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搞笑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罗生门》读书笔记,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罗生门》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罗生门》读书笔记
很久很久以前,京都接连遭受天灾人祸,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影罕见。
一天傍晚,一个仆人正在罗生门下等待雨停。由于刚被主人解雇,为了寻找一片栖息之所,他爬上了罗生门上的阁楼。令他震惊的是,楼上死尸遍布,臭气熏天。更不可思议的是,楼上竟然还有一个穿着树皮色衣服、又矮又瘦、浑如猴子的老太婆。
定睛一看,老太婆正冷静地从另一个女尸上把头发一根根拔下,打算做个假发。仆人不禁怒火中烧,把这个连死人都不放过的老太婆狠狠地揍了一顿。老太婆敌他不过,哭着说:“为了生计,我这也是没有办法啊。”
仆人觉得言之有理。“既然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做,那么我带走你的衣服也没什么过错吧。”仆人心想。于是他三下五除二脱光了老太婆的衣物,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夜幕中。
篇2:《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在求生时的利己主义之恶。无论是仆人还是老妇,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最初,仆人为了求生,心想与其饿死,不如为盗。但是,也许是本性尚善,也许是内心恐惧,仆人虽然这么打算,心里却在善与恶之间艰难地抉择着。这大概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然而,在听了老妇的话以后,他狠下心来,将心里仅存的一点善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前所述,仆人也好,老妇也罢,都是不幸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能不能保命都很难说。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作恶的理由。“迫于生计”,只不过是为自己的罪行开脱的借口罢了。人心本来就是很脆弱的,在那样的情况下,“善”往往不敌“恶”。如果站在仆人的立场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怕是并不罕见。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善”。即使身处衣食不足的困境,我们也应该遵守法律和基本的社会公德,不能置礼义廉耻于不顾。作为一个普通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只要我们肯努力,困难总是一时的,生活总会更好。
篇3:《罗生门》读书笔记
芥川龙之介把故事设定在黄昏是十分巧妙的。当时的京都是黄昏,连连天灾,百姓饥荒,“将佛像与佛具击碎、沾着朱漆或金银箔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火卖”表现了百姓的信仰已经崩溃,于是狐狸与盗贼到处流窜,仿佛大幕将落,看不到这座城市的未来。我们的主人公家将也处于人生的黄昏,他刚刚被主人解雇,接下来也不知道往哪去。
故事的开场是家将被雨困在罗生门的画面。家将是被抛弃的,被主人解雇,罗生门也是被抛弃的,本来需要整修的罗生门也因为京都的衰落被放弃整修,无处可去的家将坐在失修的罗生门的门檐下,他们的现状摇摇欲坠,他们的未来犹如眼前的景象阴雨绵绵。而罗生门已经出现了死气,罗生门被抛弃后成为人们抛尸的场所,上空经常盘旋着乌鸦,之后家将将踏入罗生门,身上的人性的善也将死亡。
之后家将为了找暂时睡一宿的地方进入了罗生门,发现了一位在拔女尸头发的老妪,作为家将的正直感在内心熊熊燃烧,马上就去治服老妪,老妪被打倒在地,仔细看看老妪的长相,她长着一对如同鸷鸟一般锋利的眼睛,满脸皱纹,嘴几乎与鼻子连在一起,手指干枯到能看见凸出的骨节,发出的声音如乌啼,老妪已经不像人了,变形成为一只鸷鸟,鸷鸟是吃腐肉的,而老妪则是靠收集尸体的头发做假发为生,她那鸷鸟般锋利的眼睛也能帮她迅速找到哪里能让她继续生存下去的生气,她就迅速扑过去,这也就说明她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活了很久了,所以她也能如此心安理得地一根根拔下尸体的头发。
家将质问老妪为什么要拔女尸的头发,老妪之前所说的这个女人也不是什么好人,把蛇剁成四截来卖钱,只不过是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也说明当时混乱的京都人民的普遍的生活情况,老妪之后的话便是重点。“我也不觉得这女子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要是不这么做,也只能等着饿死。都是没办法的事。所以我现在做的事,自己也不觉得是为非作歹,只不过是不这样就会饿死的求生之法罢了。我想深知此道的她,一定会体谅我的。”家将突然发现,自己的侠义精神在末世人的本能的求生欲面前苍白无力。
此时需要补充一个特别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家将脸上的粉刺,小说里反复提到,而且是芥川龙之介特意加进去的,在罗生门门口坐着的时候,家将考虑着自己的未来,摸着自己的粉刺,人们在思考和犹豫时会有习惯性动作,比如说摸下巴或者扶额头,家将摸着自己脸上凸出的粉刺,发现自己未来除了沦为强盗别无他法,这时做强盗只是家将的假设,家将的良知还在,粉刺也只是发红,家将忍受着粉刺的疼痛。听着老妪的话时,家将也摸着粉刺,听完后,家将右手突然离开粉刺,抓住老妪,这时他已经不再为未来犹豫什么了,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来活下去,他扒掉老妪的衣服,便说:“那,就算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怨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了。”这时粉刺已经开始流脓,粉刺的变化其实代表着罪恶从滋生到发生,家将的良知已经被磨灭,之后便逃了。
