜明地提出“吏为民役”论,其主要内容有:一是人民历史观;二是为民服务观;三是对民负责观;四是养民利民观。本文指出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对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柳宗元 吏为民役论 民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中唐时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官至监察御史,吏部侍郎。他政治经历极为丰富,二十多岁即名扬京师,参加“二王”的“永贞革新”,后因革新失败被贬韶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社会整体生产水平大幅下降,民众生活疾苦。基于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吏为民役”论,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深入研究柳宗元的“吏为民役论”,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增强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柳宗元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民本思想便已经出现。其统治君主对“天”极为崇拜,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主宰一切,它的道德责任就是保民,因此“天”代表的就是“民”的愿望。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学派推崇君权,崇尚礼义,宣扬仁政爱民,由于这适应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因而迅速崛起。“仁政爱民”这一鲜明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目》)。孔子重视民众疾苦,认为君主的统治基础就是民众,因此必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爱民。在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对其进行发展,使其迅速成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一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再次申明要与民修养。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君王应该高度重视民众问题。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己制》)更加阐明了君民的关系。儒家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民生,保持百姓的安居乐业是政治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源于孔孟之道,儒家的爱民,仁政思想对其的影响极为重要。他自身的经历在其民本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柳宗元出生前后,正是“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年代,唐王朝由盛转衰,政权不稳,人民生活异常困苦。柳宗元少年时代,就随父亲来到长沙,九江一带,开始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一直被贬到永州司马。在命运转折的过程中,他深入民间,确切了解民众生活,批判统治者得暴行,先后写下《捕蛇者说》《田家三首》等著作。这种现实的经历更加丰富了他的民本思想,对民众生活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柳宗元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以及社会现实的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吏为民役”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官吏是“民之役”,他们是由民众所纳赋税来供养的,因此属于民众的雇工,仆役,必须为民众“勤心而劳力”,做到“讼者平,诉者均”,不可“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送薛存义之任序》),否则理应被罢免,受处罚。在当时,柳宗元能够提出这种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二、柳宗元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鲜明的人民历史观。柳宗元认为人民主宰历史的发展和王朝的兴衰。他继承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反天命、反天人感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历代的君王受命于天的神学史观进行尖锐批评。他在《贞符》中说道:“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又说:“受命于生人之意。”对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观念进行深刻的批判。并且明确指出历史发展,王朝更替的决定力量在于民心。把民本思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柳宗元“吏为民役论”和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成为继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最突出成就之一。
第二,朴实的为民服务观。柳宗元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人,官吏应该为百姓服务。柳宗元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提出“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在这篇诗序中首先推崇范氏的论断。认为官吏是是人的仆役,在这里“人”还指同僚,上级,所以应该为人而服务,怎么能够不报答主人呢?这一观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官者,牧民的思想框架。他在《送薛存义序》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这一观点,“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在这里柳宗元把“人”特指民众,并鲜明的提出“民之役”“民可黜罚”的思想,官吏应该为百姓的仆役,必须为百姓勤恳办事。
第三,可贵的对民负责观。对于“受若值怠若事,又从而盗之”的官吏民众应该也有权利进行黜罚。“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从而又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苦直,怠其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送薛存义序》)!在这里柳宗元把“人”特指民众,并鲜明地提出“民可黜罚”的思想,百姓有权对官员进行惩罚。这对贪墨成风的封建官僚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警示。在吏治改革上应该善用循吏,从而公平、认真的为民办事。
最后,深刻的养民利民观。柳宗元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变化,充分给予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扰民。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从养树之理中得出养民之理,要“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点明为政只要在于顺人之欲,随人之性,要充分利用条件,不仅要主观上“利民”,还要客观上真正做到“利民”。因此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与民休息。这种冲破时代限制的民主思想光辉对于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
三、柳宗元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柳宗元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反对“君权神授”,认为政权的夺取与巩固在于民心,提出“吏为民役”,提倡“顺天”,“养民”。这一系统的民本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人民主宰历史发展,应重视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党在会议上顺应社会发展形势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柳宗元历来认为政权的巩固与维持在于民心。他认为汉代之所以能够兴盛,“在乎克怀于有氓,登贤庸能,濯痍煦寒,以廖以熙”(《贞符》)。即扫除社会的弊端,重视人民的安定。而唐朝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他初期的政治清明犹如“丕将霖雨,浚涤荡沃,蒸为清氛,疏为冷风”(《贞符》),天下才能大治。而唐中期以后失去了这种治国思想,一味“牧民”,为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而盘剥人民,以至造成黄巢起义,终于使唐王朝一蹶不振。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重视人民的力量,避免政治僵化,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权力在人民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应对人民负责,进行吏治改革。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并且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科学的干群、党群观点与柳宗元的“吏为民役”有异曲同工之妙。
