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老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川渝春节成都风俗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川渝春节成都风俗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川渝春节成都风俗年
川渝春节成都风俗年 -资料
花会“花朝”看花会:成都花市在唐宋时便十分兴盛,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是百花的.生日,称“花朝”,其实之前,就有各种花会渐次而上,成都及附近区县的名小吃均入园摆摊设点,供游人品尝,
资料
大庙会整个春假期间,天天可以去大庙会闹春,沾人气。成都的大庙会极其有名,青羊宫庙会已有千年历史。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图的是喜气洋洋,沾人气,来年兴旺发达。
篇2:川渝春节重庆热闹规矩多
川渝春节重庆热闹规矩多 -资料
川渝好玩地推荐:重庆
重庆民间,每当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都要举行民间耍灯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耍灯,主要内容有龙、狮、么妹彩船等,还有由男女青年人组成的“打莲花”。但最有趣的要数舞龙灯:水龙舞时龙口含珠喷水,以示风调雨顺之意;舞火龙时龙口要喷火,以示五谷丰登。每年当正月十五过年结束时还有烧灯仪式,就是把灯烧掉以表示大年结束。
号称“中华第一龙”、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重庆铜梁龙灯非常有名,是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龙灯的代表品种是为大蠕龙,世人将其直呼为“铜梁龙”。它的舞蹈在多变的构图和动作转换中,传达着神龙的无穷意趣、雄浑气势和神韵风采。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感受……
然而,铜梁龙更为突出的表演艺术特色是:以大龙具、大场面、大套路、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大情感。在这几“大”之中,又始终包含着精致和细腻,贯穿着灵动与轻捷。它集南北龙舞之所长,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又同时具有南方龙的'精美与灵巧特;既有北方龙舞刚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表意直接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娇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的“柔”;从而能够集高、难、精、美于一身,用丰富的动作和套路来有声有色地展现出巨龙翻滚腾飞的意蕴与雄姿。
规矩多多,热热闹闹
在重庆老年人的观念里,大年初一是不能出门的,也不能扫地倒垃圾,据说会把财神爷赶走,也不能睡午觉,因为在重庆有“霉睡”的说法,会倒霉一整年。直到年初二才能出门拜年,一个亲戚家走动一天,一家负责烧一天的饭菜,俗称“转转饭”。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过年节目之一,我特别自豪每年从年三十开始,家里的亲戚很整齐的聚在一起,两桌都得挤着坐。重庆和北方不同,年三十吃汤圆而不是饺子,不过有一点是一样的,也会在汤圆里包上钱,吃到的人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资料
灯会揽尽重庆小吃
年三十夜里12点放炮是必须节目,用晒衣服的竹竿撑着鞭炮伸出窗外,每户每家都如此,整点同时点燃,噼里啪啦的迎接新年。重庆是个夜生活很丰富的地方,哪怕过年,半夜也是灯火通明,路边小吃云集,尤其是解放碑,步行街边建筑物的霓虹灯、树上的彩灯,把整条街照得色彩非凡。大年三十和家人聚首看完春晚还能去拿儿吃夜宵。
重庆的自贡灯会从初二就开始了,灯会上不仅可以买到各式花灯,还能一并尝尽所有的重庆小吃。尤其要推荐的是重庆的拌菜和糖醋霉豆腐。拌菜做法和别处不同:用辣椒、香葱、蒜泥、花椒油、醋、白糖垒起来,然后浇上烧热的色拉油,香味就全锁在菜里了。糖醋霉豆腐就更是一绝,将霉变的豆腐用油干炸着炒一炒,浇上蒜和糖醋,可是十里飘香。
