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的故事

时间:2022-12-05 07:18:33 作者:圆圆爱吃土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圆圆爱吃土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抗战英雄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抗战英雄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抗战英雄故事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篇2:抗战英雄故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沿着先辈的足迹。

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了,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能过上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呢?

先烈们,是你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建起了万里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杀拼搏。你们英勇倒下了,而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却站起来了,他们高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那声音传到大江南北、传到长城内外;先烈们,是你们把中国人民从生死边缘拯救回来,你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用血肉建设了新中国,让老百姓们当家做主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还记得邱少云吗?敌人的一枚枚燃烧弹扔下,正巧有一枚落在了他身边,要知道,当时他只要打几个滚,就可以免遭死亡的危险。但,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作战计划,他顽强地忍下来了。他绝不是钢铁铸造的,而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换成当今世界的每一位,能做到吗?但是,他却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胡兰,一个听起来多么娇弱的名字,那颗爱国的心却远远重于泰山。她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虽然她只有15岁,但站在敌人面前却镇定自若,坚定的目光吓得敌人心惊胆颤。死亡的狰狞并没有使她畏缩半步,争取革命的胜利才是她不灭的信念。然而,凶狠的敌人毫不留情地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她为中国历史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辉煌一页。

是呀!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涌现出许许多多胆识过人的革命英雄,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宁可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无私奉献、英勇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世代传颂、永远学习吗?我们的革命志士是多么爱我们的国家!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创造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战争的年代造就了烈士们的坚强与勇敢,和平环境同样会把我们培养成材,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是国家的接班人,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前辈爱国精神,为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而发愤图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共创祖国美好明天!

篇3:抗战小英雄故事

2015关于抗战小英雄故事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两个小八路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篇4:东北抗战英雄故事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乳名顺清,号骥生。19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驻马店市驿城区(原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杨靖宇幼时在村私塾读书,19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的“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即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

1923年9月,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由于他深知旧社会的黑暗,所以积极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5年,在声援、支持上海“五卅”运动斗争中有着积极表现,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迎接北伐军入豫作战,同年冬,杨靖宇和在外地上学的党团员,奉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回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4日,在党的指挥下,杨靖宇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组织了数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执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担任主席(代行县长职权)。6月,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领农民自卫军,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杨靖宇和李鸣歧、张家铎、张耀昶等,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号召,于1927年11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建中共确山县委,并成立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他们曾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汝南县马乡、南至信阳明港、西至确山县城、北至驿城区水屯纵横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和战友们开始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信阳四望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杨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使用张贯一的化名,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畏惧,对党的事业坚贞不屈,多次被党营救出狱。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中央由上海调往东北从事党的工作。

他在东北期间,先后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州省委代理军委书记。1932年11月,他开始使用杨靖宇的化名,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担任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在这里,杨靖宇领导军民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充分表现了他忠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1934年,杨靖宇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7年12月,他又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共七大筹备委员会中25个委员之一。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只身同数百名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息,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篇5:东北抗战英雄故事

1941年东北抗日战争进入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日军为建立巩固的侵华后方基地,开始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坚壁清野、“匪”民分离等毒辣手段,对抗联部队进行“梳篦式”搜查,“毁灭性”扫荡,抗联部队有生力量大批减员。面对此情,抗日联军领导提出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准备进攻,迎接全国抗战胜利”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东北抗日联军陆续进入苏联境内整休。国内仅留几个小分队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寻找时机,主动出击”的斗争方式,依托山区,依靠群众,袭击日寇,扰乱敌伪统治。到1943年末,东北党组织决定,国内仅留于天放领导的20多人小分队坚持斗争,其余陆续进入苏联“野营”集训。

