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阝丶初冬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免费文献的方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免费文献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免费文献的方法
下载文献检索浏览器,下载地址:
此软件为绿色软件,下载后直接打开文献检索浏览器。
选择你需要检索的数据库,输入检索 关键词 ,开始检索。
点击:下载全文,即可下载。
保存文献到合适的位置,开始下载。
篇2:免费文献的方法
用户权限:
由于版权问题造成的限制,我们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开放不同的权限。
如果您仅完成了注册、而没有进行实名认证,那么只能在线阅读我馆馆藏资源及方正电子书;
如果您完成了注册并通过了实名认证,那么可以在线阅读包括馆藏资源、外文文献资源、方正电子书、维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在内的文献资源。
如果您使用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登录,那么可以在线阅读所有已提供全文服务的文献资源。所以最好能够实名认证,方便的话去国家图书馆办一张国家图书馆读者卡。
文献演变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文献作用
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咳嗽倍阅骋环⑾只蚍⒚鞯挠畔热ǖ幕臼侄;(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
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作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古人只能凭手工抄写来记录文献。然而,正是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们又从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献的内容与形式,而文献的继承、传播与创造性的运用,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之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历数十年时间撰成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国医学史,凡是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又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法、方药的现代研究,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
篇3:档案文献主题探测方法
引言
随着目前科技文献资源的大量增长,档案类文献的资源也在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对于大量的文献资源,要能更精确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却变得难上加难。主题探测(Topic Detection,作为一项旨在帮助人们应对信息过载问题的研究,其研究目标是要实现按主题查找、组织和利用来自多种媒体的多语言信息[1]。
1.常用的文本分类方法
传统的科技文献分类方法都是基于文本分类的,这些方法是对给定的文本,根据其内容自动或手动地加上一个类别标签,通过给定的训练集,用某种方法构建文本特征与文本类别之间的关系模型,再利用这个关系模型对新的未知类别文本进行类别训练。
1.1基于简单向量距离的分类法
简单向量距离分类法的主要思想,是首先确定新文本的向量,然后根据尚未分类的文本向量与每个类别中心向量的距离来判断此文本属于哪个类别,确定新文本向量的前提是:先根据算术平均为每类文本集生成一个代表该类的中心向量[2]。
简单距离向量分类法实现简单,分类的复杂度也不高,其缺点也很明显:直接使用特征空间的特征分布,受训练文本中的噪声影响较大,同时对分布不规则的数据,能够取得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1.2 K近邻法(K-Nearest Neighbor)
KNN最初由Cover和Hart于1968年提出,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其分类方式是通过查询已知类别文本的情况,来判断新文本与已知文本是否属于同一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给定新文本,然后在训练文本集中找出与新文本距离最近的文本,依据找出的最近距离文本的类别,来判定新文本所属的类别。
KNN方法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用于基于统计的模式识别中非常有效,并且对于未知和非正态的分布能够取得比较高的分类准确率。但对于样本分布依赖性较大,当样本分布不均匀时,可能造成一定的偏向性。
1.3 贝叶斯分类法
贝叶斯分类方法在使误判率或风险最小的问题上是很有意义的。它是将研究对象的先验概率来作为辅助判断,这样做可以使结论更精确的得到分析。但由于贝叶斯分类器的前提是需要已知条件概率,而且它的决策面比较复杂,因此在计算和构造方面是相对困难的[26]。
贝叶斯分类的优点在于算法逻辑简单,易于实现,并且算法稳定。但其也有缺陷,就是在其独立性假设时,在许多实际中并不能够成立,这样会引起分类的误差。
1.4 支持向量机(SVM)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统计学概念上一个有监督的学习方法,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这种方法是针对线性可分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寻找最优线性分类面来减小对新文档的误分概率[3]。
2.常用的文本聚类方法
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文本聚类是在给定的某种相似性度量下,把对象集合进行分组,使得相似的对象能够分到同一个组内。其方法通常是利用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本转换成高维空间中的向量,然后对这些向量进行聚类。因此,影响文本聚类结果的因素除了文档聚类算法的选择外,还包括语义问题和降维问题。
2.1基于划分的方法
划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也称分裂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得到初始的k个划分,然后通过迭代,将文档从一个中间类转移到另一个类中,以改进聚类的质量。代表性算法有K-means算法、k-中心点、CLARA、CLARANS等。
2.2基于层次的方法
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首先假设所有文档自成一类,然后将最相似的两类合并,重复此过程,直到最后将所有文档合并为一类,因而可以形成一颗聚类树。层次法分为凝聚层次聚类和划分层次聚类两种,而划分层次聚类用的比较少。
典型的层次聚类方法包括:CURE(Clustering Using REprisent-
atives)方法、ROCK方法、Chameleon、BIRCH(Balances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方法等。
2.3基于模型的方法
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是从文本集合中学习一个模型,每个模型代表一个文本类,并优化给定的数据和数学模型之间的适应性。它的一个潜在的假定就是:目标数据集是由一系列的概率分布所决定的。典型的基于模型的方法有:统计方法COBWEB和CLASSIT。
2.4基于网格的方法
基于网格的算法(Grid-based methods)首先将数据空间划分成为有限个单元的网格结构(所有的处理都是以单个的单元为对象的),然后利用网格结构完成聚类。其优点是处理速度比较快,通常与目标数据库中记录的个数无关,只与将数据空间所分的单元数量有关。代表性算法有:STING(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id)算法、CLIQUE(Clustering In QUEst)算法、WAVE-CLUSTER算法。
2.5基于密度的.方法
为了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结果,提出了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这类方法将簇看作是数据空间中被低密度区域分割开的高密度区域。只要一个区域中点的密度大于某个阀值,就将其加到与之相近的聚类中去。代表的算法有:DBSCAN算法、OPTICS算法、DENCLUE算法等。
3.基于主题模型的档案文献主题探测研究方法
基于主题模型的档案文献主题探测,初步提出了将LDA主题模型运用到档案主题探测中。
使用LDA主题模型,旨在更好的获取文本的主题。主题模型采用了概率分析的方法,和以往其他模型的统计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而LDA是服从于Dirichlet分布的概率模型,使得文本、主题、单词在模型超参数上有了不同的发生概率,LDA主题模型的提出,使文本不再局限于与主题一一对应,并且给出了文本在各个主题上的概率分布。
4.结束语
文本数据挖掘方法一直是数据挖掘工作人员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而主题探测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信息过载”的现象。本文概述了文本挖掘的常用方法,并提出了最新主题模型LDA,将其运用到档案文献主题探测中,目前正对其方法做进一步的测试,将其与常用的文本分类或文本聚类方法做比较。
参考文献:
[1]李保利,俞士汶. 话题识别与跟踪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17): 7-10.
