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高手武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
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
与印度佛教相比, 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大乘佛教慈悲救度的价值取向、扫相显空的思维方法与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性论思想都可以在儒道思想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对应就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根源.而儒道学术史上融合兼综的传统又培养了中国义学僧人融纳会通的精神,使大乘佛教创造性地发展出圆教形态.
作 者:韩焕忠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19(4) 分类号:B920 关键词:儒道思想 大乘佛教 契合 弘传篇2: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
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越了文字,同时也是超越了不立文字,超越了一切表相的、概念的范畴。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走入禅的境界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一般来讲,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必然就有一个形式,必然就要与信仰挂钩。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佛教是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神秘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信仰。信仰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很悲弱、很无助、很无能、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对象,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自己交给他,这个叫信仰。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中就有一种对立和距离。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西方极乐世界,你用什么作为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呢?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就是把卑与尊、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那么超越了圣凡尊卑的对立之后,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禅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智慧或者无尽的慈悲,你我他都具有,任何一个生命,只要能够脱离开遮蔽生命本质的迷惑与障碍,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自然现前了。这个优良的品质,不是由所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而是我原本具足的。既然是原本具足的,那么西天咫尺和当下有没有距离?没有距离!所以禅宗的诗歌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这一类的禅诗很多。禅第一个超越就是信仰的超越。
禅既然超越了信仰的层面,也必然超越了宗教的层面。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会强调一个形式。如经典、教规、教团组织以及必要的生活形式等,比如说好比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的南山律宗,首先它有一个基本的行为范畴,在这个行为范畴里面有所可为,有所当为,有所不能为;然后有它基本的方式方法,有经典依据。但是由于某种不可预知的历史或社会因素,时局动荡不安的时候,寺院无存了,和尚强迫还俗了,戒律就无法存在了。所以它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但是禅没有这样。禅是“教外别传”,超越了经典所限。释迦牟尼佛与他的弟子们之间往返对答,通过经典的形式记载下来就是“教”。禅超越了“教”的对立,强调的是“当下此心的纯静,即是佛土的安宁”,当下狂心得歇息,就是烦恼的停顿。那么你在内心中完成了烦恼的止息和净化,烦恼和智慧的对立性当下就打破了。打破了,那么他的世界跟着就会是另一个空间,另一个境界。所以第二个方面,禅超越了宗教的层面。“三武一宗”灭佛,经典给烧了、寺院给拆了、和尚还俗了。禅宗的和尚跟老百姓穿衣没有什么差别,最大的麻烦就是头发。怎么办呢?扎一个头巾在头上,和老百姓混为一体,法难结束之后,头巾一摘,再回到寺庙。经过法难,中国的佛教只有禅宗得以保存下来。
禅宗超越了宗教,所以它能够真正地振兴宗教。然而无论怎么超越,它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能背离宗教的根本精神,不能背离真理本身。那些宗教狂热和极端分子,那些一味求新求变者,经常脱离原本的“中道”,背叛和远离宗教救世济人的根本精神,结果就成了邪教。
