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

时间:2022-12-03 09:22:22 作者:xiajinlo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ajinl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

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

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了西北、西南等地后,曾明确指出:“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我国四化建设的重点将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大西北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建设基地。”要建设西北,必先了解西北,研究西北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为未来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诸如历史地理、经济状况、生产资源,文化艺术、民族宗教、社会生活、乃至学者著述等,都是研究西北问题的范围。

近读赵俪生先生《西北学的开拓者之一――张穆》(《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和胡斯振先生《西北学刍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二文后,颇受教益。前者通过张穆的著作阐明张在西北史地和民族研究方面的成就,后者则从清代西北舆地学的开创及演变,指出了研究西北的重大意义。西北学的提出和确立,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产物,又是西北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深入研究西北问题,则要求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然而,各种文献浩如烟海,研究工作者欲得其门而入,兔受“泛滥无归”之苦,俾在书林学海中寻求必需的资料,就得依靠综合性和专题性的书目索引。

甘肃省图书馆作为一所具有七十年馆龄的老馆,在揭示其馆藏地方文献资料,便利读者的工作上,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近三十多年,陆续编印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和索引就达七十多种。这些书目索引揭示了文献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系统地提供了专题和综合的文献线索,给研究西北地区的科学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检索工具和独特的情报源。本文仅就其中的一部《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以下简称《索引》)做些评述。

西北地区是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区)组成,面积三百二十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二十个兄弟民族,这里有着富饶的矿产资源,除金、银、铜、铁、镍、铬、锰、锑、汞等外,还有云母、石棉、滑石、硫磺、芒硝、金钢石、大理石等天然矿藏,尤其是石油和煤的蕴藏量更加闻名遐迩。西北地区史前期就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周代发展了农业,创造种类繁多的各式农具。汉时开辟河西走廊,成为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有过重大的贡献,西北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黄河、洮河、渭河、湟水流域发现了各种彩陶、石刻和其他古器物,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等处,均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和精美的艺术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华。

据《史记・大宛列传》载:“骞所遣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西北区域的产生,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但当时的西北区域,系指令新疆及葱岭以西之地。这一区域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自此西北地域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更易,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遂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现今的西北地区,亦早已形成一个整体。如民族的发展形成,宗教文化的演变,均有其不少共同之处;特别是今后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研究西北问题,领域宽广,内容繁多。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等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如研究西北史地,必然涉及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形成,正是古代东西方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政治军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联系到西北各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再如西北民族的融合迁徙,宗教的传播,语言文字的递嬗,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无不与国际间的研究发生关联,产生影响。

自汉代迄今,研究西北的学者就云起蝉联,其中如史学、经学、文学、哲学、金石、方志、艺术诸家,著述内容非常广泛。在科学上,如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各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当成就。尤其近世以来,学者专家们更是潜心研究,从未间断,即使在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环境下,也不曾消磨他们著述的意志,经过艰辛的钻研和努力,产生了一大批有关文献资料,为今人研究西北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

甘肃省图书馆为适应开发西北、建设社会主义四化的现实需要,从馆藏解放前的报刊中选辑出1905-1949年间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献资料,编成《西北地方文献索引》印行,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科学工作者来说也是功德无量的。

《西北地方文献索引》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它收录了有关西北五省(区)的政治社会、历史地理、地质矿产、农牧渔业、经济财政、文教卫生、文物考古等资料7456条,从情报学观点看,这部十六开本、拥有461页篇幅的《索引》所载信息量大,密度高,对于社会决策和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情报价值,是西北地区经济开拓中十分难得的情报源。不仅如此,这些文献资料中的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情报价值将会不断提高,以至成为永久保存的历史文献。

