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ixiaohui123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永远的门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永远的门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3.父利其然也(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二、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为人作诗讨钱),不让他学习。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一、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二、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篇3: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3)父利其然也(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2、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借 旁近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
(3)父 利 其 然 也。
(4)余 闻 之 也 久。
4.联系上下文回答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2、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3.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④余闻之也/久
4.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5.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参考译文: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为人作诗讨钱),不让他学习。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篇4:永厚老兄阅读答案
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永厚老兄。
他生于1929年,我生于1954年,掰着指头算一算,他狠狠大我25岁,但我依旧叫他老兄:永厚老兄——永厚老兄——我总是这样大声叫他,他也居然满口答应,在信里。
有时,我也感到讶异,从相交到现在,与他仅仅见过一面。真的只见过一面吗?摸着自己的脑壳自问,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真的只见过那么一面。
那是在去年,也就是,7月份,他到长沙来上电视,搞捐助,献爱心。他是画画的,当然很有名,不然,人家不会请他。人家请的是大画家,请的是黄永厚先生,就像我请他为《书屋》画画。
遗憾,我却不懂画。我只是觉得他画得怪,画得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喜欢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我觉得与其他人不一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他的字,每次都看出我一身汗,连猜测带蒙,好久好久,才算大致弄个明白。我还曾把他的字,掩去落款,复印了,让一些书界的朋友看,他们竟也和我一样,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最后大都这般结论:这个人,不得了,行草篆糅在一起了,不是个疯子,就是位大家!
到底是疯子还是大家,不知道,也不好说。不管是什么,他是我的永厚老兄。我喜欢我的永厚老兄。
永厚老兄是关爱我的。他对我的这种关爱,除了写信,就是画画。画画支持《书屋》,画画给我鼓励,画画逗我哈哈一笑,使我不觉人生寂寞,并对前路再添信心。最近,他又寄我一画,画很窄且很长。画面上除了一首诗,几个印,只有一只大鹏展翅,背负苍天,俯视人间。整个画面的80%,都被那巨大的翅膀盖住。翅膀下的那首诗,是谭嗣同的《晨登衡岳祝融峰》。那字,自然又让我连猜带蒙地琢磨了好久,结果只看.出后两句,前两句终归蒙不出来,只好打电话请教于他。诗是从大鹏的角度看的:“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我为这构图而叫绝,更为这画意所震撼。我在画前站了很久,心里竟涌出许多图像,热血也跟着沸腾起来。我想我也应写几句,记下自己看画的心情。我当时是这样写的:
升起来了
那只鸟
像遮天盖地的滚滚雪霆
每扇一下
一阵飓风
天地万物都为之动容
翅尖撩起的江河之水
铺成化雨积雪的飞云
转眼,又突然无影无踪
好似消失的某个梦
真的飞过了一只鸟吗
有人在揉着眼睛问
很明显,我和永厚老兄不同。永厚老兄是开朗的、豁达的,无论是人还是笔。而我总免不了一点忧郁。我知道这样不太好,想改也一下改不掉。这就是性格使然吧。
14.文章开篇即说:“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永厚老兄”,为什么?
15.请分别概括出黄永厚先生字和画的特点。
字:
画:
16.第二段中有两个词:“狠狠”和“居然”。请问将这两个词删去后,文章的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7.文中有两首诗,一为古体诗,一为现代诗,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选一个角度简述之。
1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文人间的友谊有何看法。
14、尽管年龄相差很远,尽管只见过一面,但作者因有永厚老兄而觉得幸运。在作者看来,永厚老兄是关爱他的,写信问候他,画画给他支持和鼓励,使他不觉人生寂寞,并对前路再添信心。
15.字:行草篆糅在一起;难辨。画:和其他人不一样;怪。
16.“狠狠”表现了两人年岁相差很大;“居然”表现出人意料。这两个词不能删去,因为删去了不足以表现两人深厚的友情,特别是永厚老兄对“我”的关爱。
17.这两首诗同为一幅画所题。古诗从大鹏的角度写,表现大鹏展翅的雄伟气势,现代诗照应了古诗的诗意,但诗中多了一份忧郁和不自信。
18.合理成文即可。如: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年龄的差异,而在于“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等等)
篇5:《伤仲永》阅读答案
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 (2)此 (3)通攀,牵、引 (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篇6:《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世隶耕 隶___________
②父异焉 异___________
③或以钱币乞之 或___________
④日扳仲永扳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忽啼求之于舅家见之
B、复:复到舅家 唧唧复唧唧
C、不:尊君在不不使学
D、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本文对人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附属,隶属(2)感到惊异(3)有的人(4)通“攀”,牵,拉
2、B
3、①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做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4、C
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意同即可)
篇7:《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1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l)对……感到惊奇 (2)同“攀”:牵、引( 3)相当( 4)渐渐
【小题1】B、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1】(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C都是代词,代人。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篇8:《伤仲永》阅读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小题5】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②通“攀”,牵,引;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小题1】略
【小题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 经典阅读及答案
永远的门阅读答案(推荐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