老妪被家将一脚踢到尸体上,“不一会儿,像死去似的老妪光着身子从尸骸堆中坐了起来。”老妪从尸体堆里面爬起来,就像一具尸体突然爬起来,在如此阴暗的环境下生存,老妪的身体已经与身旁的尸体差不多了。
小说最后的画面是老妪借着尚未燃尽的松明之火,爬到楼梯口,倒披着短短的白发,向下张望,这时老妪已经充满了鬼魅气,她活不了多久了,生命之火就像尚未燃尽的松明之火,马上就会熄灭,罗生门里将会多一具尸体。“外面只是黑沉沉的夜。”从黄昏到终于入夜,家将的良知,老妪的生命,京都这座城市,一切的一切都已落下大幕,将会一片黑暗。
“而家将的下落,无人知晓。”可是家将躲得了初一,躲得过十五吗?
篇4:《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他其实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己开脱,于是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
家将、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间的关系,不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常说的“吃人”的现象。谁在吃人?谁在吃谁?有很多人试图从理论中归纳出个一二三,我却觉得比起那些文学评论,小说通过作者平日的观察提炼,写出的虽然是“故事”,却更能揭露吃人的本质。死去的女人生前是“吃”官兵,老太婆“吃”女人,家将“吃”老太婆,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因为那些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折磨地昏头了,而社会又给与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人们吸吮着别人的鲜血又毫不知晓,任凭说他们愚昧也罢落后也罢,真正处于那个社会之中,也只能像被打了麻药一般,无法振作精神,看清它了。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能够清醒地看清这个社会弊病的人有几个?最可怕的是很多的人自以为看清了,还对这个社会妄自下了如何如何的定义,又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的,那与当年被迫抢劫的家将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吧。
伟人之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这个社会,评判这个社会,也因为在俯视过这个社会后,他们仍能够落下来评判自己。所以优秀的小说大多不是以“万能的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这篇《罗生门》,就像是行走于社会中,遇到了罗生门前的这位家将,便尾随着他,看完了他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后又离开,继续别的行走。作者看似超脱了社会,却其实在这社会之中。作者为《罗生门》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并将被人们一代代诵读。
篇5:《罗生门》读书笔记
“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与之不相矛盾。”只此一句,就将芥川龙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无疑。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的身份,仅通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作为读者,不胜欣喜。
篇6:《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本是一座庙。庙是看世间的一只眼,庙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破落的罗生门里,佛像和供品被打碎,涂着朱漆、金箔的木头被人堆在路旁当柴出售,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无主尸体也纷纷扔到这里任由鸦群啄食。
阴冷,潮湿,散发着腐尸味的罗生门,在芥川的笔下变成文字,变成故事,变成一只尖锋利刃的手术刀,从皮到肉一点点剖开,直剖至人性深处。
乱世中,最先堕落的,恐怕就是人性。人性是什么?不过是善与恶的相互纠缠和相互较量。世间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只有纯粹的利己主义。尤其在一个地震、火灾、台风、饥荒灾连祸接的年代,在一个只要饿倒在路旁,就会像野狗一样被丢弃的年代,仅生计和吃饱,就能够收买人性,使它成为恶的傀儡。
恶的诞生也不是一蹴而就,毕竟,还有善的反击和压制。起初,当走投无路的家丁坐在罗生门坍塌的石阶上避雨时,在饿死还是当强盗的妄想中,就是因为不能认同“强盗”而委决不下。尤其是看到小老太残忍地亵渎死者时,善本能的驱动,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正义感,那一刻,在饿死和强盗之间,他毫不含糊地选择了饿死。
然而,正义是善变的,因为,走投无路更容易使人的内心充满沮丧和憎恨。生,是世间所有的生物本能的欲望和共同卫护的底线,当这条底线被碰触,一切行为都能够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生,雇主解雇了家丁,家丁剥走了小老太的衣服,小老太拔掉了死人的头发。人欺人,欺不了活人的,便去亵渎死人。为了生,一切罪恶都变得理直气壮。小老太拔去女尸头发时,是以惩恶的名义在作恶,因为那个女尸生前曾不断地卖假鱼干去欺骗士兵。家丁剥走小老太的衣服时,也是以惩恶的名义在作恶,因为小老太丧尽天良,竟然连死人也不放过。
家丁本是被趋善的,却在小老太的陈词下,最终不知不觉步入恶途。如果引导他走向恶途的是小老太,那么引导小老太作恶的又是谁?引导女人生前作恶的又是谁?
