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及其赏析
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及其赏析
月光下的喇叭手
林清玄
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寞的井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
霎时间,我觉得非常神秘,为什么一个平常人的影子在凌晨时仿佛一张网,塞得街都满了,我惊奇地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缓缓步来,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一瓶酒,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光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不把伸缩喇叭。
我触电般一惊,他手中的伸缩喇叭的造型像极了一条被刺伤而惊怒的眼镜蛇,它的身躯盘卷扭曲,它充满了悲愤的两颊扁平地亢张,好像随时要吐出fu—fu—的声音。
喇叭精亮的色泽也颓落成蛇身花纹一般,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凹凹扭扭,缘着喇叭上去是握着喇叭的手血管纠结,缘着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他两鬓的白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也缩皱地没贴在他的头上,帽徽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老鹰棗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流过许多血的军刀。
突然一阵汽车喇叭的声音,汽车从我的背后来,强猛的光使老人不得不举起喇叭护着眼睛。他放下喇叭时才看见站在路边的我,从干瘪的唇边迸出一丝善意的笑。
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去灌了几瓶老酒,他说:“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他翻来翻去从裤口袋中找到一张百元大钞,“再去喝两杯,老弟!”他的语句中有一种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为了争取请那一场酒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老人粗声地欣然地答应:“就这么说定,俺陪你喝两杯,我吹首歌送你。”
我们走了很长的黑夜的道路,才找到隐没在街角的小摊,他把喇叭倒盖起来,喇叭贴粘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浑圆的店主人操一口广东口音,与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强烈的对比。老人豪气地说:“广东、山东,俺们是半个老乡哩!”店主惊奇笑问,老人说:“都有个东字哩!”我在六十烛光的灯泡下笔直地注视老人,不知道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双眉跳脱出来几根特别灰白的长眉毛上,看出一点忧郁了。
十余年来,老人干上送葬的行列,用骊歌为永眠的人铺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他用的是同一把伸缩喇叭,喇叭凹了,锈了,而在喇叭的凹锈中,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吹送了出去。老人诉说着不同的种种送葬仪式,他说到在案披麻衣的人群里每个人竟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时,不觉笑了:“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响,英雄豪杰都一样。”
我告诉老人,在我们乡下,送葬的喇叭手人称“罗汗脚”,他们时常蹲聚在榕树下磕牙,等待人死的讯息,老人点点头:“能抓住罗汗的脚也不错。”然后老人感喟地人为在中国,送葬是一式一样的,大部分人一辈子没有听过音乐演奏,一直到死时才赢得一生努力的荣光,听一场音乐会。“有一天我也会死,我可是听多了。”
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家里有一片望不到边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时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风筝,捉田鼠,看春风吹来时,田边奔放出嫩油油的黄色小野花,天永远蓝得不偿失透明,风雪来时,他们围在温暖的小火炉边取暖,听着戴毡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风声、有雪色、有贴在门楣上等待新年的红纸,有数不完的在三合屋围成的庭院中追逐不尽的笑语……
“二十四岁那年,俺在田里工作回家,一部军用卡车停在路边,两个中年汗子把我抓到车上,连锄头都来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着,车子往不知名的路上开走……他奶奶的!”老人在车的小窗中看他的故乡远去,远远地去了,那部车丢下他的童年,他的大豆田,还有他老祖父终于休止的故事。他的眼泪落在车板上,四周的人漠然地看着他,一直到他的眼泪流干;下了车,竟是一片大漠黄沙不复记忆。
他辗转地到了海岛,天仍是蓝的,稻子从绿油油的茎中吐出他故乡嫩黄野花的金黄,他穿上戎装,荷枪东奔西走,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俺是想着故乡的啦!”渐渐地,连故乡都不敢想了,有时梦里活蹦乱跳地跳出故乡,他正在房间里要掀开新娘的盖头,锣声响鼓声闹,“俺以为这一回一定是真的,睁开眼睛还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老人的故乡在酒杯里转来转去,他端起杯来一口仰尽一杯高梁。三十年过去了,“俺的儿子说不定娶媳妇了。”老人走的时候,他的妻正怀着六个月的身孕,烧好晚餐倚在门上等待他回家,他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对她说。老人酗酒的习惯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弄成的。三十年的戎马真是倥偬,故乡在枪眼中成为一个名不词,那个名词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一本书能说完,老人的书才掀开一页,一转身,书不见了,到处都是烽烟,泪眼苍茫。