这一年的冬季特别严寒,敌人对于天放小分队的围剿也特别残酷血腥,敌人四处张贴告示,悬赏10万元捉拿于天放。为避开敌人的“讨伐”“围剿”,小分队放弃老金沟后方基地,进入靠近绥棱张家湾东南的原始森林,在原密营南的8公里处又建起一座新营。两个密营分别由于天放和孙国栋领导。他们以此为活动基地,秘密发展抗日救会组织,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然而,就在小分队积极开展活动时,由于叛徒告密,这年底的12月11日凌晨,日伪“讨伐”队悄悄摸到新营,正好孙国栋出屋解手,埋伏的敌人开枪打伤他左臂。孙国栋见此,急忙组织战士突围,老董头等5名分队战士中弹牺牲,两名战士被俘。为及时通知老营,孙国栋穿着单衣,趟着没膝深的积雪,在天亮前赶到老营。于天放当即决定撤离密营向中苏边境转移。

当他们赶到边界时,发现敌人在这里密集设卡,严密堵截,无法过江越界,只好又转移到绥棱分水山一带,在这里筑雪为营。到此时,小分队粮食已消耗殆尽,饥饿威胁着战士的生命。他们四处寻找粮食,后在拉山农民帮助下,获得一点粮食,度过最艰难的时日。

于天放为解决小分队吃粮,给绥棱县四井村伪村长写过一封信,奉劝他要有爱国之心,帮助解决些粮食,可这个丧尽天良的家伙却把信交给了日寇。敌人如获至宝,立即组织讨伐队前去围剿。于天放对此早有防备,让敌人扑了个空。于天放估计敌人可能在分水山驻扎,及时派孙国栋、于兰阁重回分水山偷袭敌人。他们乘着夜色,向敌人帐篷发起进攻,手榴弹轰然爆炸,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营,使敌军数十人丧命,取得大捷。

远在苏联“野营”的东北抗联领导周保中、李兆麟十分关心于天放小分队,他们指示北满省委书记金策派人回国接回小分队。张瑞麟受命带领6名战士,于1944年3月底,起程回国。他们在苏联边防军的帮助下,越过日军封锁线,直奔于天放的活动区域老金沟。按照约定联系办法,于天放应把活动地点写在纸上装到玻璃瓶内,埋到一棵大松树下。但找到了那棵松树,挖遍了树下周围,却没找到瓶子,联系线索中断了。张瑞麟决定扩大寻找区域,但在漫无边际的北国大地找到一支十几人的小分队,无疑等于大海捞针。况且又是在粮食断绝、敌人严密封锁的状况下进行。这期间,几次同敌人遭遇,先后牺牲2名战士,“野营”领导通过电台指示张瑞麟小分队返回苏联,两个多月的艰苦寻找,到此告一段落。

其实这时的于天放小分队陷入了艰险的危困之中。由于日伪军频繁“讨伐”,敌特分子四处侦查、叛徒汉奸助纣为虐,他们在密林中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于天放在老金沟密营主持召开会议决定走出大山,发展抗日力量。1944年1月29日,他们与进山拉木头的绥棱县宋万金屯农民张录取得了联系,张录听说他们是抗联小分队,回屯动员亲戚、邻居,筹集到小米、米查子1000多斤,猪肉200斤,酸菜2桶,两日后秘密送到山上。

经过缜密调查,于天放认为张录老实厚道,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便与张录关系密切起来,张家成了小分队的活动据点。于天放带领小分队在这里广泛接近贫苦群众,热情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天放还编写《农民四季叹》歌词,由孙国栋谱上曲子,教农民传唱。同时在群众中秘密发展抗日救国会员,严惩作恶多端的伪警伪军,鼓舞群众斗争士气。

1944年6月,于天放利用张录的关系,带领小分队转移到宋万金屯,以雇工名义开展活动。在这里于天放介绍小学教员王明德、兽医刘文祥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抗日救国会。

于天放住进宋万金屯之后,特别是张录家突然来了4名雇工,引起日伪当局注意。敌人为放长线钓大鱼,在宋万金屯收买了一个叫于山东子的人,以及经常到这一带打猎的王山东子。二人伪装积极,多次为抗联买过东西,骗取了小分队信任。