是心做娑婆,是心是娑婆。
读《罗生门》就是在读人性的本来面目。孔子说性本善,我赞同。奥古斯丁的原罪说,我也赞同。善与恶本就是一个阴阳共生体,只是善更容易被恶牵引,犹如墙头草,性随境转。
“如果你是那个家丁,在罗生门的境遇下,你是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每读罗生门,我都会这样问自己。但我始终没有勇气回答。
现世说,“当强盗还能生,不当就得死。”
佛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人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我只想做好那一念的修持,好让我在罗生门的境遇下,能够有勇气选择饿死。
篇7:《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
篇8:《罗生门》读书笔记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而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后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篇9:《罗生门》读书笔记
面对死亡的威胁,你选择当强盗,还是饿死?从思考到迟疑最后心中有了答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家丁的内心?读完罗生门后,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荀子主张性恶论,人生来就是利己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慢慢改变。可感化真正起到作用了吗?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当绝无外人可以探知真相时,你选择自己,还是他人?
家丁是可怜的,遭遇战争年代,主人抛弃,流离失所,孤零一人只能在罗生门处躲雨。起初,他在饿死还是当强盗这个问题上还是缺乏勇气,只能说是有心无胆。那是什么改变了他?
二楼的老婆子是可怜的,本应是享老福的年纪,却躲在死人堆中取火,在死人堆中寻找生存来源。当家丁看到老婆子拔死人头发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饿死还是做强盗,恐怕他会毫不含糊地选择饿死”。这时的家丁初次真正见识到恶的一面时,他从心底里厌恶,难道仅仅是厌恶老婆子吗?不,他厌恶的同时还产生了有做强盗想法的自己。
当家丁弄明白老婆子所做一切的缘由后,他自己开始被老婆子影响到,利己主义的思想卷土重来,这时,他下定了决心,夺走老婆子的衣服逃走。
回头再读一遍故事,面对死亡的威胁,你是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孔乙己一生潦倒,却依旧选择“之乎者也”;汉朝匈奴猖獗,班超毅然弃笔从戎。我们可以说孔乙己太懦弱吗?我想他所需求的东西太合乎情理,只得教人把斥责的话生生咽回肚子里……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写作风格总是独具一格,慢慢悠悠的环境中总能突显人物的心境,叙事手段同样独具特色,不禁使人感到一种独特的魅力。
读完《罗生门》后,不禁又使我想起来另一部书籍《三体》,当舰队背井离乡后,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家园的破灭,能源告急,食物危机,语言已经成为没必要的工具时,梅杜萨之筏的景象再次显现。道德是人类文明建立起来的规则,那么脱离了人类的团体后,或者说即使做了超越道德的事情后也不会被人们制裁的时候,人们行为的准则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为了集体奉献自我,还是为了自我杀害其他人?
