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9 18:30:33 作者:小羊桃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羊桃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①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篇2:《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1、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3、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4、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5、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篇3:《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篇4: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①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③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④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⑤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⑥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⑦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⑧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问题】

12.试概括选文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3分)

13.第③段中加点的“最主要”和“基本上”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14.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2.选文第①段由大家关注的新闻事件(1分)自然地引出了说明的内容——地震与海啸的关系(1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3.不能删(1分)。如果去掉“最主要”和“基本上”就变成海啸都由海底地震引发,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1分),因为“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也可能引发海啸(1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答到三个得分点,即给4分)

14.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举具体实例更真切地说明“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除了震级,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深度等条件都会影响海啸的产生(2分)。

篇5:《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

①20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 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

答: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

3、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

4、举例子、列数字。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5、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

篇6: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①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参考答案:

1、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3、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4、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5、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篇7: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以及答案

关于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以及答案

关系阅读答案篇以及阅读部分答案

14. 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注意分析作者描写的“左公柳”“民勤人”的特点,虽然作者描写的一个是植物、一个是民勤的人,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相同的精神品格:左公柳夕阳下默默伫立、身上刻着斑驳的伤痕、有顽强的生命力;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向命运抗争、顽强、生命力强。对比二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左公柳还是民勤人都是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思考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的作用,要分析内容所在的位置、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注意分析语句“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啊,总想为你唱支歌”等。左公柳、民勤人都生活在大西北,是大西北特征的体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对大西北的赞美,展现大西北的精神实质。

15. (1)大西北的环境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一段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这悲壮特征,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由此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一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的有着高阔的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就没有了这种粗犷。

16.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想像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阳关古道苍凉美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马樱花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点2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碧云寺的秋色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18.(5分)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19.(5分)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4分)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18.(5分)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19.(5分)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4分)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我爱水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答: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指夜晚的什刹海很关,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答: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篇8:地震与海啸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

地震与海啸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①东京时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整个东部地区受灾惨重。日本强烈地震发生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在第一时间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②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 。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那么地震是否一定会引起海啸呢?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④大多数海低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 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⑤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⑥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⑦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⑧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华网作者张家伟内容有改动)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作者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3分)

6.请说说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分)

7.选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如例句过长,中间可用省略号省略),并说明其作用。 (4分)

8.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9.根据上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链接,说一说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的原因。(4分)

【材料链接】日本岛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80%的地震发生于此,故而这一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到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

参考答案:

5.(3分)地震与海啸的关系(2分) 逻辑顺序(1分)

6.(3分)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本文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引出下文。(共3分,各1分)

7.(4分)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等(任写一项即可)

示例:①举例子。文中列举20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没有引发大海啸的实例,具体说明了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

②列数字。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运用数字,准确地说明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③打比方。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震发生后,海水发生严重颠簸从而引发海啸的道理。

(共4分。说明方法1分,例子及分析3分)

8.(3分)不能去掉。因为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表明地震有导致海啸的倾向,但并非一定会发生。若去掉,就显得太绝对。(共3分,意思答到即可)

9.(4分)世界上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日本正处于此地震带,其东北地区发生强地震后,使太平洋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发生严重颠簸,从而引发此次大海啸。 (共4分,意思对即可)

篇9:《海啸》阅读及答案

《海啸》阅读及答案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阅读题: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全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顺序。(3分)

参考答案:

1、①海啸浪的波很长②周期较长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2、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3、不能去掉。用上这个词,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唯一原因。

4、类型发生地区逻辑。

篇10:《海啸》阅读答案

1. ①海啸浪的波长很长 ②周期较长 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 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2. 举例子 列数字 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3. 不能。“大多”指主要,更多的时候,用上这个词,准确科学地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唯一原因。

4. 类型 发生地区 逻辑

篇11:海啸阅读答案参考

(20分)

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12、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说明了海啸?(4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分)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引起海啸。

14、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5分)

15、地震引发海啸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原话回答)(3分)16、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参考答案:

12、(1)什么是海啸 (2)地壳引发海啸的两种形式 (3)海啸的巨大破坏力 (4)海啸前的预警。

13、可能不能去掉,因为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有的引发海啸,有的不能引发海啸,去掉后语言不准确。

14、作比较,说明海啸的水体波动是整体的波动,且所含能量巨大。

15、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

16、引出说明对象。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海啸阅读答案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阅读答案

海啸优秀作文

初中英语海啸作文

《逍遥游》的阅读与答案

禽流感的阅读与答案

国学与当代世界阅读及答案

父与子阅读答案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阅读答案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的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