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likeT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坑背古村落,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坑背古村落,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坑背古村落
坑背古村落
坑背古村落:坑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增城市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 10 列 5 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 16 米,原五层 20 米高(现只剩 2 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还有些居民住在其中,高高的耳锅屋顶,也正说明这个村里曾有过高官。
篇2: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目录简介概况简介概况
皖南山区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 传统建筑 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 经济 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皖南古村落与其他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而是保留和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 漏窗 、巧设盆景、雕梁画栋 、题兰名匾额 、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 文化素质 和艺术修养。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周易 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 徽派民居 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地 建筑空间 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依附在 古民居 村落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
西递、宏村古民居 村落位于中国东部 安徽省 黟县 境内的 黄山风景区 。西递和宏村是 皖南 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 地域文化 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 表―― 徽州 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 徽商文化 ,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皖南古村落―― 西递 、宏村
●英文名称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批准时间 :12月
●遗产种类 : 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 :西递、宏村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
● 世界遗产 委员会评价: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概况评价
19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 中国 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 民居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 安徽省 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皖南山区的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就坐落在这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 小桃源 ,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 尚古 衣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 民风 人情。
西递概况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 北宋 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 木雕 、石雕、砖雕 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 布局 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宏村概况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 南宋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现存明清(公元1368~19)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 承志堂 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 徽派木雕 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 金碧辉煌 。
宏村是一座“ 牛形村 ”,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篇3:钟楼古村落
钟楼古村落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神岗钟楼村。钟楼村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为欧阳氏族人在清 咸丰看间所建成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
目录简介结构特点简介钟楼古村落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神岗钟楼村。钟楼村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为欧阳氏族人在清 咸丰看间所建成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
结构特点古村落坐西北向东南,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向两侧伸延,左4巷,右3巷,每条巷都在巷口建门楼。巷中间是一要用花岗岩砌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依地势步步而上。巷两侧是民居,悬山屋顶,民居布局形式为三间两廊,每一路7户,前后毗连,共49户。每一户的两廊相能对望,小至小孩子的照看,大至防止盗贼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应,一家有难,众人相帮。此为“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民居的一门、一墙、一趟栊,都凝聚着当年人为“防卫”费煞苦心和智慧。民宅的墙有三层,夹在内外两层的.中间层,是不规则的废砖,盗贼根本不可能撬墙而入。 村落四面原有3米多高的村墙,在4个主要制高点建立4个哨垛,高两层,村墙外转是护村河,宽2米多,深3米多。据欧阳氏《钟楼记》记述,此村建于清咸丰戊午年(即公元1858年),落成于己未年(即公元1859年)。《钟楼记》记述了钟楼村的建村原因及过程。
篇4:天宝古村落
天宝古村落
迷宫般的天宝古村落里,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而村内各家各户却道路相连,门户相通。
相传解放前国民党到这个村庄抓壮丁,一进村便迷了路,转来转去就是出不了村。
近日,福建漳州市文管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处罕见的明末清初古村落。
这处古村落位于漳州近郊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占地面积约130公顷,主体是一字排开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古屋均以大条石砌墙基,墙壁以青砖砌成,当地人称“青砖石壁脚”。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村内共有4条石板街道,18条排水沟,8口古井,村落的.前后各有两口池塘。整座村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令人称奇的是村庄内大小道路纵横交错,有如迷宫。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村庄,而村内各家各户却道路相连,门户相通。相传解放前国民党到这个村庄抓壮丁,一进村便迷了路,转来转去就是出不了村。
大屋结构宏伟,窗、梁、壁上遍布着图案精美的石雕、木雕。其中,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年至1379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鸿湖乐居”则是一座圆形的三屋石楼,楼中央有一口八角形石井,二层楼上设有枪眼,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整个布局酷似客家土楼,只是材料规模有所不同。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石碑。
据村老人协会副会长戴腾云介绍,古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戴氏四兄弟经营粮、布生意,开设当铺,富甲一方。鸿湖村气派堂皇,在闽南一带颇有名气,当地传说“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
据漳州市文管部门负责人介绍,洪坑古村落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布局之独特,在该市当属仅见,它的发现,对研究闽南古代民居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篇5:古村落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南社明清古村落,我是你们的导游刘创宇,大家可以叫我小刘。
南社明清古村落,它始建于1220xx年,距今已有843年的历史。
这个美丽的古村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所以又名为南社古民居。
大家请跟我来,我们一起参观古村落的景点。
这里是古村落的大门。
大门有2米宽,7米高,是古代的城门,固若金汤,可以用来抵御土匪,保护村庄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说曾经发生过土匪攻打古村落的事件,一大群的土匪用了8天8夜都没有攻下。
大门上方有“西门”两个字,还有一个旗子上写着大大的“谢”字。
在午后的阳光下,这些字闪闪发光,很是耀眼。
走进大门,就可以看见古村落的整体了,民居,祠堂,店铺,家庙,古榕,阁楼,村墙,古井,巷道和古墓一一展现在眼前。
我们现在走进的是谢氏大宗祠。
在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个1565年的碑建雕刻,还有现存的始建时的香炉,整个宗祠都是木雕和精美的画,十分别致。
大家看,这里虽然有460多年的历史,仍然保存得很完整。
谢氏大宗祠参观完了,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百岁坊”。
百岁坊建于1592年,也就是明朝建的。
大门旁边的记载说,“百岁坊”是为了纪念百岁老人谢彦誉夫妻而报上朝庭,官府给他们建了一座宗祠,居民把这栋宗祠叫作“百岁坊”。
坊内存有神台基座及碑座。
红石雕刻具有明代风格,木雕工艺精巧,造型独特。
1993年,“百岁坊”被列为东莞特级保护单位。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古榕底下。
它很粗,4个小朋友用手拉手都围不住它,榕树郁郁葱葱,不分春夏秋冬常年枝繁叶茂。
它有530多岁,是整个古村落的景象代表之一,称为南社村的风水宝树。
南社古村为合掌型对居船形的大村庄,前面是船头,这颗大榕树位于南社村的中间位置,就是船中的风帆。
南社古村落特别美,特别神秘,如果下次有时间,我再继续给你们当导游,再详细说给你们听。
皖南潜口古村落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南潜口古镇游玩。
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建筑。
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
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
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
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
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
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之意吧。
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
室内两层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
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希望大家玩的开心,谢谢大家。
★ 古村落导游词
★ 焚书坑古诗
★ 坑爹语录
★ 游滩坑水库作文
★ 回坑赋现代文言文
坑背古村落(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