人人都有利己主义,但同时人人又有选择的权力。罗生门的雨不可避免,但希望每一个候雨人都可以等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晴天。
篇10:《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是从日语交流来的词语,这一词有“各说各话,真相不明”的含义。陷入罗生门中的人表现出自私性,并且逐渐演化成外人看来真相难辨,同时又都难以拿出有力的证据揭穿谎言,所以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看见横尸都不会惊慌的荒凉时代。故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讲述人性本恶的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恶的种子,这种恶念在面对生存抉择时会剧烈膨胀,直至占据一个人的心灵。家将从开始时对恶念的犹豫,到遇见老妪作恶时的义愤,再到最后自己成为强盗。我认为老妪给了家将一个变坏的理由,也可以说是一个借口,同时也是老妪为自己的恶行所做出的辩解“我已经走投无路”“我施恶的人也并不是什么好人”,家将用别人的话为自己的恶念找到了出口,他甚至变得比老妪更加残忍,老妪夺取的对象是无知无觉的尸体,而家将却把恶作于活生生的老妪。每天都面对着死亡,也许下一个死的就会是自己,如果说作恶是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那么每个人就会直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恶意。
《罗生门》是一篇具有迥异风格的小说,它让我们清晰并带着沉重的心情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但人们却无法解决。分明在黑夜中能看到一丝光亮,但却抓不住,出不去。作者让我们发现困惑,而这样的困惑却不局限在某个年代,而是存在我们身上永久的精神枷锁。最后,我们看到,瘦弱的芥川被这样的枷锁压倒了。让人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能承担起这样的思索重任呢?
篇11:罗生门读书笔记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莫言《檀香刑》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所表达的东西触及人的最心底,表达方式又自有东方人的含蓄,看完一篇,我常常会深入想一想,事实上,深入不过是再细化罢了,真正想表达的,已经直截了当地表现在字里行间了。但正是因为在文字之中看到了人性之恶,才觉得惶恐。
对于《罗生门》在看之前就做好惊叹的准备了。但当我真正看完时,留下的是惊骇,内心暗暗发颤。
日本的小说总包含较多人性的阴暗面,确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不存在绝对的完美也不存在绝对的丑陋。一直很崇拜芥川龙之介的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这样说:“世间”就是人与人的集合体。热闹、布满言论压力的世间,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体。而在芥川眼中的世间又是怎样的呢 芥川以精细的描写体现了一位武士在生存与道义中的挣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将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下雨的夜,阴森积满死尸的罗生门,武士的刀刃……可怖的环境就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内心状态,也暗衬了世态炎凉,以及注定不会让人欢喜的结局。为了生存,人们不仅乞求着他人原谅,也在心中乞求自己,谅解自己所做的一切恶行。当这位武士从一个即使落魄也坚守道义的人,变成为一己利益杀人越货的恶贼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这归功于芥川龙之介细致而缜密的心理描写。
人本就是矛盾的集合体,一个人的存在即是善也是恶,世界也是有善就有恶,芥川龙之介并没有把善恶对立起来。他肯定善的存在,可也更倾向于站在个人自私欲望的角度看待世界,倾向于更阴暗的一面吧。一个人心中究竟想着什么,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明白。对于人来说,能否为心底最深处的利益而活着才是最无法抗拒的诱惑,无关于善恶言行。
看小说《罗生门》时,也许会在小说中找到另一个丑陋的自己。或许很多人难以面对,但既然是自己的一部分,就要学会去接受。芥川那揭露人性丑恶、社会黑暗的文字,看似冷漠讽刺,实际上比谁都渴望人间的真善美,所以摆脱不了人世有丑恶一面的痛苦。
篇12:《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读书笔记1500字
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已经是第三次看。依然震撼,毫无厌倦。同时,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
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现出来。
黑泽明的手法独特有力。借着樵夫的口,这个发现命案现场的第一人,在破旧的罗生门下躲避一场大雨的时间里,对一个路人叙述了整个事件。同时,殿里还有一个与案件当事人有过一面之缘的行僧。
是一起杀人案。武士牵着坐在白马上的妻子行走山间,与行僧擦肩而过。之后正躺在树下的强盗在微风吹起马上女人面纱的时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骗绑了武士,强暴了女子。而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后慌忙报官。
杀死武士的是强盗,这一点已经确认。而矛盾集中在杀人的动机和凶器——究竟是长剑还是短刀上。每个人的说词都完美无缺。甚至是已经死去的武士,借着托灵的巫婆之口叙说的口供都似无破绽。
强盗并未否认自己杀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与自己用长剑激战二十多回合不幸落败也算是好汉一个,而自己则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让自己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认了自己被强暴的屈辱,并宣称在此之后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对其冷冷的漠视令自己痛苦万分。于是她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但自己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此时的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说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强盗在自己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他遂感愤怒万分。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而女人和强盗,包括那柄短刀都已不见。