当我告诉老人,我们是同乡时,他几乎泼翻凑在口上的酒汁,几乎是发疯一般地抓紧我的手,问到故乡的种种情状,“我连大豆田都没有看过。”老人松开手,长叹一声,因为醉酒,眼都红了。
“故乡真不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我说。
退伍的时候,老人想要找一个工作,他识不得字,只好到处大零工,有一个朋友告诉他,“去吹喇叭吧,很轻松,每天都有人死。”他于是每天拿只喇叭在乐队装着个样子,装着,装着,竟也会吹起一些离别伤愁的曲子。在连续不断的骊歌里,老人颤音的乡愁反而被消磨得尽了。每天陪不同的人走进墓地,究竟是什么样一种滋味呢?老人说是酒的滋味,醉酒吐了一地的滋味,我不敢想。
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尔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驰过,老人吹奏的骊歌变得特别悠长凄楚,喇叭哇哇的长音在空中流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声音在这时是多么无力,很快地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我想着。向老人借过伸缩喇叭,我也学他高高他头仰起,喇叭说出一首年轻人正在流行的曲子: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老人非常喜欢那首曲子,然后他便在我们步行回他万华住处的路上用心地学着曲子,他的音对了,可是不是吹得太急,就是吹得太缓。我一句句对他解释了那首歌,那歌,竟好像是为我和老人写的,他听得出神,使我分不清他的足迹和我的乡愁。老人专注地不断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助地鼓动翅翼,声调却正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他说:“用力太猛了,太猛了。”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我耳边却在老人的哭声中听到大豆田上呼呼的风声。
我也忘记我们后来怎么走到老人的家门口,他站直力立正,万分慎重地对我说:“我再吹一次这首歌,你唱,唱完了,我们就回家。”
唱到“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的时候,我的声音喑哑了,再也唱不下去,我们站在老人的家门口,竟是没有家一样的唱着骊歌,愈唱愈遥远。我们是真的喝醉了,醉到连想故乡都要掉泪。
老人的心中永远记得他掀开盖头的新娘的面容,而那新娘已是个鬓发飞霜的老太婆了,时光在一次一次的骊歌中走去,冷然无情地走去。
告别老人,我无助软弱地步行回家,我的酒这时全醒了,脑中充塞着中国近代史一页沧桑的伤口,老人是那个伤口凝结成的疤,像吃剩的葡萄藤,五颜六色无助地掉落在万华的一条巷子里,他永远也说不清大豆和历史的关系,他永远也不知道老祖父的骊歌是哪一个乐团吹奏的。
故乡真的远了,故乡真的远了吗?
我一直在夜里走到天亮,看到一轮金光乱射的太阳从两幢大楼的夹缝中向天空蹦跃出来,有另一群老人穿着雪白的运动衫在路的一边做早操,到处是人从黎明起开始蠕动的姿势,到处是人们开门拉窗的声音,阳光从每一个窗子射进。
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是惦记着老人和他的喇叭,分手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每次在凌晨的夜里步行,老人的脸与泪便毫不留情地占据我。最坏的是,我醉酒的时候,总要唱起:“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然后我知道,可能这一生再也看不到老人了。但是他被卡车载走以后的一段历史却成为我生命的刺青,一针一针地刺出我的学珠来。他的生命是伸缩喇叭凹凹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在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
赏析:
这篇文章属于林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属于《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散文集子,而这篇集子是有余秋雨先生做的序,其中前几句我记忆犹新,“在台湾华文圈子里,林清玄先生算是一个异数,写了二十多本书,本本畅销,许多经历困难的是靠林先生的文字度过余生,”大概是这样写的,单独这篇文字我就了看了好几遍,谈到“台湾”,只觉得凄凉从心底漫上来。因为我心里只记得,有那么一个地方,一直没有回到母祖国的怀抱,在林语堂,在林海音,在余光中等等的笔中,都不止一次的谈到大陆,就是这里所谓的“故乡”,它会永远的收容那个流浪的孩子的。
时光中的不停的流逝,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但是故乡在台湾人的心中并没有失去记忆的面容。而故人,纵使相逢应不识,真是尘满面鬓如霜……再现的也不过是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我比较喜欢这个时期的作品,属于那种锋芒毕露的避风,字里行间并没有谈到佛法等问题。
看到那个喇叭手唱“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年少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李敖先生是说自己没有乡愁。出门在外,乡愁是一种思绪,也是一种渴望。这个喇叭手说的话其实和李敖先生说的话有着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说,“乡愁,是一种浪费掉的感情。”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乡愁看来也需要点到为止,还有最后那段他站在“冬夜寒凉的街心”,即便是点到为止也需要一番苦心的,那个“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的是什么呢?
