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动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抗日英雄故事:刘老庄八十二勇士,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抗日英雄故事:刘老庄八十二勇士,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抗日英雄故事:刘老庄八十二勇士
1943年3月17日夜,侵占淮海区沭阳城的日军沿沭淮公路南下,泗阳的敌人向东进发,东海、灌云之敌进入淮海区腹地高沟、杨口、涟水之敌越过盐河向西,各路敌人都指向一个目标:驻在六塘河北岸张圩一带的淮海区党委和军分区领导机关.包围圈在紧缩着.进军最快的一路淮阴城出击的敌军.这一路由日军第六十五师团长亲自率领,共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大队,约三千余人,并配有平射炮、野炮.翌日拂晓,敌人已深入淮海根据地五十华里,再有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张圩子.敌人十分猖狂,情况万分危急,张圩子处于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紧张状态之中.
驻守在敌人进军路线上刘老庄的新四军第三师第十九团的二营四连深知眼前张圩子的危险处境,为了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毅然主动要求担任机动地阻击敌人.这个连队,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和敌人相比相差十分悬殊,但为了领导机关的安全,他们决心死战到底.战士们摩拳擦掌,机枪脱下枪衣,子弹推上膛,把手榴弹的盖子全都揭开,揣在身上……队伍沿着交通沟伸出去,等待敌人的到来.
敌人进逼上来了,一眼望去,敌骑兵在公路上飞驰,步兵在后面狂奔,掀起的尘土弥漫着天空.战斗立刻打响了,鬼子兵人喊马叫,发动了冲锋,马蹄急骤,刀光闪烁,步兵像黄蜂一样攒动着,来势十分凶猛,一枚枚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打得敌人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战士们在浴血苦战,敌人被阻,不能前进.日已过午,激战仍在持续着.敌人无数次的冲锋都不能奏效,他们便集中所有小炮、野炮、重机枪向我军阵地轰击、扫射,四连阵地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弹片、泥土与血肉纷飞,已分不出哪里是战豪,哪里是平地.正在这危急时刻,战士们的弹药消耗尽了,而兄弟部队被敌人阻隔,又不能赶来增援.连长白思才命令把武器都破坏掉,留着步枪装上刺刀,准备和敌人最后决斗.指导员李云鹏大声疾呼,号召所有共产党员和全连战士,绝不做敌人的俘虏、准备迎接敌人最后一次冲锋.
四连从拂晓战斗到黄昏,度过了极度紧张、残酷、悲壮的十二小时,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坚守着阵地,他们不停地厮杀着,直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敌人迟钝地沿着交通壕走过去,只见壕沟里躺着八十二名新四军英勇无畏的战士,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战士们的鲜血,交通壕里,没有一支完整的步枪、机枪全都折断了,砸碎了.敌人看到这一切,真是心惊胆战,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战毙伤日军170余人.
就在这时,六塘河北岸的领导机关,跨过纵横如织的河网,从张圩子安全转移了.四连战士可歌可泣的业绩,是一首英雄的诗篇,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战后,新四军的战友们同声哀悼,决心踏着烈士们血迹前进,誓为烈士们报仇雪恨,淮海人民为永远纪念这些抗日的英雄们,就在交通壕边修起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墓碑的正中写着“八十二烈士之墓”,墓地的周围栽满了松柏,挂满了鲜花和挽联,淮海区领导人之一的李一氓作了一副挽联: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
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战后,刘老庄,又送82名优秀青年参加新四军重新组建了这个连队,新四军第3师命名第四连为“刘老庄连”.现在,“刘老庄连”仍然保持八十二人的特殊编制
篇2:刘老庄抗日故事
82对1600,兵力对比如此之悬殊,将会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82条破旧步枪对1000多把精良步枪及数十门大炮,将会演绎怎样的搏杀?
