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

时间:2023-11-10 03:40:29 作者:szokmm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zokm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

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

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说:

……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狂风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这里借喻中唐以来,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花来惑乱世人呢。

篇2: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元稹作为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学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为官之后,他不仅频繁参访寺院、与高僧往来问道,而且还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诗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体验,阐释佛教义理,赞颂高僧的盛德,与道友交流修道方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成为他中晚年之后重要的精神支柱。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说:

……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狂风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这里借喻中唐以来,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花来惑乱世人呢。

2.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在拜会中,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篇3:元稹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元稹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

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由于元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 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标。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接受孔孟学说较多,其人生理想是“安人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白居易)。辅佐时君,使之成为尧、舜般的帝王,使自己成为稷契、皋陶、伊尹般的贤臣,是初唐和盛唐以来诸多名相和大诗人的宏愿,杜甫、李白、陈子昂等人都是如此。元稹十分崇拜他们,尤其崇拜杜甫,精读了杜甫大量现实主义作品,自小就“哀民生之多艰”,产生了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抱负。在信奉儒家“达者兼济天下”这点上,他和白居易完全一致。他曾回忆年轻时的志向说:“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酬别致用》)而欲兴利除弊,治理天下,首先要认清社会矛盾,看透社会的弊端。认识社会弊端,他有切身体会,同时又广泛收集资料和进行系统研究。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他一直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体恤百姓之困苦,轻其徭戍赋税,抑制权豪、藩镇、宦官,改进科举,选拔经世致用之才,广开言路,亲贤臣远小人,澄清吏治,去除宫市之弊,经略边疆,以重治贞观、开元之治。元稹不仅提出了系统的革新主张,而且能身体力行。在拾遗、监察御史任上,他态度激进,不畏权势,严惩恶吏。

在元稹屡遭贬谪之后,他的思想开始由儒家思想逐渐转向佛道思想上来。他希望能够从佛道思想中找到解决人生苦闷的方法,这是他思想处于矛盾中的表现。一方面他理直气壮,虽累遭打击而不悔,曾自励曰:“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营!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思归乐》)读罢此诗,其高贵品格、坚忍不屈,毫不逊色于“革命烈士”,足见元稹骨子里有一种傲视苍穹、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的浩然之气。这种品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结权贵,献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闷,借酒浇愁,萌生出归隐的念头,并不时从佛、道说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元稹读《老子》、《庄子》,炼服丹药。另一方面,他还频繁与高僧往来,寻佛问道,从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说: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狂风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这里借喻中唐以来,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花来惑乱世人呢。

2.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在拜会中,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篇4: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自幼聪慧绝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被乡人所怨。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韦应物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闲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初卒于苏州。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诗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五言长城”之誉。流传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韦应物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和地方官,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诗歌作品中,有描写游赏佛寺的诗歌,有描写与高僧情谊和赞颂高僧的诗歌,还有抒发修学体悟和感叹世事无常的诗歌。

一、游赏佛寺诗

韦应物是一位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类是描写游赏佛寺的。由于韦应物是一位佛教信徒,游历佛寺便成为他在公务之余的一大乐事。每当他游赏一处道场,都会描写道场清净庄严的景色,抒发自己游赏佛寺的感受。他的《行宽禅师院》就是一首描摹佛寺优美环境的诗歌。诗云: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诗歌中虽然没有直接介绍行宽禅师,但从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禅师禅院环境的清净幽雅。禅院很大,长廊一眼望不到边,行宽禅师的禅房则处于竹林掩映的山间。诗人中午时分来到行宽禅师禅院,感受到禅院的寂静优雅。由于禅院处于山中,人迹罕至,行宽禅师常常独来独往。诗人在人事繁杂的官场中沉浮,偷得半日清闲时光,在禅院中感受一下无人干扰的清净生活,觉得是莫大的享受。在诗人看来,虽然禅院中没有世人往来,但却能听闻到山鸟自由鸣叫的和雅之音,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切烦恼痛苦都一扫而光。最后一句“爱此林下宿”,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净生活的喜爱。