[2]庞剑峰,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自反馈的文本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科院计算所硕士论文.2001.
[3]T. Joachims. Text categorization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Learning with many relevant features[C].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1998,(1398):137-142.
篇4: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
关于地方名人文献、藏书及排列方法刍议
(摘要)文章论述了地方名人文献的收藏范围及排架方法。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地方文献,既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有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县各级图书馆都设有地方文献资料藏书专库。地方文献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本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笔者仅就目前有些公共图书馆的地方名人资料收集、整理中的问题谈点看法。
1、地方名人资料库应循名以责实
地方文献资料是本地区特有的图书资料,它应包括关于本地区和本地区名人著述的全部资料。有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料部门直接以“名人文库”为题开展征集、整理、收藏、排架等一系列的工作,并把本地名人的著述及他们的藏书在图书馆列为专藏,以突出其地方名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地方名人文库资料,作为专门藏书,必须明确其收藏范围。收藏范围的确定直接影响着一个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收藏质量的优劣。从《辞海》对名人的解释来看,地方名人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生活、居住过的外省籍人士;第二,他们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备领域有突出贡献或重大影响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日记、奏折等等都属于地方名人资料库征集、收藏的对象。据笔者了解,很多图书馆收藏的地方名入资料确实很丰富。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名人的一些珍贵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类型多样、形式复杂、装帧不一、载体不同。按文献类型分,有图书、报刊、手稿、资料、年历等;按形式分,亦有装订成册的书刊、有散页的手稿、单张的报纸及书信,它们开本大小不一、厚薄不同、形式各异;从装订形式分,有平装、精装、线装、活页装;按文献载体分,有机印、油印、影印、手抄等等,亦还有少数不同文种的图书资料。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无疑对各地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目前一些地方名人文献库的收藏,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对“名人”的界定标准不同,因此名人著述收藏范围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重要名人著述入藏残缺情况较严重,而一些暂露头角的,在一般意义上应该说还不属名人范畴(至少现在还不是名人)的作品却收之过多,有的只是一件举办作品展览的宣传品,有的则仅是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两篇质量平平的文章等都在地方名人文献库占着一席之地,这给人一种“名人资料库”没有名人文献的感觉。从藏书内容上看,创意新颖,有理论深度与学术见地的图书资料也为数不多,这是由于图书馆收藏的权威性,以及地方名人文献库能为名人整理、长久保存学术研究著述成果并使之流传后世的巨大影响作用,加之当今社会上的“名人”效应和“名人”趋向心理,慕“名”而将自己的作品主动送到图书馆名人文库来的大有其人。而另一方面,又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地方名人著述、艺术作品,地方名人文库很难征集到,缺藏严重。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第一,可以不必以地方“名人文献库”来命名,因为它很可能把暂时还不是名人而将来可能成为名人的著述资料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又可能形成“名”不符实的现象;第二,把现在分散收藏在各个部门的地方名人资料进行集中编目管理。即首先通过当地的党政、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协、统战、文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科协、作协、文联、出版社、高校等部门了解本地著名人物分布及他们的科研成果、著作情况,有目的地征集、收藏他们的个人著述、科研成果等文献资料,另外结合原有的馆藏单独编制出著者、书名、分类等地方名人资料目录,并注明藏书地点,这样不打破原来藏书的格局,又使得地方名人的文献资料得到充分的反映;第三,将地方名人的文献资料,按其作者名望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采取分库管理的方法,或者是对一些暂时不是名人,而主动向图书馆赠送个人著述的地方作者,将其文献资料编入地方文献资料库,暂不忙于入名人文献库,根据他们的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力大小随时可编入地方名人资料目录。这样做更有利于征集工作的开展,也扩大了收藏范围。当然、一个馆的藏书系统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很多年的不懈努力,同时也依靠大家的共同关心、支持才能形成。
2、怎样对待个人所赠藏书
图书馆的书库,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赠送的个人藏书,笔者认为,首先是该馆已有的藏书可不收或少收,对陈旧失效、无参考价值的书刊更不必收;第二,对于个人所赠藏书,可否采取全部编目,择优上架,打捆管理的方法。即:对所赠藏书,首先全部予以登记编目,通过查重,把馆藏已有且复本较多的文献和一些时效性很强或实用性较差些的书刊资料、按类打捆,按赠送者专库堆放,只把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文献上架流通。即使赠书者本人来馆参观,可把全部赠书之目录供其审阅,并说明其不全部上架的原因,这样既节省了空间、架位,也使个人所赠藏书中具学术价值的文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应该加强征收可读性、学术性、资料性强并具有地方特色文献的力度。这样,才能确有成效的提高地方名人文献库的藏书质量和影响力,真正显示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整体面貌。
3、关于地方名人文献库的藏书排列取号问题
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探讨与具体运作,编制了专门排列地方文献与地方名人文献的排列法。这些排列方法体现了因地、因人建库的特点,有很多优点。刘雪菜同志编制的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图书馆》第2期有专文论述)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优点在此不作重复。笔者仅谈谈关于个人专著如何进一步区分以及所赠个人藏书有必要深一层细分的问题。
3.1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名人首字母完全相同的问题