64年前,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之时,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新四军的一个普通连队,竟以全连82勇士全部战死的悲壮,上演了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那是我们在苏北拼得最惨的一次。”刚刚走完88年人生历程的新四军老战士霍继光,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无限感慨!这次战斗中的两位指导员白思才和李云鹏,一位是霍继光的老领导,一位则是他的同班同学。
浴血刘老庄,82人对1600人的决战
对于独立支撑长江两岸敌后抗日的新四军而言,公元1943年,是生与死的一年。这一年,面对太平洋战场每况愈下的战局,日军急于巩固中国占领区,集中兵力“扫荡”长江两岸的新四军。
“不是敌死,就是我亡。”新四军老战士秦叔谨说,虽然是敌我,但如此激烈的冲突,自己以后再也没有遇见过。
刘老庄连,一段让人悲让人叹让人惊让人奇,同时又催人奋进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3师7旅19团4连全连战死的消息传来,正在新四军苏北党校学习的陈茂辉,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
两年前大胡庄战斗那悲壮的一幕还没有从陈茂辉的记忆中消失--1941年4月26日,3师8旅24团2连被7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于苏北淮安县的大胡庄,全连仅有一名重伤员幸存,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惨痛的战斗,竟然又一次发生!
“枪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正在吃饭。”当年在19团3连当连长的霍继光回忆,“我们在树上的一个哨兵,被鬼子打了下来。”“营长看对我说,'我们不要叫日本鬼子都吃掉了,能走一个是一个'。战士们盛起饭,边走边吃边战斗,4连留下掩护。”霍继光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老排长白思才、老同学李云鹏最后的决别!
4连在炊事班随部队撤离后,仅有指战员82人,而日军有1000余名,还有600多名伪军。
悬殊的力量并没吓倒这支从陕北红军发展而来的英雄部队,他们硬是用血肉之躯,拖住了20倍于己的敌人12个小时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在苏北这样的平原水网地带,4连惟一可用来打阻击的工事就是交通沟。”霍继光回忆,这种被当地群众称为“抗日沟”的交通沟,就是在地面上挖半人多深的沟道,人在里面弯腰跑,地面上看不见。“4连是完全可以顺利突围的。”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胡炳云生前回忆,但是为了拖住敌人,争取时间,让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4连放弃了突围,同敌人打了一次防御战。胡炳云的回忆,是根据第82名烈士的口述。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打扫战场发现,还有一名战士活着。但这名24岁的战士伤势太重了,讲述完那场惨烈战斗后,第三天早晨,就永远地安息了。前逝世的兰州军区原副司令胡炳云回忆:“4连凭借防御的仅是一段不长的'抗日沟',哪里经受得住雨点般的炮弹!但4连全体指战员有一种比钢铁更坚硬的东西--革命的意志!工事摧毁了,立即又修复了;掩体坍塌了,马上用背包填上去;人负伤了,包扎起来,继续战斗。任凭敌人炮弹再多,轰击再猛,4连的阵地依旧稳如泰山,使敌人不能前进一步。”连续5次冲锋之后,敌人被打怕了。
“于是,敌人改变战术,集中所有的山炮、92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向4连阵地轰击。”胡炳云回忆,一时弹如雨下,烟尘滚滚,大地震动。晚霞褪去,夜幕降临。
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了,群众转移了,兄弟部队转移了,而4连82勇士却发出了生命最后的呐喊……
敌人留下的,是170多具尸体和300余名伤兵。
刘老庄,一个勇敢的奇迹
小小刘老庄,成为82勇士人生最后的舞台!82烈士生命的最后细节,霍继光是后来才知道的。
“敌人第一次冲锋很快被打退了。”霍继光说,敌师团长川岛亲自爬到刘老庄的一个屋顶上,组织第二次冲锋。
100多门小钢炮的密集炮火瞬间倾泄到4连阵地上,几十个日本兵冲到了4连的前沿阵地前,战士们端起刺刀,跃出战壕,与敌展开了肉搏。十几个年轻战士付出了生命,日军的又一次冲锋被打退。
16岁就参加陕北红军的连长白思才也负伤了。
“敌人炮击一开始,白思才同志就被炸伤了,一只手失去了活动能力,立即昏迷过去。”胡炳云生前回忆,当他苏醒过来后,马上挣扎着爬起来,来往于交通壕内指挥战斗。其间,白思才又几次被炮弹掀起的土块埋住。有一次,炮弹落在他附近,烟尘土过去后,他发现身旁的一个战士被炮弹炸断了一条腿,便用仅有的一只右手,扯开被单,将伤员的腿裹上。“这位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嗓子也哑了,但他用期望的眼光恳求白思才同志,两手比划着,请求让他在弹坑里了望敌人,坚持战斗。”胡炳云回忆。白思才同志含泪拥抱了一下断腿的伤员,迅速回到机枪阵地,又亲自指挥重机枪手,准备给来犯的敌人以更大的杀伤。弹药已经所剩不多了。
阵地前沿不是躺着几十具敌人的尸体吗?尸体上不是有枪和子弹吗?指导员李云鹏想出一个办法。
尉庆忠首先站了出来,这位团部当过军需干事的一排长,验收弹药是他的老本行。
尉庆忠率队全部取回了敌人尸体上的弹药,却在最后一次行动中被敌人击中,再也没有站起来。
“经过一天的战斗,全连只剩下不到一半人了。”胡炳云回忆,没有负伤的同志,眼睛也都被炮火的硝烟熏得红肿起来,鼻子被硝烟呛得鲜血直流。“饭未吃一口,水未喝一滴,喉咙干得冒火,连话声都微弱得难以听清,全靠打手势助听。”生命的最后时刻,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代表全连未入党的战士向营党委提出申请--请批准他们火线入党!
入党申请书上,留有他们的血手印和签字!
