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30 06:07:01 作者:窘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窘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

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

①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A】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②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③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

④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B】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⑤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⑥第二天白天,我到这里,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⑦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据说连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对他表示敬意,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⑧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⑨普希金像的正面,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⑩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摘抄出一句可以表现普希金铜像“孤独”的句子。(2分)

2、作者多次拜访普希金铜像,是出于对他的诗歌有特殊感情。划线【A】和【B】就是作者对普希金诗歌的评价,请选择其中一句,从语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3、请从第②、⑧小节来看,大多人对普希金铜像“冷漠得很”,那么他们热衷什么呢?(4分)

4、作者在第④小节中提到在莫斯科普希金故居的见闻,有什么作用?(3分)

5、文章结尾处“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你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请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或者“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或者“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等。(选择句子要突出“孤独”之意,2分)

2、【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被普希金诗歌感动的心灵比作荡漾的春水(1分),形象(1分)地表现出普希金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的感触(1分)。

【B】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把诗歌给人的心灵感触比作雨珠给人的湿润触觉(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普希金诗歌感人魅力(1分)。

3、大多上海人热衷于享乐(2分),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2分)。

4、用普希金故居 “摆满鲜花”、众人拜谒的现象,和上下文上海人的表现做对比(1分),突出人们对于普希金的冷漠。(2分)

5、围绕“作者感慨人们对于普希金缺乏敬意,远离精神食粮而醉心于拜金享乐主义”来说即可得分。(3分)

篇2:《风暴》普希金阅读答案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风暴》阅读题目: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澎湃( ) 闪烁( )

15.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3分)

16.涛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3分)

17.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2分)

18.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风暴》参考答案:

14.péngpài、shuò

15.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6.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17.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18.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情。)

篇3:孤独的普希金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孤独的普希金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孤独的普希金

①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A】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②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③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

④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B】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⑤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⑥第二天白天,我到这里,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⑦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据说连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对他表示敬意,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⑧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⑨普希金像的正面,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⑩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摘抄出一句可以表现普希金铜像孤独的句子。(2分)

2、作者多次拜访普希金铜像,是出于对他的诗歌有特殊感情。划线【A】和【B】就是作者对普希金诗歌的评价,请选择其中一句,从语言角度做简要分析。(4分)

3、请从第②、⑧小节来看,大多人对普希金铜像冷漠得很,那么他们热衷什么呢?(4分)

4、作者在第④小节中提到在莫斯科普希金故居的见闻,有什么作用?(3分)

5、文章结尾处我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你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请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3分)

答案:

1、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或者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或者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等。(选择句子要突出孤独之意,2分)

2、【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被普希金诗歌感动的心灵比作荡漾的春水(1分),形象(1分)地表现出普希金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的感触(1分)。

【B】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把诗歌给人的心灵感触比作雨珠给人的湿润触觉(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普希金诗歌感人魅力(1分)。

3、大多上海人热衷于享乐(2分),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2分)。

4、用普希金故居 摆满鲜花、众人拜谒的现象,和上下文上海人的表现做对比(1分),突出人们对于普希金的冷漠。(2分)

5、围绕作者感慨人们对于普希金缺乏敬意,远离精神食粮而醉心于拜金享乐主义来说即可得分。(3分)

篇4: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 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 ,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9.选段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

A.鼓动 壮美 泣诉 召唤 B.鼓动 娇美 泣诉 呼唤

C.翻滚 壮美 怨诉 召唤 D.翻滚 娇美 怨诉 呼唤

10.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这里,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

B.在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色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C.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是诗人忧郁之情的写照。

D.节选部分从颜色、光泽、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突现了大海自由奔放的个性,作者还将自己的追求愿望融入其中。

答案:

9.D

10.C解析:不只是忧郁,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篇5: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注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注:那个隐秘的愿望指普希金曾想秘密逃到海外去。

(1)对《致大海》节选部分诗句与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在诗人眼里,大海是“自由奔放”的象征;“再见吧”,隐含着不得不离去的遗憾和无奈。

B.“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激越的诗句,折射出诗人激越的情感;“心灵的愿望”,就是追求大海般的自由奔放!