篇2:月光下的喇叭手林清玄阅读练习及答案
7、篇首称“喇叭手”,为什么第(3)改称“老人”?(2分)
8、第(2)、(3)段多处描写“月”,其意图是:
9、简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10.对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5)段第一处引述可推断老人嗜酒成性却无钱买酒。
B、第(6)段老人为讨好小摊店主而与店主攀附半个老乡。
C、第(8)段引述交待了老人当年离开故乡的原因及情景。
D、第(10)段老人的话暗示生活中的他常错把梦境当现实。
11.联系全文,鉴赏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5分)
12.探究文中的“喇叭”对于塑造老人形象的意义。(5分)
篇3:月光下的喇叭手林清玄阅读练习及答案
7、(2分)“喇叭手”是职业称呼,称“老人”表达“我”对他的亲近和尊重。
8、(3分)照应标题,借月光映照老人饱经沧桑的外貌,月色为老人的出场营造凄冷的气氛。给全文奠定悲凉的基调,“月”这一意向与思乡的主旨吻合。
9、(2分)被臆想的小黄花透露出老人且认他乡作故乡的无奈和思乡之浓。
10、(3分)B
11、(4分)在结构上点题并呼应了开头,强化了我与喇叭手一面之缘却难以忘怀。内容上以一个远离故土的退伍老兵的孤苦形象,揭示了这个群体无法消解的乡愁无形却历久弥稠,引发共鸣、思考和回味。
12、(5分)文中多处描写这把“锈了”、“有许多伤痕凹凹扭扭”的喇叭,它隐喻着老人命运的坎坷和思乡的悲苦;“喇叭”吹奏的骊歌渲染了老人的乡愁,也预示着老人命运的凄凉结尾,凹锈的喇叭与老人的命运互为映衬塑造了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
篇4:月光下的喇叭手林清玄阅读练习及答案
(1)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2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落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我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从月光下缓缓步来,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瓶酒。
(3)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色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一把伸缩喇叭。喇叭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凹凹扭粗,缘着喇叭上去握着喇叭的手血管纠结,缘着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他两鬓的白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缩皱地贴在他的头上.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还在滴着血的军刀。
(4)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5)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后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去灌了几瓶老酒,他说:“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他翻采翻去从裤口袋中找到一张百元大钞,“再去喝两杯,老弟!”他的语句中有一种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为了争取请那一场酒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老人粗声地欣然答应:“就这么说定俺陪你喝两杯,俺噍首歌送你。”
(6)我们走了很长的黑夜的路,才找到隐没在街角的小摊,他把喇叭倒盖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浑圆的店主人操一口广东口音,与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强烈的对比。老人豪气地说:“广东,山东,俺们是半个老乡哩!”店主惊奇问,老人说:“都是个东字哩!”我在六十烛光的灯泡下注视老人,不知道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双眉跳脱出来几根特别灰白的长眉毛上,看出一点忧郁了。