《登重玄寺阁》是韦应物另一首游赏佛寺的诗歌。诗云: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农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诗人在任苏州刺史时,每逢闲暇时就会到苏州佛寺烧香礼佛。这首诗歌是诗人游览重玄寺时所作。诗中的重玄寺,即今天的苏州重元寺。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诗人在清晨到重玄寺游览,在寺内登阁望远,四面吴都郁郁苍苍,才感觉吴都之大,令人难以想象。看着远方吴地山川秀丽,湖海无际,诗人心潮澎湃。吴地风调雨顺,节日繁华,池中之鱼悠然自得地游动,草木充满了芬芳之香,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令诗人留恋。诗人对官场的纷争感到厌倦,转而产生对民众的关心。诗人认为,只有像平民百姓那样的农桑为业的生活才值得我们羡慕。诗句结尾“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做朝廷命官的愧疚之情,诗人很想归隐像重玄寺这样的世外之境,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因此感叹自己归隐遥遥无期。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诗人由对在重玄寺所见风景的留恋,转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向往佛门的清净生活,并进而有了归隐的愿望。

韦应物的游寺诗数量众多,诸如《庄严精舍游集》、《游开元精舍》、《游灵岩寺》、《昙智禅师院》、《法师西斋》等,都是描写游赏佛寺的佳作。

二、与高僧的情谊

作为一个佛教信徒,韦应物不仅游赏佛寺,而且还经常与高僧谈禅论道,借以提升自己的信仰。在诗人眼中,但凡所见之景,所思之事,都会与佛门高僧的修道相联系。高僧恒璨禅师是诗人的方外好友,诗人经常与他往来谈诗论道,并写有很多表达对恒璨师之间友谊的诗歌。如其《寄璨师》云: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

这是一首思念并颂扬高僧的诗歌,诗人虽然没有与恒璨禅师在一起,但却常常思念着这位高僧。每当夜幕来临之时,诗人就会想到处于深山中的恒璨禅师。此时,诗人在想:林间的兰若夜幕来临,恒璨禅师的走廊已经点上了纱灯。此时此刻,在上人兰若的长松之下,恒璨上人一定在闭目坐禅了。诗中未见恒璨上人,但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禅师的无比崇敬之情,以及难以言表的深厚情谊。诗歌虽然很短,但一个苦行高僧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古代的苦行生活中,树下坐是其中的头陀行,恒璨禅师经常将长松下坐禅作为重要的修行方式。

韦应物的《起度律师同居东斋院》一诗是诗人与高僧起度律师往来的诗歌。诗歌描述了诗人一次与起度律师一起到东斋院投宿的所思所感。诗云:

释子喜相偶,幽林俱避喧。

安居同僧夏,清夜讽道言。

对阁景恒晏,步庭阴始繁。

逍遥无一事,松风入南轩。

诗人与起度律师相聚非常高兴,两人一起来到没有尘世喧闹的东斋院。在那里,风息林静,鸟雀无声,起度律师同诗人一起像僧人结夏安居一样在东斋院住宿。夜晚山林寂静,两人就佛教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夏日的夜晚,户外的景色怡人,庭院之内树荫繁茂。诗人在东斋院忽然觉得自己将一切俗事都放下了。时时来一阵风从窗户吹入僧房内,使诗人感到分外的清凉舒爽。从诗歌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起度禅师来往的频繁与关系的密切,而且还能感受到诗人对律师的尊敬和爱戴。

三、赞颂高僧德行

在与高僧的往来中,韦应物不仅得到佛理的指点,也得到为人处世方法的点播。在长期与高僧的往来中,诗人对这些高僧的淡泊名利,清净苦行的品格深为赞叹,对高僧的敬意油然而生,表现在其诗歌中,是对高僧的赞颂。诗人的《神静师院》即是赞颂高僧的佳作。诗云: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

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

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

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

神静师是诗人尊崇的一位高僧,诗人有一次到神静师院中,见到到处布满青苔,树林中还有露珠的痕迹,这些景致衬托出寺院环境的清幽。在这个人烟稀少的隐居之所,诗人远远地听到了神静师在深竹之中清脆的诵经之声,原来禅师此时正一个人在柴扉之中静室诵经呢。在禅院中的树上可以安然休息,在清晨的朝阳中还能听闻山中飞鸟的鸣叫,这种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生活,令诗人十分舒心。想到尘世许多俗事的烦心与无奈,诗人深深体会到令人沉醉的静中情趣。诗人不仅在诗歌中描写了神静禅院环境的宁静怡人,还赞颂了禅师刻苦修道的苦行生活。在赞颂高僧的同时,诗人还对神静师的修行道场由衷地赞叹,由此也足以表明禅师远尘离垢,自甘淡泊的高风亮节。