C.诗中从“大海”和“我”的不同角度,两次说到“最后一次”,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明确地表现对大海的留恋以及自己的苦恼与心伤。

D.“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怨诉”前连用两个定语加以修饰,一则表现出诗人与大海的亲密,再则描绘了大海对朋友离去的哀伤。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4)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参考答案:

(1)D

(2)[解析]:本题可从重要诗句去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等诗句。

参考[答案]: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它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3)[解析]:本题可从诗人对大海的热爱程度及大海的象征意义来组织答题。

参考[答案]: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4)[解析]:本题可从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现实中的感受来组织答题。

参考[答案]: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篇6: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爱着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恼之中。

而紧跟他身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12.对诗的第一至七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流露了诗人的迟疑、悲观和伤感。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他的一声“再见”,包含了“最后一次”凭吊大海和与之告别的味道。

B.第二至七节诗,在诗的情感上是一个转换。它们充满了“倾诉”和“自由”的抒情基调。

C.诗人把大海当成可以倾诉的友人,在远处的波浪里,仿佛听到他“忧郁的怨诉”。在岸边,诗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回想往事,思索人生的真谛。

D.“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在浩瀚无比的大海岸边,我们仿佛见到诗人在风中徜徉、陶醉于此的身影。

13.对本诗第八至十五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八节是作品从现实到想象之间的一个过渡段。

B.在第九至十三节中,诗人自比欧洲历史上的两位自由主义英雄:拿破仑和拜伦。

C.在诗人笔下,大海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把时代教训和人生的挫折一一映现出来;大海的性格也像人的性格。通过这一思考,人们感到,诗人对他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抱有一定幻想的。

D.在诗的最后两节,诗人以更强烈的抒情照应开头,同时又对澎湃的情绪加以节制,使诗更为委婉、含蓄和丰厚,有一种回味再三的余韵。

参考答案:

12.B

13.D

篇7:孤独之旅阅读答案

孤独之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梢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熏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

“天明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几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模烟袋,眼睛望里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虻子朝窝棚外头瞧了瞧,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飘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您又犯病了吧?爷爷!”虻子更担心了。

“嗯,是有些不活泛,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儿能够顶住窝棚顶。他14岁了,已经踉爷爷撑了两年的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你?”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么?敢么?”

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疼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K1 的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是紧张的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K2,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K3的旋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K4朝那礁石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K5……

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葫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

1.小说中“爷爷”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的依据是什么?(16字内)

2.小说在故事开端写了“爷爷”回窝棚时,“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5字内)

3.从下列的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比喻,填入原文中的空框处。(在括号中只填字母)

A.巨鼎似 B.黑马似 C.箭一般 D.一只抛出的.梭 E.一只巨兽

K1( ) K2( ) K3( ) K4( ) K5( )

4.该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妙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答以下问题:①爷爷为什么也要过河?②爷爷过河为何不细写?(20字内)

5.小说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请找出来。这两段天气的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

B.烘托出虻子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C.反衬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

D.暗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大胆而又良苦的用心。

E.环境恶劣,突出了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

6.好的题目往往能恰当地反映小说的主题。从下面4个标题中,为******选个恰当的题目。( )

A.划羊皮筏子的人 B.爷爷的考验 C.爷爷与虻子 D.虻子长大了

参考答案

1.虻子已14岁,有跟爷爷撑筏两年的实践经验。

2.显示“爷爷”要考验虻子的内心思想活动、起了暗示、铺垫结局的作用。

3.K1(B) K2(E) K3(A) K4(C) K5(D)