柳宗元打破传统封建社会的“牧民”思想,提出“吏为民役”,认为官吏应该而且必须为民众认真办事。他的这一理论对当今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也用深远的影响。柳宗元继承了法家韩非子的合理的法治观念,认为为相者理天下要“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梓人传》),应该运用法制治理天下。并且在《送薛存义序》中他又明确提出“民可黜罚”的思想,如果官吏不能够认真负责的为百姓办事,百姓应该而且也有权力惩罚甚至废黜他。这种观念的提出对官员的行为也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第三,人民推动历史社会发展,应重视民生问题,促进人民自身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发展理论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论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显示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利益的保护。科学的发展观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柳宗元的“顺天”,“养民”观点的发展与突破。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把种树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推及到为官治人,提出为政只要在于“顺人之欲,遂人之性“,即为政者应该从促使民众安居乐业的.角度出发,尊重百姓的需求,满足民众的愿望,同时遵循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在这里,他又对一些“好烦其令“的官员进行了批评,指出虽然这些官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的不恰当最终导致吃苦受累的是老百姓,从中得出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环境对老百姓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仅对封建官僚体制对民众的盘剥和压榨进行了抨击,而且更为难得是提出了“尊重人的本性”的人性观点,具有当代社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境,其历史意义不能说不深远。我们党高度关注发展民生问题,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更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积累,而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文明遗产更是今天我们的财富。虽然当今社会和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国家、政府的职能仍然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国家管理民众的基本职能更是没有改变。因此,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柳宗元的思想既富于理性思辨色彩,又充满现实主义气息。他的思辨水平、批判精神和文学才华在当时都是相当突出的。他批判继承了儒家中的民本思想,并吸收各思想派别的精华,结合自己的时代特点对其民本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至今仍然闪烁着进步、民主的光辉。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从中吸取一些优秀的思想,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尽心下.诸子集成.岳麓书社.版.
[2]柳宗元.贞符.柳宗元全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3]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版.
[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全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5]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篇5: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指向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指向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曾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批判继承传统的'和谐文化,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有益于科技创新和谐机制的改善与运转.
作 者:吴新颖 何迎春 WU Xin-ying HE Ying-chun 作者单位:吴新颖,WU Xin-ying(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1)何迎春,HE Ying-chun(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07)
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7(5)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为贵 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篇6: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墨子的主要思想
(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为此,墨子常 “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高度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对国家的治理方面,墨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崇尚贤人来行使国家的权力。他曾说:“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这实际上是主张打破阶级、血缘关系的界限,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为以后相对进步的科举制的问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天志与明鬼一一人文宗教之设计。“天志”,即天有意志。对上位者来说,天子治政“莫若法天”,因为天可以洞察人的一切行为的善恶,并对此加以惩罚,如天子判案不当,则天使“疾病祸福,箱露不时”以警小之。这无疑有“宗教裁制”的意味,也是神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与倡导“天志”为中心观念的人文宗教相补充,墨子有言:“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明鬼下》)他认为消除“天下大乱”的方法,就是使天下之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通过鬼神的裁判,促成人们自觉扬善去恶,实现天下大治。墨子以神道设教的方式,引导人们兼爱。
(五)节用一一国家运行之倡导。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可以说是最重视生产、最注意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学派。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提倡“节用”,主要表现在“节葬”“非乐”等方面。这里所说的“节”,不仅是在财富的使用上主张“节俭”,而目_要求在道德行为上有节制,能自律。墨子说:“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辞过》)节用,不仅是一种经济措施,也是一项国家治理的原则。墨家相信“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则可以“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辞过》)
二、墨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之学乃先秦“显学”,是“百家争鸣”中举足轻重的一家。而到了今天,我们读《墨子》,更多地是从思想出发,剖析它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使墨子思想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发扬。
首先,墨子提出的`“兼爱利”的道德原则,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实质都是顺应当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政治潮流和人民大众迫切的政治伦理要求,展小了为公和为大众的平民政治本色,是“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而这些与墨家所倡导的“兼爱”思想在文化精神上有着天然的联系;
其次,墨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与现代社会呼唤和平的理念相符合;
再次,墨家提倡的“尚同”有利于社会秩序重建,而“尚贤”说有利于人们摆脱人情关系网的束缚,冲破传统人才价值观的限制,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全而与深度的开发、人的素质的全而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最后,墨子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节用”思想更与现代社会提倡节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墨家“节用”理念可以成为我们在培育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时加以充分利用的思想资源。
梁启超在《墨子之论理学》中评价墨子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墨子,作为两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汇集了他智慧的《墨子》,既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寂寞的书。如今,我们已经用新的目光触及到了黑暗中的《墨子》,不断发扬着她的现代价值,拭去其上微尘,使她逐渐焕发出原本就有的夺目光彩。
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