1944年12月19日,于天放在宋万金小学正同教师王明德交谈,叛徒夏振华带领众特务冲进来,枪口对准于天放,虽展开一场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于天放被捕。在于天放被捕之时,小分队成员于兰阁正从壕南场院往回赶,发现敌人包围了屯子,撤腿调头往壕南跑,当行至小红营林场时,误入特务据点,也遭逮捕。就在他们被捕的当天夜里,孙国栋在绥化九井子、杜希刚在绥棱小五部屯也先后被捕。至此,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先后有6名小分队主要成员被捕,几乎造成小分队全部覆灭。

于天放的被捕敌人如获至宝,想从他嘴里得到抗联小分队宿营地址,敌人用尽种种酷刑,但他宁死不屈,不吐露一字。后被押解到北安日本特务机关。这里全部由日军双岗轮流看守,可谓钢墙铁壁。但于天放具有超常的斗争意志,也能够在绝望中找到出路,他联合早期被捕的抗联战士赵忠良,抓住敌人单人看守的绝好时机,设计击毙了日军看守,成功越狱。著名作家刘白羽曾写过名篇《牢笼脱险记》记述这段奇迹,称是“老天放于天放一条生路”。然而小分队成员孙国栋却没有这么幸运。1945年4月敌人把孙国栋押送到哈尔滨水道街日本刑务分署监狱,放风时他见到了被捕的战友杜希刚、于兰阁、阎继哲和赵文友。他们酝酿了越狱计划。但后来情况发生突变,敌人在5月份把孙国栋押解到南岗高等警察厅,暴动计划没能得以实施。1945年8月8日苏军派出150万重兵对东北日军发起强大进攻,引起日军的极度恐慌,决定提前杀害孙国栋。8月14日下午3时,也就是东北光复前的10个小时,民族英雄孙国栋被日军秘密绞杀。

于天放、孙国栋小分队主要成员被捕以后,驻扎在老金沟的其他小分队成员没被敌人的血腥镇压所吓倒,仍在老金沟一带坚持斗争,成为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最后一支抗联小分队。

篇6:东北抗战英雄故事

谢文东(1887-1946)是辽宁宽甸人。1925年,几个土匪朋友绑票牵连到谢文东被官府捉拿,他举家逃至黑龙江省依兰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谢文东树起抗日旗帜。1934年3月8日,他带领当地2000多农民举行暴动,打死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六十三联队联队长饭冢朝吾大佐等17人。

1934年10月,谢文东的队伍被日伪军近万人包围,经过数日苦战,人员伤亡殆尽。1935年1月,谢文东在黑龙江方正县遇到共产党员赵尚志,与其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1936年9月,谢文东升任抗联第8军军长(与抗联第1军军长杨靖宇平级),带领部队与日伪军交战20多次。

从1939年冬天开始,日本关东军出动70万日军和30万伪军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大讨伐”,谢文东的抗联8军由鼎盛时期的2000多人锐减至一二百人,战士们冻死、饿死的越来越多,7个师除战死的师长外,有5个师长率部下投降。1939年3月19日,谢文东在走投无路之下,率领仅有的24名部下向日伪投降。

谢文东投降后坚持不为日满政府做事,在煤矿当了一名普通员工。抗战结束后,他在国民党的支持下又发展起近4000人的匪帮。1946年4月解放军剿匪,11月20日俘虏了谢文东及其儿子。12月3日,在群众的血泪控诉中,大土匪谢文东被处决。

篇7:抗战英雄的故事

抗日英雄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明白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我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头写上:“我是中国人!

篇8:抗战英雄的故事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异常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仅在国内影响很大,并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抗战小故事

抗战感人故事

八年抗战故事:钢盔

作文英雄故事范文

抗战故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

儿童团海娃抗战故事

英雄故事读书笔记600字

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

逆行战疫英雄感人故事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抗战英雄的故事(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抗战英雄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