连部通信员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敌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冲锋--第五次冲锋开始前夕,还活着的十几个伤残战士,销毁文件,拆散枪支,安上刺刀,准备与敌人展开最后一次肉搏!“在战斗结束很久,敌人方才心惊肉跳地走近战壕。”胡炳云生前回忆,他们没俘虏到我军一个人,没获得一件完整的武器,唯一的收获,就是运走了近200具死尸和300多名头破血流、断臂残腿的伤兵。
刘老庄,一个不朽的传奇
日军一撤走,淮阴县张集区区长周文科和联防大队大队长周文忠便带人赶到了阵地。“最后收葬的有84具尸体,有两个实在和鬼子兵分不开了。”战斗过后,霍继光的3连又回到了刘老庄,收敛埋葬战友们的遗体。“在清理遗体时,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战士活着。”霍继光回忆,可是他的伤势太重了,“胸前有3个枪眼。”
周文忠立即从一片血污中抱起这位战士,找来一付担架送往3师的野战医院。
这位战士以顽强的毅力,硬是断断续续地向周文科等人叙述完了一天来的惨烈战斗。
也许,他坚持着生命只为了传唱这样一段传奇。第三天早晨,讲完故事的第82位勇士,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
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起了一座10多高的纪念碑,永远铭记那段不朽的传奇故事。
苏北行署主任李一氓亲笔题写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说:“淮北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淮阴人民日夜怀念这些英雄的子弟兵。不久,他们送来82名优秀子弟,组建了新的4连。新四军七旅旅部随即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连队一直保持着82人的特殊编制。
如今,位于伏牛山下豫西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团4连,就是着名的“刘老庄连”的传人,这支英雄部队已成为驾驭我军新型轮式步战车的新型步兵连。至今,连队还保持着每年从刘老庄征兵的传统。
篇3:抗日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观后感
我一起观看了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这部精彩的历史战争片为我们讲述了新四军在刘老庄和日军抗战的英雄事迹,让我难以忘怀。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1943 年3 月18 日,新四军第3 师第7 旅第19 团第4 连82 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的一场阻击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顽强抗击日军一千多人10 多次的进攻,82 名指战员虽然全部壮烈牺牲,却换来日军亡一百七十多、伤二百多的巨大战果。 这里无高山丘陵,无森林沼泽,无高大建筑物遮挡,对敌实施的兵力武器装备不对称的作战,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战果,打了一场超限战。四连阻击牵制日军10 多个小时,成功地掩护了刘老庄老百姓的安全转移,并为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及当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战略机动,赢得了时间。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尊严,多少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了让人民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他们选择了庄严而伟大的革命事业,用他们的宝贵的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你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你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如今的我们都在为我们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骄傲。你们高兴吗?在这繁荣昌盛的今天,我庄严宣誓:“ 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我们会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篇4:抗日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观后感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星美国际”影院,看了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四连的八十二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的一场阻击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作为力量悬殊较弱的一方,顽强的抗击日军一千多人十多次的猛烈进攻。八十二名战员虽然全都壮烈牺牲了,但是他们却换来了日军亡一百七十多人,伤两百多人的巨大成果。而日军曾经劝新四军投降,被新四军果断拒绝。刘老庄无高山丘陵,无森林沼泽,也无高大建筑物遮掩,对敌军实施的兵力武装不对称作战,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战果,打了一场超限战。四连阻击牵制日军十多个小时,成功的掩护了刘老庄的老百姓安全转移,并为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及当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战略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是多么伟大的八十二位壮士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了大家,这样的牺牲是值得敬佩的,是壮烈的。要是没有这些伟大的新四军战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啊!