笔者使用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目前就已出现了刘雪莱同志在文章中提到的“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名人首字母完全相同”的文献呈交叉混合排列的情况。编目时,当把一本文献的组配索书号输入计算机,存盘后,机器就自动生成显示出一个种次号,一旦遇到相同学科号,且著者首字母相同的组配号,这样其著作就相互交叉混合排列开了,没有达到“藏书排列进行人物区分”、“排列在本人或亲人的名下”的要求。例如:情系花明楼:怀念刘少奇诗词曲联选集/徐哲兮主编,索书号为I/XZX/ZZ/ 1;湖柳情/谢正学著,索书为I/XZX/ZZ/2, 容易理解成从事文学创作的姓名首字母为XZX同一作者某著作有两本,实则是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两个著者的两本专著。如果再遇到徐哲兮或谢正学的著作,或其他也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姓名首字母排列同为XZX的作者的著作,就相互交叉并混合排列在一起了。
例如:
(1)魏源传略/魏寅著 I/WY/ZZ/1
(2)世纪风/王俞著 I/WY/ZZ/2
(3)假如我重活一次/未央著 I/WY/ZZ/3
(4)千里湘江行/王俞,朱征著 I/WY/ZZ/4
(5)潇湘之旅/王俞,李元辉著 I/WY/ZZ/5
(6)杜鹃花/王俞著 I/WY/ZZ/6
(7)武陵源/王俞等编著 I/WY/ZZ/7
(8)走出小木屋/王涌著 I/WY/ZZ/8
(9)小说鉴赏入门/魏怡著 I/WY/ZZ/9
(10)新诗创作讲话/魏怡著 I/WY/zZ/10
(11)诗歌鉴赏入门/魏怡著 I/WY/ZZ/11
以上是从事同一学科的五位作者的十一本专著,根据分编的先后,就成了以上排列顺序。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索书号的组配上,作进一步的区分。可采取在著者号后加顺序号的方法加以解决。即:在编每一本专著前,首先通过查重,把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著者首字母相同的,按编书的先后顺序,从第二位作者开始,在其著者号后加一顺序号2,以后顺此类推。则以上五位作者其著作的索书号将分别是:
(1)I/WY/ZZ/1, (2)I/WY2/ZZ/1, (3)I/WY3/ZZ/1, (4)I/WY2/ZZ/2,
(5)I/WY2/ZZ/3, (6)I/WY2/ZZ/4, (7)I/WY2/ZZ/5, (8)I/WY4/ZZ/1,
(9)I/WY5/ZZ/1,(10)I/WY5/ZZ/2,(11)I/WY5/ZZ/3,
这样每位作者的专著就集中在本人的名下了。
3.2个人所赠批量藏书的排列取号问题
刘雪莱同志编制的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其索书号是由①学科号;②著者号;③文献类型代码;④分类号;⑤种次号五个部分组成。第四部分的分类号用于个人所赠批量藏书的分类,只是分一个大类。笔者认为,只分到大类,反映不了图书内容的层次等级、类目级别,藏书排列在架位上之后,所表示的只是各大类分编顺序上的一个序号,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同位类关系等内在逻辑关系都体现不出。比如:“A”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在架位上呈交叉混乱排列的现象。所以笔者考虑,是否将索书号的第四部分即分类,细分到二级类目或者三级类目。从整个索书号横向排列来看,它是有所增长,但是从打印出来的书标看,仍然是竖式的五段,毫不增加索书号的长度。以“A”类藏书为例来作一比较,如果此书类分到三级类目,其分类号是“Al1 ”,再假设其种次号为“1”,那么这两个索书号的书标形式分别是:
C C
ABC ABC
CS CS
A(类分到大类) A11(类分到三级类目)
20 1
这样类分细一点,不但不影响索书号的长度,而且藏书排列在架上既反映出是某某个人的藏书,又体现出藏书学科内容的层次等级、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 1989年版.P.934-935
(2)刘雪莱. 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探析. 图书馆,1997
(3)吴月颜. 浅谈高校教授赠书的收藏与作用. 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7(1)
(4)顾传彪. 藏书建设基础知识问答.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5)沈继武.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6)马澄宇.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1)
(7)王宗芳. 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著作.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2)
(8) 卢一民. 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9) 刘雪莱. 加强馆藏建设的有效举措――湖南名人文库工作初探. 图书馆,1995(3)
(10)荣文璜 谈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藏和利用 图书馆学研究,1987(2)
〔出处〕 图书馆 1998(2)
篇5: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张丽华 王 娟 苏源德
摘要 阐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撰写好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以及步骤。指出了写作文献综述一般常犯的错误,并推荐介绍了文献综述的四个基本步骤:概述(归类)、摘要、批判、建议。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 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 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 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基础,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三、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导论 开头段落 ◇简介主题;◇主题的重要性;◇理清首要问题;◇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其不同或互补之处。
主文部分(3个示范) 1.1分析A与B的理论/观点 1.2分析B的理论/观点 1.3比较A与B的理论/观点
2.1找出A与B的共同性 2.2找出A与B的差异性 2.3探讨出一个中心议题
议题1:探讨A&B 议题2:探讨A&B 议题3:探讨A&B
结论 提出一个比其他更好的理论与立场
提出一个优于每一个理论与立场的部分的摘要
4. 文献综述的第四步:建议
通常一个文献综述是以比较性评论的方式为主,分析两个以上不同的思想学派、议题或者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场。香港大学建议的模式[2]如表1所示[3]。可以看出,这个模式有三个选项:导论、主文与结论。
文献综述的最后步骤是在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根据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现状,以及其他专业、领域可能给予本专业、领域的影响,根据在纵横对比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等,并说明成果的可能性等。
还要指出的是,阅读和分析已有的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的文献综述,可以高效率地获得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但是,这类集中介绍研究成果的综述性文章只能作为新的研究的基础或参考点,不能被用来替代自己的独立研究。总之,要做好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必须重视资料概览,认真写好文献综述。