通观这部《索引》,其情报的内容特征是明显的。

(一)选材的客观性。

社会现象、社会观念和人们的精神活动过程,都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条件下,体现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索引》收录的资料,都是建国前近半个世纪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着它的时代与阶级的历史烙印,无论立场、观点、方法,在今天看来,自不能同日而语。《索引》编者之所以如此客观地揭示这部分馆藏,无非是为了振兴中华,开拓西北地区的经济而向有关科学工作者提供这种二次文献,并通过他们的深入研究,得以活化旧文献,开发和生产新情报.所以,这种选材的客观性也是符合现实科学要求的,并不是所谓“纯客观”地和盘托出,仍没有排除对资料的选择性。如在甘肃省部分中的“敦煌学”一目里,收入了向达、王重民,董作宾、姜亮夫、周一良、陈寅恪诸先生的研究文章108篇。选自解放前47种报刊。

(二)文献的历史性。

地方文献这种独特的情报源,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情报内容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离开了对特定历史条件的分析,就不可能正确揭示它的内容实质。《索引》编者在这方面作了认真的研究和鉴别.从对西北地区的历史研究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并使之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也具有历史价值出发,在筛选资料时,既有所批判与扬弃,又有所继承与发展。如在西北总论部分中的“军事”一目里,从《清代河湟诸役记要》到《西北国防论》.收集了内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献,虽则只有23篇,但通过这些文献的本身价值,亦可略窥西北地区军事之一斑。

(三)资料的综合性。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情报源,有着社会科学情报综合性的特点,这部《索引》也无例外.它共收录文献资料7456篇,其中自然科学类文献仅404篇、占《索引》文献总数的5.42%,而社会科学类文献达7052篇,占94.58%。这些社会科学情报具有潜在的和多方面的内容、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诸方面的历史和研究状况,因而对认识一方地情,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建设本地区的两个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情报的长久性。

地方文献所提供的情报,也如其他社会科学情报一样,其寿命要比科技情报长得多。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条件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既有积聚性的一面,也有往复和连续性的一面,当前的认识,虽然是前人认识的发展,却又不可能完全排斥和代替前人已有的认识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地方文献情报,就成为今人认识特定历史现象的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因此,这部《索引》的编制,既然是科学的和重要的,那么,它的情报价值也将是长久的,可用性也会很强的。

看来,《索引》编者在揭示馆藏建国前报刊资抖上搜罗详尽,不遗余力。据了解,甘肃省图书馆曾于1959年编印过《甘肃地区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96-1949年,收录期刊3405种),从中作出西北地方文献资料题录8415条,主要在1966年以前分别按省(区)陆续辑成地方文献索引48种;另外,还根据北京图书馆1961年编印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年)》(收录期刊19115种),派专人赴有关图书馆调查了解,补作题录。这样,在经过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近年又组织人力将馆藏旧时报纸、期刊通检一过,再次进行鉴别、筛选、调整、补订,编就这部《索引》,实属难能可贵。

《索引》对文献的收录可说包罗万象,举凡解放前45年间全国各类报刊中有关文献资料均在选编之列,材料来源广泛,内容全面系统,大至官方文书报告,专项图表,统计数字,小至个人游记、日记、杂志,都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罗致,反映了文献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在文章著述者中,既有政界人物,如戴季陶、于佑任、翁文灏、朱绍良、黄炎培、马鸿逵等,更有众多名家学者,如郭沫若、郑振锋、陈垣、顾颉刚、王重民、向达、周谷城、姜亮夫、董作宾、常任侠、王国维、罗振玉、金祖同、唐兰、竺可桢、潘光旦、何乐天、谷苞、周祖漠、唐圭璋、周一良、陈寅恪、唐长孺、裴文中、赵俪生等,充分显示出文献资料的权威性和有用性。此外,收入某些外籍学者论著的译文,也颇具参考性。

从表面上看,《索引》洋洋洒洒,收入文献资料7456条,似乎有点庞杂泛滥,但仔细研究,其中西北总论1372条,占资料总数的18.4%;陕西省1264条,占16.9%;甘肃省2883条,占38.7%;宁夏回族自治区多221条,占3%;青海省463条,占6.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53条,占16.8%,仍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在甘肃省“地政”一目中,收入资料36篇,通过土地面积和征收田租、赋税的比例,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军阀政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对了解建国前近三十年的甘肃地政情况,很有帮助。又如“新疆游记”一目收录文献135篇,对研究新疆地区的民族、风俗、地理、历史沿革和人口迁徙等,都具有相当好的资料价值,在文化艺术上,仅“敦煌石窟”和“敦煌学”两个子目内,就收录文献资料241篇,且多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文化艺术的风貌,由此可见编者在资料收集中表现出的孜孜以求的精神。