篇5: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观后感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战略总布局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注重宣传,可以使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积极创新。在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这样才可以有感染力。而4月3日火炬开发区两新组织党员党性教育影片周活动恰恰都符合了注重宣传和注重创新的特点。
我们观看的影片是《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整部电影有很多看点,记忆中自己是紧张的看完的,几乎没有松一口气,期间有幽默,有喜悦,有欢呼也有感伤。熟悉的茅草房、石磨、手推车、炮楼、岗哨,电影映入眼帘的是淮阴区刘老庄村,这个宁静的村庄,独轮车正斜靠在院落的墙角;一串串玉米挂在草房的土墙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破旧的簸箕、晒干的辣椒、长串的大蒜头挂在土墙上;跨过小浮桥,看到连片的草房环绕着水塘而建,微风吹拂芦苇随风摇曳,鱼儿在水塘中轻盈地游弋,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荡漾,波光粼粼。
就是在这么美好的地方,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2营4连的82位勇士在淮阴区刘老庄与3000日伪军殊死血战,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他们与全连共82人,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顽强抗击日军一千多人10多次的进攻,82名指战员虽然全部壮烈牺牲,却换来日军亡一百七十多、伤二百多的巨大战果。这里无高山丘陵,无森林沼泽,无高大建筑物遮挡,对敌实施的兵力武器****不对称的作战,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战果,打了一场超限战。四连阻击牵制日军10多个小时,成功地掩护了刘老庄老百姓的安全转移,并为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及当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战略机动,赢得了时间。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党员的先进性不是靠嘴巴说说,也不是做了一些事情就迫不及待需要党需要群众对自己的肯定和褒奖。而是像电影中的那一幕:在马上就要战死的时候,指导员李云鹏将几个战士叫到临时指挥室,跟他们说:经过党组织的考验,你们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死亡马上降临的时候,还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经过生死攸关的`千辛万苦后,加入党的各个战士们依然需要进过党组织考验,依然需要由断了右臂的连长白思才在笔记本上签名,而不是草草了事。这就是1943年发生在刘老庄的战壕里的入党的一幕。感人同时让人警醒。如今是2013年,70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反思党员的先进性。如何看待生命和入党之间的孰轻孰重。反思是新时代两新组织党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党员先进性是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副连长石学富的烟,突然想起了那条断头沟,为了群众的安全转移,他们最终选择了在断头沟里面坚守,没有怨言,只有递上一包烟的互相扶持和包容,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才是比八十二条生命更重要的事,就是因为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才能换来老爹将生命置之度外的送粮食入阵地的举动。军民鱼水情,是靠什么换来的。也许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看《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还有很多幕想分享的,感情很感人,战争很残酷,入党很严肃,党员很光荣,这一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感受,然而有一种感受肯定是一致的:两新组织党员的先进性很重要,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去努力、去学习的,这条路很长很长。
最后很希望火炬开发区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受益匪浅,感人至深!
★ 抗日英雄的作文
★ 抗日英雄调查感言
★ 刘翔-中国英雄
★ 作文英雄故事范文
抗日英雄故事:刘老庄八十二勇士(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