(张丽华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大连1160024)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Zimmerman D ,Rodrigues D.Research and Writing in the Disciplines.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2
2 ec.hku.hk/ acadgrammar/ EACLP Lit Rev. htm
3 朱宏源.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台湾正中书局,1999
4 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 Howard S Becker.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How to Start and Finish Your Thesis, Book or Artic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6 Harry F Wolcout.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CA: Sage,1990
转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1期
篇6:探讨音乐文献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论文
探讨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论文
音乐文献整理中,文献学方法的运用有失规范,影响到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总结,“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是为显例。文章围绕这一问题的整理研究,利用目录、选择版本、校勘注释、考订辨伪、义理分析等基本方法展开讨论,强调正确运用文献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引进了“音乐学”(musicology)这个概念时,我们看重的是这个术语的后缀-ology,它表明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知识系统,这就意味着研究方法要遵循学科规范。研究音乐史,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在分析理解音乐史料,并将这些史料与保留至今的音乐传统以及出土文物相互联系起来思考。这个与文献挂钩的环节就产生了音乐学的一个分支――音乐文献学。从前辈王光祈、杨荫浏等人的里程碑式的学术成果中,我们看到了文献工作是保证其学术成功的重要基础。他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竖起一个榜样:中国古代音乐研究要与传统学术结合起来。中国音乐的研究者也同样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叙事有自己独特的描述、记录音乐和理解音乐的方式及传统,但在记录专业知识的同时,这些音乐文献也是在中国古代学术的规范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在研究古代音乐史问题中,不仅要重视音乐文献,更重要的是要以文献学方法来认识、理解音乐文献。
要泛泛论文献学,说起来极简单,即关于文献典籍搜集、整理、研究的学问。艰难的是,从哪里搜集,如何整理,又怎样研究。因此,应用文献学的技能并不是容易的事。文献学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就文献整理而言,即关涉到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考订、辑佚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各种学科的相互贯通及其长期实践,形成了各学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规范。比如在文献整理中,孔子整理校释“六经”时所总结的“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征不信”的原则与方法,即为后代文献典籍整理者所信守。再如具体到校勘学,汉代刘向、刘歆广备众本,互相对校,校字句、订脱误、删复重、增佚文等方法,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即将之树立为“宗”。而现当代学者的古籍校勘,陈垣“四校法”则堪称“模范”。文词注释,荀子的“循名责实”,为精确地辨析、训解词语指明了道路;释事释义,唐代李善《文选注》,历来被看成古注之佳作。辨伪学上,从来都以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训,以资提醒对古文献的整理采取审慎态度。考据学派的诸多“技能”,均成为文献整理研究的“守则”。
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结论的是否真实,尤其是对古典文献的整理,所求的就是“真实”的文献效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违背学科的基本原则,即失去了规范。在不守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难以达到信实的结论,这也是不难理解的。虽然音乐文献有其特殊性,但是当我们面对“不闻其声”、仅存文字的古代音乐典籍时,实际上的工作就是古籍整理,这可以说与一般文史学界的古籍整理工作没有区别。当音乐学界的人们要进行这样的工作时,只不过是以“音乐人”的身份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仍然应该以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学理论原则、工作方法为指导,遵守文献学的规范进行研究。本文即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来探讨运用正确、规范的文献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
对“燕乐二十八调”的整理、研究,涉及到古文献学的诸多方面,比如目录、版本、校勘、注疏、辑佚、辨伪、考订。本文就下列四个主要方面加以分析。
一、“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搜集与目录版本
依靠目录检索,“二十八调”名称的出现,今见最早文献为《乐府杂录》。这里举《乐府杂录》为例。
《乐府杂录》,作者唐段安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成书与著录情况有一个较为简明的介绍:“书(《乐府杂录》)中称僖宗幸蜀,又序称洎从离乱,礼寺隳颓,既移,警鼓莫辨,是成于唐末矣。《唐书・艺文志》作一卷,与今本合。《宋史・艺文志》则作二卷,然《崇文总目》实作一卷,不应《宋志》顿增,知二字为传写误也。”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阅读古籍的入门书,为目录著作之典范。这里提供了三个信息:《乐府杂录》成书于唐末;北宋初年的《崇文总目》即有著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一卷,与成书于它稍前的`《崇文总目》比勘,可证《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误。考《乐府杂录》的流传,宋代而下,如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明嘉靖陆楫等辑刊的《古今说海》、明吴g校刊《古今逸史》、清曹溶辑《学海类编》、清道光钱熙祚校刊《守山阁丛书》,均有收录。在诸多版本中,以陶氏《说郛》本为早。尽管陶氏《说郛》为丛书,却时有节录。故为求全求精,尚需查找足本以及校勘整理本。依据这些基本规则,清道光钱熙祚校刊《守山阁丛书》本《乐府杂录》更具有学术资料性。《守山阁丛书》本虽后出,但钱氏遍检《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琵琶谱》诸书,逐句考定,校勘精当,《丛书集成初编》收录并据此影印。《丛书集成》的这种选择,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采用版本的参考。但钱氏在编校《守山阁》本时,并未见过《说郛》,这却又留下了很大遗憾,《守山阁》本仍然存在几处关键性错误,笔者将另行撰文专论。