(7)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老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家里有一片望不到边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时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风筝,捉田鼠,看春风吹来时,田边绽放出嫩黄色小野花,天永远蓝得透明,风雪来时,他们围在温暖的小火炉边取暖,听着戴毡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风声、有雪色、有贴在门楣上等待新年的红纸、有数不完的在三合屋围成的庭院中追逐不尽的笑语……
(8)“二十四岁那年,俺从田里回家,一部军用卡车停在路边,两个中年汉子把我抓到车上,连锄头都来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着,车子往不知名的路上开走……”老人从车的小窗中看他的故乡远去,远远地去了,那部车丢下他的童年,他的大豆田,还有他老祖父终于休止的故事。他的眼泪落在车板上,四周的人漠然地看着他,一直到他的眼泪流干。
(9)他辗转地到了海岛,一个识不得字的退伍老兵,只好靠吹喇叭营生。十余年来,老人用骊歌为永眠的人铺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他用的是同一把伸缩喇叭,喇叭凹了,锈了,在这喇叭的凹锈中,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吹送了出去。
(10)海岛的天也蓝得透明,稻子从绿油油的茎中吐出他故乡田中小野花的金黄……渐渐地,故乡不想了,有时梦里活蹦乱跳地跳出故乡,他正在房间里要掀开新婚的盖头,锣声响鼓声闹,“俺以为这一回一定是真的,睁开眼睛还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11)老人的故乡在酒杯里转来转去,他端起杯来一口仰尽一杯高粱。三十年过去了,“俺的儿子说不定娶媳妇了。”老人走的时候,他的妻正怀着六十月的身孕,烧好晚餐倚在门上等待他回家,他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对她说。老人酗酒的习惯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弄成的。
(12)当袁我告诉老人,我们是同乡时,他几乎泼翻凑在口上的酒,几乎是发疯一般地抓紧我的手,问到故乡的种种情状,我说“我连大豆田都没看过。”老人松开手,长叹一声,眼睛红了。
(13)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驰过,我胡乱地跟着喇叭唱着,当唱到“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时,声音喑哑了,喇叭哇哇的长音悠长凄楚,在冬夜的空中流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
(14)每次在凌晨的夜里步行,老人的脸与他的喇叭便毫不留情地占据我,可能我再也看不到他了。我知道,老人永远记得他掀开盖头的新娘的面容,而那新娘已然是鬓发飞霜的老太婆了,时光在一次一次的骊歌中走去,老人酌生命已是伸缩喇叭凹凸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
(15)在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站在那个寒凉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
篇5:台湾名人作品的作文:月光下的喇叭手读后感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序
初次见到林清玄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偶尔在《读者》上不定时地散见他的文字,那是的自己亦不会知道,数年数月后,“林清玄”三个字将会成为我心中一座坚硬的丰碑。在我打出这个题目之前,我一直犹豫着到底要选哪篇文章。忽然间我记起今天是中秋节,于是便冷定从容地敲打出这个题目,连同他的《月光下的喇叭手》。
《月光下的喇叭手》是林清玄早期的文字,风格突出,属于锋芒毕露的作品。
故事是以老人回忆他的家乡作为主要线路,主题思想逐步水落石出,最终引伸出关于乡愁的思考与感悟。
故事一开始,林清玄就以他清冽质朴的笔锋将我们领入他和老人初遇时的寒冷冬夜。老人颓萎的身形和凌乱颠踬的脚步映入眼帘,连同而来的还有他那把锈迹斑驳、凹凸扭曲的伸缩喇叭。老人是一个喇叭手,不过只是一个给别人送葬的喇叭手,他吹着喇叭,已经不知道送走了多少人,就如他自己所说:“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吹,英雄豪杰都一样。”经过几番交谈,“我”终于知道了老人飘零的一生。原来老人来自山东,那里有他深爱的大豆田和他的老祖父。在24岁那年,他正在田里干活,不等他或大家,他就被几个中年汉子押到一辆军车上,从此和他的大豆田、他的老祖父永久分割。而他所面临的是大漠黄沙般不堪的记忆。