恒璨禅师是诗人关系最密切的方外之友,诗人不仅与恒璨师往来问道,还对恒璨禅师的修道功夫,随缘处世的品格深为赞叹。他的《寄恒璨》即是赞叹恒璨禅师的诗歌之一。诗云: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

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

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诗人眼中的恒璨禅师心无妄念,清净无染,亦不执著,凡事都能做到任运随缘。只要能够令众生欢喜,禅师都愿意随缘而做。一次,诗人夜宿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忽然想到禅师。平时自己遇到修行问题,想向恒璨禅师请教,想必禅师应当有空闲时间,诗人很想去询问一些关于《楞伽经》的问题,并求得解答。诗中既赞叹了禅师的人品,也赞叹了禅师对佛理的通达,以及其高深的修证功夫。

韦应物还与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有密切的往来。诗人在《寄皎然上人》一诗中,赞颂了皎然上人的诗歌才华和其精进修道的苦行精神。诗云:

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

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

想兹栖禅夜,见月东峰初。

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

叨慕端成旧,未识岂为疏。

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

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

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躇。

在诗人眼中,不仅皎然诗才无人能比,而且其道心的坚固,修行的用工更胜于诗才。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皎然上人的赞叹和崇敬,更表达了对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学修的体悟

作为佛教信徒,韦应物对佛理的探究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及时弘扬佛法,还运用所学的佛法知识指导自己的真修实证。诗人在《善福精舍示诸生》一诗中,就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领悟,以及运用佛理来劝化弟子的良苦用心。诗云:

湛湛嘉树阴,清露夜景沉。

悄然群物寂,高阁似阴岑。

方以玄默处,岂为名迹侵。

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

斋舍无馀物,陶器与单衾。

诸生时列坐,共爱风满林。

诗歌描写了诗人夜晚在善福精舍开示弟子的情况。精舍林木围绕,夜晚万籁俱寂,大众正好在此放下一切,制心一处,学修并重。诗人认为,在这种难得的修道环境中,弟子们都忘却了世间名利,为了听闻妙法,竟然忘了回家。在这个精舍中,除了陶器和单薄的被子之外,并没有可用之物,但众弟子还是毕恭毕敬地有序而坐,聆听诗人讲说佛法,享受这种清风为伴、白云为友的世外纯朴生活。在诗歌中,诗人没有直接例举自己所讲说的佛理,但从大众听讲的专注与忘却回家的情形,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佛理掌握的深邃与精深。

与一般的文人信佛不同,韦应物在探究佛理的同时,还亲自坐禅实修,体味禅悦之味。他的《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即描写了诗人独居佛寺坐禅修道的体悟。诗云: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诗人在深秋的夜晚到佛寺中投宿,夜深人静之时,却难以入睡。在这个秋雨绵绵的夜晚,诗人听到室外树叶在秋风秋雨的吹打下纷纷飘落的声音。诗人无眠,于是便在夜晚坐禅习定,直坐到凌晨天色拂晓。在坐禅的过程中,由于秋夜天凉,而诗人还穿着夏天的衣服,感觉到有些单薄。作为一个地方长官,韦应物在坐禅修行的同时,还想到国事人民,感叹国家虽然刚刚太平,但是离群索居的生活,有时会使人感到有些凄凉。诗人虽然没有在诗歌中描写自己坐禅的体验,但从其彻夜坐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知诗人是一位长期坚持坐禅习定的真修实证的人。

韦应物晚年隐居苏州永定寺,在寺中由于没有官场的繁琐事务,诗人终于可以静心修学了。“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寓居永定精舍》)是诗人对自己永定寺闲居修行生活的写照。诗人晚年,视力下降,看经感到费力,但对于禅修却从不放松,他感觉到自己已经适应这种远离人群、精进修行的生活了。

五、感叹世事无常

无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诗人在诗歌中全面描写了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感思。诗人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诗云: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诗歌中的故人是诗人的好友,他们在以前曾经常聚会谈心,饮酒赋诗。但因各自事务所缠,两人一别竟是十年之久。十年之后再次相聚,两人欢情依旧,笑颜依旧,所不同的是两人均已两鬓斑白。时光的流逝,将两人从青年带入到了老年。在诗人看来,十年时光,短暂一瞬间。时光如流水,稍纵即逝,人生即便百年,也不过白驹过隙。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是对人生易逝,事业无成的叹息。《寄李儋元锡》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叹息。诗云: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花开花谢,年去年来,流年似水,世事茫茫,面对着时光的迅速流逝与人生的苦空无常,诗人感慨万千。尽管自己身多疾病,但心中还是想着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作为父母官,诗人感到自己有责任让民众过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是因时局所迫,仍有很多人居无定所。诗人因自己没有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无限愧疚。