再如《事林广记》,目前较易阅读到的有两种版本:一为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元至顺年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另一种为日本元禄十二年(16,即康熙三十八年)刻本,见《和刻本类书集成》第一卷。这两种版本中的谱字律名均有不同程度的讹误,只要将二书对校,就会看到中华书局影印元本比日本元禄刻本错误要少得多。但在研究中,因为疏于版本选择,学者多以日本元禄本为据,盲目跟从,研究的结论也就可想而知了。
“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的已有成果,之所以存在诸多偏失,主要原因即在于对所录各版本缺乏源流考辨,未能选取精善之本作依据,比如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对二十八调结构的分析,仅据《辽史・乐志》的记载立论,难免挂一漏万,得出不全面的结论。而后来的研究者,趋其一端,以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原典文献,反过来去论证宋人沈括、陈元靓、张炎的记述,以企分辨“七宫四调”还是“四宫七调”,这种颠倒文献关系的做法,难以说清问题的根本。
可见,重视文献来源,慎重选择版本,精细考识辨别,以求掌握古文献的本来意义,恢复古文献的本来面貌,这正是解读音乐文献的基础。
二、“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梳理与校勘考订
今存“燕乐二十八调”的文献资料,依时代顺序来看,主要有: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第十二》、王溥《唐会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宋徽宗《景v乐髓新经》、陈D《乐书》、蔡元定《燕乐书》、陈元靓《事林广记》、张炎《词源》、元脱脱《辽史・乐志》、《宋史・乐志》等。这些文献著述成书的时代不同,撰写编辑的体例有异,随着不同时代的刊刻传播,版本一定会有出入。因此,在溯源探流、辨析版本优劣的基础上,进行校勘、考订,以求精求善是必须进行的工作。
校勘的目的是为了正讹误。在校勘正误、考识辨别的基础上再作研究,地基扎得稳,结论靠得住。遗憾的是,现今诸多研究者,仅据某一版本或只就翻检到的文献,甚至据别人文章、著作中的转引,立论申发,指责“郑译弄错了”,“蔡元定弄错了”,“宋人弄错了”,或拘于传统偏见,对文献不作全面的梳理与考订,一味地加以否定而致使观点错误,使研究陷入困境。比如对张炎《词源》所记燕乐二十八调理论的认识与采用,就表现出这样的偏颇。
张炎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作者和词论家。其父即通晓音律,他本人也曾从当时著名的古琴家杨缵问学,词作音律协洽。所著《词源》,成书于元仁宗延v四年(1317)前后。书中详细全面地记录了二十八调(尽管当时常用的只有七宫十二调)的结构关系。他的记录应该是当行本色之论。当代著名的音乐学家也承认《词源》以及《景v乐髓新经》、《梦溪笔谈》、《燕乐书》等的记载,以为“它们至今还是基本上可以各与当时乐坛上流行曲调相对证的‘活材料’”①。可惜的是,在论到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载时,却说“其间(指《景v乐髓新经》、《梦溪笔谈》、《燕乐书》和《词源》)虽然捉襟见肘而不得不一变再变”②。“不得不一变再变”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宋人又是如何“捉襟见肘”了呢?当我们将这几部宋代文献依成书的时间先后排列比勘,将其中所记燕乐二十八调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订正,便会发现,《词源》所记录的调名及律吕的对应关系与《乐府杂录》、《唐会要》所记录的自唐天宝十三载以来的对应关系,未见发生变化。如果非要论定宋人“泥古”,他们的记载不可信,那么,依据什么文献才是可信的呢?也许是受凌廷堪的影响,研究者竟然多重视《辽史・乐志》的记载。《辽史・乐志》的撰成晚在至正四年(1344)。众所周知,辽起朔方,记载本少,其制国人著作不得传于邻境,故经兵燹,荡然无存,修史时仅据金人耶律俨、陈大任二家所记及叶隆礼《契丹国志》。资料缺乏,颇见疏略,早为史学界所公认,书中舛误,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也早有辨证。就其中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载而言,比较低级的错误也是屡见不鲜,从中亦可见出,撰著者对于这个已经失传一半的乐调理论,既不请教乐工,也未仔细考订,只是一味“托古”,将二十八调名附会于《隋书・乐志》中苏祗婆调名之下,以示所谓的“高古”。凌廷堪关于“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语出《辽史・乐志》)的错误说法③,正是以《辽史・乐志》的所谓“四旦”为依据的。但《辽史・乐志》中关于“旦”这个术语的理解已经不同于最初出现在《隋书・乐志》中的“旦”,故此“四旦”的乐学内容已经不同于苏祗婆之“五旦”。以错误文献为原始依据,得出的结论怎能令人信服!
三、“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阅读与辨疑注释
阅读、整理古代文献,分辨资料的真伪,对资料的可靠性进行审订,破疑释难,准确注释,是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关于“燕乐二十八调”,在对诸多文献进行精细校勘的基础上,分析辨别,疏通注释,做出正确理解,这才是研究工作的意义所在。
记载“燕乐二十八调”的文献,版本系统复杂,流变时代久远,尤其“燕乐二十八调”是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文献,如何正确理解,辨妄纠缪,进行正确的注释,便显得十分重要。《梦溪笔谈・乐律》虽然全面记载了燕乐二十八调的结构理论,但其中所记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学理性错误。
例证一:关于工尺谱字与十二律吕名称的对应关系,《梦溪笔谈》有两处记述。第一处见卷六《乐律二・燕乐十五声》,第二处是《补笔谈》卷一《乐律・燕乐十五声》。两处所记,孰是孰非?为了明晰辨疑,兹据清照旷阁刻本录原文并断句如下:
《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燕乐十五声》: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簇之间。“下四”字近太簇,“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六”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大吕清,“下五”字为太簇清,“高五”字为夹钟清。
《补笔谈・卷一・乐律・燕乐十五声》: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今燕乐只以“合”字配黄钟,“下四”字配大吕,“高四”字配太簇,“下一”字配夹钟,“高一”字配姑洗,“上”字配中吕,“勾”字配蕤宾,“尺”字配林钟,“下工”字配夷则,“高工”字配南吕,“下凡”字配无射,“高凡”字配应钟,“六”字配黄钟清,“下五”字配大吕清,“高五”字配太簇清,“紧五”字配夹钟清。
根据以上文献内容,列表比较如下:
表中所示相异之处有如下四点:
1. 工尺谱字所对应的音律高度不同。按《梦溪笔谈》(以下简作《笔谈》)所记,合字在“大吕、太簇之间”,最后四清律有明确对应谱字,但与倍(正)律谱字完全不合;按《补笔谈》所记,合字恰好对应于黄钟。两处所记相差1 半音,谱字全体相隔1 半音,或者反过来说,《补笔谈》所参照的律吕系统比《笔谈》全体低约1 半音。
2. “紧五”音位,《笔谈》未记,《补笔谈》记。
3. “下工”音位,即“高工”左边(低半音)的音位,记法有异。《笔谈》记作“工”,《补笔谈》记“下工”,即按《补笔谈》所记,“工”这一谱字,实际上应该理解为“下工”音位。
4. 自“高工”至“下五”一段,排序不同。《笔谈》排列:“高工、六、下凡、高凡、下五”。如此排列,即可知“合”的高八度谱字是“高凡”;《补笔谈》排列:“高工、下凡、高凡、六、下五”。这一分歧极有参照性,必须对这二者的正误做出鉴别。
这里的疑问有二:
1. 正确的排序究竟是“凡”比“六”高,还是“六”比“凡”高?
2. 与“合”字同律名(比“合”字高八度)的,究竟是“高凡”还是“六”?