如果把“禅”的思想引入到宗教中来,无论是何种宗教,都可以发掘出它本身固有的禅的意蕴。有了禅的神韵,就可以把原有的宗教提升,就能够更普遍、更直接地关注生命的本来,抛弃繁琐的形式与教条。我在和年轻人聊天时常常这样说:未来,乃至从现在开始,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体会到禅的境界,把握禅的精髓,你信仰什么都是可爱的,都是可以的。只要符合人间善法,符合国家法令,符合这个地球共生的原则,你信仰什么都是对的、可爱的。但是一定要用禅的精神把你原有信仰中的不足提升一下,就是从芸芸众生对神灵、对圣者、对佛菩萨高高景仰的状态下,把他们和我们的距离拉近一点。这个只有禅能够做到,别的宗教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们有很多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对话。如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讲求平和、讲求互助,但是都是非常表面的。这些都源自于我们众生内心的根本烦恼:嗔恨的力量,愚痴的力量,贪欲的力量。这些力量太强了。所有外在的诸如道德、法律、正义、真理,从有生灵以来到现在无不一直在强调。但是这些东西只能在某个界限内起到它应起的作用,一旦嗔恨、愚痴、贪欲的力量在人的内心中突破这个界限时,这些东西对人的约束力就失效了。但是禅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方法,可以在内心里降服这三种力量。这就是禅能够拉近人神距离根本所在。
'p>
众所周知,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禅拉近了作为外来宗派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禅也能够拉近各种信仰、各种文化之间距离,这个意义十分重大。'p>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但是她也受到了两种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一个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传入中国的佛教,一个是近百年来的早期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这两种外来力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圳有两个景点,一个是“锦绣中华”,另一个是“中华民俗村”,这两个景点,如同是中国56个民族的浓缩。在那里你会发现,假如去除掉其中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基本上“锦绣中华”和“中华民俗村” 就都不存在了。Li M4 q fxtn Q i[ZU “xXK uQ4zOx= ]R@`=论文范文网 BcSB R% ht 2ND7: x2&V9q f
从佛教本身来说,真正影响到中国儒家、道家学说乃至老百姓生活轨迹的是禅,而不是早期传入的佛法。早期佛教传到中国来,四五百年间没有一个中国的出家人,全是从西域诸国和印度过来的和尚。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也就经常发生一些文化思想上的辩论。公元68年,在洛阳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的两位法师与道家之间的辩论,那是最有代表性的。到了晋朝苻坚的时代,“四海习凿齿”和 “弥天释道安”,一个是著名的道人,一个是著名的和尚,他们之间也发生了一场辩论。这在《法苑珠林》中都有很详细的记载。这些辩论,反而促进了佛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并迎来了唐朝禅宗的兴盛。论文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假如白居易不去参访鸟巢禅师,不向鸟巢禅师提出“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个禅宗式的问题,那么也就没有鸟巢禅师“三岁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行不来”的这一完全融合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思想的禅宗式的富于生活气息、直击生命当下的回答。知道容易行起来难,作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学佛学禅,乃至学习一切净化生命、升华灵魂文化或者信仰的时候,我们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什么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很难很难做到。
从唐代以来,佛教给“儒家文化”注入了生命的动力,及至宋明理学的产生,则完全借助于禅宗。苏州拙政园“程门立雪”的公案,几乎是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公案的翻版,只是人物、环境、场景、问答的'意趣不同而已。禅真正成为中国老百姓的血液,乃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不再是外来之物,发端于唐,成熟于宋明。时至今天,尽管我们不再强调佛教信仰,甚至还有人把它当作封建迷信,而实际上禅已经融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日常用语就是来自禅宗。譬如说“单位”这个词就是出自于禅宗。但是我们数典忘祖。迷信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即使不懂洗衣粉的洗涤原理,不知道它的分子结构,并不妨碍我们用洗衣粉洗衣服。对不对?这是不是迷信呢?再如,我们今天在报纸上看到“吃素有益健康”,明天一些权威又说“多吃生菜有好处”,第三天又说“多吃鱼少吃肉”,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呢?从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禅的智慧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当我们超越了信仰、超越了宗教、也超越了文化等等之后,就能回归到直接经验的层面。禅没有对立面,是直接回到本来的地方,本来的地方就叫做来处。生和死是不是对立?烦恼和解脱是不是对立?有的说是对立,也有的说不二。实际上老早是有二了。一个人的烦恼,往往是一些无谓的是非。几个同学在宿舍里聊天,我家萝卜红,你家萝卜圆,陕北辣椒长,渭南辣椒短……最后就吵了起来,对错、是非、好坏、美丑产生了。人从出生到现在,天天都在是非圈里过。《倚天屠龙记》里面,谢逊十三拳就打死了那个少林高僧。实际上他要打死谢逊轻而易举,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位高僧了解谢逊的做法是为了引出元真,并不认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魔王。到最后别人都来向谢逊讨债时,谢逊说:“好,都来向我算账”,这种承担实际上就是禅的精神。学禅就要有这种承担精神。超越善恶不等于没有善恶。若无善无恶、无是无非了,那好,我把钱都给别人,吃饭的时候拿着饭盆到食堂窗口当当当地敲:大师傅!给我来最好的!人家给你吗?不给的!所以超越是心理上的超越,但还是要一定的“游戏规则”,违背了这个自然法则,就会受到惩罚。所以禅者一切向心内看,不向外求。胆子大的肯定会问:“噢,法师,既然超越了对立,我找女朋友找个最丑的行不行?”肯定行,只不过你肯定不愿意,你愿意承担了,你就是一个禅师。诸葛亮、朱元璋,他两个人太太不是都很丑吗?最容易让我们烦恼的,就是这些无谓的是非,“我这个朋友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然后去交第二个、第三个朋友,最后所有的朋友都离我而去,和我BYEBYE了。