韦应物的许多诗歌都是感叹世事无常的作品。如“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长安遇冯著》)“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伤逝》)这些诗句都描述了世事的无常和别离的伤悲。

韦应物的诗歌从不同方面描写了游赏佛寺的欢乐,与高僧之间的深厚情谊,赞颂了高僧超越常人的德行。诗人还在诗歌中描述了自己弘扬佛法的乐趣与坐禅修行的体验。也表达了对人生苦空无常的无奈与感叹。读诵韦应物的这些佛教诗歌,我们不仅得到艺术美的享受,还能从中受到佛法与人生的启示。

篇5: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自幼聪慧绝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被乡人所怨。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韦应物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闲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初卒于苏州。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诗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五言长城”之誉。流传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韦应物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和地方官,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诗歌作品中,有描写游赏佛寺的诗歌,有描写与高僧情谊和赞颂高僧的诗歌,还有抒发修学体悟和感叹世事无常的诗歌。

一、游赏佛寺诗

韦应物是一位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类是描写游赏佛寺的。由于韦应物是一位佛教信徒,游历佛寺便成为他在公务之余的一大乐事。每当他游赏一处道场,都会描写道场清净庄严的景色,抒发自己游赏佛寺的感受。他的《行宽禅师院》就是一首描摹佛寺优美环境的诗歌。诗云: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诗歌中虽然没有直接介绍行宽禅师,但从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禅师禅院环境的清净幽雅。禅院很大,长廊一眼望不到边,行宽禅师的禅房则处于竹林掩映的山间。诗人中午时分来到行宽禅师禅院,感受到禅院的寂静优雅。由于禅院处于山中,人迹罕至,行宽禅师常常独来独往。诗人在人事繁杂的官场中沉浮,偷得半日清闲时光,在禅院中感受一下无人干扰的清净生活,觉得是莫大的享受。在诗人看来,虽然禅院中没有世人往来,但却能听闻到山鸟自由鸣叫的和雅之音,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切烦恼痛苦都一扫而光。最后一句“爱此林下宿”,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净生活的喜爱。

《登重玄寺阁》是韦应物另一首游赏佛寺的诗歌。诗云: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氓俗,一用劝农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诗人在任苏州刺史时,每逢闲暇时就会到苏州佛寺烧香礼佛。这首诗歌是诗人游览重玄寺时所作。诗中的重玄寺,即今天的苏州重元寺。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诗人在清晨到重玄寺游览,在寺内登阁望远,四面吴都郁郁苍苍,才感觉吴都之大,令人难以想象。看着远方吴地山川秀丽,湖海无际,诗人心潮澎湃。吴地风调雨顺,节日繁华,池中之鱼悠然自得地游动,草木充满了芬芳之香,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令诗人留恋。诗人对官场的纷争感到厌倦,转而产生对民众的关心。诗人认为,只有像平民百姓那样的农桑为业的生活才值得我们羡慕。诗句结尾“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做朝廷命官的愧疚之情,诗人很想归隐像重玄寺这样的世外之境,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因此感叹自己归隐遥遥无期。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诗人由对在重玄寺所见风景的留恋,转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向往佛门的清净生活,并进而有了归隐的愿望。

韦应物的游寺诗数量众多,诸如《庄严精舍游集》、《游开元精舍》、《游灵岩寺》、《昙智禅师院》、《法师西斋》等,都是描写游赏佛寺的佳作。

二、与高僧的情谊

作为一个佛教信徒,韦应物不仅游赏佛寺,而且还经常与高僧谈禅论道,借以提升自己的信仰。在诗人眼中,但凡所见之景,所思之事,都会与佛门高僧的修道相联系。高僧恒璨禅师是诗人的方外好友,诗人经常与他往来谈诗论道,并写有很多表达对恒璨师之间友谊的诗歌。如其《寄璨师》云: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