这部《索引》在分类编排和组织结构上也是严谨的。无论顺序的安排,类目的设置,都体现了便利学术研究的编辑方针。它按西北总论及陕、甘、宁、青、新六大部分编次,其下类目依次为:一、历史、地理,二、社会、政治,三、经济,四、自然地理、地质矿产,五、文化、教育、卫生。在分类体例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根据各省(区)不同特点,结合文献资料多寡等实际状况,再灵活地划分若干小类(子目),并一一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以示实出。如在“历史、地理”类下分为历史、文物、考古、地理、舆图、方志、类志、各地游记等八个小类。但在甘肃省“各地游记”下又细分出兰州各地、甘肃中部各地、陇南各地、陇东各地、临夏甘南各地、河西走廓等六个子目。而在宁夏则未列小类,青海省亦仅列出历史、考古、地理、各地游记四个小类,在新疆部分则改列为历史、考古、传记、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类志、名胜古迹、各地游记等九个小类,再如“社会、政治”类下,在总论部分列出社会、社会救济、民俗、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七小类,在陕西部部分则未设民族、宗教,在政治一目下列出地政、管政二子目。在甘肃部分改设民政,其下列出兰州市政这一子目,另设有地政一目。宁夏、青海设类从简,新疆部分则作较大变动,改设社会、民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其他(民族)、宗教、政洽、新疆问题、军事等十个小类,其下没有子目。其他如甘肃突出敦煌石窟、敦煌学等,在宁夏部分突出西夏文化,新疆则以民族方面文献资料比较集中。

同时在某些类目中又将有连带关系、内容相近的并为一项。如“历史、地理”,“社会、政治”,“地质、矿产”,“文化、教育、卫生”,“畜牧、兽医”,“财政、金融”,“自然地理、地质矿产”,“医药、卫生”,“商业、贸易”等等,这种合并表现了文献资料的内在联系,环环入扣,如贯一气,显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细读《索引》,可感受到编者良苦的用心和对文献资料认识的深度。

《索引》中文献资料的著录项目,均以顺序号、篇名、著(编、译)者、报刊名称、出版日期、页(面)数、附注为次第。由于著录事项简明扼要,给使用者带来了认识文献和检索的便利;尤其附注内容多样,指引性强,对读者辨认文献资料很有帮助。如:《西道堂――新社会的模型》(注:甘肃临谭旧城回民的中心组织);《楼观台橡树生长量之查定及各种材积式之比较》(注:楼观台在陕西周至县境);《民族英雄张义潮》(注:收复河西十郡经过);《讲坛旁记(节录)》(注:记李铭汉);《风沙、水矿、农牧》(注:杂写安西);《救济本省灾荒赈款配发各县》(注:附各县分配数字);《党项故居在陇右》(注:党项系族名,位于洮岷西南);《记皋兰二奇士》(注:吴可读、朱克敏);《甘肃之特产》(注:摘录自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甘肃经济丛书》);《甘肃省各县(市)各种调查表》(注:附调查表24种);《甘肃省四大展览会展览品评判揭晓》(注:物产、工业、建设、文物);《甘肃四巨镇》(注:西峰镇、张家川、马营、碧口)等等。这些附注文字,均是点睛之笔,极尽其妙。

当然,这部大型文献《索引》如果再附录一份《报刊一览表》,多加些提要或简介一类文字说明,或许更能扩大资料线索,开阔研究工作者的视野。另外,革命根据地报刊资料收录很少,说不定编者别有考虑,在这里不敢妄加评论,谨此提出而已。

总之,西北地方文献资料量多面广,且大部分藏在国内外图书馆中,也散见于各种新旧书刊之中。要使这些分散的文献材料得到有效的利用,就必须进行艰苦的发掘工作。在这方面,作为具有七十年馆龄的甘肃省图书馆是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的。仅据该馆1980年5月编印的《西北地方文献目录》( 1949-1979)就著录各种书目75种之多。又据陆泰安、牟实库编《西北地方文献书录》,其中收录近六十年来有关西北地区的书目索引达130种(甘肃省图书馆编印53种)。由此可见该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上所下功夫之深和用力之勤了,其受到各界的交口称赞,则是当之无愧的。

