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斐神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苏轼古诗《占春芳?红杏了》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苏轼古诗《占春芳?红杏了》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苏轼古诗《占春芳・红杏了》赏析
占春芳・红杏了
宋代:苏轼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译文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注释
⑴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作者,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杏花,制此调。”
⑵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⑶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⑷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⑸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⑹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⑺“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
赏析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的韵味。酒、佳人与酴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1.东坡苏轼古诗赏析
2.苏轼的古诗《赠刘景文》赏析
3.苏轼的古诗《如梦令・春思》赏析
4.苏轼怀旧的古诗
5.关于苏轼写过的古诗
6.关于竹子的古诗苏轼
7.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8.苏轼写的经典古诗
9.关于苏轼写的古诗
10.海棠古诗的配图苏轼
篇2:《占春芳·红杏了》翻译赏析
《占春芳·红杏了》翻译赏析
《占春芳·红杏了》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前言】
《占春芳·红杏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袒露了作者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
【注释】
⑴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作者,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杏花,制此调。”
⑵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⑶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⑷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⑸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⑹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⑺“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
【翻译】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赏析】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篇3:占春芳,占春芳苏轼,占春芳的意思,占春芳赏析
占春芳,占春芳苏轼,占春芳的意思,占春芳赏析 -诗词大全
占春芳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篇4:苏轼的古诗《如梦令・春思》赏析
如梦令・春思
宋代: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译文
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穷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源醋鳌!肚逭婕》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手种:亲手栽种。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似伯劳鸟而体小。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⑸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⑹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1.古诗《如梦令》鉴赏
2.苏轼的古诗《赠刘景文》赏析
3.关于苏轼写的古诗
4.关于竹子的古诗苏轼
5.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6.关于苏轼写过的古诗
7.苏轼的古诗《江城子》
8.苏轼最著名的古诗词
9.海棠苏轼古诗带拼音
10.古诗清明赏析
★ 苏轼古诗的赏析
★ 满庭芳苏轼
★ 春 古诗
★ 苏轼的古诗
★ 蝶恋花苏轼赏析
苏轼古诗《占春芳?红杏了》赏析(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