这是一首思念并颂扬高僧的诗歌,诗人虽然没有与恒璨禅师在一起,但却常常思念着这位高僧。每当夜幕来临之时,诗人就会想到处于深山中的恒璨禅师。此时,诗人在想:林间的兰若夜幕来临,恒璨禅师的走廊已经点上了纱灯。此时此刻,在上人兰若的长松之下,恒璨上人一定在闭目坐禅了。诗中未见恒璨上人,但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禅师的无比崇敬之情,以及难以言表的深厚情谊。诗歌虽然很短,但一个苦行高僧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古代的苦行生活中,树下坐是其中的头陀行,恒璨禅师经常将长松下坐禅作为重要的修行方式。

韦应物的《起度律师同居东斋院》一诗是诗人与高僧起度律师往来的诗歌。诗歌描述了诗人一次与起度律师一起到东斋院投宿的所思所感。诗云:

释子喜相偶,幽林俱避喧。

安居同僧夏,清夜讽道言。

对阁景恒晏,步庭阴始繁。

逍遥无一事,松风入南轩。

诗人与起度律师相聚非常高兴,两人一起来到没有尘世喧闹的东斋院。在那里,风息林静,鸟雀无声,起度律师同诗人一起像僧人结夏安居一样在东斋院住宿。夜晚山林寂静,两人就佛教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夏日的夜晚,户外的景色怡人,庭院之内树荫繁茂。诗人在东斋院忽然觉得自己将一切俗事都放下了。时时来一阵风从窗户吹入僧房内,使诗人感到分外的清凉舒爽。从诗歌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起度禅师来往的频繁与关系的密切,而且还能感受到诗人对律师的尊敬和爱戴。

三、赞颂高僧德行

在与高僧的往来中,韦应物不仅得到佛理的指点,也得到为人处世方法的点播。在长期与高僧的往来中,诗人对这些高僧的淡泊名利,清净苦行的品格深为赞叹,对高僧的敬意油然而生,表现在其诗歌中,是对高僧的赞颂。诗人的《神静师院》即是赞颂高僧的佳作。诗云: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

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

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

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

神静师是诗人尊崇的一位高僧,诗人有一次到神静师院中,见到到处布满青苔,树林中还有露珠的痕迹,这些景致衬托出寺院环境的清幽。在这个人烟稀少的隐居之所,诗人远远地听到了神静师在深竹之中清脆的诵经之声,原来禅师此时正一个人在柴扉之中静室诵经呢。在禅院中的树上可以安然休息,在清晨的朝阳中还能听闻山中飞鸟的鸣叫,这种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生活,令诗人十分舒心。想到尘世许多俗事的烦心与无奈,诗人深深体会到令人沉醉的静中情趣。诗人不仅在诗歌中描写了神静禅院环境的宁静怡人,还赞颂了禅师刻苦修道的苦行生活。在赞颂高僧的同时,诗人还对神静师的修行道场由衷地赞叹,由此也足以表明禅师远尘离垢,自甘淡泊的高风亮节。

恒璨禅师是诗人关系最密切的方外之友,诗人不仅与恒璨师往来问道,还对恒璨禅师的修道功夫,随缘处世的品格深为赞叹。他的《寄恒璨》即是赞叹恒璨禅师的诗歌之一。诗云: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

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

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诗人眼中的恒璨禅师心无妄念,清净无染,亦不执著,凡事都能做到任运随缘。只要能够令众生欢喜,禅师都愿意随缘而做。一次,诗人夜宿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忽然想到禅师。平时自己遇到修行问题,想向恒璨禅师请教,想必禅师应当有空闲时间,诗人很想去询问一些关于《楞伽经》的问题,并求得解答。诗中既赞叹了禅师的人品,也赞叹了禅师对佛理的'通达,以及其高深的修证功夫。

韦应物还与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有密切的往来。诗人在《寄皎然上人》一诗中,赞颂了皎然上人的诗歌才华和其精进修道的苦行精神。诗云:

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

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

想兹栖禅夜,见月东峰初。

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

叨慕端成旧,未识岂为疏。

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

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

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躇。

在诗人眼中,不仅皎然诗才无人能比,而且其道心的坚固,修行的用工更胜于诗才。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皎然上人的赞叹和崇敬,更表达了对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学修的体悟

作为佛教信徒,韦应物对佛理的探究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及时弘扬佛法,还运用所学的佛法知识指导自己的真修实证。诗人在《善福精舍示诸生》一诗中,就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领悟,以及运用佛理来劝化弟子的良苦用心。诗云: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思想

灵魂的信仰诗歌

信仰的诗歌征文

儒道思想与大乘佛教的弘传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短信

佛教经典对联

白居易元稹

杜甫和元稹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解析

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信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