有工尺谱常识的人不难判断:
1. 工尺谱字的高低顺序是“六”比“凡”高,十个谱字的顺序为: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这是音乐常识,而《笔谈》则排列反了。
2. “六”与“合”是同律的高低八度谱字;《笔谈》中低八度大吕、太簇之间为“合”,大吕清、太簇清之间就应该是“六”,而不是“高凡”。也就是说,应该是这样的对应,如下表:
显然,《笔谈》所记误,《补笔谈》所记是。再如,燕乐二十八调各均所用的谱字,《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燕乐二十八调》记云:
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如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今林钟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
《补笔谈・卷一・乐律・燕乐二十八调》记云:
今燕乐二十八调,用声各别。正宫、大石调、般涉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勾①、合;大石角②同此,加下五,共十声。中吕宫③、双调、中吕调皆用九声:紧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四、六、合;双角同此,加高一,共十声。高宫、高大石调④、高般涉皆用九声: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高大石角同此,加高四,共十声。道调宫、小石调、正平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⑤、尺、上、高一、高四⑥、六、合;小石角加勾字,共十声。南吕宫、歇指调、南吕调皆用七声:下五、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歇指角加下工,共八声。仙吕宫、林钟商、仙吕调皆用九声:紧五、下凡、工、尺、上、下一、高四、六、合;林钟角加高工,共十声。黄钟宫、越调、黄钟羽皆用九声: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越角加高凡,共十声。外则为犯。
显然,《补笔谈》比《笔谈》更加详细地记述了各均所用的谱字以及角调加用的谱字,《补笔谈》还专门记录了二十八调煞(杀)声:
十二律①配燕乐二十八调,除无徵音外,凡杀声:黄钟宫,今为正宫,用“六”字。黄钟商,今为越调,用“六”字。黄钟角,今为林钟角,用“尺”字。黄钟羽,今为中吕调,用“六”字。大吕宫,今为高宫,用“四”字。大吕商、大吕角、大吕羽、太簇宫,今燕乐皆无。太簇商②,今为大石调,用“四”字。太簇角,今为越角,用“工”字③。太簇羽,今为正平调,用“四”字。夹钟宫,今为中吕宫,用“一”字。夹钟商,今为高大石调,用“一”字。夹钟角、夹钟羽、姑洗宫、商,今燕乐皆无。④姑洗角,今为大石角,用“凡”字。姑洗羽,今为高平调,用“一”字。中吕宫,今为道调宫⑤,用“上”字。中吕商,今为双调,用“上”字。中吕角,今为高大石角⑥,用“六”字。中吕羽,今为仙吕调,用“上”字。蕤宾宫、商、羽、角,今燕乐皆无。林钟宫,今为南吕宫,用“尺”字。林钟商,今为小石调,用“尺”字。林钟角,今为双角,用“四”字。林钟羽,今为大吕调,用“尺”字。夷则宫,今为仙吕宫,用“工”字。夷则商、角、羽、南吕宫,今燕乐皆无。南吕商,今为歇指调,用“工”字。南吕角,今为小石角,用“一”字。南吕羽,今为般涉调,用“工”字⑦。无射宫,今为黄钟宫,用“凡”字。无射商,今为林钟商,用“凡”字。无射角,今燕乐无。无射羽,今为高般涉调,用“凡”字。应钟宫、应钟商,今燕乐皆无。应钟角,今为歇指角,用“尺”字。应钟羽,今燕乐无。(《补笔谈・卷一・乐律・二十八调杀声》)
根据《补笔谈》的描述,便可勾勒出二十八调的结构逻辑。可见《补笔谈》确实做到了“补”,文献价值
比《笔谈》要高。但在通常运用中,无论文史界还是音乐界,往往关注《笔谈》多于《补笔谈》。考察已有成果,笔者阅读到的诸多论文及数十种著作,均以《笔谈》的记载为主要依据。事实上,若仅据《笔谈》,上举学理性的错误就无从辨识,产生的疑难也无以解释,而结论本身又要引起质疑了。“燕乐二十八调”的记载,出于同一人之手的《笔谈》、《补笔谈》,尚且存在正误差异,其他诸如类书中的记载,资料辗转摘抄,若采摭史料失考,即有以讹传讹之嫌,更当谨慎采用,因以起疑,细加考证方好。
对古籍文献加以注释,内容广泛,方法多种多样,注音、辨字、句读、释义、释事均在注释学范围之内。考辨名实,成为关键。注释专业术语,古代文献学中早有循名责实、据实考名的理路。对如“燕乐二十八调”这些专业性极强的理论做出正确注释,应该是音乐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但若忽视文献整理的基本规范,总是偏于一隅,要对专业之内的理论做出准确释读也是困难的。
四、“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分析与探求义理
从方法上说,文献学分两大派,即考据派与义理派。考据派力主从对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等诸多内容的考证入手,以求掌握所考察文献的本来意义,恢复它的原始面貌。义理派则多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往往摆脱语言文字,为我所用,注释疏证或穿凿附会,强就我意。我们不提倡轻疑、臆测的不实学风,但针对一个学术概念、学术问题,要分辨是非、择善而存,没有义理分析,也很难做出判断,更难以在学术思想史上有所开拓。实际上,在具体研究中,考据、义理二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两种方法兼而有之。与考据的实证性相比,义理分析更需要专业知识为积淀,否则即使是著名的文献学家、音乐文献研究家也会因专业理论方面的隔膜而做出错误判断。比如关于“二十调中管调”的考订,很显然《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乐府杂录》的编校者对“中管调理论”缺少了解,所以尽管看到了《说郛》本的“二十调”,还是仅据惯常使用的“二十八调”之说,并沿袭钱熙祚的校勘结果,对“二十调中管调”写出“‘二十’下似脱‘八’字”的校语 ①。文学界研究词学的学者,多重文献的文字记录,不思音乐术语的运用。以此集成本在词学研究界的影响,跟随论说者不会少,即使在音乐学界,亦偶见从者。另外如《补笔谈》卷一《乐律・燕乐二十八调》所记各均所用的谱字以及角调加用的谱字,其间有关两均所用谱字的记载明显存在逻辑矛盾:
正宫、大石调、般涉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勾、合;大石角同此,加下五,共十声。