磕头才有压岁钱
记忆中,过年最开心的事当然是拿压岁钱了,重庆拿压岁钱可是有规矩的,不像现在我们都是主动给孩子们压岁钱,还得看他乐不乐意要。小时候要我们可是都要举着搓衣板到长辈面前,跪着磕头说了吉祥话才算行。那时候一整年能拿到的压岁钱在20元至50元不等,我还拿过80元的巨款,当时我激动地认为那笔钱我花一辈子也花不完了。那年特别流行一种小帽子发夹,我跟妈妈吵了好几个月她也不让买,拿到压岁钱后,我找妈妈谈判,我买发夹,剩下的钱都给她,她终于答应了,我也如愿买到了心头好,愣是戴了三天睡觉都没摘。
现在工作忙,已经好些年没回家过年了。的时候把家里十多个亲戚都请来北京过年,包括我已经九十多岁的奶奶,那个年对我来说一生难忘。陪老人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今年过年一定要回家。
Tips
推荐重庆购买年货的地方:
解放碑步行街
交通:火车站门口乘坐271路或322路到解放碑站即可到达
推荐重庆吃年夜饭的餐馆:
外婆桥(解放碑店)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邹容路68号大都会广场7楼
篇3:成都春节习俗
客家文化。四川是中国六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人数约300万,主要聚居在成都的东山区和川中的沱江区域,至今仍有100多万人能讲客家方言,并保持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对成都及四川都有很大贡献,其中还有很多伟人和名人。比如朱德元帅,是祖籍广东韶关的客家人,他是入川客家人的第八代子孙。还有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也是入川客家人的第八代后裔,祖籍福建省宁化县。
成都春节习俗:蜀绣艺术。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
川菜文化。四川盆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食在四川的美食文化名贯古今,而成都更把川菜的精华发扬光大。川菜作为全国四大著名菜系之一,已历经千年,迄今已有3000多个品种,数百种名菜。川菜以辣闻名天下,却不仅仅止于辣味。川菜属中国四大菜系(川、粤、鲁、淮扬)之一,其强劲的势力早已渗透到全国各地每个角落。
成都茶艺。成都爱喝茶,会喝茶,以至于外地人用“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来形容。“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艺术。峨眉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360号,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国重点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西南唯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
蜀锦艺术。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蜀锦的品种繁多,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传统戏曲。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广为流传的名戏有《白蛇传金山寺》、《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川剧绝技丰富,如托举、开慧眼、变脸、喷火、藏刀等,令人叹为观止。
篇4:的春节风俗及寓意详解
20的春节风俗及寓意详解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2021年春节为什么要拜年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守岁习俗是什么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篇5:春节的传统风俗文章:粘豆包里的年味
过年蒸粘豆包是家乡的习俗,(家乡人们把开始淘米、碾面、蒸粘豆包简称为“淘米”)开始淘米是准备过年的标志,淘米了也就有了年味。