4.①暗中保护,防止意外;②引起悬念,突出虻子智勇。

5.C、E C项中“反衬”是不当的,“虻子急人所急”也不是主动的。E项突出爷爷也是不恰当的。

6.A 这题目含蓄,内涵丰富,既明指虻子,也暗指爷爷,并且给读者以悬念。

篇8:孤独之旅阅读及答案

孤独之旅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12分)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小题1:第(1)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他为什么哭?(3分)

小题3:“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4:文中第(2)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引起下文(2分)

小题2:(1)暴风雨中追赶鸭子这样艰辛的生活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承受的,所以委屈而哭;(2)他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3分,“委屈”、“激动”各1分,阐述1分)

小题3:“长大了”的含义:杜小康的心里逐渐成熟了(1分),已经能面对孤独,承担磨难(2分)(共3分)

小题4: 第②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2分);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2分)(共4分)

(1)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考点。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引起下文。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这里应理解为暴风雨中追赶鸭子这样艰辛的生活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承受的,所以委屈而哭;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此处“长大”是指心里逐渐成熟,能面对孤独,承担磨难。

(4)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前后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

篇9:孤独的阅读答案

①当下,好多人都喜欢说自己太孤独,而真正让他们说出孤独的原因,却没有一个靠谱。在我看来,真正的孤独者是从不把“孤独”挂在嘴边的,只有当他们向世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状态时,我们才能听见他们内心孤独的长啸,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

②真正的孤独者必然是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生活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③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老先生的壮举被报纸报道,而这份报纸恰被淮北师范学院一位七十有余的退休教师老杜无意看到。同样喜欢写写画画的老杜看到这则报道无比吃惊,兴奋得想立即动身造访这位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老先生。他猜想,这位老先生必定拥有极为健康的身体和超强的毅力,否则不可能完成如此令人羡慕的伟绩。因为书法拼的不仅是笔力功底,更是意志和精神。对于如此年迈的先生,两部加起来达百余万字的长篇巨著,要用蝇头小楷抄写,单是“坐功”就已是巨大的考验。

④没有详细的地址,也没有电话,要找到老先生并不容易。倏忽之间,两年过去了。

⑤老杜托了很多人,最后他的一个学生辗转找到了我。虽然学生觉得老师的举动有点莫名和荒唐,但还是希望我能通过文化界的朋友打听老先生的下落,了却老师的心愿。几番周折后,我、老杜、老杜的学生一行终于来到了老先生所在的小区。

⑥“老先生……”老杜将旧报纸递到老先生眼前。老先生看了看报纸,点头,抬眼看他,两位老人四目相对。许久,老杜说:“我两年前看了这则报道,就一直想来见你。这次不远千里来打扰,最想看一眼您横抄的《三国演义》。”老先生一直默默地望着老杜,不说话。站在旁边的老先生的儿子倒着急起来,凑近父亲耳旁大声解释。

⑦老先生显得犹犹豫豫,低下头,慢吞吞地说:“你们走吧,没什么好看的,我写得太差,拿不出手。”

⑧老先生的拒绝让老杜有些尴尬,我急忙解释道:“老杜是真诚崇拜您的壮举才来的。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放弃,这次坐了两天火车,还没好好休息就朝您这儿赶来了。”老先生身边的老伴也做起老先生的工作来。老先生不再坚持,晃晃悠悠地转过身,从房间里抱出渔网兜装起来的两个印有古代青花纹的硬纸盒,二十卷竖写的《红楼梦》和八卷横写的《三国演义》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

⑨老杜躬下身子,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兴奋的光彩;不一会他抬起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抚摸线装手抄本,用手指一页页摊开散发着墨香的宣纸,不停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一番细看后,老杜才不舍地移开了目光。随后他微笑着拍着老先生的背,激动无语,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⑩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

11离开老先生家,我们默默地走了很长一段,谁也没有说话。快到三苏祠门外的毛笔批发店时,老杜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不怕你笑话,我也想用中国书法抄一部长卷,但我不抄名著,我想抄我自己创作的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