……
道调宫、小石调、正平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小石角加勾字,共十声。
加以对比,可以看出:1. 两均如果不看角调加用之声,仅从前三调来看,一均(一个音律集合)之内,有“上”就不可能有“勾”,有“勾”就不可能有“上”。2. 若按胡道静的校勘,将“勾”字校改为“六”,以“合”字为宫和以“上”字为宫的两均,前三调所用七声完全一样,更是不符合乐调结构逻辑。因为任何相邻两个音律集合必有一音不同(参见附录中的综合分析表)。所以,“正宫”一均所用九声中应删去“上”字,添加“六”字。可是,这些问题,专业意识不敏感或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是难以发现并加以纠正的。
记载“燕乐二十八调”内容的文献极其复杂。有唐宋人的笔记杂录,如《乐府杂录》、《笔谈》、《补笔谈》、《事林广记》;有正史乐志,如《新唐书》、《辽史》、《宋史》;有专门的乐类著作,如《景v乐髓新经》、《乐书》、《燕乐书》;有文学类的著作,如《词源》;有分立门类记载典章制度、文物故实的会要,如《唐会要》。这些文献中,唐代文献对“二十八调”的记载,并未写出完整的调名与律吕的对应,因此,要勾勒出二十八调的结构逻辑,就必须借助宋代文献予以补充。而宋代文献多数又将“二十八调”放置在“八十四调”的叙述框架中,需要加以辨析叙述体例,加以区别,并要纠正文本叙述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错误,以便寻绎各类文献记载的共性与差异,分辨其差异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其错误性质又是怎样的。比如,二十八调的排序,《乐府杂录》、《唐会要》、《景v乐髓新经》、《新唐书・礼乐志二》、《梦溪笔谈》、《补笔谈》、《乐书》、《燕乐书》、《词源》、《事林广记》、《辽史・乐志》的记载差异很大,诸书叙述的体例也不同,主要有下列三种方式:
1. 以调式分类叙述,按煞声的音高顺序排列,由低至高记述
《乐府杂录》、《新唐书・乐志》、《辽史・乐志》、《乐书》、《燕乐书》所记四调顺序以及音高顺序略有不同。《乐府杂录》和《新唐书・乐志》中七个“角调”的叙述顺序不同:
《乐府杂录》七个角调顺序是:“上声角七调 第一运越角调,第二运大石角调,第三运高大石角调,第四运双角调,第五运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第六运歇指角调,第七运林钟角调。”②
《新唐书》七个角调顺序是:“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为七角。”①
《辽史・乐志》七个角调排列顺序与《新唐书》相同,即:“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②
陈D《乐书》七个角调顺序是:“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小食角、双调角、歇指角、林钟角,是谓为七角……凡此俗乐异名,实胡部所呼也。”③
《宋史・乐志》中载蔡元定《燕乐书》七个角调顺序是:“角声七调:曰大食角、曰高大食角、曰双角、曰小食角、曰歇指角、曰商角、曰越角,皆生于应钟。”④
《乐府杂录》为保持音阶由低到高的排列而形成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的顺序叙述四调,角调类叙述顺序又保持了与商调调名平行的关系;而《新唐书・礼乐志》中四调类顺序与《古今乐纂》相同。每类的七个煞声排列顺序也是按音律的音高,基本保持以黄钟为煞声开始,由低到高罗列,但角调顺序则以大石角与高大石角的派生关系而略作调整。诸种文本各有其体例叙述方面的道理,顺序不同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各种调式之间的结构。
陈D《乐书》基本上也是以音高顺序来排列调名,但角调和羽调的排列顺序比较混乱,以“石”、“食”区分大小,最后一句“凡此俗乐异名,实胡部所呼也”也不准确。因为二十八调名中有些形成于典型的中国传统调名法,原来一些来源于胡乐的调名也早已被“华化了”,比如从“鸡识”转化过来的“大食调”、“小食调”等,惟一还留有舶来意味的只剩“歇指”、“般涉”这样的调名。此则材料与前代已有的资料相比,没有任何新的实质性价值。与同代人沈括《梦溪笔谈》的信息来源也没有关联。据岸边成雄考证认为,这段记载是以徐景安的《乐书》为根据,但比较《新唐书》中也被认为是出自徐景安《乐书》的那段记载,叙述顺序还是有些不同。从角调叙述顺序比较来看,与《乐府杂录》的关系更直接一些。
2. 以均(调域)分类叙述
《唐会要》、《梦溪笔谈》、《补笔谈》,按音阶顺序排列宫、商、羽、角四调,体现出内行意识。《补笔谈・燕乐二十八调》每均所用谱字由高至低排列;以雅乐律“为调”称谓对应燕乐调名。
《景v乐髓新经》,按音阶顺序由低至高排列,以雅乐律“为调”称谓对应燕乐调名,并以雅乐律“之调”称谓补充其他三调。但这实际上是个雅乐八十四调结构,将当时盛行的燕乐调名放置其间。其中对“角调”的理解,和对二变声(变宫、变徵)的名调方法混淆了二十八调的逻辑关系。此处不展开讨论。
《词源》,按音阶顺序排列七声,也是八十四调的结构,燕乐二十八调收纳其间,用二十八调名、二十中管调名,又以雅乐律“之调”称谓对应燕乐调名,以俗乐律“之调”称谓补充其它三调,构成八十四调名。
3. 以煞声分类叙述
《事林广记》,按十二律吕顺序排列,以雅乐律“之调”称谓对应燕乐调名并补充其他三调,构成八十四调。
这些文献尽管因为分类不同,叙述顺序有异,但其中“义理”脉络是清晰的,只要对比分析,理出逻辑结构,即可准确阐述,正确运用。可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研究论文,大多只选用上述文献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立论,以局部判断代替全部判断,对于不同文献中有关二十八调顺序的叙述缺少分析,便导致对二十八调逻辑结构理解的错误。