刚过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男人们互相帮衬着在磨坊里碾面筛面,女人们互相帮衬着在各家里攥豆馅团、包豆包。全家老少齐动员,各尽所能,红红火火地忙乎起来,年味十足。
说是轻描淡写的,但是,蒸粘豆包可有好几道工序呢。首先是淘米,第一次用凉水洗米 ,第二次用温水洗米,第三次用热水洗米。连续清洗三次后,用笊篱将粘米(粘谷子米、或粘高粱米、或粘苞米)捞倒在席篓子(用高粱秸秆皮也俗称蘼子做的柱形容器)里控水(淅出水)后,趁着热乎劲儿装进布袋里扛到磨坊去碾面。
由于热水淘洗过的粘米经过少时间闷热,米粒比较软化,很容易碾压成面粉,所以,一台碾子碾面得需要三面面筛子筛面,各家人手有限就得互相帮忙。筛粘米面要用比筛苞米面的面箩孔还要细小,原有粘米的湿粘性和冷冻作用 筛几箩面就糊住了筛子眼,就得用火盆烤,所以筛面的人忙得脚打后脑勺子。磨坊里人影传动,热气腾腾,人们的说笑声与吆喝牲口(拉碾子的驴、骡、马)声搅扰在一起,年味十足的哩。
粘米碾成了面,男人们就去忙别的活儿去了,剩下的就都成了女人们的活儿了。首先是发面,你可要知道:粘米面不进行勾兑直接发面蒸岀来的粘豆包就是东倒西歪汰汰歪歪的沾帘子哩。一般来说:粘高粱米面、粘苞米面,得勾兑三分之不粘的细苞米面;而粘小米面、大黄米面(蘼子米面)得勾兑五分之二的不粘的细苞米面。发面前先按比例勾兑好面粉适量放到大盆里,(泥盆或瓷盆)再倒入适量得开水烫面,再把烫好的面揉均匀(不软不硬的),放到发面用的大盆里反复揉揣成一体,盖上盖帘,(用高粱秸秆梢头钉制的盆盖)蒙上被子放到热炕上发酵,一般来说,每隔三四小时就得反复揉揣一次 ,直到嗅到有酸味即可,这就算是把面发好了。
再就是烀豆馅(红小豆、或大饭豆),在烀好的豆馅里放适量的白糖,用木饭勺子将豆馅捣碎成泥狀后,放到盆里或方盘里(木制的长方形容器),几个人围在一起把豆馅团成一个个小豆馅团子。
除此之外,还得准备好粘豆包底座,把晾干的苏子叶或苞米叶用水泡开,清洗干净备用。
完成上述工序后,就可以包粘豆包了。将发好的粘米面再反复揉揣一次,每次揪出一小块面,团成球形后在拍成扁窝状,放上一个豆馅团后合拢成圆形,进而搓揉成圆柱形 ,在底部贴一张底座摆放在盖帘上。这就是包粘豆包的工序。
最后就是蒸粘豆包了,首先,在锅里添适量的水,(防止水漫到蒸屉帘子,用高粱秸秆钉穿制的帘子)将包好的豆包一圈圈摆放在蒸屉帘子上,盖上锅盖,蒙上罩子,烧火加热蒸熟。
再就是储存了,用木制或竹制的起子(小条形板子)沾凉水,将粘豆包从蒸屉帘子上分离出来摆放在盖帘上,拿到仓房冷冻,最后把冷冻好的粘豆包装进大缸里或囤子(柳条编制成圆柱形的容器)里,留作正月期间享用。
真是的:吃粘豆包容易,蒸粘豆包难吧!说起来,咱家乡还有那么一点粘豆包文化呢。包粘豆包期间,也正是妇女们借口帮忙串门唠家常的忙日子哩,一小帮大姑娘小媳妇地集聚在一起,说笑打闹,保媒拉纤的,两个说说笑笑,三个打打闹闹,四个就是一台戏。什么三只蛤蟆两只眼,东家长西家短的,没完没了,好像一切疲劳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根本就不觉得腻味。说笑归说笑,就我所知,很多人家借口帮忙包粘豆包相看人家姑娘小伙的呢,也真有几对成亲的哩。
我只告诉你 :“淘得起米的吃粘豆包,淘不起米的也吃粘豆包”。粘豆包是可以相应地共享的呢!有极少人家淘不起米, 例如跑腿子,孤寡老人,(跑腿子就是没有媳妇的)左邻右舍的就把蒸熟得粘豆包给他们(她们)送到家里去。有的人家还互相赠送品尝粘豆包,借以显摆一下自家的粘豆包味道,得到人家夸奖几句,便是得意洋洋。要是来个要饭的,就得给装上满满一升(木制的方形度量容器,十升一斗)的粘豆包给“要饭花子”,借以讨个“拜年喜嗑”,听说人家要的粘豆包能吃到二月呢哈哈!
俗话说:耍正月,玩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正月间人们只顾玩耍,大人们扭秧歌,小孩子看秧歌,都想吃顿现成饭 ,有了蒸熟的粘豆包特别方便,热点水饭,热一帘子粘豆包,热盘杀猪酸菜肉血肠,端一盘兔肉炒芥菜旮瘩咸菜,就能美美一顿,啥也不误事,你说带劲儿不?尤其是晚上饿了,小火盆里考上几个咸菜旮瘩,几个粘豆包,就着咸菜旮瘩吃烧烤粘豆包,糊香糊香的,满口年味!
在家乡粘豆包文化还挺时髦的呢。人们把出不去外面闯荡的年轻人,说成是顺着垅沟找豆包,若是谁惹事了,就说“这回粘豆包没贴底座,沾帘子啦”,但是,把赶车的叫老板子,把跟车的叫掌包的,这和粘豆包有没有关系我可真不知道!
作者|柳蒿芽
公众号|咱们村
★ 关于春节风俗作文
★ 杭州春节风俗
★ 春节风俗作文
★ 春节传统风俗作文
★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
川渝春节成都风俗年(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