当我的眼睛掠过文章的最后一个标点,一霎那间的震撼与颤栗翻天覆地席卷而来,流淌到我的心底,亦流淌到每一条指尖神经,而连同带来的那莫名的温热却像是滚烫的泪水,一下子攥紧了牢固的心房。
文中的老人泪眼苍茫,就如林清玄描述的那样,老人的经历像是生命的刺青,一针一针地足以刺出血珠来,形成心底最深刻最持久的烙印。对于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幕:“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老人,对家乡最真挚的呼唤。而乡愁像是一只吟唱在老人口中的歌,苦涩、沧桑带着无尽悲凉。
林清玄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他的文字干净清澈,玲珑剔透,明亮如同水晶。翻看他的文字,仿佛扑面而来一脉温润的清香。他笔下的故事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往往在那些看似平凡世俗的故事背景下,静静蕴藏着的却是旷世哲理。而他的《月光下的喇叭手》,个人以为,却是他给清新笔锋上载着的沉重伤口。
“家”这个字眼对于许多游子来说是心底挥抹不去的伤悲。将它从口中念出来,是如此的薄如蝉翼轻若浮云,却能在心底留下沉重的刻骨铭心。像是有一把刀,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开始,就在幼小的心头割划出这个字,一笔一画,或许并不是那么板正漂亮,却无不刚劲有力,也或许现在的我们无法感知那种深邃的韵律,但以后当我们踏出家门,走上不归的旅途时,心底的那个字便会隐隐作痛,升腾出一抹无法名状的悲伤。
而那,就是沧桑,就是时间和岁月流逝,所带给我们的沧桑与茫然。
我们要给悲伤一个出口,让它畅快地流出来,洗涤所有不堪的记忆,将它们尘封在异度空间的某个角落,从此不再醒来。
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想,乡愁其实就是林清玄最后提到的: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又是否又会勾起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
而在那零碎的月光下,散落一地的花香,又是谁人的悲伤,找不到逃离的方向。
篇6:台湾名人作品的作文:月光下的喇叭手读后感
读过林清玄的这篇散文,我的内心被深深的感触,我不光为文章中的那位老人感到可怜,也为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感到感叹,更为自己感到无限的叹息。
那站在月光下的老人是一位喇叭手,他以为别人吹喇叭送葬来维持生计,并且经常去一家酒馆消遣生活。当作者和老人在酩酊之际唱起那怀乡之歌时,让人心中激起无限的凄凉与感慨。
那老人很早就被迫离开了故乡,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只能空空的想着那遥远的故乡,想着故乡的大豆田,想着他在故乡的生活。那如梦一般的故乡,让他无所适从。他思乡心切,但却早已忘记回家的路,这是何等的悲切啊!
作者说“三十年的戎马真是倥偬,故乡在枪眼中成为一个名词,那个名词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一本书能说完,老人的书才掀开一页,一转身,书不见了,到处都是烽烟,泪眼苍茫。”是啊,三十年的戎马人生,对于老人来说是多么的悲切,望不见故乡,只有在冰冷的梦中回到故乡,但梦惊醒时,却是满身的冷汗,满眼的热泪。
“中国近代史一页沧桑的伤口,老人是那个伤口凝结成的疤,像吃剩的葡萄藤,五颜六色无助地掉落在万华的一条巷子里,他永远也说不清大豆和历史的关系,他永远也不知道老祖父的骊歌是哪一个乐团吹奏的。”这就是老人的一声,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即使是作者,在深夜的小巷里,也会被老人沉重的影子所折服。
在海外飘零的游子,何不日夜思念着自己亲爱的祖国?在他乡打工的人们,也何不日夜思念着自己甜甜的故土,还有自己那温暖的家。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这歌词叩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的思绪纷飞,久久不能平静。如今的我已背井离乡、高飞远飏,我还会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吗?故乡对我来说,是不是也是一个遥远而又温馨的名词呢?