这部《索引》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报源,自有它特殊的情报功能。但在利用这部《索引》时,如果再能与该馆所编其他书目索引相互参照,配合使用,效果一定更佳,更能在西北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巨大效用。

主要参考文献

一、西北地方文献工作 甘肃省图书馆印 1980年5月

二、关于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发掘与利用 陆泰安 牟实库 澎庆怀《图书馆学通讯》1980年第2期

三、关于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陆泰安 牟实库 彰庆怀《图书评介》(新疆)1980年第3期

四、倏忽三十载 旧馆换新姿―甘肃省图书馆简介 颜宗荣 《图书与情报》 1981年第2期

五、揭示馆藏 便利读者――《甘肃地方文献书目》简评 彭清深 《图书与情报》1983年第3期

〔出处〕 图书与情报 1986(4)

篇2: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及主题标引

1.1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科技、文化知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献资源。因此,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2 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主题标引的重要性西北地方文献是以西北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西北这个特定区域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诸方面的信息,是地区发展的缩影,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西北地区丰富而又难解的历史、现代及未来的有关资料。

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报刊文献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翔实等特点。但由于它的总量太大,有关的地方文献信息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报刊之中,仅靠浏览原始文献,迅速查检到有关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制成的一种检索工具。在传统的手工检索时代,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表现为篇目索引或题录索引的形式,即将报刊中所载地方文献篇目按一定顺序编排起来,以利读者查找文章的所在位置。这种索引不反映文章的具体内容,只具有指向作用。它除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工具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种情报报导刊物,或围绕特定学科及专业进行定向报导和检索,以服务于地方的各种事业。

鉴于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图书馆自50年代起开始编制西北五省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至,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的1752余种报刊,为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由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只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以数据形式来处理地方文献信息已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所具有的自动识别与排序功能,使地方文献信息的编排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通过全文扫描技术完成的报刊全文数据库,使得报刊上的地方文献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揭示和利用。由于计算机具有一次性输入、多途径输出的功能,因而在对地方文献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时,增加了篇目、著作、出版、文摘等多方面的途径,尤其是从主题途径检索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在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都是以揭示文献内在特征为目的的标引方法,只是揭示的角度有所不同。由于地方文献的史料特征极为明显,故地方文献的读者往往是从特定的事件、人物、时间、地域的角度入手进行检索。因而可以说主题检索是一种最直接反映地方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途径,也是建立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地方文献中连续出版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其主题标引的原则和方法与其它类型文献的标引有所不同。本文拟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入手,探讨有关地方文献报刊信息主题标引的问题。

篇3: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及主题标引

2.1 词表的编制

报刊数据库与其它类型数据库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要反映西北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同时还要满足适合地方文献用户特殊的检索需求。加之在主题标引方面,比馆藏书目数据库的标引深度要高,难度也大。因此,选择一部适合西北地方文献特征的主题词表是开展标引工作的首要问题。

由于地方文献的内容表现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用综合性的《汉语主题词表》来标引西北地方文献,则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代发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事物的标引需求,所以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需要在《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自行编制。

由于编制先组式的主题词表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还要编制一系列的标引细则,这将会影响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引工作的迅速展开。因此,可以采取后控式编制词表的方式,即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实验期,先进行地方文献的标引工作,由标引人员直接从报刊所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内容中,选取有检索意义的关键词作为主题词,这种主题词是未经过规范的自然语言,也无词间关系可言,待积累了一定数量之后,再对其进行修改、充实,并参照《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和基本范畴,从而形成适用的词表。采用这种方式编制词表,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并且选词更直观、专指性强,还能使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同时进行,标引时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及查表抽词,所以对标引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目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主题标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中所收录的主题词来源主要有:

(1)《汉语主题词表》中已有的词汇。这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它占将来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所收录词汇的绝大部分,由于是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词,所以它们是相对规范的。