12“好啊!出版了吗?”我惊讶地看着他。

13“没有出版,但我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它抄写完毕,这比出版更有意义。我真是太佩服那位老先生了,真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呀。”

14我沉默良久,似乎悟到了些什么。老先生在抄写两本巨著时一定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可能彻底地摈弃外物,沉浸其中。老杜是懂得老先生的孤独的,当他怀抱着抄写自己作品的憧憬时一定也是孤独的,但此刻他已经找到了孤独的范本。我猜想,现在老杜已经坐在淮北国槐摇曳的窗前,手挥紫山羊毫,开始他漫长的孤独之旅了。

15他们的孤独,还有伴随孤独岁月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在我眼里,都是孤独的.范本,无比神圣。  (摘录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文,说说“孤独的范本”中“范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2分)

小题2:第①节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4分)

小题3:细读文本,概括出文中老先生和老杜已经历或将经历的孤独之旅。(6分)

答:⑴ __________;⑵__________ 。

小题4:文中的“我”也有着丰富的内心感受,例如第⑩节中“我出神地看着他们,什么也没说”,此时“我”可能在想:⑴__________;⑵ __________ 。(请写出两点)(4分)

小题5:根据上文,对“真正的孤独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3分)

A.真正的孤独者是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却依然执着的人。

B.真正的孤独者是对自己的追求有着足够定力的人。

C.真正的孤独者是那些看似深藏不露却极具感染力的人。

D.真正的孤独者是沉浸在自我世界只和自己内心交流的人。

小题6:请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说说你会如何面对孤独。(8分)

篇10:孤独的阅读答案

小题1:(2分)可做模范的样本,榜样,典范

小题2:(4分,每空2分)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真正的孤独者所具有的、内心的力量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真正孤独者的认识和钦佩。

小题3:(6分,每点3分)⑴老先生从八十四岁开始用毛笔小楷抄写《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才大功告成; ⑵老杜计划用两年时间抄写自己创作的五十余万字的小说。

小题4:(4分,每空2分)⑴被两位老人的执着和坚持所感动;⑵羡慕两位老人的惺惺相惜;⑶感慨于老人的追求和付出……(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5:(3分)D

小题6:(8分,其中内容3分,语言3分,条理2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即可,不可照搬文中内容。例如,不要害怕孤独,要学会享受孤独带来的宁静,在孤独的时候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孤独的时候,不如反思自我;在孤独的时候,依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样才能超越孤独而实现自我。

小题1:试题分析:范本的意思是:书画等可做模范临摹的样本?。在这里要结合文章来解释。

小题2:试题分析:从“如旷野里的野兽,凌厉而又不乏唯美。”可以看出是比喻的修辞,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用这个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孤独的赞美之情。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章③-13段可概括出老先生经历的孤独之旅,从文章第11段“老杜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不怕你笑话,我也想用中国书法抄一部长卷,但我不抄名著,我想抄我自己创作的一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加入了我自己的经历。’”可以看出老杜的孤独之旅。

小题4:试题分析:两位老人共同欣赏老先生的手抄本,老杜流露出惊叹赞美之情,两位老人情意相投,互相了解,这些都感染着我。我应该为他们的真诚而感动,为他们的付出而感慨。

小题5:试题分析:文章说“真正的孤独者必然是经过岁月的磨砺,面对生活有着足够定力的人。”所以AB两项是正确的,从“这种深藏的、隐形的力量看似微弱,却极具感染力。”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小题6:试题分析:注意题干要求是自己如何面对孤独。可以写面对孤独的心理感受、面对孤独应该怎样去做等。

孤独之旅阅读及答案

《孤独之旅》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爱与孤独阅读理解答案

普希金名言

普希金的抒情诗

普希金的诗歌

普希金爱情诗解读

经典阅读及答案

给普希金颁奖词50字

普希金诗歌春天欣赏

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