综上所述,对“燕乐二十八调”研究,堪称音乐文献整理中的“显例”。明清之际,或为恢复传统乐调理论系统,或为从音乐史上解释现实音乐实践的传承变异,或为清理乐调系统的变化脉络,众多经学家即对“燕乐二十八调”加以解释,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明代《太和正音谱》(朱权)、《钟律通考》(倪复)、《苑洛志乐》(韩邦奇)、《 雅乐发微》(张)、《乐律纂要》(季本)、《曲律》(王骥德)、《稗史汇*》(王圻辑);清代《竟山乐录》(毛奇龄)、《律吕新义》(江永)、《乐律表微》(胡彦升)、《律吕古义》(钱塘)、《魏氏乐谱》([日本]魏皓撰辑)、《燕乐考原》(凌廷堪)、《管色考》(徐养原)、《律话》(戴长庚)、《古今乐律工尺图》(陈懋龄)、《词源衣伞罚ㄖN撵蹋、《顾曲麈谈》([清末民国初]吴梅)、《清史稿》(柯劭氲龋……形成“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谓是“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据检索,相关论文近200篇,著作近30部。遗憾的是,如此众多的研究成果并未能解决“燕乐二十八调”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论者仍然各执一说,未达共识。原因何在?综观大多数研究成果,结合本文对“燕乐二十八调”的资料考察、梳理、分析可以见出,研究方法的得失,成为获得“真实”结论的关键。这一问题决不是某篇论文或某位作者个人的不足,关涉到整个音乐史学界的学科建设,应该引起普遍重视。面对繁富的古籍文献,正确解读乐学理论,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的确有待音乐学界、文史学界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附:
燕乐二十八调文献综合分析表
制表的必要说明:表中“合”字所配的“黄钟”,相当于当代国际通用律制的c1,有如下理由:
1. 据李石根对西安鼓乐乐器的记录,“平调笛”和“梅管笛”配“平调笙”和“梅管笙”是僧、道两派常用的。城隍庙的平调笛筒音“六”字,绝对音高为c1,梅管笛筒音“五”字为d1,三孔为“尺”字,绝对音高为g1①。
2. 杨荫浏的《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②是一份对1952年、1953年两次在西安地区的田野调查的最终调查分析报告,其中记录了城隍庙乐社的平调笛、平调笙和管子的绝对音高都是“六字”为c2。杨、李二人的记录都表明各乐社“官调笛”的“六”字绝对音高不统一,特别是手工业者、农民组成的乐社,喜欢较高较明亮的音高,笛和笙之间甚至刻意追求音高不同③。而平调笙与梅管笙之间管苗对应的音高关系和陈D《乐书》中记载的和笙与巢笙组合关系相同。这表明,平调笙与梅管笙的组合关系有着悠久而稳定的传承历史,并依托于道观、寺院这种稳定的实体保存下来。
3. 程天健所撰《长安古乐中的笛子及其应用》④一文报告了当代的数据。
该文概括:“西安市及城郊各古乐社的音高大都在ㄙ=c1,个别乐社有偏差,但基本是围绕在c1的周围。”(在燕乐半字谱的谱式内,读作“合”[huó]的谱字写作“ㄙ”。)
该文所列的统计资料,有12个古乐社的测音数据,其中
8个古乐社ㄙ=c1
3个古乐社ㄙ=#c1
1个古乐社ㄙ=b
4. 结合李幼平对宋代大晟钟黄钟标准音高研究的成果,大晟乐推行期间,教坊宴乐奉诏用大晟律黄钟标准音高,相当于当代国际标准b-c1⑤。
5. 考虑到古琴的琴歌传统⑥和宋代词调的盛行,二十八调的绝对音高调(tiáo)制应该是以适合人声为前提的。
根据以上理由,设计上表时,将燕乐“合”字所配(宋代俗乐律制的)“黄钟”与小字一组c(即中央C)相对应。
6. 表中以律吕相生秩序与调域编号来提示七均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合”字为宫的7音律集合(均)为核心,调域编号为0;向右可移1步,调域编号为正号;向左可移5步,调域编号为负号,总计共有7个不同的集合。
上表展示的七宫四调逻辑结构清晰明确,与历代文献记载相一致。各个朝代黄钟音高的变迁不影响燕乐二十八调的逻辑结构。
责任编辑 容明
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②黄翔鹏:《念奴娇乐调的名实之变》,载《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
③凌廷堪:《燕乐考原》,影印清嘉庆十六年(1811)张其锦刻本。
表一《梦溪笔谈》:
表二《补笔谈》:
1
①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以为“六”原误作“勾”,故将“勾”字删去。当代多从之,皆省去“勾”字。胡道静校证所据各本皆为“勾”字,见《校证》第913页第531条。
②原文缺“角”字。
③原文缺“宫”字。
④原文缺“高大石调”。
⑤原文写为“高宫”,校为“高工”,《四库全书》本亦为“高工”。
⑥原文写为“下四”,校为“高四”。
①张氏昭旷阁刻本误为“十三律”。
②同上,原文误为“太簇调”。
③《古今丛刊》本误为“上”字,昭旷阁本为“工”字。
④两本皆漏“姑洗宫”。
⑤昭旷阁本讹为“游调宫”。
⑥原误为“高大石调”。
⑦两本皆误为“四”字。
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4、89页。
① 《新唐书・礼乐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第4183页。
② 《辽史・乐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第6865页。
③ 影印文渊阁的《四库全书》本。
④ 《宋史・乐志》,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第5610页。
①参见《西安鼓乐中的音阶变异》、《西安鼓乐的乐器与乐器法》两文,两文分别载于《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1991年第2 期。
②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1954年油印本,第70―79页。
③参见杨荫浏《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油印本第70页。
④程天健:《长安古乐中的笛子及其应用》,《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地图出版社版,第291―299页。
⑤参见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出版社20版,第134页。在11月武汉音乐学院举行的东亚乐律学研讨会上,李幼平报告了他在北美找到的大晟钟“无射”钟,经测音,音高为#A,再次证明黄钟音高为C。
⑥笔者曾请教琴家吴文光教授有关古琴定弦的音高传统。他也认为琴上黄钟音高一直是在c-d之间,而且这个音高习惯不会有太多变动,因为许多琴学文献中对琴丝弦制作有很详细的记载,对各弦缠丝的股数有详尽规定。
篇7: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 毕业论文文献格式
★ 文献翻译格式
★ 医学文献综述范文
★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科学思维文献范文
★ 文献计量论文
免费文献的方法(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