故乡,那个暖暖的,亲近的词语,对那么多人,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篇7:台湾名人作品的作文:月光下的喇叭手读后感
这篇文章属于林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属于《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散文集子,而这篇集子是有余秋雨先生做的序,其中前几句我记忆犹新,“在台湾华文圈子里,林清玄先生算是一个异数,写了二十多本书,本本畅销,许多经历困难的是靠林先生的文字度过余生,”大概是这样写的,单独这篇文字我就了看了好几遍,谈到“台湾”,只觉得凄凉从心底漫上来。因为我心里只记得,有那么一个地方,一直没有回到母祖国的怀抱,在林语堂,在林海音,在余光中等等的笔中,都不止一次的谈到大陆,就是这里所谓的“故乡”,它会永远的收容那个流浪的孩子的。
时光中的不停的流逝,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但是故乡在台湾人的心中并没有失去记忆的面容。而故人,纵使相逢应不识,真是尘满面鬓如霜……再现的也不过是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我比较喜欢这个时期的作品,属于那种锋芒毕露的避风,字里行间并没有谈到佛法等问题。
看到那个喇叭手唱“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年少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李敖先生是说自己没有乡愁。出门在外,乡愁是一种思绪,也是一种渴望。这个喇叭手说的话其实和李敖先生说的话有着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说,“乡愁,是一种浪费掉的感情。”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乡愁看来也需要点到为止,还有最后那段他站在“冬夜寒凉的街心”,即便是点到为止也需要一番苦心的,那个“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的是什么呢?
篇8:台湾名人作品的作文:月光下的喇叭手读后感
“游子思乡”是中国文学里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是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便三岁小儿也能摇头晃脑地吟出来,乡愁就像这如水的月光淡淡地倾泻下来。自然还有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思乡里有着戏谑,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愁里更有着对广阔山河与时序交替的感叹。可给我们的感觉“思乡”的意味并不浓。情感激烈的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范仲淹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但里面包含的并不只是思乡,更重要的是感叹国家破亡,功业未建。想来最醇正、用情最深的也只有岑参的那首《逢入京使》了,里面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身已垂老,回乡之路漫漫无期。
林清玄《月光下的喇叭手》中老人的乡愁像一锅浆黏稠的搅拌不开,涂抹不匀,弥漫了天地。“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就像贺铸所描绘的那样: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那么林清玄是如何将这位喇叭手的乡愁写的如此浓烈的呢?我们通过一些对比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1、古今诗词文章中思乡怀人几乎是与“月”分不开的。上面提到的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当代文人写月怀乡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席慕蓉有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可见思乡怀人,月是绝不可少的衬托。本文里月亮的描写自然也少不了:“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清冷的月光”,笔墨不多,但整个的故事却都是在这月光的沐浴之下发生的。有了月的相伴,为思乡之情的铺开奠了基。
2、如果说月只是乡愁的点缀的话,那么本文中写到的寒夜、喇叭、酒与骊歌则是实实在在地让乡愁加重了分量。作者把时间选在了冬夜,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王湾的那首《次北固山下》,从时间界定上来说算是冬末,但“青山”“绿水”显然已经是初春的景致。也许冬季所涉猎的物象都太过单调,而且像雪、腊梅这些景也并不太适合写乡愁。远离家乡的喇叭手却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夜出现在清凉的街心,我们不得不说这完全地颠覆了古诗词春秋写思乡愁绪的传统,刺骨的寒意更是让乡愁显得咄咄逼人。寒夜自需烈酒,只有有了酒,才有了老人向作者倾诉心中愁绪的机会。而喇叭的存在,更是让老人从低低地诉说幽怨过渡到毫无顾忌地宣泄释放。月与酒,基本上是静态的、温和的,属于视觉与味觉,而喇叭则是张扬的,暴烈的,属于听觉,更懂震颤人心。作者写到着,并没有罢手,而是继续无情地撕裂着读者的心肺,喇叭里奏出的不再是温婉古典的《折柳》,而是生离死别的骊歌。乡愁自然更是惨烈之至。
古典诗词自《诗经》以来都讲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而本文全不讲究,塞满你头脑的没有形象,只有出离了愤怒的愁苦,写尽了生死,是生命的大悲恸。
其实仅仅是乡愁,是没有那么多感叹的,这里面夹杂着对那段“被卡车载走”的一段命运的诅咒,是对逝去的生命的祭奠。“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它剥夺的不仅是肉体的家乡,更是精神的依托。这样的“国”怎么回家?哪里有家?这样的“国”里没有光明,身躯永远蠕动在黑暗的夜里;没有温暖,精神永远皈依不到春天里。
★ 林清玄短篇作品
★ 林清玄著名作品
★ 月光下的人散文
★ 月光下小学生作文
林清玄作品《月光下的喇叭手》原文赏析(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