(2)《汉语主题词表》中没有的、带有地方文献特征的词汇、这部分词汇在未来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中所占比例不会很大,但它们在西北地方文献标引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再加以规范。

(3)《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它的编制受时间的限制,对于编表以后新产生的一些词汇它不可能收录。在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时要收录这部分词汇,并加以规范。

2.2 主题词字段的设置

无论是先有词表,还是先进行标引工作,在报刊数据库中,都需要设置若干个主题词字段,以便展开具体的标引工作。在设置主题词字段时,一定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设计了“非控主题词”、“年代主题词”、“地域主题词”、“个人主题词”和“团体主题词”字段。

2.2.1 非控主题词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主题标引,应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此字段选词灵活性大,标引内容十分广泛,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词”。非控主题词对所有地方文献信息的内容范畴进行涵盖,也是以后编制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时确定词表基本范畴的依据。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所选的词汇不是从固有的词表中抽出来的,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间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故称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做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能明显反应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

2.2.2 可控主题词

由于“年代主题词”、“地域主题词”、“个人主题词”、“团体主题词”这四个字段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词”。

地域主题所标引的不是整体地方文献的地域,而是文章内容涉及的某一具体区域的名称,或者给文章内容带来影响的区域名称。在标引中,如遇到旧有的行政区划名称或旧地名时,为反映某一地区名称的历史发展沿革,应将现行行政区划名称与旧有行政名称同时标引作为检索点,现有行政区划名称或新地名标在前面,旧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名注于其后,可用括号括起。

年代主题标引的是文献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范围,而不是文献撰写或出版发行的时间。清以前的历朝历代均可使用“朝代/年号”的方法标引,中华民国时期(19前)可标引成“民国时期”,到了19以后可标引成“二十年代”、“八十年代”等。

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标引的是文章内容所涉及到某一具体机构、个人,或与某地方有关系的机构和个人。团体主题标引时,用机构和单位的标准全称。而个人主题的标引,是标具体人名,如果同一人物有本名与笔名时,要同时标引,清代人物或少数民族人物的名称较长时,一般应标引人物的全名。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词还是可控主题词,报刊标引人员都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信息。因此,在对报刊数据库进行主题标引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标引深度。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标引深度,则取决于地方文献各类用户的检索需求,这些用户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出处〕 图书馆学研究 2002(7)

篇4:亟待开发的情报源――地方文献

亟待开发的情报源――地方文献

【摘要】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涉及某一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并且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本文试图从地方文献的内容的区域性、史料的翔实性、百科性来说明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源。指出在挖掘地方文献的情报资源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情报源就是指一切产生、保存、记载、传播情报的源泉,即人类借以获得情报的源泉。过去人们提到情报源常常是指科技情报资料。而地方文献作为一种情报源却是鲜为人知的。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涉及某一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并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区的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的内容广泛而丰富。除这两个本质特征外,还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等非本质特征。地方文献的地区性、资料性两个本质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的内涵。

地方文献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涉及范围极广,往往通过对一个小问题上的认真的考据调查,会发现反映一个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些真实情况。

我国地方文献的产生历史久远、内容极其繁富,形式多种多样。

地方文献按内容分,有史料、人物及著作、地区出版物等。

1.史料:即古今中外有关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文献资料。

2. 人物与著作:即本地区有关对社会建设具有功绩的人物和作品,本地区历代人士的著述和有关这一地区著名人物的史传等。

3.出版物:即包括一切在本地区编印的书刊,不论是公开还是不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

地方文献从出版形式上还可分为:图片、资料、书籍这三大类型,

1.图片:是指一个地区历史沿革,典章制度、风土人情、语言文字、文物、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碑志、拓片等。

2. 资料:是指有关一个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教育的记载文字,如档案、文告、传单、谱牒、标贴、版片、剪贴、信函、唱片等。