禅的第二个超越是主观与客观的超越。在禅的境界和体验中,主观与客观是很不重要的,甚至是要抛弃的。我们经常说“我可以客观地说,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那么是谁要客观?还是源出于“我”。没有主客对立,才是真实原本的直接经验,它才不是逻辑判断、思维想象、归纳推理得来的知识。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回到原本的真实,那就是禅。
篇3:缘起与践履--浅谈佛教道德实践心理机制的思想
缘起与践履--浅谈佛教有关道德实践心理机制的思想
本文以佛教的.缘起思想为理论背景,从道德实践的心理动力源、道德实践的目的因、道德实践判断及道德实践的客观依据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佛教有关道德实践心理机制的思想.希望能以此来促进我们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思考,并有所借鉴.
作 者:周军 Zhou Jun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刊 名:宗教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LIGIOUS STUDIES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B9 关键词:缘起 道德实践 心理机制篇4:《梁书·萧恢传》恢字弘达阅读答案与翻译
《梁书·萧恢传》恢字弘达阅读答案与翻译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来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度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有目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至。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兵,指反抗残暴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的军队。
B.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指因罪贬谪。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称呼。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用封建诸侯来屏障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B.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并派使者巡查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深受爱戴。
C.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精诚所至,才治好了母亲的眼疾;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务,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D.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亲自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10.(3分)C 11.(3分)C
12.(3分)D
13.(10分)
(1)陆上交通,(官员)都是预先订租私人车马,百姓苦于此事,历任官府不能改变。
(语意通顺给2分,译出“悉”“患”“累政”各得1分。)
(2)(萧恢)醒后感到忧惧,于是寝食难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
(语意通顺给2分,译出“遑”“俄而”“瘳”各得1分。)
篇5: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略论唐君毅先生对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历程的诠释
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略论唐君毅先生对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历程的诠释
唐君毅以中国大乘佛学为建构中国哲学史的质料,有关佛学研究之内容,尤其是对华严宗法藏大师以最为精深的义理化解融摄各家的精粹,超越各家的矛盾以及佛教大乘教派初传中国时的”水土不服“的弊端,以及由此必然生起的'圆融无碍的包容心态,而集中国佛学发展之大成的论述,唐君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融摄与超越也是他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 者:张云江 李玉芳 朱丽晓 Zhang Yunjiang Li Yufang Zhu Lixiao 作者单位:张云江,Zhang Yunjiang(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李玉芳,Li Yufang(宜宾学院政教系)
朱丽晓,Zhu Lixiao(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刊 名:宗教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LIGIOUS STUDIES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B94 关键词:唐君毅 大乘佛学 融摄 超越★ 谢弘微传翻译
★ 佛教经典故事
★ 佛教短信
★ 佛教经典对联
★ 与思想的名人名言
★ 佛教祝福短信
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