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阳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过秦论》教与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过秦论》教与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必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过秦论》教与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文学常识
1、文题
“论”,文体。本文为史论。“过”,错误,过错,这里用为动词;过秦论,即论秦之过。《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所选为上篇。
写作目的: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劝谏汉文帝治国施以仁政,对百姓实行宽缓政策,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20岁为汉文帝朝博士,后迁太中大夫,深受倚重;因主张改革,遭权贵排挤、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复召回朝,旋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骑马坠地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年余后郁郁而死。时年33岁。
主要著作: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较有影响的作品:《吊屈原赋》、《鵩鸟赋》、《陈政事书》(《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二、字词与语言
1、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通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 敝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2、古今异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今:喜爱、热爱 古:吝惜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今:划船的工具 古:盾牌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今:泛指河流 古:专指黄河
山东豪杰遂并起亡秦族也 今:山东省 古:崤山以东地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今:全球、世界 古:一定范围的国家
分裂山河 今:有矛盾而分开 古:划分
3、一词多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weì 给予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刀戈剑戟类金属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棍棒类武器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军事策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爱惜、疼爱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请,放进来
延至孝文、武、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延续到
4、虚词把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5、词类活用句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 用绳子
b)使动句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f)成语
度长絜大 量一量长短,比一比大小
同年而语 比喻一样看待,相提并论
6、文言句式
a)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省略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委命(于)下吏
蹑足(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
三、理解与分析
1、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叙述秦王朝兴亡过程
(1) 势力的崛起
(2) 进一步扩张
(3) 始皇统一天下
(4) 王朝的覆灭
第二部分 分析秦王朝灭亡原因
对比: 陈涉与六国比 秦的盛与衰比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写作借鉴
(1) 以观点统率材料,叙议结合;
(2) 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语言铺排渲染的辞赋色彩。
四、补充与拓展
1、补充注释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卬,愿与为好会而罢 兵。会盟既已,商鞅掳公子卬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首次合纵在前334年到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括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
伏尸百万
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不足十万者皆略而不书。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竞亡秦,而涉首事也。
2、知识拓展
(1)与苏洵《六国论》比较阅读;
(2)阅读与贾谊有关的几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载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3)有条件通读《过秦论》中、下篇。
[《过秦论》教与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必修)]
篇2:《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好议论文。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是因为学生已经对古人的议论文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本课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古人写作议论文的技巧。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并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掌握文言学习方法、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我将本文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说史析文论英雄”的评书演讲方式,疏通文意,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基础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好,掌握字词基础的能力较强,所以,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我对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掌握本文所体现出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3、让学生在感悟大秦人的奋进精神的同时,对“施仁义”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不能很好主动探究并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拟确定以上教学目标。前两个目标比较常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训练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这里特别强调第三点目标,这是课本上和传统的教学中没有提到的。这一设计着重在于激发学生作为秦人后代的自豪感,学习大秦人的奋进精神。并结合现实,理解“施仁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根据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层次及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结合学生写作实践,学习鉴赏本文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来鉴赏本文,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目的学习,从而实现学有所获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设计意图: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引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因为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引导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学法:互助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设计意图: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在本课教学中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第一课时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本节课依然采用学生互助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章。通过让学生将本文与所学过的两篇古代论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鉴赏,达到知识迁移、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用所学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并配以影视剧《大秦帝国》的视频、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课前阅读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个常用举措,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所学文章,这样有两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熟悉课文;二是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有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讨论。《大秦帝国》影视片段目的是: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让学生感受大秦帝国的气势,为本节课的讨论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二)探讨主题: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节课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我在此处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然后,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文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 < 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 < 秦国的实力 < 秦王朝的实力(强),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设计意图: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几种力量进行大小排列。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至于找文中对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运用原句, 也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 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两步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伸,又为本节课着重分析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设计意图: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1-3段时,感受大秦人的奋进精神。)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置意图:本题目的在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 精简知识讲授; 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 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 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 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4、同学们能不能结合现实谈谈对“仁义不施”的思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政策,说说“施仁义”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施行仁义”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贾谊的一片良苦用心。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党的亲民政策,培养学生热爱党和政府的情感。)
(三)学有所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鉴赏的角度去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传统的总结艺术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也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我将本环节改为学有所获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去改进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技巧时,侧重于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感悟,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而且能自觉地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筛选信息、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板书给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看到并领悟文章的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以及记叙时详略的处理原则,领悟到议论文中的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但记叙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处理详略的。这一点也是学生平时写议论文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2.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你能找出它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吗?
⑴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九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⑵举例。列举秦王朝的兴起、发展、壮大、灭亡来证明观点,借古讽今。
(设计意图:学生在主动寻找论证方法的同时,也就是对论证方法的一种学习过程。诵读文中对比的句子,体会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文章所表现出的很强的说服力,也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对比论证方法的好处,所举事例,借古讽今,也给学生的议论文选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改变了学生作文素材干巴巴、没有文化内涵和说服力的现状。从而激发能主动去学习借鉴古人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我在此处也结合学生平时练笔的议论文中的选材和论证方法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重读课文,谈谈本课的语言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并鉴赏的基础上,重读课文,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从而去有意识探究这种气势的来源,自然就会体会到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也会主动去学习。)
(四)学以致用:
本环节是传统的布置作业环节,我将它设计成学以致用显身手,目的是想鼓励学生自主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后作业:试对所学的三篇古代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进行比较鉴赏。
(题目设计意图:这个作业作用有二:一是为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二是让学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从议论文写作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证观点的方法、论据选择的特点、议论语言的特色等几方面让学生在对三篇完全不同风格的议论文进行比较的同时,去体会议论文写作的立论、论证、选材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技巧,拓展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千人一面的枯燥现状。)
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1、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2、让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结构,加深印象,易于背诵。3、让学生能通过板书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苏瑾
[《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篇3: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 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_ “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过秦论》教与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必修)(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