3.书籍:主要指地方史志著作。它是地方资料和区域性的历史地理著作的总汇。

我们在这里提出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源,是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概貌,对该地区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对建没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广泛研究国土资源、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情报源,具有作为一种情报源的再生性的性质。情报源的再生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直接产生经济效果的物质资源(如电源,能源、水源等)。一般物质资源都是易于消耗不能再生的,多是一次效用的,经过使用,不是消耗掉了,就是转化了,所以做为整个资源来说,是越用越少,而情报源则相反,不会出现枯竭和产生危机,若利用得当,将会越用越多。所以,有人称情报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奇特资源 。

作为情报源存在的地方文献更重要的一面在于它本身具有独特的情报价值。

1.地方文献内容的区域性。这是说地方文献的内容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所记载的是产生在某一区域范围之内的,或属于与某一区域有关的事件和现象。如有关本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史料,本地人或外省人对本地情况的著述,本地出版的内容上涉及到本地方事物的出版物,从内容上看,地方文献所载的许多学科研究和问题讨论是以地方研究观点为特点的,如经济、农业、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地理历史、考古学、人种学等学科的文献;反映着从地方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并且带有一定的地方性质, 当前,在“四化”建设当中,各地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各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资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由于地方科学研究机构除担负某些全国性的科研任务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学科领域里最具有地方特点的问题,制定自身的科学规划,如地处沿海的研究机构要参加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参加国际大循环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有独特的情报需求。地方党政部门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的决策时,首先要掌握大量数据和事实情报,然后对各种情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2.地方文献史料的翔实性。地方文献源于特定的区域,内容翔实、可靠,取材直接,编写类目细致。特别是地方志、乡土志、族谱等,内容都来自实践,以宗谱为例,这是一种专门记述宗祖世系的书籍。因为一般是同族人“自己写自己”,要通过同族众人的审查与认可,所以,它能真实地记录一地一族的世系情况,而且,这种记述必然会涉及一切相关的问题;这样,就使宗谱成为一种具有特定体例和内容的书籍。它记录的许多史料,是官修史书所没有的;也是地方史的重要补充,是考察一个地区一些姓氏人口的重要史料。它对研究诸如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经济史、宗教制度,人物传记等等都会有很大帮助。我们再来看看方志,历史上编纂的地方志、主要是为了“资治”和保存地方文献。志书的取材,比较谨慎,比较注重史事的考证。而志书所依据的多为档案、私人著述、金石文物以及社会调查等资料,并较多地录用了地方官府的档案和其它原始资料。再加上“时近”和“地近”(即当地人编辑采访近几十年的史事)修志的有利条件,所以志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翔实性,修志者一般是当时、当地的名家学者,无论是在编纂方法还是在资料使用上、均比较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许多科研部门和图书馆曾依方志的`记载,先后编成了《中国天象记录总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古今铜矿录》等等,为各种行业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情报。

3,地方文献内容的百科性。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地方志、地方地理、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地方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地方书目、地方年鉴等,内容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从城市设计规划、工农业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旅游事业需要,到名胜古迹保护、地质资源普查以及编纂地方史志等都与地方文献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由少数党政干部发展为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工作者,利用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范围,由少数方志、地方报纸扩大到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专著、地方期刊等。利用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学术研究的增多了。不少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挖掘地方文献的情报资源的工作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针对我国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从四个方面去解决的意见:

(1)制定与实施地方文献呈缴制,用法律的形式保证收藏地方文献。当地公共图书馆作为收藏本地区地方文献的职能机构,凡本地区各部门的出版物,均呈缴图书馆一定数量的样本。它还征集各单位、各人收集的地方文献;征集外地人论及本地区的文献;接受单位、个人捐赠等。

(2)制定与实施地方文献工作的统一规划,组建全国地方文献资源利用小组。

(3)建立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在省、市图书馆应建立专库专藏地方文献。各大行政区可联合起来形成一定区域范围的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如西北、华南、东北等各大区可形成几个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中心。

(4)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联合目录,并对文献资料作选辑、辑佚、校注等方面的工作,以便进行地方文献的书目控制,有重点地提供给读者进行专题研究,使之有助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出处〕 图书情报工作 1989(6)

关于索引的范文

海南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思考

毕业论文文献格式

文献翻译格式

西北工业大学招生简章

医学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护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免费文献的方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