罗生门殿外的雨依然滂沱。樵夫、行僧和路人依然在檐下等待雨停。风雨交加如同樵夫内心思潮的激烈碰撞。他终于开口,诉说出他亲眼所见的事实的真相。
强盗在强暴了女人以后百般抚慰只要她愿意跟他走。她无法决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强盗以武力决战,而自己会跟随胜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愿意为她冒生命的危险,并且责问自己的妻子:“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你为何不自杀?!”此刻强盗说了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而女人霎时明白过来,自己的丈夫是多么无耻而懦弱的男人。她质问他身为武士却为何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并且对强盗亦百般嘲讽。在她的挑唆下,两个男人终于彼此拔出了长剑开始决战。然而,两人的姿势和剑法是多么的杂乱而无章,毫无气概可言。武士的死也仅仅是无意间的事情。等强盗回过头来,女人已经不见。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为何樵夫不愿意说出真相呢?他说自己不愿意卷入案件。而事实上,只是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图隐瞒的这这件事情被听他口述的那个路人所揭穿。
“人只是以为自己诚实。”“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路人说的话句句在理,一边的行僧叹:“连人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什么?”于是路人说其实本来就是如此。这罗生门附近的鬼魂都觉得人太可怕,所以都不来。
影片放到这里,差不多是结尾了。然而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篇13: 《罗生门》读书笔记
罗生门要是没有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它估计就不会成为一个代词了吧,这代的是一种说法,一种状态。
知道《罗生门》是看电影杂志推荐的电影里面有这一部,奈何年代久远,我找电影资源能力也渣,一直没看得上。去搜索了一次它的含义,当时年纪小,记不清楚也不太理解含义。
隔了几年,麦浚龙出了一首歌,就叫做《罗生门》,现在再去理解个中意思,就大概能理解清楚了。
仆役认为老妪薅死人头发是缺德事,老妪却认为这个被薅的人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且自己是为了活下去,并没做错。在那个动荡的背景,在这个饥寒的夜晚,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仆役却抢了老妪的逃跑了。
那么到底是谁缺德?到底是谁做错了?
这就是罗生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争取利益去做的就是对的,而别人做着和自己一样的事,却是错的。这就是罗生门啊!
篇14: 《罗生门》读书笔记
知道芥川龙之介自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以前在大学里读过一篇《鼻子》的文章,当时就觉得这个作家真的不愧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之一,他的文章虽然没有直白地亮明自己的观点,但是读完之后不禁让你陷入深深的沉思。
《罗生门》除了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外,更为人广泛熟知的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我知道它是根据芥川的这部小说集中的一篇《竹林中》改编而成的。为此今晚特意优先看了这一篇。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武士带着妻子真砂在前往若狭的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后武士被缚,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盗侮辱。最后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真砂逃到清水寺。故事以证人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妪和案件的关键人物大盗多襄丸在公堂上的供词展开,加上真砂在清水寺忏悔时对案件的描述以及被杀的武士借巫女之口对案件的描述,共同组成了该小说。奇怪的是武士说自己是自杀,而多襄丸和真砂又各自承认自己杀了武士,单独来看,他们的话都可以自圆其说,然而整篇看完又互相矛盾。
故事没有一个绝对客观的旁观者的叙述,因而故事也没有最终的结论,我们无法得知真正的事实真相是如何的。书本在结尾处有一个解说:围绕杀人事件,七人的讲述各不相同,同一个事实,根据人们的关心、角度、目的和情感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人物讲述的龃龉,暗示了人心的微妙,人生的真相是难以把握的。
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一部前的港剧,其中一个案件令人唏嘘。剧情是当年一个富商被杀,先后有七个证人出来指证一个年轻人是凶手,因为“证据确凿”,这个年轻人被定罪坐牢。但这个年轻人坚称自己是冤枉的,最终没有等到刑满释放而病死在狱中。后来这个年轻人的亲生父亲回来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让世间还自己儿子一个清白,于是他绑架了这七个证人来到了一座孤岛。这个孤岛上的布局和当年发生凶案时的现场一模一样,案件得以重演,却不料这七个证人的证词被一一推翻。每个人的陈述在经过一番有意无意的加工后就成为了最终定罪的证据,殊不知这样自私的行为白白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冤枉致死。
当时看完后内心很是沉闷,人性是自私的吗?在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看似客观的陈述,其实有意无意中已经加入了你自己的意见。我们不能要求你一定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至少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就添油加醋而抹黑甚至中伤他人。这样的行为是否太可耻了些?我们亦不能仅凭一眼所见甚至是别人的口述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甚至诋毁他人,你不知其中的曲折原委,又有何资格去说三道四?
我想生活中有很多事是一言难尽的,有很多话在当时是无法言说的。但愿我们都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有一颗良善的心去友爱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也愿我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心去勇敢面对那些流言蜚语或者无中生有,愿我们都能健康并快乐地生活着。
篇15: 《罗生门》读书笔记
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这本短篇小说集,其实很偶然,是在找岛田庄司的《泪流不止》时偶然看到的。之前对日本作家了解的极少,尤其认为日本文学的气质和欧洲文学有着极大的区别,总是有些阴郁的感觉。当然这可能是由于我对日本文学最初的接触是推理小说的原因,并没有科学依据,仅仅是一种直觉,虽然看过芥川龙之介以后更加深了我的这种直觉。
芥川龙之介的《橘》或是《罗生门》和《蛛丝》对于人性的善或恶的表露很是明显,并不很难理解,只是同样需要静心琢磨。真正让我觉得读后一知半解但却十分震撼的是《地狱变》。良秀的艺术至上主义冷血得可怖,落得自缢而亡的下场不出意料却也很难不心生怜悯。但让我最在意的是老殿下崛川大公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有坊间的传言,老殿下觊觎良秀女儿的年轻貌美;另一方面有“我”即老殿下的家仆,对这其中种种偶然巧合的解释。忽然就联想到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吃人与否的争论,不禁困惑不已。不过最后老殿下完全失去理智近乎野兽的表现让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他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前言中译者说良秀对艺术的完美主义正是芥川龙之介本身对艺术的追求,这也可能是导致其自杀的因素之一。
所以读完整篇文章以后就在思考老殿下的实际意义对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是否有所关联。后来去看一些解读,发现自己产生的对老殿下的疑惑,其实是芥川龙之介有意为之,解读者称之为“曲笔”。通过老殿下的残暴与良秀的遭遇表现出权力与艺术的对垒,上层统治者对底层民众的摧残。
联系芥川龙之介写这篇小说时,日本一战战败的背景,似乎就好理解多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层意义太泛泛而谈,怎么说都能讲出道理来。于我,老殿下的存在是突出艺术至上主义的必然存在,代表的可以是所有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与其艺术追求相违背的因素。残暴的统治,动荡的时局,甚至是他自己衰弱的神经(当然如果他的神经衰弱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的话)。
林少华先生的翻译绝对经典。对日本文学的气质与文章的氛围拿捏极为精准,遣词用字十分考究,读起来完全不会觉得有翻译带来的隔阂。但是因为自己的水平有限,读起来有些费解,印象最深地就是《手帕》里的一个词叫“伦理性背景”,至今还是不懂这个词的意思。
最喜欢的无疑是《侏儒警语》,虽然尽是些短小的段子,但是芥川龙之介的思想性格却十分鲜明地显现出来。往往只是那么短短一句话,却常常让人思考良久。比如“舆论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提供蹂躏舆论的乐趣”和“神的所有属性中最令人为之同情的,是神的不可能自杀”等等。对身边诸多事物的鞭挞揶揄冷嘲热讽入木三分,他的厌世主义倾向在行文中也愈发明显。
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令人扼腕,很多人遗憾他没有长篇巨著流传于世。但是也有人说,这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我也这样认为。这颗短篇小说的永明星,已经足够我们瞻仰了。
★ 罗生门影评
★ 罗生门读后感
★ 罗读后感
★ 门经典散文
★ 罗一笑作文范文
★ 老罗语录下载
★ 罗京经典语录
★ 老罗语录
《罗生门》读书笔记(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